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戴高樂

法國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重定向自Charles de Gaulle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語: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发音:[ʃaʁl ɑ̃dʁe ʒozɛf maʁi də ɡol]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是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戰後短暫出任臨時總統,後由於左派政黨反對他要求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職。1958年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出任第一任总统安道爾大公。在法国,戴高乐通常被称为“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甚至簡稱“将军”(Le Général)。

夏爾·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
1942年摄
第18任法国总统
安道爾大公
任期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8日
总理米歇爾·德勃雷(1959年-1962年)
乔治·蓬皮杜(1962年-1968年)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1968年-1969年)
前任首任(職位設立)
继任阿蘭·波埃(代理)
乔治·蓬皮杜(正任)
法国总理
任期
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总统勒內·科蒂
前任皮埃爾·弗林姆蘭
继任米歇尔·德勃雷
法国临时政府主席
任期
1944年8月20日—1946年1月20日
前任菲利普·贝当
继任费利克斯·古安英语Félix Gouin
自由法国领袖
任期
1940年6月18日—1944年7月3日
前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继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
法國國防部長
任期
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总统勒内·科蒂
总理本人
前任皮埃尔·德·舍维涅英语Pierre de Chevigné
继任皮埃尔·吉约马英语Pierre Guillaumat
阿尔及利亚事务部长英语Minister of Algerian Affairs
任期
1958年6月12日—1959年1月9日
总统勒内·科蒂
总理本人
前任安德烈·米泰法语André Mutter
继任路易·若克斯英语Louis Joxe
法國战争部长英语Minister of Defence (France)
任期
1940年6月6日—1940年6月16日
总理保罗·雷诺
前任伊波利特·迪科法语Hippolyte Ducos
继任
个人资料
出生夏尔·安德烈·约瑟夫·皮埃尔·马里·戴高乐
Charles André Joseph Pierre Marie de Gaulle

(1890-11-22)1890年11月22日
 法國上法蘭西大區諾爾省里尔
逝世1970年11月9日(1970歲—11—09)(79歲)
 法國大東部大區上馬恩省科隆貝雙教堂村
墓地 法國上马恩省科隆貝雙教堂村
政党法兰西人民联盟
(1947–1955)
社会共和国家中间党英语National Centre of Social Republicans
(1955–1958)
新共和国联盟
(1958–1968)
配偶伊冯娜·戴高乐(1921–1970;夫故)
儿女菲利普·戴高乐
伊丽莎白·戴高乐
安娜·戴高乐
职业军人、政治家、作家
宗教信仰罗马天主教
签名
军事背景
效忠法国軍隊
自由法国部队
服役法国陆军
服役时间1912年–1944年
军衔 准将
部队步兵、武装骑兵
指挥自由法国
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蒙科尔内战役英语Battle of Montcornet
达喀尔战役
突尼西亞戰役
法国抵抗运动
解放巴黎

1944年自由法國陸軍解放巴黎后,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因反對總統沒有實權,與左翼的政治斗争失利而辞去职务。1958年,戴高乐因阿爾及利亞戰爭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1965年成功連任,直至1969年因公投失利辭去總統的職務。

戴高乐支持发展的核子武器、制定泛欧主义外交政策、支持欧洲大陆联合为大欧洲、扩大法国影响、努力减少美国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奉行与盟友不同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樂主義

生平

早年生涯

 
戴高乐在里尔出生时的住宅,现在是国家博物馆。
 
幼年戴高乐(摄于1897年)
 
被俘后的戴高乐(摄于1916年)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诞生于法国北部诺尔省里尔,是父母五個孩子中排行第三。[1]他是被一个信仰天主教会的、爱国、传统但很进步的家庭抚养长大的。 [2]他的父亲亨利·戴高乐是一个历史学和文学教授,在一所耶稣会开办的学校任职,后来自己创办了一所学校。[3]戴高乐的母亲让娜·马约(Jeanne Maillot)出身于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家庭。[4]從小,他對於閱讀和學習歷史就表現出濃厚興趣。在戴高乐8岁时,他遇到了童年时期最受创伤的一件事;法国为了避免法绍达事件发展成为两国之间的大战,被迫从上尼罗河区域撤出了它的远征军部队。这件事标志着他一生都对英国不信任的开始。[5]

在戴高乐11岁时,搬家到巴黎。1908年,他选择了从事军职,并进入巴黎斯坦尼斯拉斯学院法语Collège Stanislas (Paris)读书,以准备参加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1909年,他被圣希尔军校录取,与未来的朱安元帅为同窗。在军校学习期间,他选择了步兵来了解军队,因为他认为步兵在战争中最直接接受战火的洗礼,因此最具有“军事”味道。他作为学生军官加入了驻阿拉斯的步兵第33步兵团,在当时的贝当上校手下。在军校学习期间,因為他的身高高、高前額、鼻子,他有一個綽號"the great asparagus"(大蘆筍[6][7][8]及"Cyrano"(大鼻子)。[9]1912年,戴高乐毕业于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被授予少尉军衔,考试名列第十三,得到的评语是:“一个未来的优秀军官”。毕业后他又赴步兵第33团供职。[4]从此,他追随贝当20年之久。

1914年一战爆发后,戴高乐随军参战,并3次受伤,因作战英勇受到表彰。1916年,他在凡尔登战役中受伤并中毒气昏迷,被德国俘虏后被囚禁长达32个月。他曾5次试图越狱,并在狱中结识了卡特鲁上校,记者雷米·鲁尔法语Rémy Roure和未来的苏联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被俘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他都以德文报纸当材料努力学习,最后精通了德语。他还自告奋勇给难友们讲授战略学。从实战中,他以战略家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坦克的出现在未来战争中的意义,他在讲课中高度赞扬了这种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这为他以后所极力主张的建立装甲部队的观点构筑了原型)。同时,他还写了大量的笔记。这些笔记构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敌人内部的倾轧》(L'Ennemi et le vrai ennemi)的基础。[10][11]

1918年战争结束之后他终于返回法国,其后又作为志愿者在波兰执行军事任务。从1919年至1921年间他帮助年轻的波兰军队与苏联红军作战。回国后,1921年4月6日,他与伊冯娜·旺德鲁结婚,并在第二年12月28日有了儿子菲利普。当时他在圣西尔军校任讲师,1922年考入高等军事学院。1924年他先后在特里尔美因茨的法国军队参谋部实习。5月15日,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出世。[12]

自由法國

 
二戰時期的戴高樂(摄于194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戴高樂只是一個上校,1940年,晋升为准将,并被保罗·雷诺总理任命为国防次长兼陆军次长,两度赴伦敦执行使命。6月德軍佔領巴黎,雷诺内阁总辞后,拒绝和德國人签署停战要求。納粹德國在自由區建立傀儡政權维希法国后,赴英国组织不妥协的抵抗德国的自由法国运动。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又稱為618宣言),号召法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对法国的占领[13]。8月,与丘吉尔首相签定关于自由法国章程的议定书。在戴高乐的号召下,整个法屬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国。10月,在伦敦成立帝国防务委员会,任主席。1941年,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出任主席。在英國的支持下,戴高樂家人於1941年10月至1942年9月定居在伯克姆斯特德(倫敦西北三十六英里)。

1943年6月,抵达法属北非首府阿尔及尔,与美国支持的亨利·吉罗将军共同担任新成立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7月,迫使吉罗将军专任法国部队总司令,得以单独主持法兰西全国解放委员会工作。秋天,彻底清除吉罗。1944年6月3日,在阿尔及尔成立法国临时政府。6日,盟军登陆諾曼第,开辟欧洲第二战场。8月19日,巴黎起义。戴高乐领导下的勒克莱尔盟軍首批进入抵达巴黎市政府大厦,巴黎解放。25日,戴高乐将军进入巴黎,并接受駐巴黎的德军投降书。

組建政府受挫被迫引退

 
戴高乐肖像(摄于1944年或1945年)

1945年9月,法国舉行全民公决,摒弃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成立。11月,被议会选举为临时政府总理,组成新的临时政府。1946年1月20日,由於以法國共產黨為首的左派反對他擬定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辞去临时政府总理职务。

1947年4月,在斯特拉斯堡宣布成立“法兰西人民联盟”,但在國會只佔極少席次。1951年國會大選,法國人民聯盟雖然取得最多議席,但由於其他共和政黨反對,再度失敗。1953年,他退出政坛隐居,期間他寫了戰爭回憶錄。

1954年4月,戴高樂曾建議法國應該擁有自己的核武器

東山再起

 
晚年戴高乐(摄于1963年)

1958年,法屬阿爾及利亞發生暴动。国民议会被迫授予戴高乐将军全权,并委托其制定新宪法。戴高乐接管了议会和政府的全部权力,出任第四共和國最後一任總理。9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在1958年11月的國會選舉中,戴高樂和他的政黨輕鬆贏得了多數的支持,12月,以絕對多數的優勢當選爲首任共和国总统。1959年1月8日,正式就任總統。

1959年9月,宣布阿尔及利亚人享有自决权。12月,宣布解散法兰西共同体,容許殖民地民族自決,1960年除阿爾及利亞外大部分殖民地成功獨立,但仍和法國保持密切關係。

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約700公里試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核国家。

1962年,阿爾及利亞正式脫離法國獨立,但仍和法國保持密切關係。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引起法國右翼不滿,1962年8月22日,一名右翼法軍槍擊戴高樂,總統在此次刺殺事件中受輕傷,該名士兵後來被軍法處置。

1963年,反對英國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歐共體),因為戴高樂認為英國過度親美,且戴高樂反對英國的世界自由貿易政策,英國入歐將會重創戴高樂的農業選票,戴高樂以保持法國農業市場的封閉性來取得法國農業選票。

1964年1月,派遣親信前法國駐日大使貝志高,向中華民國蔣中正總統說明法國將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想要在停止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代表政府後維持領事級外交關係,但被蔣中正總統拒絕。[14]

1964年1月27日,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為中國代表。

1964年1月27日,訓令中華民國駐法國使館不得撤銷,但在一個月後中華民國仍關閉駐法大使館,此時法國正式宣布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4]

1965年,法國发射人造卫星,同年他經過兩輪投票成為首位直選產生的法國總統。

1966年,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只保留政治组织资格。

1967年,戴高乐在访问加拿大期间公开在蒙特利尔市政厅发表「自由魁北克萬歲」的演講,被認為是支持魁北克独立,导致法加关系陷入低谷,而他本人也被加拿大政府列为不受欢迎人士。

1968年,即使面對五月风暴,仍然重新控制局势,在國會選舉大勝度过危机,但五月风暴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并未随之消失。

1969年4月,由於他所提出的削弱參議院權力修憲案公投被否決,宣布辭去总统一職,隐居科隆貝雙教堂村

去世

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在法國科隆貝雙教堂村的家中暈倒,他的妻子馬上叫醫生和當地神父,但他們到達的時候,他已經逝世,享年79岁。死亡原因是动脈瘤破裂發作。

戴高樂在科隆貝雙教堂村有一座紀念館法语Mémorial Charles-de-Gaulle,由戴高樂基金會法语Fondation Charles-de-Gaulle管理,內展示戴高樂的生平事蹟和文物典藏。

家庭

戴高樂與伊馮娜·旺德魯於1921年4月7日結婚。他們有三個孩子:菲利普(1921-2024)、伊麗莎白(1924-2013)和安娜(1928-1948)。安娜因唐氏綜合症去世,終年20歲。

榮譽

其他

 
唐纳德·谢里丹 (Donald Sheridan)绘制的戴高乐肖像

法國最大的機場巴黎夏尔·戴高乐机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法國海軍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也以其名命名。

他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艾爾吉的《丁丁历险记》。他曾说:“生活的坎坷能和我相比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是丁丁”以及“我本人就是一个克里斯蒂小说迷”。

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了“最伟大的法国人”的评选活动,结果戴高乐被评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法国人。

著作

戴高樂除了是一名軍人與政治家之外,同樣也是一位作家,一生有六大著作:

  1. 《敵人內部的傾轧》(1924年):戴高樂第一部著作。
  2. 劍鋒》(1932年)
  3. 《未來的軍隊》(1934年)
  4. 《法國和她的軍隊》(1938年)
  5. 《戰爭回憶錄》(1947年):與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並稱為姐妹作。
  6. 《希望回憶錄》(1970年):戴高樂的遺著,預計寫完三卷,但還未完成,戴高樂就因动脉瘤破裂发作去世,僅完成第一卷與第二卷的頭兩章。

参考文献

引用

  1. ^ Chronologie 1890–1913. Fondation Charles de Gaull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3) (法语). 
  2. ^ La Genèse 1890–1940. Fondation Charles de Gaull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3. ^ Charles de Gaulle. Grolier Onlin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23). 
  4. ^ 4.0 4.1 1890-1914年:接受传统教育. 戴高乐基金会.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1). 
  5. ^ Fenby, Jonathan (2010) The 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 and The France He Saved.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978-1-84737-392-2.
  6. ^ Dallas, Gregor. 1945: The War That Never Ended.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90. ISBN 0-300-10980-6. 
  7. ^ Gorman, Robert F. (ed.) (2008) "Charles de Gaulle" Great Lives from History: The 20th century Salem Press, Pasadena, Calif.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1-08., ISBN 978-1-58765-345-2
  8. ^ 查尔斯.威廉斯 著;孙洪兵 译.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戴高乐传》(2003),p4
  9. ^ Régis Debray (1994) Charles de Gaulle: Futurist of the Nation translated by John Howe, Verso, New York, ISBN 978-0-86091-622-2; a translation of Debray, Régis (1990) A demain de Gaulle Gallimard, Paris, ISBN 978-2-07-072021-7
  10. ^ 李涛. 终极刺杀.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 [2013-10-14]. ISBN 97875057255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2). 
  11. ^ Ledwidge p. 24
  12. ^ 1914-1924年:接受战火的洗礼. 戴高乐基金会.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1). 
  13. ^ 法国与英国共同纪念戴高乐将军发表《告法国人民书》80周年. 新華社. [202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2). 
  14. ^ 14.0 14.1 張懷德. 被歐洲放棄的台灣.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八十年代週刊. 1986-01-11 [201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8) (中文(臺灣)). 

来源

书籍
  • Ledwidge, Bernard. De Gaulle. London, England: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82. ISBN 0-297-77952-4. 
  • 查尔斯·威廉斯.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戴高乐传. 由孙洪兵翻译.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 4. ISBN 978753871629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