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台抗日事件

(重定向自霧台事件

霧臺抗日事件[1],或稱霧台事件[2]魯凱族抗日事件[3],為1914年(大正3年)發生在台灣日治時期阿緱廳阿里港支廳轄區(現屏東縣政府警察局里港分局)的一宗攻擊事件。

事件背景

霧台抗日事件與日本政府全面收繳槍枝有關,槍枝對男性排灣族人來說,不僅是生活上的基本工具(狩獵、防禦、獵首與ilavas奪取戰利品),更存有精神文化的意義。1914年當時抗拒繳械的有布農族、魯凱族與排灣族,事件背景還有自當年10月6日起至1915年3月8日為止的「南蕃事件」[4]

日本政府自1895年到1905年間對臺灣原住民部落採綏撫政策,以買賣管制、收購、以物易物、取締等方式,循序漸進收繳原住民的槍枝。在1910年到1915年五年理蕃計畫的尾聲,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宣告平定太魯閣原住民之後,政府改變策略對全島原住民族以武力押收槍械。大正3年(1914年)10月9日,南部排灣族在高雄六龜里參加政府召集的「繳械會議」後,力里社與大龜文社一同屠戮力里警察駐在所與浸水營警察駐在所,警察及家眷5人遭屠殺,為南蕃事件的發端,也是霧臺社抗拒繳械當下的時空背景[5][6]

事件經過

霧台抗日事件是於大正3年(1914年),發生在台灣日治時期阿緱廳阿里港支廳(現屏東縣政府警察局里港分局)轄下霧臺與神山部落周邊的一起攻擊事件,事因以阿里港支廳警部脇田義一爲首因奉行「理蕃政策[7],強制收繳原住民使用的獵槍,引起霧台神山吉露阿禮等諸部落的不滿[8]。脇田因回收槍枝的成效不彰,於1914年10月7日親自前往德文部落的駐在所,由駐在所警部補古村政勝及德文(トクブル社)部落首長家巴資格勒家(Patskel/パクチル)領袖莫利努(Muniun/モリノ)陪同前往霧臺(ブタイ)駐在所,並召集霧臺當地首長塔努巴可·達拉拔撒呢(Tanubake Dalapathane)及納卡露·杜瑪拉拉瑟(Rangalu Dumalalathe)等有力人士,督促繳交槍械。莫利努建議時值稗子採收時期,在原住民習俗禁忌解除前,給予三天的寬限期。當塔努巴可對聚集於首長家門前的部落住民轉達官方旨意時,部落會議立即決定發起抗戰,塔努巴可隨即向其他部落通知宣告開戰[7]

10月11日支廳長脇田義一在霧台駐在所派遣警部補古村與4名巡查至神山部落探查情況,於神山部落在當地有勢力者撒奇努的號令下,被30名族人殺害,只剩一名巡查逃過殺戮,翌日抵鄰近駐在所報告整個情況[3]。在神山部落發動攻擊後,霧臺部落立即放火攻擊霧臺駐在所,阿禮與吉露部落隨即加入,共殺害取得脇田等10人首級。德文社家長莫利努擔心霧臺社族人攻入德文,便將德文駐在所唯一留守的巡查雲山保護於自家中,並遣一名族人前往三地門駐在所向警部補佐分利末熊[a]報告災情[7]

同年10月13日,於阿緱廳最北端六龜里支廳的阿緱方面搜索隊隊長永田綱明(蕃務本署署長代理)隨即受命,率隊前往討伐霧臺部落,並將總部設置於三地門駐在所,重新整編搜索隊前往德文。此搜索隊規模達500人,除總部外尚有佐藤部隊、內田部隊 、梅野部隊及栗山砲隊。10月23日永田搜索隊開始砲及霧臺西北部魯凱族的新佳暮部落,佐藤部隊攻入新佳暮,而內田部隊攻佔舊佳暮,並對部落放火。10月28日搜索對展開霧臺攻勢,霧臺部落族人在神山懸崖設防,而栗山砲隊開始對神山部落砲擊。霧臺族人在神山設下的落石機關奏效,使得搜索隊在神山崖路戰役中出現19名傷亡。佐藤部隊隨即攻佔神山,並放火燒毀魯凱族人家屋。11月2日內田部隊由神山東方迂迴攻佔霧臺東方高地,11月2日栗山砲隊隨後對霧臺部落持續砲擊,內田與佐藤部隊由神山包夾攻陷霧臺,防守的魯凱族人因此而撤入山林逃往阿禮部落等處。警察方面最終放出風聲,只要原住民肯自繳槍械,一切可以既往不咎。事件平息後,12月13日各留下20名巡查於德文及三地門駐在所外,其餘各部隊均撤離[7][3]

根據日本警察方面統計,此次事件共收繳獵槍543支、槍身89支,傷亡數字未有公佈[3]。而包括脇田義一、古村政勝等人在內,共有11名警察在衝突中喪生[2]

日本方面將殉職警員安葬在德文部落南方山頭(今霧台國小司令台後方),設有一座高約2公尺的紀念碑,每逢慶典時令則前往紀念碑行禮[8]

事件影響

霧臺事件結束後,霧臺駐在所被撤除,阿里港支廳第五監視區只設答拉瑪告(Taramakao)駐在所,轄區包含答拉瑪告、霧臺、達得魯、大武、吉露、阿禮、神山,霧臺周邊部落槍械被徹底沒收後,受到答拉瑪告駐在所及三地門駐在所與德文駐在所的包圍,已無做武力抵抗的能力。在部落族人徹底抵抗的意圖被粉碎,霧臺與神山部落的軍事獨立性也被大大的削弱,霧臺周遭的控制權便不再於霧臺魯凱族人手上,霧臺事件之後阿緱廳阿里港支廳轄下原住民部落,即不曾再發生大規模反抗事件。支廳長脇田義一等巡查以上之11名殉死者,連同太魯閣討伐之陸軍與警察陣亡者共134名,皆入祀靖國神社而成為祭神[7]。 。

參考資料

  1. ^ 霧台抗日事件.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2015-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2. ^ 2.0 2.1 霧台事件.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2015-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3. ^ 3.0 3.1 3.2 3.3 魯凱族抗日事件. 雲豹傳人,百合故鄉. [2015-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4). 
  4. ^ 葉神保《日本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臺灣學研究 第22期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18年4月 (PDF).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20). 
  5. ^ 葉神保《日本時期排灣族「南蕃事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2014年6月 (PDF).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10). 
  6. ^ 林一宏《日本時代臺灣蕃地駐在所建築之體制與實務》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2017年7月 (PDF).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07). 
  7. ^ 7.0 7.1 7.2 7.3 7.4 松岡格《「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8. ^ 8.0 8.1 台邦·撒沙勒 (编). 原住民與近代國家的相遇和衝突 (PDF). 原住民族篇 (屏東縣志數位典藏): 第72頁. [2015-02-08]. [永久失效連結]

註釋

  1. ^ 佐分利末熊於昭和14年(1939年)任岡山郡役所阿蓮庄庄長直到終戰。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