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 (光緒進士)

光緒進士

陳國祥(1877年—1921年)[1][2],字宝贤,号敬民[3]贵州修文县人,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会众议院副议长。

陳國祥
个人资料
出生1877年?月?日
逝世1921年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日(1921歲—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00)(43—44歲)
众议院副议长陈国祥君

生平

陈国祥是丁酉科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加侍讲衔。[4][3]早年他留学日本法政大学[5][4]在日本时,他和蹇念益等人参加了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的活动。[6]归国后,他任河南全省法政学堂校长,河南谘议局筹办处总办,河南地方自治筹办处总办,河南行政公署会议厅审查法律委员长。[4]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发起成立国民协进会,支持改革。后来该会并入共和党。南北统一后,他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5]

 
1915年10月,蔡锷(中)与友人戴戡(左)、陈国祥(右)在天津密谋讨袁时合影。10月梁启超在其天津住所召集最后一次秘密会议,梁启超、蔡锷、戴戡、陈国祥、王伯群汤觉顿蹇念益等与会,作出“武装讨伐袁世凯,坚决维护共和国体”的决定。会后,戴戡、蔡锷、陈国祥到山本照相馆合影留念。[7]

1913年民元国会召开,他任众议院议员,并任众议院副议长(议长为汤化龙)。1913年,他还曾任代理宪法会议审议长(当时审议长为王正廷[8]。1914年,国会被袁世凯解散。此后他任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成员。他还获授上大夫。[9]1914年9月,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并袭击了“战区之外”的潍县站。10月2日,在参政院第十五次会议上,梁启超就此提出“紧急动议”,要求袁世凯政府同日本进行交涉,会议最终还通过了由梁启超、陈国祥、熊希龄王家襄宝熙五人起草的质问书。[10]1914年,他作为赞助人之一,促成久大精盐公司成立。[11]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他受梁启超的委托,将蔡锷戴戡从北京护送到天津,使他们摆脱了危险。[12]他还在天津参加了策划反对袁世凯的会议,与会的有梁启超蔡锷戴戡徐佛蘇蹇念益、陈国祥、汤觉顿,时称“天津会议七君子”。[13][14]

 
民国之精华》中的陈国祥照片

1916年,民元国会复会,他继续任众议院副议长(议长为汤化龙)。[12]1916年9月1日,梁启超派系的陈国祥和王家襄率领一部分进步党成员组织的宪法研究同志会成立,并于9月4日发表了《简章》,内称“研究宪法,举其所得,以供国会参考为宗旨”。[15]1917年府院之争汤化龙辞去众议院议长职务,此后众议院副议长陈国祥、参议院议长王家襄以及研究系的其他议员先后辞职,使大总统黎元洪陷入困境。[16]当时部分议员南下广州召开广州国会非常会议,由于陈国祥和王家襄不愿意南下广州,故广州国会非常会议1918年9月16日选举褚辅成为众议院副议长,10月9日选举林森为参议院议长。[17]在1918年安福国会议员选举中,他曾经到奉天活动,企图争取原立宪派人士支持,以增加研究系当选议员数量。[18]后来他当选为安福国会议员。1920年出版的《最近官绅履历汇录》还载有其生平。

陈国祥病故后,1922年民元国会第二次复会时,于1922年9月6日改选张伯烈为副议长。[19]

家庭

  • 父:陳後琨(1854年-1895年),字耀先,清朝道光三十四年(1854年)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去世。光緒九年進士。

参考文献

  1. ^ 『天津會議七君子中的陳國祥』修文縣政協文史委員會,李守明.《貴陽文史》 總第1輯,1996年01月第1版.第12頁
  2. ^ 《约法会议纪录》记其年三十九岁,按1915年39岁,则生于约1876年。1920年最近官绅履历汇录记录其“年41岁”,故推知其生年约为1879年。
  3. ^ 3.0 3.1 贵州七百进士录,贵州地方志,2006年10月18日. [2012年2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14日). 
  4. ^ 4.0 4.1 4.2 北京敷文社编辑 ,最新官绅履历汇录(第一集),北京:敷文社,1920年,第151-152页
  5. ^ 5.0 5.1 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9页
  6. ^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4页
  7. ^ 照片上的历史,金黔在线,2011-12-09. [201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2). 
  8. ^ 民国民众两院会合会,两院会合会、宪法会议、总统选举会汇编,北京:民国民众两院会合会,1913年
  9. ^ 约法会议秘书厅编. 约法会议纪录. 北京: 约法会议秘书厅. 1915: 118. 
  10. ^ 崔志海.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近代史研究. 1997年, (第1期). 
  11. ^ 天津碱厂志编纂委员会. 天津碱厂志 第二章 第一节 永利碱厂的创建(1914~1926年).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8-11页
  12. ^ 12.0 12.1 庞思纯,明清贵州700进士,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 ^ 附逆附義之齗齗爭議. 神州日報 (上海). 1916-07-16. 粱任公復劉督軍電云:……戴循若偕王伯羣由滇黔入京,專在與超及松坡商護國軍方略,卽同寓火道口陳君宅中,伯羣信宿卽行,此後迭次秘密商榷,惟蔡、戴及蹇季常、湯覺頓並陳君與超六人,徐佛蘇旋加入,時京津偵騎密布,此七人之危苦可想 
  14. ^ 史继忠. 贵州文化解读. 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313页. 
  15. ^ 近代史硏究第1-3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53页
  16. ^ 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 1905-1949,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
  17. ^ 朱汉国、杨群,中華民國史第2卷,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6年,第19页
  18. ^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集刊 第30卷,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8年,第176页
  19. ^ 朱汉国、杨群,中華民國史第2卷,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6年,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