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
特色人物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0
弗吉尼亚·吴尔夫(Virginia Woolf,或譯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也被称为“荣光女王”(Gloriana)、“英明女王(或直譯好女王貝絲)”(Good Queen Bess)。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莉一世。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年4月27日-1797年9月10日)是一位18世纪的英国作家、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在她短暂的写作生涯中,她写就了多篇小说和论文、一本旅行书简、一本法国大革命史、一本行为手册以及一本童书。《女权辩护》(1792年)是沃斯通克拉夫特最知名的作品;在这本书裡,她提出:女性并非天生地低贱于男性,只有当她们缺乏足够的教育时才会显露出这一点。她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应被视为有理性的生命,并还继而设想了建立基于理性之上的社会秩序。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3
贝蒂·戴维斯(英語:Bette Davis,1908年4月5日-1989年10月6日),原名露丝·伊丽莎白·戴维斯(英語:Ruth Elizabeth Davis),美国电影、电视和戏剧女演员,两度荣获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她饰演的角色形象多变,演出作品類型包括侦探剧、历史剧和喜剧等等,其中以爱情剧最為观众肯定。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4
艾瑪·高德曼(英語:Emma Goldman,1869年6月27日-1940年5月14日),美国無政府主義者,以其政治激進主義、著作與演說著稱。她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北美與歐洲的無政府政治哲學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5
凯瑟琳·德·美第奇(1519年4月13日-1589年1月5日,意大利语原名为Caterina Maria Romola di Lorenzo de' Medici,即卡特里娜·玛丽亚·罗莫拉·迪·洛伦佐·德·美第奇,法语名稱Catherine de Médicis,即卡特琳·德·美第奇)。法国王后。她是瓦卢瓦王朝国王亨利二世的妻子和随后3个国王的母亲。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6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年6月16日-1992年9月2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是第一位單獨獲得诺贝尔生理學或醫學奖的女科学家。她提出“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巴巴拉麥克林托克,198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是美國科學家和世上傑出的細胞遺傳學家。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7
阿斯帕齊婭(约公元前470年-约公元前400年,希腊语: Ἀσπασία)是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情妇、当时雅典社会的活跃人物。原为米利都人,自公元前445年左右开始与伯里克利同居。直到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去世为止。原为她不是雅典公民,所以与伯里克利所生的儿子原本没有公民权。她的智慧为苏格拉底所赏识,但长期受到公众攻击,常常成为希腊喜剧讽刺的对象,这是因为她的私生活和据说她对伯里克利的外交政策的影响。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8
聖女貞德(法語:Jeanne d'Arc 或 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國的军事家,天主教聖人,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決。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9
希尔达·杜利特尔 (Hilda Doolittle) (1886年9月10日-1961年9月27日),美国诗人、小说家,以20世纪初期与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理查德·奥尔丁顿等人的交往而知名。希尔达后来的诗作吸收了意象派的美学,但更具有女性主义的特色。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0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大不列顛王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和七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和二世英国王位的继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併,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三世和八世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威选帝侯格奥尔格一世·路易继承。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1
瑪麗二世(Mary II,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以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女王的身分,自1689年統治直至逝世。瑪麗是新教徒,隨著光榮革命而登上王位,她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父親,詹姆斯二世被廢位。瑪麗與其夫婿威廉三世與二世(亦瑪麗的表兄、荷蘭執政)共治,在1694年瑪麗死後,威廉便成了二個國家的單一統治者。歷史普遍將共治稱做「威廉與瑪麗」。瑪麗雖然是英國皇室的正統繼承人,但所行使的權力小於威廉;瑪麗在威廉留在英格蘭時,割讓了她大部分的權威予她的夫婿;話雖如此,威廉仍十分依靠瑪麗。然而,瑪麗在威廉於海外忙於軍事戰役時,還是獨自統治國土的,證明了她仍是一位強大、果決、有力的統治者。身為英國國教會最高統治者,瑪麗十分積極、活躍於英國國教會。儘管她與夫婿共有王位,瑪麗主要仍是獨自行使其權力。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2
黃柳霜(英文名:Anna May Wong,1905年1月3日-1961年2月2日),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同时也是第一个成为国际明星的亚裔美国人。她的职业生涯漫长且丰富,演艺事业跨越了默片、有声片、电视剧、舞台剧以及广播剧。黃柳霜在荷里活星光大道佔有一席位置,是李小龍、成龍以外的三位華人之一,更是唯一的華人女性,位置在藤街(Vine Street)1708號。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3
黛安·基顿(Diane Keaton,1946年1月5日-),美国电影演员、导演和制作人,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基顿从舞台上开始她的演艺生涯,1970年初次登上银幕。她的第一个主要角色是1972年电影《教父》里的凯·亚当斯。之后她和导演及联合主演伍迪·艾伦一起合作了《呆头鹅》(Play It Again, Sam)、《傻瓜大闹科学城》和《爱与死》(Love and Death),从而确定了她喜剧演员的风格。她的下一部影片《安妮·霍尔》使她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基顿曾经宣称她是“天生的喜剧演员”。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4
路易丝公主,阿盖尔公爵夫人(英語:The Princess Louise, Duchess of Argyll,1848年3月18日-1939年12月3日),全名路易斯·卡罗琳·阿尔伯塔(Louise Caroline Alberta)。路易斯公主是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四女,是五姐妹中最具姿色和才艺的一个,也是最为刁钻和让母亲头疼的一个。艾伯特亲王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路易斯公爵夫人而为她取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路易斯出生时的样子让他回忆起他美丽但不幸的母亲。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5
伊莉莎白·安吉拉·瑪格麗特·鮑斯-萊昂(Elizabeth Angela Marguerite Bowes-Lyon,1900年8月4日-2002年3月30日),英王喬治六世的夫人,1936至1952年間的英國王后,称伊莉莎白王后(Queen Elizabeth)。她也是現任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母親。自1952年起,她的官方頭銜是伊莉莎白王后,王母太后(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中文通譯為「伊莉莎白王太后」。伊麗莎白是最後一位愛爾蘭王后以及印度皇后。伊麗莎白最為人所週知的是她在二次大戰所扮演的正義角色,希特勒甚至形容她是「歐洲最危險的女人」。在她接下來的歲月中,在其他王室成員都不受公眾認同時,她一直是英國王室中最受歡迎的成員。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6
羅莎·路易絲·麥考利·帕克斯(Rosa Louise McCauley Parks,1913年2月4日-2005年10月24日)是一位美國黑人民權行動主義者,美國國會後來稱她為「現代民權運動之母」。當年實施吉姆克勞法,有白人與黑人分開座位的規定,在1955年12月1日,帕克斯因拒絕聽從公車司機詹姆斯.F.布莱克(James Blake)的命令,不肯將其使用的「白人座位」,讓位給一名白人乘客而被警方逮捕,從此一「佔」成名。這起非暴力反抗的行為引發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en),一場大規模反對種族隔離的運動。此外,這使參與聯合抵制的馬丁·路德·金開始在民權運動中引起注目。帕克斯已在全世界留下一筆永久遺產。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7
雷切尔·路易丝·卡森(英語:Rachel Louise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但是她以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8
玛丽·雪莱(英文:Mary Shelley,原名玛丽·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797年8月30日-1851年2月1日)為英国著名小说家、短篇作家、劇作家、隨筆家、傳記作家及旅遊作家,因其1818年创作之《弗兰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她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和哲學家珀西·比希·雪莱之妻,她亦有幫助她的丈夫編輯和推廣他的作品。雪莱的父親是政治哲學家威廉·戈德溫,母親是女權主義者和哲學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19
哈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 1820年–1913年3月10日)是美国废奴主义者,杰出的黑人废奴主义运动家。她本人就是一个逃跑的奴隶,帮助许多黑人奴隶逃亡,被称为“黑摩西”或“摩西祖母”。美国废奴主义运动的领袖约翰·布朗称她为“塔布曼将军”。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0
安·班农(英語:Ann Bannon,1932年9月15日-),原名安·韦尔迪(Ann Weldy),是一位美国作家。1957年至1062年间,她写作了6部女同性恋低俗小说,统称为《比波·布林克尔编年史》。这一系列书历久不衰,对女同性恋者的身份产生了深刻影响;班农本人亦因此被誉为“女同低俗小说之后”。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1
娜塔莉·克利福德·巴尼(英語:Natalie Clifford Barney,1876年10月31日-1972年2月2日)是一位美国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是住在巴黎的侨民。巴尼的沙龙在她巴黎左岸的家里举行了超过60年时间,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艺术家,其中包括许多法国文学伴随美国和英国现代主义的“迷惘的一代”的领军人物。她致力于促进女性写作,并在全是男性的法兰西学术院中创办了“女子学院”。同时也获得从男性作家Remy de Gourmont到杜鲁门·卡波特的支持和鼓舞。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2
埃米·诺特(Emmy Noether,1882年3月23日-1935年4月14日)是20世纪初一个才华洋溢的数学家。她善于藉透彻的洞察建立优雅的抽象概念,再将之漂亮地形式化。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埃朗根,取名阿马莉·诺特(Amalie Noether)。她的父亲马克斯·诺特是杰出数学家,埃朗根的教授。她早期没有显露突出数学才干,十多岁时还比较喜欢音乐和跳舞。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3
海伦娜公主,全名海伦娜·奥古斯塔·维多利亚(英語:Helena Augusta Victoria,1846年5月25日-1923年6月9日),是维多利亚女王与及阿尔伯特亲王的第五个孩子,也是第三个女儿。海伦娜公主嫁给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奥古斯腾堡公爵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的次子克里斯蒂安王子。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4
爱丽丝公主,全名维多利亚·爱丽丝·伊丽莎白·尤丽叶·玛丽(德語:Victoria Alice Elisabeth Julie Marie,1885年2月25日—1969年12月5日),是路易斯王子及其夫人维多利亚公主的长女,她嫁给了希腊王子安德烈阿斯王子,有四女一子,唯一的儿子就是菲利普亲王。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5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5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6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6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7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7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8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8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9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29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30 Portal:女性主義/Selected biography/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