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霍伊尔
弗雷德·霍伊尔爵士,FRS(英語:Sir Fred Hoyle,1915年6月24日—2001年8月20日),英国天体物理学家。他是最早將恆星核合成過程理論化的物理學者之一。
爵士 弗雷德·霍伊尔 Sir Fred Hoyle FRS | |
---|---|
出生 | 英国约克郡宾利 | 1915年6月24日
逝世 | 2001年8月20日 英国伯恩茅斯 | (86歲)
国籍 | 英国 |
母校 | 劍橋大學 |
知名于 | B2FH理论 穩恆態宇宙模型 大爆炸 太陽系起源 |
儿女 | Geoffrey Hoyle Dr Elizabeth Butler |
奖项 | Mayhew Prize (1936) 史密斯獎 (1938) 皇家學會院士 (1957) Kalinga Prize (1967)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1968) 布魯斯獎 (1970) 皇家獎章 (1974) Klumpke-Roberts Award (1977) 克拉福德獎 (1997)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天體物理學 |
机构 | 劍橋大學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 |
博士生 | 约翰·莫法特 贾扬特·纳利卡 利昂·梅斯特尔 Peter Alan Sweet |
其他著名學生 | 保罗·戴维斯 道格拉斯·高夫 |
生平
出生於约克郡宾利,青年时期的霍伊尔思维独特,藐视各种规章制度。在当地文法学校畢业后,霍伊尔进入了剑桥大学伊曼努埃尔学院学习。1936年毕业后攻读硕士研究生,1939年成为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特别研究生,同年获得硕士学位。当时他已经具备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但他从未有這念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霍伊尔被征入海军部研制雷达。1945年霍伊尔獲聘为剑桥大学的数学讲师。1957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8年担任天文及实验哲学普鲁明教授。1967年霍伊尔创建了剑桥大学的理论天文研究所,并成为首任所长。1970年霍伊尔担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1971年至1973年担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会长。1972年獲封爵士。次年,與校方維持长期的紧张关系,霍伊尔遂辞去剑桥大学的一切职务,成为独立科学家。
理論貢獻
霍伊尔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之外,霍伊尔还在巨石阵用途、核能利用、以及冰河时期的相关领域进行过研究。他还写下多部学术专著、科普读物、科幻小说、电视连续剧,以及一部自传。霍伊尔的许多研究成果不符合被认为是正统的学术观点。尽管如此,他仍然被认为是20世纪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恆星核合成
1946年,霍伊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新理论,认为太阳原本是双星,太阳的伴星瓦解后形成了行星。1957年,霍伊尔和伯比奇夫妇(傑佛瑞·伯比奇和瑪格麗特·伯比奇)、威廉·福勒四人提出了元素合成理论,即著名的B2FH理论。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福勒,未授予霍伊尔,不少人认为这和霍伊尔與一些机构关系紧张有关。1967年,霍伊尔同福勒和瓦戈纳一起以大爆炸理论阐明了轻元素的起源问题。
穩態理論
1948年,霍伊尔同汤米·戈尔德和赫尔曼·邦迪一起创立了稳恒态宇宙模型。1960年代,越来越多的证据令大爆炸宇宙模型為人们广泛接受,然而霍伊尔一直坚持自己的稳恒态宇宙模型。英文“大爆炸”一词最初就是1949年霍伊尔在BBC的一次广播节目中首先使用的,本意是嘲笑大爆炸模型。在他看来,大爆炸模型最初的“奇点”难以令人接受。
1960年代,霍伊尔和贾扬特·纳利卡合作,一同提出了稳恒态模型的新版本,加入了局部的快速膨胀区域,并且得出万有引力常数随时间减小、地球在膨胀的结论。
生命起源
1970年代,霍伊尔离开剑桥大学后,同昌德拉·魏克拉马辛格合作,提出星际物质中存在生命所必需的复杂分子。他们认为,生命最早可能是在太空中出现的,地球上生命可能来源于进入太阳系内区的彗星携带的有机分子。这个学说是一个自提出以來广受争议的话题,1990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些支持該学说的证据。
榮譽
为纪念这位天文学家,小行星8077以他的名字“霍伊尔”命名。
主要著作
- The Black Cloud, 1957
- A for Andromeda, 1962
- Nicolaus Copernicus,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London, p. 78, 1973
- Astronomy and Cosmology: A Modern Course, 1975, ISBN 0-7167-0351-3
- Energy or Extinction? The case for nuclear energy, 1977,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imited, ISBN 0-435-54430-6. In this provocative book Hoyle establishes the dependence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edicts that nuclear fission as a source of energy is essential for its survival.
- The Intelligent Universe, 1983
- Evolution from Space: A Theory of Cosmic Creationism, 1984, ISBN 0-671-49263-2
- Burbidge, E.M., Burbidge, G.R., Fowler, W.A. and Hoyle, F., Synthesis of the Elements in Stars, Revs. Mod. Physics 29:547–650, 1957, the famous B2FH paper after their initials, for which Hoyle is most famous among professional cosmologists.
- Hoyle, F., The big bang in astronomy, New Scientist 92(1280):527, November 19, 1981.
- Arp, H.C., Burbidge, G., Hoyle, F., Narlikar, J.V. and Wickramasinghe, N.C., The extragalactic universe: an alternative view, Nature 346:807–812, August 30, 1990.
- Home Is Where the Wind Blows: Chapters from a Cosmologist's Life (auto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19-850060-2
- Mathematics of Evolution, (1987) University College Cardiff Press, (1999) Acorn Enterprises LLC., ISBN 0-96699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