金鐘
金鐘(英語:Admiralty)位於香港中環以東、灣仔以西,屬中西區一部分,為香港的核心商業區及政治中心。金鐘的英文“Admiralty”是「海軍部」的意思,與金鐘曾設有英國皇家海軍的基地有關。[註 1]
金鐘 Admiralty | |
---|---|
金鐘(2015年) | |
坐标:22°16′47.7868″N 114°9′51.8166″E / 22.279940778°N 114.164393500°E | |
行政區 | 香港 |
地區 | 香港島 |
區 | 中西區 |
时区 | 香港時間(UTC+8) |
金鐘地段過去是駐港英軍的軍營、碼頭、船塢及相關後勤設施的重地。根據政府官方的分區,金鐘屬於中環一部分,政府地圖也不會將「金鐘」單列為一區,但由於地鐵在此設有金鐘站,「金鐘」逐漸為市民通俗理解成中環與灣仔之間的地區。時至今日金鐘已廣泛作為一個地區名使用[註 2],而且有着較清晰的界線,即以紅棉道為中環與金鐘的分界[註 3],堅尼地道為金鐘與半山區的分界,東面則以軍器廠街為中西區與灣仔區分界,北面以夏愨道及干諾道中作為與添馬之間的分界[註 4]。香港公園由於歷史悠久,故官方沿用傳統的「中環」或「中區」作為地址,但市民一般多認為公園東部如茶具文物館和霍士傑溫室一帶屬於金鐘。中區消防局一般也被認為屬於金鐘。
地名由來
在昔日位於皇后大道東(現金鐘道)路旁的駐港英軍兵房樂禮樓(Rodney Block),其大門口懸有一個金色銅鐘,每逢中午及下午便敲打,作為士兵、文職人員和工人的午饍及放工訊號,故此附近居民稱該營房為「金鐘兵房」,營房一帶亦順應被稱作「金鐘」。此外,由於此處海旁昔日為英國皇家海軍基地,海軍按照傳統稱基地所在地為“Admiralty”,意即少將級或以上海軍司令坐鎮的海軍基地。[1]
然而不論中文地名「金鐘」或英文地名“Admiralty”都從來都不是官方地名,坊間理解的金鐘範圍實際上是官方定義的中環東部。經過1967年至1970年期間的數次「集體運輸系統計劃」(即現今的香港地鐵系統)研究後,香港政府計劃在金鐘一帶修建英文名稱為“Admiralty”的車站[註 5];到了1980年落成時,“Admiralty”車站的中文名稱被確定為「金鐘站」,自此以後「金鐘」和“Admiralty”被香港社會公認為當地互相對應的中文及英文地名,而與金鐘站同時落成的金鐘廊商場及1985年落成的金鐘道政府合署更使香港市民認定「金鐘」是當地無可爭辯的中文地名[註 6],而金鐘站附近與車站同期或之後建成的商業大廈也一致採用「金鐘」和“Admiralty”作為地址中的地區標識部份,即便香港回歸後金鐘已經沒有海軍基地或海軍船塢,但“Admiralty”的名稱依然保留下來,仍為香港主流社會使用,特區政府亦無計劃改變現狀。
歷史
金鐘在香港開埠之初便被規劃為軍事重地,即花園道以東、正義道以西、堅尼地道以南一帶,皇后大道東在當時是唯一穿過該區域的公共道路,讓行人及民用車輛可往來中環及灣仔。區內的軍事用地又以皇后大道東作南北分界,北面沿維多利亞港的地帶屬於英國皇家海軍,南面的山坡地帶則劃歸英國陸軍。陸軍地段內設有三個軍營,東面為域多利兵房(Victoria Barracks),北面為威靈頓兵房(Wellington Barracks),西面為美利兵房(Murray Barracks)[1],在中部的小山崗上建有供駐港英軍司令入住的三軍司令官邸。
至於海軍地段,由於19世紀中後期英國皇家海軍在遠東地區的部署大增,於是決定在中環與灣仔之間的港島北岸填海,用來興建海軍船塢,使皇家海軍可在東亞長期派駐艦隊,香港因而成為當時英國在遠東的第二大海軍基地,僅次於星加坡。海軍船塢於1878年落成時,僱用近萬名工人,成為當時香港最大僱主。第七任港督堅尼地(Sir Arthur Kennedy)在海軍船塢修建時,曾要求海軍撥出部份船塢土地,用來開闢一條連接中環至灣仔的道路,為當時彎多路窄的皇后大道東疏導交通,但遭到海軍以「保護軍事機密」為由拒絕[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勢衰退,派駐遠東的艦艇數量大減,英國國防部於1959年決定縮減海軍船塢的規模,香港政府於是重新提出興建橫越船塢的道路計劃,得到軍方同意,條件是港府需在路旁填海開闢新地段,供軍部建設添馬艦海軍基地,作為遷移海軍設施的補償。與此同時,香港政府與軍部協商後,駐港英國陸軍也將部分在金鐘的用地移交給港府,配合原來海軍船塢的土地,使港府能夠將皇后大道東拉直及擴闊,該路段後來被稱為「金鐘道」[註 7][1]。海軍船塢原址移交港府後,除了用於改建皇后大道東,1970年代中期規劃興建的香港地鐵也在此設置金鐘站,而車站附近的金鐘廊、海富中心、統一中心及力寶中心等商貿樓宇亦在此相繼建成。
隨著香港金融及銀行業在1970年代快速發展,中區商業用地在1970年代後期面臨飽和,公用設施及商業用地需要向金鐘擴展,港府與軍部及英國政府商議後[2],駐港英軍同意於1979年3月撤出域多利兵房,騰出軍事用地供香港政府重新規劃發展[3]。1979年3月30日[4],駐港英軍將域多利兵房的土地交還給香港政府[5],地皮分別被規劃為休憩設施、政府部門用地及商業用地,大部分兵房用地後來成為香港公園,東南面的土地建成金鐘道政府合署及香港高等法院,而商業用地則透過拍賣,建成太古廣場、香港港麗酒店和港島香格里拉酒店[6]。此外,為配合1970年代推行的抵壘政策,域多利兵房曾經用作偷渡者辦理身分證的地方。1980年政府實施即捕即解政策前,提供3日寬限期讓非法入境者申請身分證,附近一帶大排長龍。
自香港主權移交後,金鐘添馬艦地段分為兩部分,西部為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東部則興建香港特區政府新政府總部及立法會綜合大樓,於2011年正式啟用,逐成為遊行示威集中地,包括成為七一大遊行目的地。
著名地點、街道及建築物
街道
公園
金鐘設有4個公園,當中香港公園佔地8公頃,是香港核心大型公園之一。
建築物
金鐘早於1840年代時建成域多利軍營,是香港昔日駐港英軍一個主要軍營之一。軍營於1979年交還香港政府,裡面大部分建築在1985年至1992年遭拆卸,只餘下數座歷史建築。當中舊三軍司令官邸改建為茶具文物館及卡素樓於1992年改為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其餘大部份範圍建成現今的香港公園和太古廣場。
另一方面由1970年代中起,金鐘開始興建多座寫字樓。由早期的美利道停車場大廈、和記大廈、美國銀行中心、東昌大廈、海富中心及統一中心;到1980年代建成的遠東金融中心、聖約翰大廈、金鐘廊商場、金鐘道政府合署、最高法院大樓(現為香港高等法院)及力寶中心以至1990年代建成的太古廣場、英國文化協會、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和中信大廈。而該處亦設山頂纜車站,方便遊客前往山頂。
2011年新政府總部大樓落成後,金鐘已成為重要的商業及行政中心。此外域多利軍營軍火庫經活化後成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re),舉辦各種講座、研討會、藝術展覽及電影放映等活動。另外還有聖若瑟書院等著名建築。
事件
2014年雨傘革命期間,此處特別是夏慤道,是佔領行動的大本營,不少政治組織在此設帳篷站,部分在內設指揮中心。 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期间也经常在金钟爆发大规模冲突。
區議會議席分佈
由於金鐘主要為辦公室及酒店,理論上沒有常住人口(但2015年有人以區內酒店房間當作住址而登記為選民[7]),整個金鐘(即東至香港演藝學院外的演藝道、香港警察總部,西至紅棉道、南至堅尼地道,包括政府總部及立法會綜合大樓)都劃入鄰近的中環選區。
圖片
-
金鐘廊商場
註釋
- ^ 灣仔有一建築物名為「金鐘大廈」,其英文名稱使用了「金鐘」二字的粵音拼讀“Kam Chung”,但這僅屬金鐘大廈的個別情況,而金鐘大廈名稱中的「金鐘」二字也僅為名字而非地區標識。地名上的「金鐘」在現實應用中並無以粵音拼讀拼寫英文名稱的情況,在香港主流社會應用習慣中,中文地名「金鐘」所對應的英文名稱只有“Admiralty”。
- ^ 香港近數十年因城市發展及地鐵建設導致大量地名在一般市民通俗理解中發生演變,例如佐敦(位於油麻地南部)和太子(位於旺角北部)從街道名逐漸演變成地區名。
- ^ 可以參閱區內不同建築物或該地商鋪及機構所對外公佈的地址,紅棉道以東的建築物大量使用「金鐘」作為其地區名稱,而紅棉道以西的則使用「中環」。
- ^ 傳統上添馬艦也屬於金鐘一部分,即中環與金鐘的分界線沿添華道延伸到海邊,但自從香港政府添馬總部建築群落成後,香港政府將「添馬艦」改稱「添馬」,並在官方地址及交通路牌等單獨使用「添馬」作為地址上的地區名。
- ^ 該研究報告正文部分只有英文版,故報告尚未對其所建議興建的車站提出正式的中文名稱建議,然而1970年的報告附有構思車站的初步概念圖,而在“Admiralty”車站的概念圖中,車站站牌位置寫上了「港軍船塢」四字,被部分人認為是研究報告所建議的車站中文名稱;不過由於港英政府或駐港英軍從來沒有使用過「港軍船塢」之詞,而當地海軍基地的官方名稱實為「海軍船塢」,故多數人認為「港軍船塢」只是畫家手誤,建議書實際上想表達的車站名稱應為「海軍船塢」四字。
- ^ 雖然香港政府其實並無採納「金鐘」作為官方地名的意思,金鐘道政府合署是以建築物所在的馬路「金鐘道」(Queensway)命名,而非以地名「金鐘」命名。
- ^ 金鐘道的英文名稱為“Queensway”,意思為「女王之路」,與皇后大道的英文原名“Queen's Road”同義,不過時任女王已非同一人。由於早於1890年時港英政府已經知道“Queen's Road”被翻譯成「皇后大道」是一個嚴重錯誤(當中的“Queen”實指維多利亞女王),故新建道路不可能繼續沿用錯誤的翻譯,但如果將新建的“Queensway”命名為「女王道」則會使原來皇后大道的錯誤更加明顯和尷尬,故港英政府最終選擇以當地地名「金鐘」作為“Queensway”的中文名稱,因此“Queensway”絕對不是作為地名的「金鐘」的英文翻譯,而只作為「金鐘道」這條道路的英文名稱。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饒玖才. 2011.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香港. pp. 83-88
- ^ 明年三月交還港府 域多利兵房 用途已決定 東半部闢住宅商業區. 華僑日報. 1978-07-11 [202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 ^ 隱沒於中環的軍事建築群.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 ^ 當年今日之1979年3月30日域多利兵房移交. [2014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30日).
- ^ 研究多年發展大計仍未定 域多利兵房今交還港府. 工商晚報. 1979-03-30 [202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
- ^ 高添強 黎健強. 任秀雯 , 编. 《彩色香港1940s-1960s》.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 頁34. ISBN 978-962-04-3378-8.
- ^ 酒店當住址 選舉處照批 疑同鄉會高層成中西區選民. [2016-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