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网
雾网(英語:Mist net),又称粘网、张网[1],是用于捕捉野生鸟类和蝙蝠的网。猎人和偷猎者会使用雾网捕捉并杀死猎物,但鸟类学家和蝙蝠学家也用来完成环志或其他科研项目。雾网通常由尼龙或聚酯纤维制成,悬挂在两个柱子之间,与排球球网类似;颜色一般为黑色,因为黑色反光较少;而在沼泽、森林、田野、泥潭和积雪地区也会选择绿色、深褐色和白色的线[2]。若正确布置在合适的栖息地,雾网即难以目视。水平拉伸的绳线(trammel)会将雾网分成上下多层(shelf),形成松散的口袋。一旦有鸟类或蝙蝠撞到网,就会掉进口袋中并被缠住。有一种雾网被称为“dho-gazza”,常用于捕捉各种猛禽,这种网并不分层[3]。
网孔的大小会根据捕捉目标的体型调整,具体大小是沿着单个网孔边缘的一侧或沿该网格的对角线测量(后文提供的数据均沿对角线测量)。小型雀形目鸟类通常使用16—30毫米的网孔,对于较大的鸡形目和雁形目鸟类,可能需要使用60—80毫米的网孔,而像大型猛禽及天鹅等大型鸟类则使用约127毫米的网孔[1][4]。网的尺寸根据其用途有很大差异。用于捕捉鸟类的雾网高度通常为1.2—2.6米,宽可能从3米到18米不等,有时可能更宽。架网时需要将网两端支起,使网绷紧,有时网可以拖地[5];架网时一般需要考虑地点(如选择水边、田间或林间空地等)、时间(选择鸟类活动较多的清晨和傍晚,大风大雨天不宜架网[2])、网面朝向(宜迎风架网)和数量等方面[1]。雾网的保存需要注意保持干燥,避免阳光长时间照射,并且远离啮齿动物可能出现的位置[4]。
依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野生动物法规,雾网的购买和使用或许需要许可。正确处理雾网需要一定的技术,要避免网缠绕在植被中,并进行妥善放置。处理鸟类和蝙蝠需要大量培训,以免对捕获的动物造成伤害。蝙蝠的处理可能尤其困难,因为常在夜间捕捉,并且可能会咬人。2011年的一项研究调查发现,雾网法导致的伤害率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6]
捕猎
雾网在近300年前,便被日本猎人用来捕捉鸟类果腹,彼时的雾网一般使用棉线或丝线[7][2]。在以贩运为目的(常为食用、宠物或鹰猎)的鸟类捕捉中,经常使用雾网捕鸟,常用黑色尼龙丝;由于鸟类的应激反应,会导致很高的死亡率[8]。同时由于生态环境改善,野生鸟类数量增加,通常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部分农户为保护收成,降低防护成本,会在果园周边或水产养殖中违规使用雾网,造成大量野生鸟类和蝙蝠等因缠网而死亡;这种行为在中国大陆、香港、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均有存在[9]。为解决野生鸟类保护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教育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培训正规使用网具的方法,并给予一定的农业保险和财政补助。[10]
在中国大陆,2023年5月新修订出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式生效,其中明确将捕鸟网(主要是雾网)列为禁用工具。雾网曾经在中国大陆的电商平台上广泛存在,但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指示,要求加强对捕鸟网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目前搜索相关内容便会收到警告[11];然而如果使用“防鸟”、“野鸟”等信息搜索,依然能够搜索到类似商品,部分商家会通过客服将潜在买家引流至微信平台交易;此外还有商家商品名写作“防鸟网”,而配图则是明显的捕鸟网配图。防鸟网网线粗、网格大、颜色鲜艳,且为单面,没有网兜,鸟类不太可能撞上,即使撞上也不会被纠缠。[12]
科学研究
1947年,奥利弗·卢瑟·奥斯汀初次在美国将雾网应用于鸟类研究[7][2];而中国使用雾网法研究鸟类则可追溯至1990年代的邹发生等人[13]。
雾网法是监测物种多样性、相对物种丰度、种群大小、性别差异、年龄结构的重要方式,也十分流行[5];尤其针对林下鸟类的研究十分有效,这是由于多种林下鸟类少鸣唱、无领域且隐蔽性强,采用雾网法进行调查比样线法和样点法的效果更好[13][5]。
雾网的使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目标网捕(target netting)特定物种或个体;广泛网捕(broadcast netting)特定区域的所有鸟类。目标网捕常用与对特定物种的科学研究;以此为目的布置的雾网通常会辅以某物种的鸣声,定点投食[14],活体诱饵[2]或在附近放置能够引诱目标个体的模型[15]。
由于广泛网捕会无差别地捕捉所有鸟类,这种方式更适合用来调查特定栖息地的物种分布情况。美国各地的鸟类环志站都会使用这种方法。通常,这些站点会从每只个体收集一系列标准测量数据,包括体重、翼长、繁殖状态、体脂指数、性别、年龄和换羽状态等[5]。
尽管设置雾网耗时较长,且需要认证,但相比于视觉或听觉检测方法依然拥有许多优势,例如可以采样那些其他方法难以检测到的物种。此外这种方法便于标准化,能够实际上手检查,减少物种的误判率[5]。由于雾网使得科学家可以近距离观察物种,因此常用于长期的标志重捕研究,以检测种群指数的趋势。[16]
使用雾网采样收集的数据还有以下几种用途:
雾网法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方法,能够在一年四季均提供种群统计估计,并为某些鸟类和蝙蝠物种的相对物种丰度提供宝贵的参考。[16]由于目前对于这种方法是否能提供精准数据还有争议,雾网捕捉法最好只用于听觉和视觉方法观察的补充[5]。
劣势
雾网也存在一些缺点。雾网捕捉十分耗时;雾网布置时不容出错;雾网捕捉的动物会被缠住,必须经常检查雾网,约2—3小时检查一次[5],保证能将被捕捉的动物及时取下;将动物从雾网上取下十分困难,即使是受过训练的人员也需要十分小心。如果动物被缠绕得很严重,就必须剪开雾网,以免伤到动物[1],这导致了素材损耗。如果雾网架设时间过长,也容易出现“网羞(net shame)”现象,导致捕捉率下降,从而产生误差[13]。
雾网的最大劣势是捕捉到数量只占真实种群大小的很小一部分,捕获鸟类的比例不会与鸟类在该区域的实际存在比例直接成正比[17][18],如果某种鸟类活跃在不同的植被层,例如高层树冠中,由于高度限制,雾网可能完全无法捕获到该物种,不过雾网捕获仍可以作为种群大小的一个指标[5]。
雾网的捕获过程可能会对鸟类造成伤害,动物在雾网中挣扎不仅会被细线割伤,还会逐渐失去体力而死;被雾网困住的动物对于天敌束手无策,可能导致额外的死亡[1];若相关人员对解网流程不了解,可能会进一步加深伤害[1][6]。但一项研究发现,雾网捕获鸟类的平均受伤率低于任何其他研究脊椎动物的方法,低于0.59%,而平均死亡率则低于0.23%,相比较使用蚌形捕鹰网(bow net)和巴尔查特里捕捉猛禽时,伤亡率可达9%。体重越重的鸟类越容易在雾网捕捉过程中受伤,较大的鸟类可能更容易遭受腿伤、割伤、骨折和内出血,而较小的鸟类通常更容易被纠缠、翅膀被拉伤或发生应激反应。[6]
环志员
雾网是目前最为普遍接受和使用的环志捕鸟工具[1]。在美国,环志员(Bander)负责为被网捕的野生动物环志,这样一来就能够追踪该动物的行踪。环志员需要对被捕获的动物负责,他们会运用培训所得,细心观察表现出压力的信号(对鸟类而言,这些信号包括喘息、疲惫、闭眼和羽毛竖起[6])。如果不谨慎行事,动物可能会受到严重伤害。
在美国,若要给鸟类或蝙蝠环志,必须从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获取环志许可证。根据物种的不同,许可证的资质要求也各有异同。鸟类环志许可证有两种:主许可(Master Permit)和副许可(Sub Permit)。主许可颁发给独立进行环志或监督环志操作的个人;副许可则颁发给在持有主许可者监督下进行环志操作的个人。要获得许可证,必须填写申请并将其提交到最近的环志站。环志员必须在申请中请求特别授权,才能够使用雾网、炮网、化学品或辅助标志。[19]而在中国大陆,参与环志的人员也需要向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申请鸟类环志证,并在通过后接受培训并考试[1];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每年会向国家林业局(目前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交全国鸟类环志计划,经批准后实施鸟类环志的,无须再另行办理特许猎捕证和狩猎证[20]。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鸟类环志技术规程(试行) (PDF). 北京师范大学. 2002-02-25 [2024-07-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7-11).
- ^ 2.0 2.1 2.2 2.3 2.4 Martin, Stephen G. A Technique for Capturing Nesting Grassland Birds with Mist Nets. Bird-Banding. 1969, 40 (3). ISSN 0006-3630. doi:10.2307/4511583 (英语).
- ^ Clark, William S. A Modified Dho-Gaza Trap for Use at a Raptor Banding Station.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1981-10, 45 (4). ISSN 0022-541X. doi:10.2307/3808126 (英语).
- ^ 4.0 4.1 Mist Net Information. Avinet Research Supplies. [2024-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英语).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邹发生; 陈桂珠. 雾网在森林鸟类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9): 1557-1560 [2024-07-09] –通过中国知网.
- ^ 6.0 6.1 6.2 6.3 Spotswood, Erica N.; Goodman, Kari Roesch; Carlisle, Jay; Cormier, Renée L.; Humple, Diana L.; Rousseau, Josée; Guers, Susan L.; Barton, Gina G. How safe is mist netting? evaluating the risk of injury and mortality to birds.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12-08, 3 (1): 29–38. ISSN 2041-210X. doi:10.1111/j.2041-210X.2011.00123.x (英语).
- ^ 7.0 7.1 Low, Seth H. Banding with mist nets (PDF). Journal of Field Ornithology. 1957, 28 (3): 115–128 [2024-07-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07) (英语).
- ^ 野生动植物、森林和渔业产品的非法市场 (PDF).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 [2024-07-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7-11).
- ^ 霧網之殤. 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2024-07-09] (中文(香港)).
-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特别报道|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检察实践:候鸟有信,守护有责_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www.spp.gov.cn. [2024-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9).
- ^ 高琳琳. 欧洲专家亲历中国环境司法进步:世界领先的实践与创新. cn.chinadaily.com.cn. [2024-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9).
- ^ 王浩雄. 不法商贩用障眼法 网上卖粘鸟网. 北京青年报. 2023-03-04 [2024-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0).
- ^ 13.0 13.1 13.2 罗祖奎; 牛俊英; 王云; 李性苑; 张文华; 姚银花; 李东平. 贵州省云台山林下鸟类捕获与雾网放置场所的关系.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5 (2): 236-241 [2024-07-09] –通过中国知网.
- ^ 董, 哲含; 贺, 鹏; 宋, 刚; 张尚, 明玉; 何, 兴成; 吴, 永杰. 野生鸟类研究材料(数字化记录、组织样本)的收集保存和标本制作的方法. BIO-PROTOCOL. 2021. ISSN 2331-8325. doi:10.21769/BioProtoc.1010643 (中文).
- ^ Sogge, Mark; et al. A targeted mist net capture technique for the willow flycatcher (PDF). Western Birds. 2001, 32: 167–172 [2015-04-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07) (英语).
- ^ 16.0 16.1 Dunn, Erica H.; C. John Ralph. Use of Mist Nets as a Tool for Bird Population Monitoring. Studies in Avian Biology. 2004, 29: 1–6 (英语).
- ^ Remsen Jr, J. V.; Good, David A. Misuse of data from mist-net captures to assess relative abundance in bird populations. The Auk. 1996, 113 (2): 381–398 (英语).
- ^ C. John Ralph and Erica H. Dunn, 2004 Editors Monitoring bird populations using Mist nets. Studies in Avian Biology No. 29
- ^ North American Banders Study Guide. North American Banding Council. 2001: 1–69 (英语).
- ^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鸟类环志管理办法(试行)》和《鸟类环志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_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www.forestry.gov.cn. [202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