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徵祥

中華民國第二任國務總理

陸徵祥(1871年6月12日—1949年1月15日),子欣上海人,原籍江苏省太仓县(今江苏太仓)人。中國外交官,天主教本篤會修士神父

陸徵祥
Dom Pierre-Célestin
性别
出生1871年6月12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上海县
逝世1949年1月15日(1949歲—01—15)(77歲)
 比利时布魯日聖芳濟醫院
教育程度上海廣方言館
同文館俄文科
职业政治人物
活跃时期20世纪
信仰羅馬天主教
配偶培德女士(Berthe-Françoise-Eugénie Bovy)[1]
1899年结婚—1926年丧偶)
奖项御賜雙龍寶星
经历
代表作

生平

陸徵祥1871年生,上海人,原籍江苏太仓。1884年就讀於上海廣方言館,後入北京同文館習外文,尤精俄文。1893年奉派擔任中国驻俄罗斯公使馆翻譯官。八國聯軍之役,其長官許景澄慈禧處死,遂心生不滿。日俄戰爭事件後,在俄國憤而剪去髮辮。陸徵祥在俄結識比利時外交官的女兒培德 (Berthe Bovy 1855 - 1926)[2],不顧使館反對,於1899年結婚。由於陸徵祥能力出色,表現優異,仍在1906年升任中國駐荷蘭使臣武昌起义后,1912年1月3日陸徵祥联合一些驻外使臣,电请清帝退位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應總統袁世凱電命,從駐俄公使任所返國出任外交總長,並推動中國現代外交機構之改革,將清代「外務部」改為外交部。6月任国务总理,9月辞职。1912年底出任驻瑞士公使,1914年底归国。

1915年初复任外交部长,与外交次长曹汝霖,于2月-5月与日本谈判《二十一条》。1915年10月到1916年3月袁世凱稱帝其間,因国务卿徐世昌请假,曾短暫出任政事堂代理國務卿和正式国务卿職務。 1919年任外交总长,率领中華民國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最后拒绝签字。

 
陸徵祥晚年题赠张若谷的照片

巴黎和會後,由於陸徵祥夫人病況,陸徵祥即辭去職務滯留比利時,照料病妻。培德女士1926年病逝後,陸徵祥參加天主教本篤會,經過教會觀察培訓,成為修士,專心教會事務,1935年6月25日晉鐸為神父。二戰期間,幫助受納粹迫害之比利時地方群眾,並曾推動抵制日貨之運動,為中華民國盟國戰勝而祈禱。

1945年曾有中國記者至比利時採訪陸徵祥,陸徵祥一方面对于曾替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向国人表示忏悔,另一方面对中国取得抗日戰爭的胜利表示异常兴奋感慨终于“在有生之年得见祖国一雪前耻”。同时,陸徵祥對未來國情提出簡短而著名之警語:「弱國無外交[3]

1945年陸徵祥回憶錄《Souvenirs et Pensées》正式出版。

1946年春季,中華首任樞機主教田耕莘到比利時聖安德魯修道院拜訪陸徵祥,並討論中國教務發展方針,6月2日教宗庇護十二世(Pius XII)任其為比利時根特本篤會聖伯多祿修道院(Abbétitulaire de Saint-Pierrede Gand)名譽院長並頒予任命狀,8月10日教廷駐比公使沈德總主教為其升院長舉行祝福典禮,參加典禮者包含駐比大使金問泗、駐教廷公使謝壽康、比利時王室等人,此外,亦收到來自各地的祝賀電文,8月26日於根特修道院舉行到任典禮,市長及修道院保管委員會會長分別致歡迎詞並贈古磚一塊作為紀念。

1948年12月病重而住進比利時布魯日的聖芳濟醫院。

1949年1月15日陸徵祥病逝於比利時,1月19日在比利時布魯日聖安德魯修道院中,由教廷駐比利時公使錢鐸(Fernando Cento)總主教主持喪禮,南文院長(Dom Theodore Neve)主持追思彌撒,隨後安葬於修道院墓園中。

 
1946年的陆徵祥

1912年陸徵祥内阁

1912年7月成立,僅維持三個月。总理陸徵祥兼任外交总长、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周学熙,司法总长许世英,教育总长范源濂,农林总长陈振先,交通总长朱启钤,工商总长刘揆一(8月补任),

1915年陸徵祥内阁

1915年12月,陸徵祥由代理國務總理真除組閣,當時國務總理改稱國務卿,也僅維持三個月。

参考文献

  1. ^ 北洋政府外長簽"二十一條"後的下場 [The foreign minister of the Beiyang government signed the "Twenty-one"]. Sing Tao Global Network. 15 August 2007 [19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March 2008) (中文). 
  2. ^ 高拜石 正中書局版 <新編古春風樓瑣記>(十) P2起
  3. ^ 《北洋政府总理出家比利时》,中国《环球时报》2007年1月5日第1327期13版

外部链接

参见

前任:
唐紹儀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1912年7月-1912年9月
繼任:
趙秉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