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846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教宗額我略十六世在1846年6月1日離世[2]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846年6月14日開始,經過4輪投票後,樞機團選出喬凡尼·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樞機為新教宗,並取名號英语Papal name為「庇護九世」。

1846年
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日期與地點
1846年6月14日 - 1846年6月16日[1]
教宗國奎里納萊宮
樞機團主要人員
樞機團團長盧多維科·麥克拉英语Ludovico Micara樞機[1]
樞機團副團長文森佐·麥基英语Vincenzo Macchi樞機
總務樞機托馬索·里瓦爾·斯福爾扎英语Tommaso Riario Sforza樞機[1]
首席司鐸卡洛·奧皮佐尼英语Carlo Oppizzoni樞機
首席助祭托馬索·里瓦爾·斯福爾扎樞機
秘書若望·科波利·布西蒙席(非樞機而無投票權)
選舉情況
被禁止出任教宗若望·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樞機(否決失敗)
選情經4輪投票後選出新教宗
當選者
若望·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樞機
(取名号為庇護九世

樞機選舉人

儘管當時共有62位樞機,但由於有12位樞機因種種原因而無法出席,故此只有50位樞機能夠參與該次秘密會議。[1]

1846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樞機選舉人分布[1]
歐洲 62
北美洲 0
拉丁美洲 0
非洲 0
亞洲 0
大洋洲 0
出席選舉人 50
缺席 12
前任教宗 額我略十六世(1831年至1846年)
新任教宗 庇護九世(1846年至1878年)
否決權 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提出否決
若望·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樞機[a]失敗

以下為出席的部分樞機選舉人[1]

以下為缺席的樞機選舉人[1][3]

原則上,参加選舉的樞機可以投票給任何已受洗的成年男性天主教徒(即樞機可以投票給非樞機者)。然而,自1378年以來都是樞機當選教宗。[b]

選情

選舉過程

是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有最少4位潛在教宗[c]保守派希望延續君主專制[d]及教宗額我略十六世國務樞機卿路易吉·蘭布魯希尼英语Luigi Lambruschini共同制定的嚴厲政策,但開明派則支持托馬索·帕斯克爾·吉莉齊英语Tommaso Pasquale Gizzi若望·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a]並希望選出一個會改革教會的教宗。[4]第四位潛在教宗為深受羅馬市民歡迎的樞機團團長盧多維科·麥克拉英语Ludovico Micara,但作為開明派的他從來沒有得到各樞機的支持。[5]

吉莉齊樞機雖然得到法國政府的支持,但由於得不到各樞機的支持而令選舉秘密會議變成費雷提樞機和蘭布魯希尼樞機之爭。[5]6月16日下午,樞機們召開第4輪投票,天主教伊莫拉教區主教若望·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樞機得到在座最少三分之二樞機的支持而當選教宗。費雷提樞機於該輪投票擔任監察員。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當他讀出正式票數時,他顯得激動,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達到當選教宗的門檻。[5]他一度向各樞機要求免除他作為監察員,但由於這樣做會令該輪投票無效,他並不被允許這樣做。[5]結果,費雷提樞機成為少數向參與選舉秘密會議的樞機宣布自己當選教宗的監察員。[5]

樞機團選出新教宗後,首席助祭英语Protodeacon卡洛·奧皮佐尼英语Carlo Oppizzoni樞機登上奎里納萊宮露台並向信眾以拉丁語宣布新教宗的姓名及名號。該拉丁語宣布[6]如下:

中文翻譯如下:

運用否決權失敗

數位信奉天主教的君主有權否決某些樞機成為教宗。[e]米蘭總教區總主教卡洛·卡杰坦·冯·盖斯吕克樞機代表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提出否決若望·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樞機,但當佳士德樞機到達會場時,費雷提樞機已當選教宗[f]

未經官方證實的各輪投票結果

一些著作中則有記載投票結果[3]。然而,這些選舉結果並沒有得到官方證實。樞機如要成功當選教宗,他必須最少要得到34票。

樞機 第1輪投票 第2輪投票 第3輪投票 第4輪投票
路易吉·蘭布魯希尼 15 13 11 10
若望·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 13 17 27 36
票數不詳 22 20 12 4
投票結果 失敗 失敗 失敗 成功

後續

1846年6月21日,庇護九世聖伯多祿大殿三重冕加冕,正式成為天主教第255任教宗[9][10]這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亦於庇護九世加冕後正式完結。他是自首任教宗聖伯多祿以來就任時間最長的教宗,任期長達31年。[11]1870年,教宗國滅亡,庇護九世退至梵蒂岡居住並自稱「梵蒂岡之囚」直至於1878年離世為止。[12]

註釋

  1. ^ 1.0 1.1 即庇護九世
  2. ^ 教宗烏爾巴諾六世於1378年當選教宗時並非樞機
  3. ^ 潛在教宗是指有較大機會當選教宗的樞機,但最終當選教宗的樞機並不一定是潛在教宗。
  4. ^ 君主實指教宗。教宗為天主教會最高領袖,而教宗自1059年起由樞機互選產生。學術上此互選制度為選舉君主制的其中一個例子。
  5. ^ 當一名樞機被其中一位君主否決,無論樞機團或其他君主是否同意,該樞機都無法被選為教宗。
  6. ^ 根據薩爾瓦多·米蘭達德语Salvador Miranda (Bibliothekar)的文章,歐亨尼奧·卡撒尼(英語:Eugenio Cazzani)認為佳士德樞機代表斐迪南一世提出否決費雷提樞機只是傳言,無法判斷其真假。[7][8]

資料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Conclave - 1846. The Hierarch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201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7) (英语). 
  2. ^ Editors of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Gregory XVI.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5) (英语). 
  3. ^ 3.0 3.1 John Paul Adams. SEDE VACANTE 1846.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201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4. ^ Eamon Duffy. Saints and Sinners, a History of the Pop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22 (英语). 
  5. ^ 5.0 5.1 5.2 5.3 5.4 Valérie Pirie. The Triple Crown: An Account of the Papal Conclaves - Pius IX (Mastai-Ferretti). Pickle Publishing. [201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6. ^ Maurizio Marocco. Storia di papa Pio IX. Eredi Botta. 1856: 第158頁 [201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4) (意大利语). 
  7. ^ Salvador Miranda. The Cardinals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8. ^ Eugenio Cazzani. Vescovi e arcivescovi di Milano. Milan: Massimo. 1996: 第266至269頁 (意大利语). 
  9. ^ Pius IX. The Holy See.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7) (英语). 
  10. ^ Pope Pius IX. New Advent.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8) (英语). 
  11. ^ Longest Reigning Popes. Catholic Hierarchy.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12. ^ John R.G. Hassard. Life of Pope Pius IX – Ch. 9: ‘A Prisoner of the Vatican’. Cor Jesu Sacratissimum. 2014-02-06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英语).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