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年教宗選舉
1198年教宗選舉是在1198年1月8日因教宗雷定三世逝世而召開的教宗選舉,最終樞機團選出依諾增爵三世擔任教宗。這是首次設立審查員的教宗選舉。[3]
1198年 教宗選舉 | |
---|---|
日期與地點 | |
1198年1月8日[1] 羅馬七節樓[2] | |
樞機團主要人員 | |
樞機團團長 | 康拉德·馮·維特爾斯巴赫樞機 |
總務樞機 | 琴喬樞機 |
首席司鐸 | 紀堯姆·柯斯·布蘭斯·敏斯樞機 |
首席助祭 | 格拉齊亞諾·達·比薩樞機 |
當選者 | |
洛卡里諾·德孔蒂·德塞尼樞機 (取名号為諾森三世) | |
雷定三世離世
1191年,雷定三世以85歲之齡當選教宗。由於雷定三世當選時已經是非常年老,故此他只做了7年教宗。1197年聖誕節當天,91歲的雷定三世表達退位的意願。他同時指他退位的條件是要令他的緊密合作者——若望·迪·聖保祿樞機當選為新教宗。[4]不過,各樞機基於該條件不符「參與教宗選舉的樞機必須不受其他人影響而選出新教宗」的規定而拒絕教宗的提議。[5]1198年1月8日,雷定三世去世。[6]
參與選舉的樞機
雷定三世離世時,樞機團有29位成員。[註 1][7]然而,當時有可能有最多22位樞機身在羅馬並參與選舉。[註 2][1][9]
姓名 | 領銜教區/堂區/執事區 | 冊封樞機日期 | 冊封者 | 備註 |
---|---|---|---|---|
奧塔維亞諾·迪·保利 | 奧斯蒂亞羅馬城郊教區及 韋萊特里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
1182年12月18日 | 路爵三世 | |
伯多祿·加洛西亞 | 波多-聖魯菲納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 1188年 | 克勉三世 | |
蘇非多 | 聖巴西德聖殿司鐸 | 1182年12月18日 | 路爵三世 | |
潘多爾福·達·盧卡 | 十二宗徒聖殿司鐸 | 駐托斯卡尼宗座使節[10] | ||
伯多祿·戴安娜 | 聖則濟利亞聖殿司鐸 | 1185年3月16日 | ||
佐丹奴·迪·切卡諾 | 聖普正珍大殿司鐸 | 1188年3月12日 | 克勉三世 | |
若望·達·維泰博 | 拉特朗聖格肋孟聖殿司鐸 | 1189年5月 | 維泰博和多斯加尼拉教區主教 | |
圭多·巴巴拉斯基 | 越台伯河的聖母大殿司鐸 | 1190年9月22日 | ||
若望·迪薩萊諾 | 聖斯德望圓形堂司鐸 | 在已完成審查程序的第1次投票裏 獲選為教宗但拒絕出任[11] | ||
色斯奧·琴奇 | 盧奇娜的聖老楞佐聖殿司鐸 | |||
烏戈·博波恩 | 聖思維及聖馬丁聖殿司鐸 | 聖伯多祿大殿總司鐸 | ||
若望·迪·聖保祿 | 聖普里斯卡堂司鐸 | 1193年2月20日 | 雷定三世 | 雷定三世心目中的繼任人[4] |
格拉齊亞諾·達·比薩 | 聖葛斯默和達彌盎聖殿執事 | 1178年3月4日 | 亞歷山大三世 | 首席助祭 |
赫拉爾·阿利色古尼 | 聖亞德堂執事 | 1182年12月18日 | 路爵三世 | |
額我略·德·聖阿波斯托洛 | 金碧地利聖母堂執事 | 1188年3月12日 | 克勉三世 | |
額我略·克雷森茲 | 阿郊洛聖母堂執事 | |||
額我略·卡爾尼 | 維拉布洛聖喬治聖殿執事 | 1190年9月22日 | ||
洛卡里諾·德孔蒂·德塞尼 | 聖色爾爵及伯古斯堂執事 | 在這次選舉裏獲選為教宗諾森三世 | ||
額我略·波波尼 | 波斯利亞的聖安傑洛堂執事 | |||
尼可羅馬基·斯科拉里 | 希臘聖母堂執事 | |||
波波 | 聖戴多祿堂執事 | 1193年2月20日 | 雷定三世 | |
琴喬 | 塞爾奇的聖盧西亞教堂執事 | 總務樞機兼署理羅馬天主教會副總理、 未來的教宗何諾三世 |
上述22位樞機裏雷定三世冊封了3位樞機,路爵三世則冊封了5位。亞歷山大三世冊封了1位,而剩餘的13位樞機都是由克勉三世冊封。
缺席選舉的樞機
有最少7位樞機有可能沒有參與選舉。
姓名 | 領銜教區/堂區/執事區 | 冊封樞機日期 | 冊封者 | 備註 |
---|---|---|---|---|
康拉德·馮·維特爾斯巴赫 | 薩比娜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 1165年12月18日 | 亞歷山大三世 | 樞機團團長、駐敘利亞宗座使節、薩爾斯堡總主教和外地樞機[1] |
紀堯姆·柯斯·布蘭斯·敏斯 | 聖撒比納聖殿司鐸 | 1179年3月 | 首席司鐸、法蘭西王國國務卿[12]、蘭斯總主教和外地樞機[13] | |
魯杰羅·迪·聖塞韋里諾 | 聖尤西比奧堂司鐸 | 約1178年至1180年 | 貝內文托總主教和外地樞機[14] | |
艾德拉德·郭居靜 | 羅馬天主教會樞機 | 1185年3月16日 | 路爵三世 | 外地樞機兼維羅納主教,獲選為維羅納主教後辭去聖瑪策祿堂領銜司鐸一職[1] |
貝爾納 | 聖伯多祿鎖鏈堂司鐸 | 1188年3月12日 | 克勉三世 | 駐托斯卡尼和倫巴底宗座使節[15] |
羅夫雷多·達利·蘇拉 | 聖瑪策林及聖伯多祿堂司鐸 | 1188年 | 卡西諾山修道院院長和外地樞機[1] | |
伯多祿·卡普阿 | 拉塔路聖母堂執事 | 1193年2月20日 | 雷定三世 | 駐那不勒斯、倫巴底和波蘭宗座使節,返回羅馬途中被人搶劫及囚禁以致未能參與選舉[1] |
上述7位缺席選舉的樞機裏路爵三世和雷定三世均分別冊封了1位樞機,而亞歷山大三世和克勉三世則分別冊封了3位和2位樞機。
諾森三世當選教宗
雷定三世離世當天,各樞機於七節樓集合並自行與世隔絕直至選舉完結。[註 3][16]各樞機首次採用審查員制度進行選舉。有部分樞機被選為審查員,他們負責點票、記錄和向樞機團成員公布選舉結果。[註 4][3]經審查的第1次投票結果裏顯示若望·迪薩勒諾樞機得到最多票數的10票,但是迪薩勒諾樞機表示會拒絕出任教宗。[11]在第2次投票中,各樞機一致投票[19]支持聖色爾爵及伯古斯堂執事、37歲的洛卡里諾·德孔蒂·德塞尼樞機為教宗[20]。德塞尼樞機接受選舉結果並取名為諾森三世。[註 5][22]
1198年2月22日,諾森三世被奧斯蒂亞及韋萊特里主教奧塔維亞諾·迪·保利樞機晉鐸和晉牧。然後首席助祭兼聖葛斯默和達彌盎聖殿執事格拉齊亞諾·達·比薩樞機莊嚴地為他加冕。[20]
註釋
腳註及參考文獻
腳註
- ^ 1.0 1.1 1.2 1.3 1.4 1.5 John Paul Adams. Sede Vacante 1198.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3) (英语).
- ^ Frederic J. Baumgartner. Behind Locked Doors: A History of the Papal Elections.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34. ISBN 0-312-29463-8 (英语).
- ^ 3.0 3.1 A. Piazzoni, p. 177
- ^ 4.0 4.1 Pope Innocent III. New Advent.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2) (英语).
- ^ 5.0 5.1 5.2 T. Greenwood, p. 358
- ^ Celestine III. The Holy See.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英语).
- ^ W. Maleczek, p. 241, K. Eubel, p. 3, note 1
- ^ W. Maleczek, p. 354
- ^ Maleczek, Werner. Papst und Kardinalskolleg von 1191 bis 1216. Vienna: M. Schöbel. 1984 (德语).
- ^ Salvador Miranda. MASCA, Pandolfo.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 ^ 11.0 11.1 W. Maleczek, p. 108
- ^ Salvador Miranda. CHAMPAGNE, Guillaume de.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 ^ Ganzer, pp. 125-129 no. 51
- ^ Ganzer, pp. 129-131 no. 52
- ^ Salvador Miranda. BERNARDO, Can. Reg. di S. Frediano di Lucca.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4) (英语).
- ^ 16.0 16.1 A. Piazzoni, p. 176 note 2
- ^ Conclave. New Advent. [2017-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英语).
- ^ T. Greenwood, p. 299
- ^ Smith, p. 12
- ^ 20.0 20.1 Salvador Miranda. SEGNI, Lotario dei conti di.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1) (英语).
- ^ Julien Théry. "Introduction", dans "Innocent III et le Midi. Cahiers de Fanjeaux 50", éd. D. Le Blévec, M. Fournié, J. Théry-Astruc, 2015, p. 11-35: 13–14.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2) (法语).
- ^ Innocent III. The Holy See.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英语).
參考文獻
- Eubel, Konrad. Hierarchia Catholica Medii Aevi I. 1913 (拉丁语).
- Greenwood, Thomas. Cathedra Petri. XII, XIII. London: William Macintosh. 1865 [2017-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英语).
- Jaffé, Philipp. Regesta pontificum Romanorum ab condita Ecclesia ad annum post Christum natum MCXCVIII. Berlin: Veit et Socius. 1851 (拉丁语).
- Maleczek, Werner. Papst und Kardinalskolleg von 1191 bis 1216. Vienna: M. Schöbel. 1984 (德语).
- Miranda, Salvador. Consistory of September 1190 (III). The Cardinals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 [2017-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8) (英语).
- Piazzoni, Ambrogio. Historia wyboru papieży. Kraków: Wydawnictwo M. 2003. ISBN 83-7221-648-7 (波兰语).
- Smith, Damian J. Innocent III and the Crown of Aragon.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2004 [2017-04-16]. ISBN 0-7546-34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英语).
- Julien Théry-Astruc,. "Introduction", dans "Innocent III et le Midi. Cahiers de Fanjeaux 50", éd. D. Le Blévec, M. Fournié, J. Théry-Astruc, 2015, p. 11-35. Academic.edu.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2) (法语).
- Ganzer, Klaus. Die Entwicklung des auswärtigen Kardinalats im hohen Mittelalter.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s Kardinalkollegiums vom 11.bis 13. Jahrhundert. Bibliothek des Deutschen Historischen Instituts in Rom.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63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