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多国武装干涉利比亚

(重定向自2011年利比亚禁飞区

2011年多国武装干涉利比亚,是以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爲首的北約阿拉伯聯盟国家軍事部队[26]爲執行由2011年3月17日安理会以10票支持5票弃权通过的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所設立的利比亞禁飛區而實施的軍事行動[27][28]。目的是阻止利比亞政府軍在2011年利比亚起义中對反對派的軍事打擊。这是安理会对格達費政权武力镇压示威民众实施的第二轮制裁[29]

2011年多国武装干涉利比亚
利比亚内战的一部分

聯軍的部署及空襲目標
日期2011年3月19日至2011年11月3日
地点
参战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註 1]

非北約盟友:
 约旦
 卡塔尔
 瑞典
 阿联酋
 利比亞叛軍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軍事支援:
 白俄羅斯[1][2][3][4][5]
指挥官与领导者

法國 薩科齊总统
法國 埃都爾德·吉約海軍上將
英国 卡梅倫首相
英国 大衛·理查茲爵士英语David Richards (British Army officer)上將
美国 奧巴馬总统
美国 卡特·哈姆上將
美国 薩繆爾·洛克利爾三世上將
加拿大 史蒂芬·哈珀總理
加拿大 彼得·麥凱國防部長
加拿大 安德烈·德尚英语André Deschamps (Canadian Forces officer)中將
加拿大 阿蘭·佩爾蒂埃上校(Alain Pelletier) [6][7]
義大利 喬治·納波利塔諾
義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義大利 英尼亞齊奧·拉魯薩
荷兰 馬克·呂特
荷兰 漢斯·希倫英语Hans Hillen
西班牙 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

西班牙 卡梅·查孔
利比亚 穆阿迈尔·卡扎菲
利比亚 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
利比亚 哈米斯·卡扎菲
利比亚 薩阿迪·格達費
利比亚 阿布-貝克爾·尤尼斯·賈卜爾
兵力

加拿大 加拿大:

法國 法國:19架軍機[8]

英国 英國:

美国 美國:11艘軍艦[15]

200枚中、重型防空導彈
220枚輕型防空導彈[18]
600 anti-aircraft guns[19]
伤亡与损失
美国 1架美國海軍MQ-8墜毀[20] [21]
荷兰 3名海軍飛行員被俘(後獲釋)[22]
荷兰 1架荷蘭皇家海軍韦斯特兰山猫直升机被俘[22]
美国 1架美國空軍F-15E因機械故障墜毀[23]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架阿聯空軍英语United Arab Emirates Air ForceF-16在降落時損壞[24]

利比亚 超過5,900個軍事目標受到摧毀,包括[25]

  • 超過600輛戰車或裝甲車
  • 超過400門火炮或火箭砲
利比亚 士兵傷亡不明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强调说,制裁利比亚是国际社会首次适用“保护平民责任”原则,即出兵保护的对象是平民而不是国家。潘基文曾于19日表示,不排除投入地面部队的可能性[26]

自2011年3月至10月期間,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總計出動軍機超過26,000架次,摧毀超過5,900個軍事目標。[25]軍事行動隨著格達費獨裁政權覆滅,臨時政府成立後結束。

代號

 
美國巴里号驱逐舰向利比亞禁飛區發射戰斧巡弋飛彈

影響

卡扎菲在未垮台前宣稱,從利比亞經地中海北上歐洲的偷渡活動遭利比亞政府有效壓制,例如2009年全年意大利只截獲7,300名偷渡者。[31]卡扎菲在2011年3月曾經提出警告,表示一個統一和穩定的利比亞對於抑制地中海的偷渡活動事關重要。他还在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通话时表示,如果自己丢掉政权,恐怖主义势力将在中东崛起并必将攻击欧洲。[32][33]自從北約協助叛軍推翻卡扎菲政權後,利比亞政局陷入長期動盪,對偷渡活動中門大開,吸引偷渡集團在利比亞再度活躍,招攬大量偷渡者從利比亞乘船北上歐洲,掀起歐洲移民危機,有評論認為是歐洲國家「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和「咎由自取」。[34][35]

评价

英國獨立黨領導人奈杰尔·法拉奇批評首相卡梅倫在2011年參與推翻卡扎菲政權,是導致此後欧洲难民危机的一個直接原因。[36]

有中国学者将北约的参与称为“无利不起早”,认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求刺激了这场战争。利比亚地区地处交通要道,扼守地中海,且作为石油资源丰富的输出大国,石油主要出口欧洲,如法国是利比亚石油最大的出口国,法国在利比亚的石油投资高达几十亿美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如在此处扶持亲美政权,可攫取极大的地缘政治利益。

註解

  1. ^ 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為法律依據出兵

参考文献

  1. ^ 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 На стороне Каддафи воюют белорусские партизаны[失效連結] (6 апреля 2011)
  2. ^ Источник: освобожденный из плена в Ливии белорусский военный прибыл в Минск. [202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3. ^ СМИ: в расправе над ливийскими повстанцами, возможно, участвуют наемники из Белоруссии. [202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4. ^ Летало ли белорусское оружие в Ливию и Кот-д'Ивуа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Тут Бай Медиа, 2 марта 2011
  5. ^ Белорусские снайперы защищали Каддафи в Ливии?. [202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6. ^ Six chasseurs canadiens se rendent en Libye. Cyberpresse.ca. 2011-03-19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1). 
  7. ^ Sécurité nationale: Six CF-18 de Bagotville participent à la mission en Libye. Les nouvelles Sympatico.ca. 2011-03-18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8. ^ 8.0 8.1 8.2 Libye : début des opérations aériennes françaises. Defense.gouv.fr.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9) (法语). 
  9. ^ UK commits Typhoons, Tornado GR4s to Libyan no-fly zone. Flightglobal.com.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0). 
  10. ^ Adams, Richard. Libya no-fly zone – live updates | World news | guardian.co.uk. Guardian.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1). 
  11. ^ Published on Sun Mar 20 03:04:57 GMT 2011. RAF jets attack Libyan targets - National. Melton Times. [2011-03-20]. [永久失效連結]
  12. ^ Libya: British forces launch missile attacks on Gaddafi. Telegraph. 2011-03-11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13. ^ 13.0 13.1 13.2 Media, Defense. US Navy. March 19, 2011. Navy.mil.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2). 
  14. ^ (UKPA) – 1 hour ago. The Press Association: RAF jets attack Libyan targets. Google.com.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3). 
  15. ^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March 19, 2011. Csmonitor.com.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2).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Updated 78 minutes ago 3/20/2011 2:27:26 AM +00:00. Allied forces fire missiles on Libya - World news - Mideast/N. Africa - msnbc.com. MSNBC.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1). 
  17. ^ US B-2s fly non-stop from America to bomb a Pro-Gaddafi airfield.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5). 
  18. ^ "The North African Military Balance", Anthony H. Cordesma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9 March 2005, p. 32, p. 36
  19. ^ M. Cherif Bassiouni, "Libya: From Repression to Revolution", 13 December 2013, p. 138
  20. ^ Libya Conflict: Nato Loses Drone Helicopter. BBC News. 21 June 2011 [7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2). 
  21. ^ U.S. Navy Drone Missing over Libya Was 'Shot Down' by Gaddafi's Forces. Daily Mail. 8 June 2011 [7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22. ^ 22.0 22.1 Three Dutch Marines Captured During Rescue in Libya. BBC News. 3 March 2011 [11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0). 
  23. ^ US Crew Rescued after Libya Crash. BBC News. 22 March 2011 [22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2). 
  24. ^ UAE Fighter Jet Veers Off Runway at Base in Italy: Report. Zawya/AFP. 27 April 2011 [28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25. ^ 25.0 25.1 Operation Unified Protector Final Mission Stats (PDF). NATO. 2012-11-02 [2013-09-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13). 
  26. ^ 26.0 26.1 “为保护利比亚平民” 联合国启动军事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不排除投入地面部队 - 朝鲜日报中文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3月21日)
  27. ^ Security Council Approves ‘No-Fly Zone’ over Libya, Authorizing ‘All Necessary Measures’ to Protect Civilians, by Vote of 10 in Favour with 5 Abstentions. Un.org. [2011-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1). 
  28. ^ 安理会利比亚禁飞决议:中、俄、德、印、巴西为何投弃权票?(6:40). 联合国新闻. 2011-03-18 [202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中文(简体)). 
  29. ^ 安理会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实施禁飞. [2011-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30. ^ Ministère de la Défense. 法国国防部.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9) (法语). 
  31. ^ 卡扎非警告欧洲有可能变成黑欧洲. BBC中文網. 2010-08-31 [2016-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32. ^ Gaddafi's Grim Prophecy Comes True: Countless Refugees Swarm Europe. Sputnik. 2015-09-17 [2016-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6). 
  33. ^ 希拉里邮件:美国为黄金石油军事干预利比亚. 凤凰网. [2024-11-11]. 
  34. ^ 雪地鴻爪: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太陽報. 2015-08-25 [2016-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5. ^ 北青报:难民潮撕裂欧洲. 人民網. 2015-09-07 [2016-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36. ^ Reality Check: Is Libyan migrant crisis the UK's fault?. BBC News. 2015-04-21 [2016-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