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亞甲龍屬

齊亞甲龍屬名Ziapelta,意為「齊亞英语Zia people (New Mexico)的裝甲」)是甲龍科的一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拉臘米迪亞南部。化石是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坎潘階科特蘭組英语Kirtland Formation發現,並於2014年由甲龍類專長的古生物學家維多莉亞·阿布爾英语Victoria Arbour所命名、敘述。屬下包含單一物種:模式種聖胡安齊亞甲龍Ziapelta sanjuanensis)。屬名是以當地齊亞族英语Zia people (New Mexico)的宗教太陽圖騰為名,這同時也是新墨西哥州州旗上的圖案;種名以發現地的聖胡安盆地英语San Juan basin為名。目前已發現大量標本,其中大部分屬於動物的前段部位。[1]

齊亞甲龍屬
化石时期:晚白堊世坎潘階
74.5–72.6 Ma
正模標本的頭骨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
亚科: 甲龙亚科 Ankylosaurinae
属: 齊亞甲龍屬 Ziapelta
Arbour et al., 2014
模式種
聖胡安齊亞甲龍
Ziapelta sanjuanensis

Arbour et al., 2014

成年的齊亞甲龍身長約介於4.6至6.1公尺長,取決於正模標本是否已完全成長。牠是四足步行、身體寬闊、粗壯、具有厚重裝甲的植食性動物。嘴部前端覆蓋著嘴喙,後部有小型葉狀牙齒。頸部有半圓形的裝甲環,全身可能都覆蓋著裝甲或骨板。雖然尚未發現尾部化石,推測尾端也有甲龍科典型的大型尾槌。頭骨與身體其他部位骨骼癒合在一塊,從而增加了強韌度。[1]

齊亞甲龍屬於甲龍亞科,根據不同系統發生學分析研究,牠可能與刺甲龍結節頭龍最近緣。因為身上沉重的裝甲與低矮的身體姿態,齊亞甲龍可能行動緩慢。齊亞甲龍與副櫛龍五角龍圓頭龍等恐龍共享棲地。

發現及命名

 
發現地的位置圖和地層柱狀圖

2011年,由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Michael Sullivan)領導的新墨西哥自然歷史與科學博物館賓州博物館英语State Museum of Pennsylvania聯合考察團隊在新墨西哥州比斯第/德納辛(Bisti/De-Na-Zin)荒野的科特蘭組英语Kirtland Formation獵人沖積段(Hunter Wash Member)和德納辛段(De-Na-Zin Member)發現了數具齊亞甲龍的化石,這些歸為新屬新種的標本包括:來自德納辛段的正模標本NMMNH P-644842014-一個完整但缺乏下頜的頭骨、前兩個頸甲半環部分、數個部分皮內成骨;來自較古老的獵人沖積段的NMMNH P-66930-第一頸甲半環。根據氬元素定年,正模標本頭骨出土的地層年代介於7298萬至7262萬年前之間。標本起初由亞曼達·坎翠爾(Amanda Cantrell)和湯瑪斯·索娃佐(Thomas Suazo)進行清復工作,後由賴瑞·萊因哈特(Larry Rinehart)承接。

 
新墨西哥州旗上的齊亞族太陽圖騰,為齊亞甲龍的命名由來

2014年,維多莉亞·阿布爾英语Victoria Arbour、麥可·本斯(Michael Burns)、蘇利文、史賓賽·盧卡斯英语Spencer G. Lucas、坎翠爾、約書亞·富萊(Joshua Fry)、索娃佐命名、敘述了模式種聖胡安齊亞甲龍Ziapelta sanjuanensis)。屬名的Zia是以「齊亞太陽圖騰」為名,為齊亞族英语Zia people (New Mexico)的宗教象徵,同時也是新墨西哥州州旗上的圖象。種名意指發現於聖胡安縣[1]

敘述

 
復原圖

成年的齊亞甲龍身長約介於4.6至6.1公尺長,取決於正模標本是否已完全成長。牠是四足步行、身體寬闊、粗壯、具有厚重裝甲的植食性動物。嘴部前端覆蓋著嘴喙,後部有小型葉狀牙齒。頸部有半圓形的裝甲環,全身可能都覆蓋著裝甲或骨板。雖然尚未發現尾部化石,推測尾端也有甲龍科典型的大型尾槌。頭骨與身體其他部位骨骼癒合在一塊,從而增加了強韌度。[1]

鑑定特徵

 
甲龍科頭甲形狀比較;齊亞甲龍為中上和左下

聖胡安齊亞甲龍表現出三種獨特的自衍徵:吻部頭甲(caputegulum)大而突出、大致呈三角形;鱗狀骨角深而前彎(測量基部到尖端長10.2公分);顱基後部有三道深凹槽。另一項可能的鑑定特徵是顱頂頭甲混合了凹、平、凸的不同形式。[1]

齊亞甲龍與另一種同樣來自科特蘭組的甲龍科結節頭龍的差異在於:鱗狀骨角邊緣更鋒利;角尖端更前彎而非下彎;眼窩上的皮內成骨突起更銳利;頭甲形狀較不規則,頂多為略凸而非錐形,輪廓較矩形而非圓潤,其分隔凹槽更深。[1]

分類

 
齊亞甲龍腦殼(A、B)與包頭龍腦殼(C)的比較

齊亞甲龍被分類於甲龍科,可能與加拿大刺甲龍近緣,並在數個支序分類學分析研究的演化樹中彼此互成姊妹群。牠們屬於一個包含北美洲甲龍科的演化支的一部分。雖然齊亞甲龍與結節頭龍生活在同時同地,彼此卻沒有近緣;後者反而與亞洲甲龍科較為接近。然而敘述者也提出了另一種版本的演化樹,其中強制將齊亞甲龍與結節頭龍成為姊妹群,條件是多加入一個演化階段,即新增彼此的一項共同特徵,但這似乎不太可能發生。[1]

以下演化樹取自2015年阿布爾和菲力·柯里英语Phillip J. Currie的甲龍亞科系統發生學分析:[2]

甲龍亞科 Ankylosaurinae

克氏盾龍屬英语Crichtonpelta Crichtonpelta

白山龍屬 Tsagantegia

浙江龍屬 Zhejiangosaurus

繪龍屬 Pinacosaurus

美甲龍屬 Saichania

多智龍屬 Tarchia

蝟甲龍屬英语Zaraapelta Zaraapelta

甲龍族 Ankylosaurini

倍甲龍屬 Dyoplosaurus

籃尾龍屬 Talarurus

結節頭龍屬 Nodocephalosaurus

甲龍屬 Ankylosaurus

無齒甲龍屬 Anodontosaurus

包頭龍屬 Euoplocephalus

刺甲龍屬 Scolosaurus

齊亞甲龍屬 Ziapelta

古生物地理學

因為齊亞甲龍與其他晚白堊紀北美甲龍科一同被歸進一個也包含亞洲甲龍科的類群,稱之為甲龍族;並認為原本北美的早期甲龍科已經在白堊紀中期阿爾比階森諾曼階時滅絕了,後來在土侖階或坎潘階才從亞洲重新遷徙過來並再度多樣化,產生了包頭龍、刺甲龍、齊亞甲龍等新物種。[2]

結節頭龍和亞洲物種間的相近的屬性顯示在亞洲和拉臘米迪亞之間發生過遷徙活動。而拉臘米迪亞本身的南北部物種地理隔離差異,無法以齊亞甲龍沒有與包頭龍、倍甲龍、刺甲龍共享棲地的情況來解釋,因為前者本身出土的年代就比後幾者還要來得年輕。[1]

延伸閱讀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rbour, Victoria M.; Burns, Michael E.; Sullivan, Robert M.; Lucas, Spencer G.; Cantrell, Amanda K.; Fry, Joshua; Suazo, Thomas L. A New Ankyl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Kirtlandian) of New Mexico with Implications for Ankylosaurid Diversity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PLOS ONE (PLOS). 24 September 2014, 9 (9): e108804 [25 September 2014]. PMC 4177562 . PMID 25250819. doi:10.1371/journal.pone.0108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8). 
  2. ^ 2.0 2.1 Arbour, V. M.; Currie, P. J. Systematics, phylogeny and palaeobiogeography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5: 1–60. doi:10.1080/14772019.2015.105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