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導入法

離子導入法(Iontophoresis),又稱為離子電泳法,是利用連續性之直流電流,以同電性相斥的原理,將離子或帶電的化學藥物驅送至體內的治療方法。

Iontophoresis
ICD-9-CM99.27
MedlinePlus007293

歷史

早在十八世紀末期至十九世紀,就已經有在使用離子電泳法,只是當時人們還不知道這個就叫此名稱。一九零三年,LeDuc發現了離子電泳法,利用連續直流電,將生理所需的離子打入身體的表皮及黏膜組織內以達療效。

至今,此種療法從原本只物理治療用來止痛、消水腫等,變成現在熱門的美容、美白等相關皮膚導藥。

原理

某些物質如等溶於水時,會產生離子化,在水中分解成帶正電負電的離子,就可借由離子的移動導電。當我們置入通過連續性直流電的正負兩個電極時,帶正電性離子會遠離正極向負極移動,而帶負電性離子則離開負極向正極移動,利用離子在水中轉移,形成電流通路。利用上述之觀念,把兩電極分別置放,以人體表面做為兩電極溝通的介質,利用同電性相斥,使離子移動時就會進入人體,達到將藥導入的療效。

圖例:將帶正電之藥物放在正極(主動電極),藥物因同電性相斥會進入人體,朝負極(回收電極)移動。  

離子化程度

也就是指離子在水中解離的程度。和:

相關。而離子化程度會影響離子數目,進而對離子穿透體表造成影響。

離子穿透體表程度

  • 電場強度:電流密度越高,效果越好。
  • 體表組織對電流的阻力:阻力越高,越不易導入。
  • 藥物親脂性分子量:皆越大,難度越高。
  • 藥物濃度

參考資料

  • 廖文炫、張梅蘭、蔡美文、王淑芬。物理因子治療學:冷、熱、光、水療及機械性治療。臺北:合記,2002 ISBN 957-666-879-4
  • Bernadette hwcox, Tsega Andemical Mehreteab, Joseph Weisberg, John Sanko。Integrating physical Agents In Rehabilitation,2nd edition。ISBN 0-8385-8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