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長喙天蛾
馬島長喙天蛾(学名:Xanthopan morgani),又名非洲長喙天蛾、馬達加斯加長喙天蛾,是天蛾科的一个物种,分布於非洲東部。
馬島長喙天蛾 | |
---|---|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館藏標本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鱗翅目 Lepidoptera |
科: | 天蛾科 Sphingidae |
属: | 馬島長喙天蛾屬 Xanthopan 沃尔特·罗斯柴尔德、 卡爾·喬丹, 1903 |
种: | 馬島長喙天蛾 X. morgani
|
二名法 | |
Xanthopan morgani (Walker, 1856)
| |
異名 | |
|
習性與特徵
馬島長喙天蛾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那演化出超長的口器,體色大部分為褐色,身上有許多黑色條紋。授粉方式是飛到花的附近,同時將口器伸進花裡。幼蟲則以番荔枝、紫玉盤與木瓣樹等番荔枝科植物為食。
異名
除了馬達加斯加島外,馬島長喙天蛾在辛巴威與馬拉威也有分布,在早期,馬島長喙天蛾被分為兩個亞種:分布於非洲大陸的族群與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族群(Xanthopan morganii praedicta),直到後來,這兩個亞種才被確定是同一個族群。
發現
在1830年代,法國植物學家Louis-Marie Aubert du Petit-Thouars發現了大彗星蘭,其蜜管的長度將近30公分,這點令科學家不禁懷疑,怎麼可能會有動物能幫這種植物授粉[2]?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在1862年的著作《蘭花的授粉》(Fertilisation of Orchids),對這種植物做出了「在有這種植物生長的地方一定有某種長舌(或口器)生物能替其授粉」的假設,後來在1903年昆蟲學家真的發現了馬島長喙天蛾,確定這種生物能幫大彗星蘭授粉[1]。
註釋
- ^ 1.0 1.1 Kritsky, Gene. Darwin's Madagascan Hawk Moth prediction (PDF). American Entomologist 37. 1991: 206–9 [2009-0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arwin Correspondence Project - Letter 3411 — Darwin, C. R. to Hooker, J. D., 25 Jan (1862). [2009-02-09].[永久失效連結]
參考文獻
- Darwin, Charles. On the various contrivances by which British and foreign orchids are fertilised by insects, and on the good effects of intercrossing. London: John Murray. 1862 [200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