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Liangent-bot/CleanupCiteYMD/LGBT人物列表
本條目為身份公開或有可靠來源證實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人物列表,由於「同性戀」這個詞彙以及「同性戀者」這個身份认同直至十九世紀才在歐洲出現[1],二十世紀初傳至日本、華人地區[2],因此本列表的收錄對象為十九世紀末以後的歐美人士、民國以後出生的華人和現代世界各地區的LGBT人物,在這之前的歷史人物請見LGBT歷史人物列表。
儘管同性之間的情欲和亲密关系亙古即存,然而性傾向和同性戀的定義隨時間有所改變,並且難以整合[3]。總括而言大多數的定義都含有心理成份(例如,個體情欲偏好的性別)、行為成份(例如,個體和伴侶的性行為)在內[4]。過往的歷史人物性傾向是否為同性戀或雙性戀,性別認同是否為跨性別,只能依賴有限的文獻記載從行為或言詞紀錄加以推測。
社會對LGBT的態度會影響LGBT人物公開身份的意願。為了人身安全或避免不友善待遇等原因,不少人會隱瞞身份或保持低調,然而基於改變偏見和利於平等權利的推動,有些名人會主動公開身份[5][6]。除非對方願意公開,否則應當避免將對方強行出櫃[7]。
某些同志運動團體(例如:Outrage!)为政治原因訂有公开一些名人的政策。然而这种政策即使在同志社群也可能引發爭論,因為这涉及他们家人的安全、非公眾事務應當保有個人自主隱私的權利或可能受到歧视而名声受损的危险。
確定性傾向為LGB的名人
下面列表中的人名按姓氏、藝名或化名的英文字母、羅馬拼音(中文姓氏採漢語拼音,無姓氏或姓氏不確者按首字)排序,收錄準則為:
- 公眾名人經媒體表明或暗示其身份者(若當事人仍在世,並發表聲明否認則不列入)
- 該人物舉辦了公開活動、發表作品或接受報章雜誌專訪,在活動、作品或專訪中表明或暗示其身份者
- 以同志身份公開參選從政者
- 已逝世之歷史著名人物,由學術研究或私人檔案而揭露者
- 各人物按族群或所在地分類,西北歐和美加地區人物過多,1940年前出生人物大多過世列入Ⅰ,1940年(含該年)後出生人物列入Ⅱ
華人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白先勇 | 1937– | 作家(1952年來台) | 廣西桂林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白崇禧之子,著有《孽子》等書,寫有散文《樹猶如此》紀念其愛人王國祥[8] |
蔡康永 | 1962– | 主持人、作家 | 與徐熙娣(小S)搭檔主持談話節目《康熙來了》,著有圖文書《那些男孩教我的事》,與男友劉坤龍交往多年[9] |
蔡明亮 | 1957– | 導演(大馬華人) | 著名獨立電影工作者,臺灣電影第二次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天邊一朵雲》《郊遊》等[10] |
陳純甄 | 1975– | 運動員 | 花式撞球選手,有過亞洲與世界最高積分的紀錄,和演員柯雅馨因財務和感情糾紛而分手[11] |
陳俊志 | 1967– | 導演 | 同志平權運動參與者,拍攝同志紀錄片《不只是喜宴》《美麗少年》《無偶之家,往事之城》等,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一書[12] |
陳克華 | 1961– | 醫師、詩人、作家 | 現任榮民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出版詩集、散文、攝影集、童話等作品,近年又涉及影像創作,多次舉行個展[13] |
陳雪 | 1970– | 小說家 | 以書寫女女情而聞名,代表作《惡女書》《蝴蝶的記號》《人妻日記》等,2009年與女友「早餐人」結婚[14] |
戴安娜 | 1982– | 歌手 | 第二屆《超級星光大道》參賽者,女帝娛樂經紀公司創辦人之一,代表作《特先生》[15] |
郭強生 | 1964– | 小說家、作家、學者 | 英美文學學者,劇團「有戲製作館」負責人,代表作《慾可慾,非常慾》《夜行之子》《我是我自己的新郎》等[16] |
何祥 | 1943– | 廣告主角(1949年來台) | 和相愛三十年相差十八歲的王天明通過試鏡,成為伊莎貝爾喜餅廣告「他他篇」的演出主角[17][18] |
洪偉明 | 1951– | 企業家、經紀人 | 模特經紀公司凱渥創辦人,有「時尚教父」之稱,培育林志玲、阮經天、紀煥博等名模,2014年與服裝設計師呂芳智舉行婚禮[19] |
黃士偉 | 1968– | 相聲藝人、演員 | 相聲瓦舍主要演員,同成員馮翊剛曾為其打造以同志為題的自傳段子《戰國廁.前傳》[20] |
HUSH | 1985– | 歌手 | 本名陳家偉,曾是「HUSH!樂團」主唱,為孫燕姿、A-Lin、徐佳瑩、丁噹等人填詞作曲,有「天文系憂鬱少年」之稱[21] |
紀大偉 | 1972– | 小說家、學者 | 同志平權運動參與者,研究領域為比較文學和文學理論,代表作為科幻形式的酷兒小說《膜》,譯介論述讀本《酷兒啟示錄》[22] |
蔣勳 | 1947– | 作家、畫家(1950年來台) | 陝西西安人,現任《聯合文學》社長,代表作《因為孤獨的緣故》《欲愛書:寫給Ly' s M》《祕密假期》等[23] |
賈培德 | 1977– | 配音員、主持人 | 中華辯論推廣協進會理事長,綽號德仔,配音作品以廣告及電視節目旁白為主,為金馬獎、金鐘獎及金曲獎頒獎典禮御用司儀[24] |
賴杞豐 | 1950– | 酒吧老闆、心理師 | 同志平權運動參與者,曾為同志酒吧Funky老闆,現為薩提爾家族治療師,心靈工坊出版董事[25] |
賴正哲 | 1966– | 書店老闆 | 同志平權運動參與者,同志書店晶晶書庫合伙股東之一,倡議廢除刑法235條,著有《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26] |
李幼新 | 1951– | 作家 | 長期擔任《破》週報《世界電影月刊》專欄影評作家及各影獎評審,2006年改名為「李幼鸚鵡鵪鶉」,著有《男同性戀電影》[27] |
梁益誌 | 1982– | 社運人、遺傳諮詢師 | 同志平權運動參與者,綠黨幹部,曾參選高雄市議員,長期投入性別運動,在高雄地區發起多次遊行活動[28] |
林辰唏 | 1990– | 演員、模特 | 因拍攝KYMCO Racing 廣告「彎道情人」走紅,參與多位港台歌手MV拍攝[29] |
林懷民 | 1947– | 舞者 | 雲門舞集創辦人與藝術總監,著同志小說《蟬》,編舞代表作《竹夢》《水月》《流浪者之歌》《紅樓夢》《白蛇傳》等[30][31] |
羅毓嘉 | 1985– | 詩人、記者 | 建國中學紅樓詩社出身,作品散見各報刊,在天下雜誌主持評論專欄「左眼與右眼」[32] |
苗博雅 | 1987– | 社運人 | 前廢死聯盟法務主任,社會民主黨立委參選人,長期關注司法改革、冤案救援、廢除死刑等議題[33] |
歐陽靖 | 1983– | 模特、演員、業餘攝影師 | 資深演員譚艾珍之女,醉心於另類文化,遭逢生命重大轉折後,以挑戰「全程馬拉松」證明自己變堅強[34] |
祁家威 | 1958– | 社運人 | 被認為是台灣第一位公開出櫃同志,愛滋防治志工,長期向政府爭取同性締結法定婚姻關係的權利[35][36] |
邱妙津 | 1969–1995 | 小說家 | 精通法語,以《鱷魚手記》和《蒙馬特遺書》享譽文壇[37] |
田啟元 | 1964–1996 | 劇團導演、編劇、帕斯堤 | 有「小劇場鬼才」之稱,與朋友成立臨界點劇象錄劇團,演出《毛屍》《白水》等,參與愛滋人權團體「SPEAK OUT」[38] |
王安頤 | 1982– | 編輯 | 本名王安君,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孫女、聯合文學創辦人張寶琴之女,現為女同志雜誌《LEZS》總編,為婚姻平權法案公開出櫃[39] |
王增勇 | 1964– | 學者 | 社會工作學者,研究領域為老人福利、原住民社工、社區照顧等議題,為婚姻平權法案公開出櫃[40] |
王鐘銘 | 1978– | 社運人、編輯 | 綠黨幹部,曾參選新北市議員、立法委員,參與多起環保抗爭運動,於江翠護樹行動後遭起訴,因拒繳罰金而入監服刑[41] |
吳季剛 | 1982– | 服裝設計師(移民加拿大) | 出身雲林縣,為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設計禮服,發表多款女性時裝,男友為公司財務長Gustavo Rangel[42] |
席德進 | 1923–1981 | 畫家(1948年來台) | 生於中國四川省,為愛戀對象莊佳村畫有油畫像《紅衣少年》,著有《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上裸男孩》《孤飛之鷹》等書[43][44] |
謝海盟 | 1986– | 作家、編劇 | 出身於文學世家,代表作《刺客聶隱娘》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45] |
許佑生 | 1961– | 作家、編輯 | 同志平權運動參與者,寫作同志文學與性學文章,1996年與烏拉圭男友葛瑞(Gray)在福華飯店舉行台灣首次公開同性婚禮[46] |
楊惠南 | 1943– | 學者、詩人、作家 | 筆名楊風,台灣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佛教學者,著有《愛與信仰》《因為愛,我和你同在一起》《那年秋天》《山上的孩子》等書[47] |
游雅婷 | 1982– | 婚禮主角 | 同家會之副理事長,2012年與黃美瑜結婚,由佛教弘誓學院釋昭慧法師主持,是台灣首次為同性情侶舉辦的佛化婚禮[48][49] |
余炳賢 | 1975–2012 | 主持人、搞笑藝人 | 藝名「大炳」,以話多聞名,善於模仿或反串名人,曾因數次涉毒被捕,後來轉往中國發展[50][51] |
余俊賢 | 1978– | 主持人、業餘插畫家 | 藝名「小炳」,和前妻育有一女,哥哥大炳過世後,經常參與校園反毒活動[52][53] |
張亞輝 | 1966–2015 | 身心靈工作者、帕斯堤 | 曾發起「愛之抱抱」活動,鼓勵路人擁抱愛滋感染者,2010年與布農阿美原住民陳安古結婚,著有《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想死》[54] |
鄭伯昱 | 1971– | 導演、演員(移民美國) | 台北人,曾主演美國導演伍迪艾倫的喜劇電影「好萊塢終局」,2015年推出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同志電影滿月酒[55] |
周美玲 | 1969– | 導演 | 獨立製片導演,以紀錄片聞名,代表作《私角落》《刺青》《漂浪青春》,與攝影師劉芸后是一對公開情侶和工作夥伴[56]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陳志全 | 1972– | 政治人物、主持人 | 藝名慢必,第五屆立法會人民力量議員,為兩岸四地首位公開同志身份的議員,2013年合組同志平權組織大愛同盟[57] |
鄧小宇 | 1951– | 演員、作家 | 1960年代香港童星,留美回港後以「錢瑪莉」為筆名論盡女強人生活,號外雜誌創辦人之一[58] |
關錦鵬 | 1957– | 導演 | 以拍攝女性觸角電影聞名,代表作《胭脂扣》《長恨歌》,其同志電影《藍宇》改編自網路小說北京故事[59] |
關菊英 | 1958– | 演員、歌手 | 現為無綫電視經理人合約藝員,代表作 《溏心風暴》,有傳聞指出和公仔麵大王周文軒姪女周偉利在2012年於英國結婚[60] |
何韻詩 | 1977– | 歌手、演員 | 代表作《紅屋頂》《勞斯萊斯》等,2012年香港同志遊行公開出櫃,2013年合組同志平權組織大愛同盟,雨傘革命參與者[61][62] |
洪榮傑 | 1977– | 導演 | 代表作《無聲風鈴》《Mama Eva》等,2008年結婚獲得瑞士居留[63] |
黄耀明 | 1962– | 歌手、演員 | 創辦音樂廠牌人山人海,在2012年達明一派演唱會公開出櫃,2013年合組同志平權組織大愛同盟,雨傘革命參與者[64] |
金燕玲 | 1954– | 演員 | 電影界譽為「配角天后」,曾離婚兩次育有一女,和香港節目主持人蘇施黃一同生活[65] |
李孟熙 | 1971– | 導演、編劇(移民加拿大) | 電影以亞裔同志擔綱主角為特色,代表作《白色蛙》《志同盜合》《漂流三部曲》《我心所向》等[66] |
李志超 | 1958–2014 | 攝影師、作家 | 曾任雜誌記者、攝影師,為張藝謀、張國榮、王敏德、劉德華及黃耀明等人拍過不少照片,也是電影《妖夜迴廊》的導演[67] |
梁祖堯 | 1976– | 演員、導演、廚師 | 參與演出多場舞台劇《同性三分親》《攣到爆》《馴情記》《梁祝下世傳奇》等,另外也於報刊編寫飲食專欄和主持烹飪節目[68] |
梁兆輝 | 1964– | 主持人 | 現於香港電台Radio 2主持節目《自己人》,兼任人山人海創作總監,著有散文《Straightly gay 一直‧攣》[69] |
梁梓禧 | 1972– | 主持人、演員 | 本名梁家輝,前藝名為梁奕倫,現為Now觀星台主持節目《雙梁計》,從電台DJ竄紅,也參與舞台劇和廣播劇演出[70] |
林邁克 | 1953– | 作家 | 文字涉獵電影、文學、性、人文、表演藝術,亦做電影字幕翻譯,現為自由撰稿人,有散文集《性文本》《互吹不如單打》等[71] |
林一峰 | 1976– | 歌手 | 自學音樂彈吉他,大量為人填詞作曲,有《遇見》《遊子意》等,成立兩間工作室:LYFE及思人創作,出有《慢煮快活》等書[72] |
林奕華 | 1959– | 編劇、作家、導演 | 知名文化人,1989年策劃首屆「香港同志電影節」,編導舞台劇《賈寶玉》《梁祝的繼承者們》《恨嫁家族》等[73] |
邵國華 | 1967– | 社運人 | 同志平權運動倡議者,香港性權會主席,專長為人權法,和男友吳展鵬同居多年,曾共赴美加兩國結婚[74] |
王賢誌 | 1970– | 演員、主持人 | 王氏港建國際集團公司創辦人王華湘之孫,現在正為Now寬頻電視娛樂新聞頻道觀星台主持節目[75] |
吳彤 | 1976– | 歌手、主持人 | 少數以音樂來探討香港社會的歌手,創作多首詞曲,代表作《斷橋》《對人歡笑》等[76] |
小明雄 | 1954–? | 記者、作家 | 本名吳小明,曾在美國唸書期間至白宮爭取同志權益,回香港後為同志運動先鋒,著有《中國同性愛史錄》[77][78] |
顏福偉 | 1962– | 企業家、業餘歌手 | 香港望族顏玉瑩家族之後,白花油藥廠總裁,以歌曲《夢想有你》聞名,用個人名義支持各種慈善事業,曾因非禮司機案公開道歉[79] |
俞琤 | 1954– | 主持人、企業家 | 香港商業電台副主席,多才媒體創作人,『金牌司仪』之一,是香港和華人社會首位公開同志身份的媒體管理層[80] |
雲翔 | 1967– | 導演、編劇 | 在IT產業多年後重新省視人生而轉向電影業發展,代表作《無野之城》《永久居留》《安非他命》《遊》等[81][82] |
張國榮 | 1956–2003 | 歌手、演員 | 大中華歌壇影壇巨星,代表曲《風繼續吹》《左右手》等,出演《春光乍泄》《霸王別姬》多部電影,與銀行高管唐鶴德相戀多年[83][84] |
張錦雄 | 1975– | NGO工作者、帕斯堤 | 創辦同志組織香港彩虹和「中國彩虹」,曾舉辦「真情擁抱愛滋」活動,主持愛滋相關媒體節目和演講,著有《肯復的愛滋歲月》[85] |
趙式芝 | 1981– | 企業家 | 船王趙從衍孫女,卓能集團執行董事,2012年與波爾錶亞洲區代理商楊如芯結婚,2013年合立「大愛同盟」爭取同志權益[86][87]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程青松 | 1968– | 導演、編劇 | 任職中国电影家协会影創中心,代表作《沉默的遠山》,主編《青年電影手冊》《關不住的春光:華語同志電影20年》[88] |
陳霆 | 1968– | 資訊工程師(移居德國) | 上海人,長期在哈爾濱生活,擔任過維基媒體理事會第四任主席,為IBM資訊科技專家[89] |
曾安全 | 1964– | 婚禮主角 | 四川成都人,2010年1月3日,在成都一家著名男同志酒吧裡和小19歲的潘文杰公開結婚,為中國大陸首例[90] |
崔子恩 | 1958– | 導演、小說家、學者 | 為媒體認定中國大陸公開出櫃第一人,有小說《桃色嘴唇》電影《舊約》《少年花草黃》等,作品、電影節活動曾遭政府壓制禁止[91] |
范坡坡 | 1985– | 導演 | 曾為首屆北京同性戀文化節創作舞台劇,拍攝多部同志紀錄片,著有《春光乍洩:百部同志電影全記錄》[92] |
樊野 | 1985– | 模特、土木工程師 | 江蘇省南京人,又名「樊華」、「RMIUC」,曾和男友在紐西蘭結婚[93] |
高娅媛 | 1982– | 歌手 | 上海人,2006年參加東方衛視我型我秀比賽,獲得全國第4名,賽後簽約上腾娱乐正式出道[94] |
耿樂 | 1977– | 企業家、警察 | 前秦皇島市警察,同志網站淡藍網之CEO,近年推出交友App「Blued」,2015年獲頒「亞洲同志里程碑獎」之年度商業領袖獎[95] |
李小兵 | 1981– | 模特 | 安徽蕪湖人,中國香港等地的著名廣告模特,是果粒橙、立頓、雀巢咖啡等國際品牌的欽點名模[96] |
凌絕頂 | 1981– | 企業家、資訊工程師 | 东北人,同志社群網站飛讚網之CEO,交友App「Zank」創辦人,2015年和小七歲的男友在北京舉行婚禮結婚[97] |
陸忠 | 1988– | 婚禮主角 | 福建寧德人,2012年和小四歲男友劉旺強公開結婚,在天后宫等泉州各大景點拍攝西式禮服、軍裝、中國漢服馬褂的結婚照[98][99] |
南康白起 | 1980–2008 | 網路作家 | 真名不詳,晋江筆名白起,天涯筆名南康,作品《浮生六記》《惘然劫》《我等你到三十五歲》等,2008年在湘江投江自盡[100] |
时佩璞 | 1938–2009 | 京劇演員、間諜(移民法國) | 為中共政府竊取情報,男扮女裝與法國駐華大使職員伯纳德·布尔西科維持20年性關係,事蹟改編為話劇和電影《蝴蝶君》[101] |
王泡小泡 | 1982– | 網路作家 | 本名不詳,作品《張先生和張先生》《渡海》等[102] |
楊繹亮 | 1991– | 畫家 | 湖南岳陽人,其作品中大多展現多元性別間的愛情故事,代表作《窗裡·窗外》《紙新郎》等[103] |
周丹 | 1974– | 律師、學者 | 上海人,著有專書《愛悅與規訓:中國現代性中同性欲望的法理想象》,2005年《時代》週刊,稱周丹為同志維權律師[104]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区伟鹏(Alex Au) | 1952– | 新加坡華人,社運人 | 知名部落客,關注新加坡政治、文化、同志等議題,新加坡第一間同志桑拿Rairua老闆[105] |
謝耀(Chay Yew) | 1965– | 美國籍新加坡華人,編劇 | 其劇作關注恐同、種族歧視和出版審查等議題,力圖在作品中破除刻板印象和激發對話[106] |
曾奕田(Arthur Dong) | 1953– | 美國華裔,導演 | 作品關注華裔與同志,代表作《憤怒出動'69》《殺人有理》《走出槍口》,與朱伯揚(Young Gee)結婚,領養一子[107] |
魏铭耀(Glen Goei) | 1962– | 新加坡華人,導演、編劇 | 1989年於舞台劇《蝴蝶君》飾演宋莉玲名動倫敦劇界,代表作《藍色豪門生死鬥》[108] |
王愛仁(Ivan Heng) | 1963– | 新加坡華人,演員 | 野米劇場藝術總監,為新加坡文化獎之得主[108] |
李國豪(Brandon Lee) | 1979– | 美國菲律賓華人,GV男優 | 另一化名為Sean Martines,曾在美國海軍服役,1997年進入色情產業發展,代表作《Asian Persuasion》[109][110] |
罗子涵(Zihan Loo) | 1983– | 新加坡華人,演員、導演 | 其第一部電影《Solos》因同性情愛題材遭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徹下,但在它地放映受到歡迎[111] |
羅達倫(Evan Low) | 1983– | 美國華裔政治人物 | 擔任過加州矽谷坎貝爾市長,現為加州眾議院民主黨議員,因公開反對八號提案而收到恐嚇郵件[112] |
歐陽文風(O. Young) | 1970– | 大馬華人牧師、學者 | 本名楊文凌,紐約大都會社區教會牧師,社會學教授,出自傳《現在是以後了嗎?》,常在中港台新馬演講[113][114] |
沈之鈞(Jeff Sheng) | 1980– | 美國華裔攝影師、學者 | 父母來自台灣,代表作品《無懼》《不問,不說》等,為呈現軍人或運動員同志的攝影集[115] |
陳子謙(Royston Tan) | 1976– | 新加坡華人,導演 | 新加坡媒體封為「數字導演」,代表作《15》《4:30》《老情人》《兩個媽媽》等[116][117] |
黃榮亮(B. D. Wong) | 1960– | 美國華裔演員 | 主演《蝴蝶君》獲托尼獎最佳男主角,參與過《監獄風雲》《异度觉醒》《侏罗纪世界》等影劇的演出[118] |
黄益民(Cyril Wong) | 1977– | 新加坡華人,詩人 | 被認為是新加坡首位自白诗詩人,其主題擁抱愛情、疏離和各種人際間的關係新加坡文學獎等文學獎得主[119] |
黃英賢(Penny Wong) | 1968– | 澳洲籍大馬華人政治人物 | 南澳工黨參議員,曾任內閣部會首長,曾依從政黨反對立場但後來積極倡議同性婚姻[120] |
黃峻豪(Tobi Wong) | 1974–2010 | 加拿大華裔,藝術家 | 專攻雕塑,設計理念創新,作品帶有諷刺及幽默風格,曾於美國多個藝術館展出,部分被永久收藏[121] |
原住民或少數族裔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瑪達拉·達努巴克(Danubak Matalaq) | 1973– | 排灣族,教師 | 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創會理事長,因葉永鋕事件寫下《擁抱玫瑰少年》一文[122][123] |
彭春花 | 1962– | 魯凱族,婚禮主角 | 與「小翠」循魯凱古禮「義結金蘭」結拜,2015年為照顧12年女童「萱萱」舉辦原住民收養儀式[124] |
雲俊諺 | 1981– | 泰雅族,婚禮主角 | 2011年於新竹市站前廣場舉辦的「台灣彩虹文化祭」中舉行婚禮,和阿美族青年蔡崎峻寶結婚[125]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石頭 | 1969– | 苗族,藝術家 | 貴州貴陽人,喜好拍紀錄片、畫畫、攝影,被稱作是「女同性戀女權主義藝術家」[126] |
木易安刁(Muyi Andiao) | 1986– | 回族,模特、NGO工作者 | 新疆喀什人,以「木易小呆(Xiaodai Muyi)」之名競選2010 Mr Gay,獲第四名[127][128]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凱希·康威(Casey Conway) | 1985– | 澳洲模特、運動員 | 昆士蘭人,為前聯盟式橄欖球員,澳洲雄风泳褲男模[129] |
達米安·米勒(Damien Miller) | 197X– | 澳洲外交官 | 第一位澳洲原住民出身的大使,和Neill Seeto為一對情侶[130]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哈魯加(Haraga) | 1977– | 巴布亞,巴紐紀錄片主角 | 暱名迅捷(Speedy),哈魯巴達村民,為同志紀錄片《Guavas and Bananas》的主要人物[131][132] |
威提·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 | 1944– | 毛利,紐西蘭小說家 | 因文學貢獻而獲頒紐西蘭功績勳章,代表作《鯨騎士》《西班牙花園夜》《吉普賽之王》等[133] |
艾塞拉·特亞洛(Esera Tuaolo) | 1968– | 夏威夷,美國運動員 | NFL橄欖球選手,退休後出有自傳《Alone in the Trenches: My Life as a Gay Man in the NFL》[134]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寶拉·岡恩·艾倫(Paula Gunn Allen) | 1939–2008 | 普韋布洛,美國黎巴嫩裔作家 | 代表作《The Woman Who Owned the Shadows》,反映多族裔身份的掙扎和雙靈認同[135] |
貝絲·布蘭特(Beth Brant) | 1941– | 莫霍克,加拿大蘇格蘭裔作家 | 族名Degonwadonti(以多制少),作品探討民族、性別和雙靈議題並關注弱勢受壓迫之經驗[135] |
米契·柯林(Mitch Cullin) | 1968– | 切羅基,美國蘇格蘭裔小說家 | 代表作《心靈詭計》《Tideland》等,和美籍台灣藝術家Peter I. Chang為一起工作的親密夥伴[136] |
瓦瓦鐵·富比斯特(Waawaate Fobister) | 1985– | 歐及布威,加拿大演員、編劇 | 名為北方之光,其劇作《雙靈》(Agokwe)為兩青年萌生情感的故事,表演得杜拉獎肯定[137] |
夏安·傑克森(Cheyenne Jackson) | 1975– | 美國演員、歌手 | 活躍百老匯、好萊塢演出《歡樂合唱團》等劇,和科學家Monte Lapka離婚後與Jason Landau再婚[138] |
肯特·蒙克曼(Kent Monkman) | 1965– | 克里,加拿大愛爾蘭裔藝術家 | 擅長繪畫和各種藝術形式創作,其作品以原住民和雙靈的敘事視角,重新呈現過去的殖民歷史[139] |
羅伯特·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 1925–2008 | 切羅基,美国德裔藝術家 | 普普藝術大師,以繪畫與立體物件的結合技法聞名,與畫家賈斯培·瓊斯以及塞·敦普利交往過[140] |
雪爾登·雷莫(Sheldon Raymore) | 1979– | 蘇,美國服裝設計師 | 雙靈組織NorthEast Two-Spirit Society的領導者, 原住民雙靈舞蹈Rainbow Crow的發起人[141] |
菲利普·羅斯(Felipé Rose) | 1954– | 拉科塔,美國西班牙裔歌手 | 靈性之名為迅箭(Swift Arrow),迪斯可樂團村民的創始人之一,角色為原住民頭目[142] |
亞洲人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丹尼尔·崔(Dan Choi) | 1981– | 美國韓裔,社運人、軍人 | 伊拉克戰爭老兵,因抵抗美國不問,不說政策知名,西點軍校同志團體Knight Out創辦人之一[143] |
洪錫天(Hong Seok-cheon) | 1971– | 韓國演員、主持人、餐館老闆 | 民主勞動黨員,韓國首位公開同志身份的演員,在梨泰院經營四家餐廳和一家酒吧[144] |
張英振(音譯) | (Jang Yeong Jin)1960– | 韓國逃北者 | 1997年逃離北韓到了韓國,出版自傳《A Mark of Red Honor》述說自身經歷[145] |
金趙光秀(Kim Jho Gwangsoo) | 1965– | 韓國導演、監製 | 代表作《愛,不悔》等,2013年和小19歲的製片廠老闆金承煥(김승환)舉行韓國首場同性婚禮[146] |
金智厚(Kim Ji-hoo) | 1985–2008 | 韓國模特、演員 | 服裝秀首席模特和電視劇演員,出櫃後不久因公眾恐同偏見遭取消工作合約,絕望之下自殺身亡[147] |
李宋喜一(Leesong Hee-il) | 1971– | 韓國導演 | 南韓同志電影先驅,代表作《愛,不悔》《愛,不怕 》等[148] |
尹賢碩(Yun Hyon-seok) | 1984–2003 | 韓國詩人、作家、社運人 | 筆名六友堂、雪軒,同性愛者人權連帶成員,為抗議韓國基督教會對同性愛者的歧視偏見自殺身亡[149]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葛瑞格·荒木(Gregg Araki) | 1959– | 美國日裔,導演、監製 | 電影題材以同性情愛為主,新酷兒電影浪潮中重要人物,代表作《入侵潛意識:迷幻異域》[150] |
藤原夏姬(Fujiwara Natsuki) | 1986– | 日本模特 | 日本寫真偶像,前女僕咖啡廳「@home cafe」的成員之一[151] |
橋口亮輔(Hashiguchi Ryosuke) | 1962– | 日本導演、編劇 | 獨立電影工作者,代表作《二十歲的微熱》《流砂歲月》《男色誘惑》等[152] |
平井堅(Hirai Ken) | 1972– | 日本歌手 | 日本流行樂歌手,代表作《轻闭双眼》《爺爺的古老大鐘》等,有多起和男性約會結婚的傳言[153] |
石川大我(Ishikawa Taiga) | 1974– | 日本政治人物、社運人 | 東京都豐島區社會民主黨議員,出有自傳《我的男友在哪裡?》[154] |
尾辻加奈子(Kanako Otsuji) | 1974– | 日本政治人物、社運人 | 前大阪府民主黨議員,2007年和秘書木村真紀於名古屋公園舉行公開結婚儀式[155] |
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 | 1899–1972 | 日本小說家 | 新感覺派作家,首位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古都》《千羽鶴 》等[156] |
吉野賢治(Kenji Yoshino) | 1969– | 美國日裔,學者 | 法律學者,專長為人權法、反歧視法、法律與文學等,著有同志人權法學書《Covering》[157] |
真崎航(Masaki Ko) | 1983–2013 | 日本GV男優 | 2009年進軍色情產業,拍攝超過百部男男色情片,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與泰國有一定知名度[158] |
三島由紀夫(Mishima Yukio) | 1925–1970 | 日本小說家、編劇、演員 | 本名平岡公威,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的文學大師,代表作《金閣寺》《假面的告白》[159] |
清水珍妮(Jenny Shimizu) | 1967– | 美國日裔,模特、演員 | Calvin Klein香水廣告模特,帶有似男又女的中性氣質,曾和電影演員安潔莉娜·裘莉有段情緣[160] |
田龟源五郎(Tagame Gengoroh) | 1964– | 日本漫畫家 | 以男色和BDSM為創作主題[161] |
高橋睦郎(Takahashi Mutsuo) | 1937– | 日本作家 | 擅長詩文小說之創作,尤其以男男情愛題材聞名,作品翻譯為華語、挪威語、西班牙語等[152] |
高岡智照(Takaoka Chisho) | 1896–1995 | 日本藝伎、比丘尼 | 藝名千代葉(Chiyoha)、照葉(Teruha),在美國和女性相戀,回日本後遭議出家為尼,法號智照[162] |
乔治·武井(George Takei) | 1937– | 美國日裔演員、社運人 | 本名武井穂郷,因飾演《星艦迷航記》的舵手苏鲁光而聞名,曾因珍珠港事变遭美國政府囚禁[163] |
快樂信吾(Tanoshingo) | 1979– | 日本搞笑藝人、推拿師 | 電視節目搞笑藝人,中學時曾遭集體欺凌,在節目公開這段經歷希望能引起大眾關注校園霸凌[164] |
德川家達(Tokugawa Iesato) | 1863–1940 | 日本貴族 | 德川宗家16代當主,從一位大勳位公爵,第4任貴族院議長[165] |
矢頭保(Yato Tamotsu) | 1928–1973 | 日本攝影師 | 日本男色攝影第一人,和美國出版商Meredith Weatherby有一段長久親密的戀情[166] |
吉屋信子(Yoshiya Nobuko) | 1896–1973 | 日本小說家 | 1919年於《閣樓中的兩位處女》透露自己對女性的愛慕之情[167]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亞菲言·薩艾(Alfian bin Sa'at) | 1977– | 新加坡詩人、編劇 | 米南、爪哇和客家人族裔之穆斯林,代表作《Fugitives》《Asian Boys》《Dreamplay》等[168] |
諾爾·亞魯米特(Noel Alumit) | 1970– | 美國籍菲律賓小說家、部落客 | 代表作《Letters to Montgomery Clift》,曾為Out雜誌評選為2002年百大同志人物[169] |
亞邦達男孩(Boy Abunda) | 1955– | 菲律賓主持人、主播 | 全名Eugenio Romerica Abunda, Jr.,和媒體經理Bong Quintana結伴三十年,積極支持同志平權[170] |
林諾·布洛卡(Lino Brocka) | 1939–1991 | 菲律賓導演、編劇 | 菲律賓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導演,其姪子昆汀亦為同志和電影導演[171] |
賽巴斯安·卡斯楚(Sebastian Castro) | 1989– | 菲律賓秘魯日裔,模特、歌手 | 本名Benjamin,因Youtube影片曲泡沫(Bubble)出名,擔任同志電影《遊 》的主角[172] |
尼可洛·克斯姆(Niccolo Cosme) | 1980– | 菲律賓攝影師 | 概念攝影師,對基督教圖像符號特別感興趣,並因此贏得國際攝影比賽[173] |
俊朗那(Jun Lana) | 1972– | 菲律賓編劇 | 全名Rodolfo R. Lana, Jr.,兩次獲頒FAMAS Award最佳劇本獎,為2006年帕蘭卡獎文學獎得主[174] |
夏芮絲·本貝克(Charice Pempengco) | 1992– | 菲律賓歌手、演員 | 歐普拉·溫芙蕾譽為最有才華的女孩,首位進入告示牌200大專輯榜單人歌手排行前十的亞洲人[175] |
拉玛六世(Rama VI) | 1880–1925 | 泰國王室 | 名哇棲拉兀(Vajiravudh),漢名鄭寶,却克里王朝第六位君主,泰國史上首位出國留學的國王[176][177] |
邦薩克·拉坦那邦(Aof Rattanapong) | 1985– | 泰國歌手、演員 | 父親華人,母親泰人,從電視選秀節目出道,以感傷情歌曲風和多部泰剧主演而聞名[178] |
丹頓·雷莫多(Danton Remoto) | 1963– | 菲律賓作家、政治人物 | 出櫃黨(LADLAD)領袖,獲多項文學獎肯定,為1987年帕蘭卡獎散文寫作得主[179] |
丁戈戈(Tin Ko Ko) | 1976– | 緬甸NGO工作者 | 和苗敏泰(Myo Min Htet)在仰光飯店以傳統儀式公開結婚,為緬甸首次公開舉行的同性婚禮[180][181] |
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Joe Weerasethakul) | 1970– | 泰國導演、監製、編劇 | 其作品形式奇特,瀰漫濃厚的神秘主義氣息,代表作《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等[182]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瓦希·阿里(Waheed Alli) | 1964– | 英國印度裔企業家、政治人物 | 雙親來自加勒比地区,工黨穆斯林男爵,經營媒體業的百萬富翁[183] |
喬佛瑞·包瓦(Geoffrey Bawa) | 1919–2003 | 斯里蘭卡建築師 | 擅於將自然環境景觀與建築設計融為一體,為當代建築大師,他的哥哥景觀設計師貝維斯亦為男同志[184] |
納克夏特·巴格威(Nakshatra Bagwe) | 1990– | 印度演員、導演 | 主演《My Son Is Gay》,拍攝短片《Logging Out》,並為同志交友軟體Moovz代言[185] |
哈里許·艾爾(Harish Iyer) | 1979– | 印度社運人、部落客 | 同志平權、兒童權利、女权、動物權提倡者,TED講者[186] |
卡倫·喬哈爾(Karan Johar) | 1972– | 印度導演、監製、演員 | 寶萊塢電影人,代表作《愛情的證明》《我的名字叫可汗》《Bombay Talkies》等[187][188] |
阿夏克·洛·卡維(Ashok Row Kavi) | 1947– | 印度社運人、記者 | 印度同志組織Humsafar Trust和第一份同志雜誌Bombay Dost創辦人[189] |
伊斯曼·墨詮(Ismail Merchant) | 1936–2005 | 英國籍印度導演、監製 | 代表作《此情可問天》《窗外有藍天》《墨利斯的情人》等,和James Ivory為事業和情感夥伴[190] |
弗雷迪·默丘里(Freddie Mercury) | 1946–1991 | 英國籍印度歌手、帕斯堤 | 本名Farrokh Bulsara,信奉祆教之帕西人,搖滾樂團皇后樂團主唱,英國第一位亞裔搖滾巨星[191] |
歐尼爾(Onir) | 1969– | 印度導演、編劇 | 本名Anirban Dhar,出身不丹孟加拉族,少數出櫃的寶萊塢成員,代表作《My Brother…Nikhil》等[192] |
桑尼爾·巴布·潘特(Sunil Babu Pant) | 1972– | 尼泊爾政治人物、社運人 | 同志團體Blue Diamond Society創立者,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黨員,尼泊爾制憲會議的一員[193] |
曼文德拉王子(Prince Manvendra) | 1965– | 印度王室 | 古吉拉特邦拉杰皮普拉王室家族之子,致力於同志平權運動和慈善活動[194] |
斯里達爾·朗加安(Sridhar Rangayan) | 1962– | 印度導演 | 孟買同志電影展創始人,代表作《The Pink Mirror》《Yours Emotionally》等[195] |
悉亞姆·塞瓦德瑞(Shyam Selvadurai) | 1965– | 加拿大籍斯里蘭卡小說家 | 作品反映自身僧伽羅和坦米爾的身份衝突,代表作《Funny Boy》[196] |
維克拉姆·塞斯(Vikram Seth) | 1952– | 印度詩人、小說家 | 曾到中國學華語,代表作《Mappings》《Beastly tales》等,因文學和教育貢獻獲莲花士勋章[197] |
帕維茲·沙瑪(Parvez Sharma) | 1973– | 印度導演 | 代表作穆斯林同志紀錄片《A Jihad for Love》《A Sinner in Mecca》等[198] |
茹絲·維尼塔(Ruth Vanita) | 1955– | 印度學者 | 研究專長為英國文學和南亞文學,合編有《Same-Sex love in India》[199] |
中東人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約西·阿弗尼列維(Yossi Avni-Levy) | 1962– | 以色列外交官、小說家 | 父母來自阿富汗和伊朗,代表作《The Garden of Dead Trees》被改編為電影雨中的蝸牛[200] |
亞夕·阿薩爾(Assi Azar) | 1979– | 以色列主持人、編劇 | 真人秀節目以色列老大哥主持人,拍攝紀錄片《Mom and Dad: 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201] |
伊利亞德·科恩(Eliad Cohen) | 1988– | 以色列模特、演員、企業家 | 前斯巴達克斯同志旅行指南封面男模,Out雜誌十大黃金單身漢,渡假中心Gay-ville合夥創辦人[202] |
傑森·丹尼諾霍爾特(Jason Danino-Holt) | 1987– | 以色列主持人、演員 | 母親為摩洛哥法裔加拿大人,父親為英國人,曾擔任MTV Europe的主持人和Visual Jockey[203] |
烏茲·伊凡(Uzi Even) | 1940– | 以色列政治人物、學者 | 臺拉維夫大學物理化學教授,首位公開同志身份前梅雷兹党以色列國會議員[204] |
伊藤·福克斯(Eytan Fox) | 1964– | 以色列導演、編劇 | 代表作《我的军中情人》《泡泡公寓4人行》等,和記者Gal Uchovsky為一起工作的親密夥伴[205] |
以斯拉·納威(Ezra Nawi) | 1952– | 以色列水管工、社運人 | 常因為涉及有關巴勒斯坦的抗爭活動遭以色列政府逮捕,其事蹟被拍為紀錄片《Citizen Nawi》[206] |
阿迪·内斯(Adi Nes) | 1966– | 以色列攝影師 | 父母為伊朗猶太移民,攝影主題著重国家认同和男子氣概,代表作《士兵》[207] |
哈蘭·史卡特(Harel Skaat) | 1981– | 以色列歌手 | 2010年歐洲歌唱大賽以色列代表,代表作《Milim》《Ve'at》等[208] |
榮恩·約瑟(Ron Yosef) | 1974– | 以色列拉比 | 猶太教正統派拉比,為正統派猶太同志組織Hod的創立者[209]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哈立德·阿布杜勒哈迪(Khalid Abdel-Hadi) | 1988– | 約旦模特、平面設計師 | 阿拉伯世界第一份同志生活雜誌《MyKali》創辦人[210][211] |
伊黛·阿德南(Etel Adnan) | 1925– | 美國籍黎巴嫩詩人、藝術家 | 代表作《Sitt Marie Rose》為戰爭文學中的經典,其藝術作品為收藏家及博物館收藏[212] |
谷特拉格·阿塔曼(Kutluğ Ataman) | 1961– | 英國籍土耳其人,監製、導演 | 電影題材取自邊緣人生活,其作品無真正演員,而是以真人真事與社會事件投影出另一種真實效果[213] |
坦那·錫蘭(Taner Ceylan) | 1967– | 德國籍土耳其畫家 | 以男同志情色為主題的超级写实主义畫家[214] |
約翰·吉丁(John Gidding) | 1977– | 美國土耳其裔,建築師、模特 | 多次上榜各大雜誌性感男人名單,曾為Armani、GUCCI走秀,2013年和舞者Damian Smith結婚[215] |
米卡(Mika) | 1983– | 英國籍黎巴嫩歌手 | 父親美國人,在倫敦出道並巡迴歐洲、美國各地演出,代表作《Grace Kelly》《Love Today》等[216] |
剌嗒·穆甘(Murathan Mungan) | 1955– | 土耳其詩人、編劇 | 致力於詩文、劇本、故事創作,為土耳其同志平權運動的指標人物[217] |
佛森·歐茲派特(Ferzan Özpetek) | 1959– | 義大利籍土耳其導演 | 代表作《Facing Windows》《Hamam》《The Ignorant Fairies》等[218] |
阿薩姆·帕西(Arsham Parsi) | 1981– | 加拿大籍伊朗難民、社運人 | 同志政治避難組織Iranian Railroad for Queer Refugees創辦人,獲得人權獎項肯定[219] |
阿布都·拉瓦施德(Abdul Rawashda) | 1987– | 巴勒斯坦難民 | 阿布都·拉瓦施德,為巴勒斯坦同志艱難求生紀錄片The Invisible Men三位角色的其中一位[220] |
馬赫·薩布里(Maher Sabry) | 1967– | 埃及導演、詩人、社運人 | 作品有電影《All My Life》等,該電影的拍攝動機和靈感來自Cairo 52事件[221] |
小奧瑪·雪瑞夫(Omar Sharif Jr.) | 1983– | 加拿大籍埃及猶太人,演員 | 埃及演員奧瑪·雪瑞夫之孫,2012年於Advocate雜誌公開出櫃,反詆毀同性戀聯盟GLAAD發言人[222] |
卡繆·塞萊利(Kamal Al-Solaylee) | 1964– | 加拿大籍葉門人,記者 | 2012年出版他在中東成長的同志經驗回憶錄《Intolerable: A Memoir of Extremes 》[223] |
阿布杜拉·泰亞(Abdellah Taïa) | 1973– | 法國籍摩洛哥作家、導演 | 《Salvation Army》為其第一部電影,改編自同名自傳小說,2007年公開出櫃[224] |
圖吉(Tooji) | 1987– | 挪威籍伊朗歌手、主持人 | 本名Touraj Keshtkar,代表挪威參加2012年歐洲歌唱大賽[225] |
非洲人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妮可拉·亞當斯(Nicola Adams) | 1982– | 英國非洲裔運動員 | 女子拳擊運動員,在2012年倫敦奧運奪得金牌[226] |
比斯·阿里米(Bisi Alimi) | 1975– | 奈及利亞社運人、帕斯堤 | 全名Ademola Iyandade Ojo Kazeem Alimi,僑居英國,首位在奈及利亞電視台出櫃的同志[227] |
里卡多·阿姆傑拉(Ricardo Amunjera) | 1983– | 那米比亞婚禮主角 | 為Mr Gay Namibia 2013,和波札那企業經理Marc Omphemetse Themba在南非結婚[228] |
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Kwame Appiah) | 1954– | 美國籍迦納學者 | 阿散蒂人,專長為當代哲學、文化研究、非洲思想史,和紐約客總編Henry Finder在美國生活[229] |
羅提米·費尼凱爾迪(Rotimi Fani-Kayode) | 1955–1989 | 英國奈及利亞攝影師、帕斯堤 | 全名Oluwarotimi Adebiyi Wahab Fani-Kayode,约鲁巴人,作品流露濃厚的民族文化和性意識<[230] |
布蘭達·法塞(Brenda Fassie) | 1964–2004 | 南非歌手、帕斯堤 | 種族隔離反對者,非洲流行音樂之后,代表曲《Black President》《Vuli Ndlela》等[231] |
大衛·卡托(David Kato) | 1964–2011 | 烏干達社運人、教師 | 烏干達同志平權運動之父,事蹟成為紀錄片《Call Me Kuchu》《God Loves Uganda》[232] |
波西亞·莫迪塞(Portia Modise) | 1983– | 南非運動員 | 為南非女子國家足球隊代表參加2012年倫敦奧運[233] |
穆旺加二世(Mwanga II) | 1868–1903 | 布干达(今烏干達)王室 | 據傳喜好與男性僕人發生性關係,在位期間與基督傳教士發生衝突,遭逢叛變而臣服大英帝國[234] |
法蘭克·穆吉沙(Frank Mugisha) | 1979– | 烏干達社運人、NGO工作者 | Sexual Minorities Uganda領袖,因爭取LGBT人權的貢獻,獲頒甘迺迪人權獎和拉夫托奖[235] |
西蒙·尼克利(Simon Nkoli) | 1957–1998 | 南非社運人、帕斯堤 | 種族隔離反對者,1988年創立威特沃特斯兰德同志組織,該團體籌辦了首次南非同志大遊行[236] |
托巴·夕托雷(Thoba Sithole) | 1986– | 南非婚禮主角 | 出身祖魯族,和出身札那族的商店經理Tshepo Modisane依非洲傳統儀式舉行婚禮[237][238] |
賓亞凡加·瓦奈納(Binyavanga Wainaina) | 1971– | 肯亞作家、記者 | 以《Discovering Home》榮獲凱恩非洲文學獎,在2014年公開出櫃回應非洲的恐同浪潮[239]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達伊·阿布杜拉(Daayiee Abdullah) | 1954– | 美國伊玛目 | 服務於華盛頓特區革新之光(Light of Reform)清真寺,多次為同志主持伊斯蘭儀式的婚禮[240] |
艾文·艾利(Alvin Ailey) | 1931–1989 | 美國舞者、帕斯堤 | 同名現代舞團創辦人,風格從芭蕾、踢踏舞、瑜珈、西非黑人舞等,代表作《Revelations》[241] |
約翰·阿瑪契(John Amaechi) | 1970– | 美國運動員 | 前美國NBA籃球運動員,在自傳《 Man in the Middle》公開身份[242] |
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 | 1906–1975 | 法國籍美國人,演員、歌手 | 有「黑人維納斯」「黑珍珠」之稱,聲援美國民權運動和二戰法國抵抗軍,獲法國英勇十字勳章表揚[243] |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 | 1924–1987 | 美國小說家 | 參與美國民權運動,文字充滿詩意,代表作《喬凡尼的房間》《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244] |
帕里斯·巴克利(Paris Barclay) | 1956– | 美國電視導演 | 兩次艾美獎得主,執導多部電視影集《重返犯罪現場:洛杉磯》《欢乐合唱团》《法庭女王》等[245] |
凱斯·柏伊金(Keith Boykin) | 1965– | 美國主持人 | 兩次美國總統選戰老將,為多家媒體撰寫政治評論,著有《Beyond the Down Low》[246] |
格蘭·勞倫斯·伯克(Glenn Burke) | 1952–1995 | 美國運動員、帕斯堤 | 首位公開同志身份的美國職棒選手[247] |
傑森·柯林斯(Jason Collins) | 1978– | 美國運動員 | 首位運動生涯期間出櫃的NBA籃球選手[242] |
李·丹尼尔斯(Lee Louis Daniels) | 1959– | 美國演員、導演 | 代表作《孽愛傷痕》《天生不是寶貝》《白宮管家》等,其電影獲多項奧斯卡獎提名[248] |
布蘭妮·格林納(Brittney Griner) | 1990– | 美國運動員 | 職業籃球選手,與北京女籃簽約的中国女子篮球联赛外援,曾連續兩年獲美聯社年度最佳球員獎[249] |
朗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 | 1902–1967 | 美國作家 | 哈林文藝復興詩人、小說家、編劇、專欄作家,其詩作風格被稱為Jazz poetry[250] |
小理察(Little Richard) | 1932– | 美國歌手 | 本名Richard Wayne Penniman,1950年代中流行樂重要人物,影響遍及搖滾、靈魂樂和Funk[251] |
阿兰·勒罗伊·洛克(Alain LeRoy Locke) | 1885–1954 | 美國學者、作家 | 哲學家,巴哈伊信仰者,首位非裔羅德學者,哈林文藝復興的重要推動者[252] |
強尼·馬賽斯(Johnny Mathis) | 1935– | 美國歌手 | 當代流行歌王,尤其以浪漫情歌聞名,活躍於1950-70年代,數次獲得葛來美獎[253][254] |
法蘭克海洋(Frank Ocean) | 1987– | 美國歌手 | 本名Christopher Breaux,R&B嘻哈歌手,其專輯《橘色頻道》獲《滾石》雜誌4顆星高評價[255] |
喬·菲利浦(Joe Phillips) | 1969– | 美國漫畫家 | 同志漫畫家,代表作《Timber Wolf》《The House of Morecock》《Stonewall & Riot》等[256] |
貝阿德·魯斯廷(Bayard Rustin) | 1912–1987 | 美國社運人 | 馬丁·路德·金恩的顧問和私人秘書,1980年代成為同志平權運動的參與者[257][258] |
麥可·山姆(Michael Sam) | 1990– | 美國運動員 | 首位職涯期間公開同志身份的NFL新秀橄欖球員,和游泳選手Vito Cammisano2015年訂婚[259][260] |
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 | 1894–1937 | 美國歌手 | 藍調歌手,爵士樂史上的重要人物,人稱「藍調歌后」[261] |
汪黛·塞克絲(Wanda Sykes) | 1964– | 美國喜劇演員 | 憑《The Chris Rock Show》贏得1999年艾美獎,2004年《娱乐周刊》評為全美25個最風趣的人[262] |
愛麗絲·華克(Alice Walker) | 1944– | 美國小說家、社運人 | 曾獲普立茲小說獎、美國國家圖書獎,代表作為《紫色姐妹花》,和歌手特蕾西·查普曼有段情緣[263] |
達倫·楊(Darren Young) | 1983– | 美國運動員 | 本名為Fredrick Douglas Rosser,知名美國摔角選手[264] |
拉丁美洲人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潔西卡·阿吉拉爾(Jessica Aguilar) | 1982– | 美國籍墨西哥運動員 | 綜合格鬥武術家,擅長武術為巴西柔道,終極格鬥錦標賽參加者,被評為女性最輕量級第一[265] |
亞歷山卓·亞曼納巴(Alejandro Amenábar) | 1972– | 西班牙籍智利導演、編劇 | 代表作《死亡论文》《睁开你的双眼》《點燃生命之海》,其作品獲奧斯卡獎、哥雅獎肯定[266] |
雷纳多·阿里纳斯(Reinaldo Arenas) | 1943–1990 | 古巴詩人、編劇、帕斯堤 | 早期支持古巴革命,但因為古巴共產黨迫害同性戀而與之決裂,代表作《在夜幕降臨前》[267] |
海梅·巴以利(Jaime Bayly) | 1965– | 美國籍秘魯作家、主持人 | 代表作《昨天的事我已不記得了》《請你不要告訴任何人》等,主持節目表現獲艾美獎肯定[268] |
馬爾科·貝加(Marco Berger) | 1977– | 阿根廷導演、編劇 | 獲柏林國際影展泰迪熊奖肯定,代表作《B計畫》《Ausente》等[269] |
胡立歐·波卡(Julio Bocca) | 1967– | 阿根廷舞者 | 當代著名的芭蕾舞者,活躍於1982-2007年[270] |
克勞迪歐·布朗沃(Claudio Bravo) | 1936–2011 | 摩洛哥籍智利畫家 | 1972年移民摩洛哥,以超级写实主义靜物畫和肖像畫聞名,代表作《Before the Game》[271][272] |
卡洛斯·布魯斯(Carlos Bruce) | 1957– | 秘魯政治人物 | 秘魯可行黨成員,為秘魯首位公開同志身份的國會議員[273] |
克里斯汀·查維斯(Christian Chávez) | 1983– | 墨西哥歌手、演員 | 樂團RBD成員,飾演電視影集《Rebelde》的角色Giovanni Méndez而聞名[274] |
何塞·多诺索(José Donoso) | 1924–1996 | 智利小說家 |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家,作品帶有黑色幽默的風格,代表作《The Obscene Bird of Night》[275] |
菲力克斯·岡薩雷茲托瑞斯(Félix González) | 1957–1996 | 美國籍古巴畫家、帕斯堤 | 極簡主義,以雕塑和裝置藝術聞名,其創作將政治評論融入到各種媒介,展現出概念藝術的風格[276] |
波里斯·伊沙奎爾(Boris Izaguirre) | 1965– | 西班牙委內瑞拉編劇、主持人 | 代表作《Villa Diamante》,贏得了2007年西班牙文學獎[277] |
帕特亞·吉門雷茲(Patria Jiménez) | 1957– | 墨西哥政治人物、社運人 | 民主革命党員,同志平權組織「胡安娜修女衣櫃」領導人,拉美首位公開出櫃當選國會議員的同志[278] |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 1907–1954 | 美洲原住民,墨西哥畫家 | 超現實主義和魔幻寫實主義畫家,作品主題圍繞在墨西哥和美洲原住民文化,以自畫像聞名[279] |
何塞·萊澤馬·利馬(José Lezama Lima) | 1910–1976 | 古巴詩人、小說家 | 拉美文學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代表作《Muerte de Narciso》《Paradiso》等[280] |
卡洛斯·梅利亞(Carlos Melia) | 1974– | 美國籍阿根廷旅遊業者 | Mr Gay 2008代表人,並贏得International Mr Gay Competition成為當年同志情人代表[281] |
魯道夫·莫拉萊斯(Rodolfo Morales) | 1925–2001 | 美洲原住民,墨西哥畫家 | 魔幻寫實主義,以色彩鮮艷夢境般的珂拉琪畫風而聞名,協助發展瓦哈卡州為當代藝術和旅遊中心[282] |
雷蒙·諾瑞洛(Ramon Novarro) | 1899–1968 | 美國籍墨西哥演員 | 本名Jose Ramón Gil Samaniego,米高梅捧為「拉丁情人」,繼魯道夫·瓦倫蒂諾之後的性感男人[283] |
馬努葉·普易(Manuel Puig) | 1932–1990 | 阿根廷小說家 | 全名Juan Manuel Puig Delledonne,代表作《麗塔·海華斯的背叛》《蜘蛛女之吻》等[284] |
查维拉·瓦尔加斯(Chavela Vargas) | 1919–2012 | 墨西哥歌手 | 綽號「紅斗篷女郎」,擅長演繹墨西哥的音樂類型ranchera[285] |
帕翠西婭·維拉奎茲(Patricia Velasquez) | 1971– | 美洲原住民,委內瑞拉演員 | 父親麥士蒂索,母親瓦尤,出演電影《神鬼傳奇》《拉字至上》《八面埋伏》《無敵索爾》等[286]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拉莉莎·弗朗薩(Larissa França) | 1982– | 巴西運動員 | 沙灘排球員,其競賽表現獲得了世界沙灘排球錦標賽和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287] |
达妮埃拉·玛克丽(Daniela Mercury) | 1965– | 巴西歌手、監製、演員 | Axé、森巴風雷鬼和巴西風流行音樂歌手,經常參與各種慈善活動[288] |
路易斯·莫特(Luiz Mott) | 1946– | 巴西學者、社運人 | 人類學和歷史學者,同志平權組織Grupo Gay da Bahia創辦人[289] |
丹尼爾·里貝羅(Daniel Ribeiro) | 1982– | 巴西導演 | 代表作《愛情的模樣》贏得柏林影展泰迪熊奖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並代表巴西角逐奧斯卡外語片[290] |
喬奧·杜·里歐(João do Rio) | 1881–1921 | 非洲裔,巴西記者、編劇 | 本名Paulo Barreto,以一系列關於非洲裔巴西人和非天主教信仰活動的報導而聞名[291] |
拉斐爾·維爾加(Rafael Verga) | 1981– | 巴西模特 | 被評為2005年世界最性感的男人之一,緊追名列第一的美國演員克里斯·伊凡之後[292][293] |
吉恩·威利斯(Jean Wyllys) | 1974– | 巴西政治人物、社運人、記者 | 巴西公開同志身份的社會主義與自由黨國會議員,以電視真人秀巴西大哥大贏家而出名[294]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理查·布朗柯(Richard Blanco) | 1968– | 美國古巴裔詩人、土木工程師 | 獲選在美國總統就職典禮朗讀詩作《One Today》,為擔任該職責最年輕的詩人[295] |
豪爾赫·博列特(Jorge Bolet) | 1914–1990 | 美國古巴裔音樂家、帕斯堤 | 號稱浪漫樂派鋼琴演奏家最後代表,其演奏結合抒情與狂想,特別以彈奏李斯特的曲子而聞名[296][297] |
奧蘭多·克魯茲(Orlando Cruz) | 1981– | 美國波多黎各運動員 | 世界上第一位公開出櫃的職業拳擊手,曾代表波多黎各參加2000年雪梨奧運會[298] |
瑞奇·馬丁(Ricky Martin) | 1971– | 美國波多黎各歌手、演員 | 本名Enrique Martín Morales,拉美音樂重要人物,代表曲《生命之杯》《Livin' la Vida Loca》[299] |
查理斯·萊斯岡薩雷茲(Charles Rice-Gonzalez) | 1964– | 美國波多黎各編劇、作家 | 首部小說《Chulito》獲獎肯定,和人合編拉丁裔同志小說選集《From Macho to Mariposa》[300] |
歐洲人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 1949– | 西班牙導演、編劇、監製 | 代表作《我的母親》《悄悄告訴她》《飛常性奮!》等,獲多次電影獎項[301] |
喬治·亞曼尼(Giorgio Armani) | 1934– | 義大利服裝設計師、企業家 | 時尚品牌亞曼尼創辦人,其親密情人Sergio Galeotti在四十歲時過世[302] |
路易斯·塞努達(Luis Cernuda) | 1902–1963 | 西班牙詩人、編劇 | [303] |
盧喬·達拉(Lucio Dalla) | 1943–2012 | 義大利歌手 | [304] |
女神卡卡(Lady Gaga) | 1986– | 美國籍義大利歌手 | 本名Stefani Joanne Angelina Germanotta[305] |
喬·可塔加納(Jon Kortajarena) | 1985– | 西班牙模特 | 路克·伊凡斯男友[306] |
費德里戈·加西亞·洛爾卡(F. García Lorca) | 1898–1936 | 西班牙詩人、編劇、劇團導演 | [301] |
季米特里斯·米特羅普洛斯(D. Mitropoulos) | 1896–1960 | 美國籍希臘音樂家 | [307] |
皮耶·保羅·帕索里尼(Pier Pasolini) | 1922–1975 | 義大利導演、小說家、詩人 | [301] |
皮埃尔·德·波利尼亚克(Pierre de Polignac) | 1895–1964 | 摩納哥王室 | 摩納哥王子,波利尼亞克伯爵。摩纳哥亲王兰尼埃三世的父親[308] |
伊凡·斯卡弗羅多(Ivan Scalfarotto) | 1965– | 義大利政治人物 | 民主黨眾議院議員[309] |
喬瓦尼·吉安尼·凡賽斯(Gianni Versace) | 1946–1997 | 義大利服裝設計師 | 時尚品牌凡賽斯創辦人[310] |
盧奇諾·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 | 1906–1976 | 義大利導演 | [301]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尼可雷·亞歷克斯耶夫(Nikolay Alexeyev) | 1977– | 俄羅斯社運人、律師、記者 | 莫斯科同志遊行創辦人,為爭取同志平權向俄羅斯政府發動多次抗爭[311] |
羅伯特·別德隆(Robert Biedroń) | 1976– | 波蘭政治人物、社運人 | 前民主左派聯盟和帕利科特運動國會議員,2014年贏得斯武普斯克市長選舉,現在隸屬於你的行動黨[312] |
伏拉迪米爾·霍羅威茨(Vladimir Horowitz) | 1903–1989 | 俄國音樂家(長居美國) | [313] |
芭芭拉·亞澤塞克(Barbara Jezeršek) | 1986– | 斯洛維尼亞運動員 | 越野滑雪選手[314] |
米凱爾·庫茲明(Mikhail Kuzmin) | 1872–1936 | 俄國小說家、詩人、音樂家 | [310] |
布萊恩·莫澤第奇(Brane Mozetič) | 1958– | 斯洛維尼亞詩人、作家 | [315] |
瑪蒂娜·娜拉提洛娃(Martina Navrátilová) | 1956– | 美國捷克運動員 | 網球[301] |
翁德熱·內佩拉(Ondrej Nepela) | 1951–1989 | 斯洛伐克運動員、帕斯堤 | 花式滑冰運動員,曾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參賽,獲得1972年冬季奧運會冠軍[316] |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 | 1890–1950 | 俄國舞者 | [317] |
魯道夫·紐瑞耶夫(Rudolf Nureyev) | 1938–1993 | 蘇聯舞者 | [301] |
謝爾蓋·帕拉贊諾夫(Sergei Parajanov) | 1924–1990 | 亞美尼亞人,蘇聯導演 | [318] |
斯维亞托斯拉夫·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 1915–1997 | 蘇聯音樂家 | [319] |
路卡斯·里傑斯頓(Lukas Ridgeston) | 1974– | 斯洛伐克GV男優、導演 | 本名Juraj Vrzgula,Bel Ami模特和演員,代表作《Lucky Lukas》《Forever Lukas》等[320] |
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 | 1882–1937 | 波蘭音樂家 | [321] |
彼得·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 | 1840–1893 | 俄國音樂家 | [310] |
羅伯特·凡諾(Robert Vano) | 1948 – | 捷克攝影師 | [322] |
西北欧Ⅰ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喬·艾克萊(Joe Randolph Ackerley) | 1896–1967 | 英國編輯 | BBC雜誌The Listener文學編輯,培育了很多同志文學作家,為E·M·福斯特的好友[301] |
娜塔莉·克利福德·巴尼(Natalie Barney) | 1876–1972 | 法國作家、沙龍女主人 | 和多人同時發展戀愛關係,其中包含了王爾德的姪女,為小說《寂寞之井》主角[323]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 1915–1980 | 法國學者 | 文學理論家和哲學家,其著作對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符號學有重要影響[324] |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 1908–1986 | 法國學者、小說家 | 1970年代女权运动重要理論家和創始人,對女性主義和存在主義有重大影響,代表作《第二性》[325] |
羅莎·波納(Rosa Bonheur) | 1822–1899 | 法國畫家 | [326] |
卡琳·博耶(Karin Boye) | 1900–1941 | 瑞典詩人、小說家 | [327] |
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 1913–1976 | 英國作曲家 | 情人Peter Pears[328] |
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 | 1925–1984 | 英國演員 | [329] |
馬賽·卡爾內(Marcel Carné) | 1906–1996 | 法國導演 | [330] |
愛德華·卡本特(Edward Carpenter) | 1844–1929 | 英國社運人、學者、詩人 | 費邊社和社會民主聯盟黨成員,代表作《Civilisation, Its Cause and Cure》《Ioläus》等[310] |
羅傑·凱斯門特(Roger Casement) | 1864–1916 | 愛爾蘭社運人、外交官 | [331] |
卡爾一世(Karl I) | 1823–1891 | 符騰堡王室 | [332] |
尚·考克多(Jean Cocteau) | 1889–1963 | 法國小說家、編劇、導演 | 演員让·马莱的戀人[310] |
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 | 1901–1992 | 德國演員 | [333] |
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 | 1905–1957 | 法國服裝設計師 | [334] |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 M. Forster) | 1879–1970 | 英國小說家 | [310] |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 1926–1984 | 法國學者 | [335] |
让·热内(Jean Genet) | 1910–1986 | 法國小說家、編劇、詩人 | [310] |
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 | 1869–1951 | 法國小說家 | 諾貝爾桂冠獲得者[301] |
威廉·馮·格魯登(Wilhelm von Gloeden) | 1856–1931 | 德國攝影師 | [336] |
漢斯·維爾納·亨策(Hans Werner Henze) | 1926–2012 | 德國音樂家 | 馬克思主義者,廣泛採用序列音樂和偶然音乐的創作手法,作品常帶有濃厚的政治性格[337] |
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 | 1868–1935 | 德國醫師、學者 | [301] |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 1937– | 英國畫家 | [338] |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 1843–1916 | 英國小說家 | [301] |
朵貝·楊笙(Tove Marika Jansson) | 1914–2001 | 芬蘭插畫家、小說家 | 代表作童書《嚕嚕米》系列[339] |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Keynes) | 1883–1946 | 英國學者 | [340] |
芬蘭的湯姆(Touko Laaksonen) | 1920–1991 | 芬蘭藝術家 | [341] |
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 | 1933– | 德國服裝設計師、企業家 | 僑居摩納哥和法國,令CHANEL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時裝品牌之一[342] |
塞爾瑪·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 | 1858–1940 | 瑞典作家 | 190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世界上首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343] |
湯瑪斯·愛德華·勞倫斯(T. E. Lawrence) | 1888–1935 | 英國軍官、外交官 | 「阿拉伯的勞倫斯」[310] |
赫伯特·利斯特(Herbert List) | 1903–1975 | 德國攝影師 | [344] |
尚·馬萊(Jean Marais) | 1913–1998 | 法國演員、藝術家 | 多次出演情人尚·考克多導演的電影,《美女與野獸》《奧菲斯》等[345] |
湯瑪斯·曼(Thomas Mann) | 1875–1955 | 德國小說家 | 他兩個兒子克勞斯和戈洛也同樣愛好男性[301] |
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 | 1939– | 英國演員 | 曾出演X-Men和魔戒[301] |
弗列德利希·穆瑙(Friedrich W. Murnau) | 1888–1931 | 德國導演(長居美國) | 默片時代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346] |
艾弗·諾韋洛(Ivor Novello) | 1893–1951 | 英國演員、音樂家 | [347] |
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 | 1907–1989 | 英國演員、導演和監製 | [348][349] |
威爾弗雷德·歐文(Wilfred Owen) | 1893–1918 | 英國詩人、軍人 | [350] |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 1871–1922 | 法國意識流小說家 | 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委內瑞拉裔作曲家雷納爾多·哈恩為情人[301] |
瑪莉·雷諾特(Mary Renault) | 1905–1983 | 英國小說家 | 本名Eileen Mary Challans[310] |
阿蒂爾·蘭波(Arthur Rimbaud) | 1854–1891 | 法國詩人 | 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影響,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310] |
恩斯特·羅姆(Ernst Roehm) | 1887–1934 | 德國政治人物、軍官 | 納粹衝鋒隊領導者[301] |
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 1936–2008 | 法國服裝設計師 | 時尚品牌聖羅蘭(YSL)創辦人,和企業家皮埃爾·貝爾傑為情感和事業夥伴[351] |
約翰·史勒辛格(John Schlesinger) | 1926–2003 | 英國導演、演員 | [310] |
亨利·圖克(Henry Tuke) | 1858–1929 | 英國畫家、攝影師 | [301] |
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 | 1912–1954 | 英國學者 | [301] |
丹茲克·魯迪(Rudi van Dantzig) | 1933–2012 | 荷蘭舞者 | [352] |
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 | 1844–1896 | 法國詩人 | [310][353] |
休·沃波爾(Hugh Walpole) | 1884–1941 | 英國小說家 | [354] |
詹姆斯·惠爾(James Whale) | 1889–1957 | 英國導演、演員 | 以恐怖電影知名,代表作《科学怪人》《老黑屋》《隱身人》等等[355] |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 1854–1900 | 英國詩人、小說家 | [356] |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 1889–1951 | 奧地利/英國學者 | [310] |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 1882–1941 | 英國小說家 | 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之一[310][357] |
瑪格麗特·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 | 1903–1987 | 法國小說家 | [310] |
西北欧Ⅱ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克里夫·巴克(Clive Barker) | 1952– | 英國小說家、導演 | 以奇幻小說和恐怖小說著稱,代表作《詛咒遊戲》《血之書》等[358] |
约翰·巴洛曼(John Barrowman) | 1967– | 英國歌手、演員(往返英美) | 飾演《超時空博士》《火炬木小组》的傑克·夏尼斯隊長為人所知,和建築師Scott Gill在英美兩地結婚[359] |
泽维尔·贝特(Xavier Bettel) | 1973– | 盧森堡政治人物、律師 | 民主党員,曾任盧森堡市長,2013年12月任首相,和建築師Gauthier Destenay在2015年舉行婚禮[360] |
大衛·鮑伊(David Bowie) | 1947– | 英國歌手、演員 | 流行音樂界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尤其是在70年代的音樂探索,對整個樂壇起著開創性的作用[361] |
約翰·布朗(John Browne) | 1948– | 英國企業家 | 前英國石油(列名財星500)執行長[362] |
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 | 1960– | 英國導演 | 代表作《舞動人生》《时时刻刻》《為愛朗讀》《心靈鑰匙》等[363] |
湯姆·戴利(Thomas Robert Daley) | 1994– | 英國運動員 | 跳水運動員,情人為美國電影導編達斯汀·蘭斯·布雷克[364] |
貝特朗·德拉諾埃(Bertrand Delanoë) | 1950– | 法國政治人物 | 巴黎市市長[365] |
卡拉·迪樂芬妮(Cara Delevingne) | 1992– | 英國模特、演員 | 兩度獲英國時尚大獎「年度模特兒」後開始參與電影演出,於2015年擔任電影《紙上城市》的主演[366] |
艾力歐·迪吕波(Elio Di Rupo) | 1951– | 比利時政治人物 | 比利時首相[367] |
羅倫·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 | 1955– | 德國導演、編劇(長居美國) | 執導多部好萊塢暢銷電影,代表作《獨立日》《明天過後》《2012》等[368] |
布萊恩·愛普斯坦(Brian Epstein) | 1934–1967 | 英國音樂經紀人 | 披頭四樂隊星探及經紀人[369] |
賴納·華納·法斯賓德(Rainer Fassbinder) | 1945–1982 | 德國導演 | 情人為摩洛哥演員El Hedi ben Salem[301] |
馬克·費海利(Markus Feehily) | 1980– | 愛爾蘭歌手 | 西城男孩樂團成員[370] |
萨曼莎·福克斯(Samantha Fox) | 1966– | 英國模特、歌手 | [371] |
愛德華·高爾(Edward Gal) | 1970– | 荷蘭馬術師 | [372] |
尚-保羅·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 | 1952 – | 法國服裝設計師 | 曾擔任愛馬仕的設計總監,設計款服裝和香水[373] |
湯瑪斯·希斯佩加(Thomas Hitzlsperger) | 1982– | 德國運動員 | [374] |
艾頓·希臣(Anton Hysén) | 1990– | 瑞典運動員 | 著名球員Glenn Hysén 的兒子,父子皆為足球選手[375] |
鄧肯·詹姆斯(Duncan James) | 1978– | 英國歌手、演員、主持人 | [376] |
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 | 1942–1994 | 英國導演、帕斯堤 | [301] |
艾爾頓·強(Elton John) | 1947– | 英國歌手、音樂家 | [301] |
雍希(Jónsi) | 1975– | 冰島歌手 | 本名Jón Þór "Jónsi" Birgisson,後搖滾樂團席格若斯的主唱和吉他手 |
菲莉妲·洛伊德(Phyllida Lloyd) | 1957– | 英國導演 | 代表作《媽媽咪呀!》以及和梅莉·史翠普合作的柴契爾夫人傳記電影《鐵娘子》[377] |
科琳·毛赫(Corine Mauch) | 1960– | 瑞士政治人物 | 蘇黎世現任市長,瑞士社會民主黨成員[378] |
阿梅莉·茉莉絲摩(Amélie Mauresmo) | 1979 | 法國運動員 | 法國現役女子職業網球第一名選手,曾獲2006年澳洲網球公開賽以及溫布頓網球公開賽冠軍[379], |
亞歷山大·麥昆(Lee Alexander McQueen) | 1969–2010 | 英國服裝設計師 | [380] |
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 | 1963– | 英國籍希臘裔歌手 | [381] |
法蘭索瓦·奧桑(François Ozon) | 1967– | 法國導演、編劇 | 代表作有《八美圖》《泳池情殺案》《登堂入室》等[382] |
安尼婭·帕爾松(Anja Pärson) | 1981– | 瑞典運動員 | 前高山滑雪選手,曾獲得一塊奧運會金牌,七屆世錦賽冠軍和兩屆世界盃總冠軍[383] |
弗雷德里克·埃克倫德(Fredrik Eklund) | 1977– | 瑞典房地產經紀人 | [384] |
羅比·羅渣士(Robbie Rogers) | 1987– | 英國運動員 | 前英國利茲聯隊美籍射手,退役後與洛杉磯銀河簽約,成為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第一位出櫃足球員[385] |
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J. Sigurðardóttir) | 1942– | 冰島政治人物 | [386] |
山姆·史密斯(Sam Smith) | 1992– | 英國歌手 | [387] |
丹尼尔·谭米特(Daniel Tammet) | 1979– | 英國學者、作家 | 具非凡的語言天賦,代表作《星期三是藍色的》,該書描寫自閉學者症候群者的生命歷程[388] |
彼得·塔切爾(Peter Tatchell) | 1952– | 英國政治人物、社運人、記者 | [389] |
傑佛瑞·瓦米斯(Jeffrey Wammes) | 1987– | 荷蘭運動員 | 體操選手,母親為蘇利南移民[390] |
班·維蕭(Ben Whishaw) | 1980– | 英國演員 | 代表作《雲圖》《香水》《007:空降危機》[391] |
克勞斯·沃維雷特(Klaus Wowereit) | 1953– | 德國政治人物 | 前柏林市長[365] |
伊莉恩·伍斯特(Ireen Wüst) | 1986– | 荷蘭運動員 | 競速滑冰選手,獲多項奧運獎牌[392] |
戴世阁(Anders Carsten Damsgaard) | 1955– | 丹麦外交官 | 2015年8月15日,他被任命为丹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大使[393]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珍·亞當斯(Jane Addams) | 1860–1935 | 美國英國裔學者 | 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提倡和平主義和女性參政權,美國首位女性諾貝爾和平獎得主[394] |
雷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 1918–1990 | 美國猶太音樂家 | 擔任樂團編曲、指揮和演奏鋼琴,長期擔任纽约爱乐指揮,代表作《西城故事》《老實人》等[395] |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 | 1924–2004 | 美國演員 | [396][397] |
威廉·柏洛茲(William Burroughs) | 1914–1997 | 美國小說家 | 美国 Beat 作家(Naked Lunch, Junky)[398] |
保羅·凱德馬斯(Paul Cadmus) | 1904–1999 | 美國畫家 | [310] |
楚門·柯波帝(Truman Capote) | 1924–1984 | 美國小說家、編劇 | 東尼獎獲獎者[399] |
范·克莱本(Van Cliburn) | 1934–2013 | 美國音樂家 | 著名鋼琴演奏家[296] |
蒙哥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 | 1920–1966 | 美國演員 | [301] |
喬治·丘克(George Cukor) | 1899–1983 | 美國導演 | [301] |
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 | 1931–1955 | 美國演員 | [301][400] |
邁爾康·富比士(Malcolm Forbes) | 1917–1990 | 美國企業家 | 富比士雜誌創辦者[301] |
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 | 1905–1990 | 美國演員 | [401] |
法利·葛倫格(Farley Granger) | 1925–2011 | 美國演員 | 1940至50年代好萊塢演員[402] |
理查·哈里伯頓(Richard Halliburton) | 1900–1939 | 美國冒險家 | [310] |
洛克·哈德森(Rock Hudson) | 1925–1985 | 美國演員 | [301] |
塔亨特(Tab Hunter) | 1933– | 美國演員 | [403] |
克里斯多福·伊舍伍(Christopher Isherwood) | 1904–1986 | 美國小說家 | [310] |
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 | 1906–2005 | 美國建築師 | [404] |
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Kinsey) | 1894–1956 | 美國學者 | 美國生物學家,以人類性學研究《金賽報告》聞名[405] |
J·C·萊安克德(J.C. Leyendecker) | 1874–1951 | 美國插畫家 | [406] |
克文·馬修(Kerwin Mathews) | 1926–2007 | 美國演員 | [407] |
吉安·卡洛·梅諾蒂(Gian Carlo Menotti) | 1911–2007 | 美國音樂家 | 和美國音樂家塞缪尔·巴伯為情感和事業夥伴[408] |
哈維·米爾克(Harvey Bernard Milk) | 1930–1978 | 美國政治人物 | 美國首位出櫃的政治人物[301] |
喬治·奎特斯(George Quaintance) | 1902–1957 | 美國畫家、攝影師 | 男同志情色藝術家的先驅[409] |
詹姆斯·蘭迪(James Randi) | 1928– | 美國藉加拿大裔魔術師 | 本名Randall James Hamilton Zwinge,科學懷疑論者[410] |
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 | 1918–1998 | 美國導演、舞蹈指導 | 代表作《西城故事》[411] |
弗朗西斯柯·斯洛烏洛(Francesco Scavullo) | 1921–2004 | 美國攝影師 | 時裝攝影[412] |
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 | 1930– | 美國音樂家、作詞人 | [413] |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 1933–2004 | 美國作家、評論家 | [414] |
戈爾·維達爾(Gore Vidal) | 1925–2012 | 美國小說家、編劇 | [301] |
湯姆·沃德維爾(Tom Waddell) | 1937–1987 | 美國運動員、社運人、帕斯堤 | [301] |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 1928–1987 | 美國導演、畫家 | 波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301] |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 1911–1983 | 美國編劇 |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代表作《欲望号街车》《熱鐵皮屋頂上的貓》等[415] |
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 1819–1892 | 美國詩人、作家 | [310] |
厄爾·懷爾德(Earl Wild) | 1915–2010 | 美國音樂家 | 鋼琴[416]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傑克·貝克(Jack Baker) | 1942– | 美國社運人 | 本名Richard John Baker,和Michael McConnell在1971年成為美國首對取得結婚證書的同性情侶[417] |
艾倫·波爾(Alan Ball) | 1957– | 美國編劇 | 代表作美國心玫瑰情、六呎風雲、真愛如血等,黎巴嫩演員彼得·馬克迪斯為一起工作的親密夥伴[418] |
蘭斯·貝斯(Lance Bass) | 1979– | 美國歌手、演員 | 超級男孩成員,聲職男低音,走紅歌壇後轉往電影界發展,和演員Michael Turchin結婚[419] |
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 | 1960– | 美國漫畫家 | (Dykes to Watch Out For)贝克德尔测验[420] |
麥特·波莫(Matt Bomer) | 1977– | 美國演員 | 因主演美國電視影集《雅痞神探》而成名[421] |
約翰·波斯威爾(John Boswell) | 1947–1994 | 美國學者、帕斯堤 | 耶魯大學歷史教授,研究議題為基督信仰和同性關係,他主張聖徒Sergius和Bacchus是一對同性愛人[422] |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 1956– | 美國學者 | 後結構主義學者,其研究領域有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423] |
傑佛瑞·布特爾(Jeffrey Buttle) | 1982– | 加拿大運動員 | 花式滑冰運動員,200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單人滑銅牌得主以及2008年世界錦標賽冠軍[424] |
克里斯·柯爾弗(Chris Colfer) | 1990– | 美國演員、歌手 | [425] |
提姆·庫克(Tim Cook) | 1960– | 美國企業家 | 蘋果公司行政總裁[426] |
安德森·庫珀(Anderson Cooper) | 1967– | 美國記者、主播 | [427] |
布兰特·科里根(Brent Corrigan) | 1986– | 美國GV男優、演員 | 本名Sean Paul Lockhart[428] |
卡森·克蘭(Cason Crane) | 1992– | 美國運動員 | 登山运动好手,首位公開身份且登上珠穆朗瑪峰及各洲最高峰的同志[429] |
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 | 1952– | 美國小說家 | [430] |
迪恩·德布洛斯(Dean DeBlois) | 1970– | 加拿大導演、動畫師 | 代表作動畫片《星际宝贝》、《馴龍高手》系列,以及音樂題材紀錄片《Heima》[431] |
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 | 1958– | 美國主持人、喜劇演員 | 和澳洲演員波蒂亞·德·羅西在2008年結婚[432] |
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 | 1989– | 加拿大導演、演員 | 魁北克人,代表作《聽媽媽的話》《湯姆在農莊》《親愛媽咪》等[433] |
布兰特·埃弗雷特(Brent Everett) | 1984– | 加拿大GV男優、導演 | [434] |
湯姆·福特(Tom Ford) | 1961– | 美國服裝設計師 | [435] |
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 | 1962– | 美國演員、導演 | [436] |
巴尼·法蘭克(Barney Frank) | 1940– | 美國猶太裔政治人物 | 民主黨員,美國首位主動公開出櫃的國會議員[310] |
大衛·葛芬(David Geffen) | 1943– | 美國企業家、監製 | [301] |
史蒂芬·格蘭(Steve Grand) | 1990– | 美國歌手 | [437] |
尼爾·派崔克·哈里斯(Neil Patrick Harris) | 1973– | 美國演員、歌手 | [438] |
蘭迪·哈里森(Randy Harrison) | 1977– | 美國演員 | 電視連續劇'Queer as Folk'中飾演Justin Taylor[439] |
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 | 1983– | 美國企業家 | 社交網站Facebook的共同創辦人與現任發言人,和蕭恩·埃爾德里奇結婚[440][441][442] |
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 | 1963– | 美國猶太裔服裝設計師 | [443] |
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 | 1975– | 美國演員 | [444] |
比莉·簡·金(Billie Jean King) | 1943– | 美國運動員 | [301] |
大衛·寇培(David Kopay) | 1942– | 美國運動員 | [301] |
亞當·蘭伯特(Adam Lambert) | 1982– | 美國歌手 | [310] |
安妮·萊柏維茲(Annie Leibovitz) | 1949– | 美國猶太裔攝影師 | [445] |
格雷格·洛加尼斯(Gregory Louganis) | 1960– | 美國跳水運動員、帕斯堤 | 薩摩亞/瑞典人的混血後裔,為希臘人父母收養[446] |
伊莎德·曼吉(Irshad Manji) | 1968– | 加拿大社運人、記者 | 父親來自印度,母親來自埃及,出生於烏干達,為批判主流伊斯兰教提倡改革的倡导者[447] |
羅伯特·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 | 1946–1989 | 美國攝影師、帕斯堤 | [301] |
溫特沃斯·米勒(Wentworth Earl Miller III) | 1972– | 美國演員 | 因在電視劇《越獄風雲》飾演麥可·斯科菲爾德而聲名鵲[448] |
艾倫·佩姬(Ellen Page) | 1987– | 美國演員 | 曾出演「鴻運當頭」、「全面啟動」[449] |
吉姆·帕森斯(Jim Parsons) | 1973– | 美國演員 | [450] |
杜羅·培理(Troy Perry) | 1940– | 美國牧師 | Metropolitan Community Church創立者[451] |
扎克瑞·昆圖(Zachary Quinto) | 1977– | 美國演員 | [452] |
莎莉·萊德(Sally Ride) | 1951–2012 | 美國太空人、物理學家 | 人類史上第三位女性宇航員[453] |
湯瑪斯·羅伯特(Thomas Roberts) | 1972– | 美國主播、記者 | MSNBC新聞主播,曾在CNN和NBC新聞工作過[454] |
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 | 1965– | 美國導演 | 代表作為《X戰警》系列[455] |
傑夫·史崔克(Jeff Stryker) | 1964– | 美國GV男優 | 本名Charles Casper Peyton[456] |
安得魯·蘇利文(Andrew Sullivan) | 1963– | 美國作家、編輯、帕斯堤 | [457][458] |
彼得·泰爾(Peter Thiel) | 1967– | 美國企業家 | [459] |
葛斯·范·桑(Gus Green Van Sant, Jr.) | 1952– | 美國導演、編劇 | 代表作《心靈捕手》《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等 [301] |
洛福斯·温莱特(Rufus Wainwright) | 1973– | 加拿大裔美國歌手 | [460] |
強尼·威爾(Johnny Weir) | 1984– | 美國運動員 | 花式滑冰運動員,在全美錦標賽、世界錦標賽和冬季奧運會等國際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298] |
里克·威爾斯(Rick Welts) | 1953– | 美國企業家 | 原職籃鳳凰城太陽隊老闆,2011年公開出櫃後轉任於金州勇士[461] |
傑克·藍戈(Jack Wrangler) | 1946–2009 | 美國GV男優、導演 | 本名John Robert Stillman[462] |
凱薩琳·韋恩(Kathleen Wynne) | 1953– | 加拿大政治人物 | 現任安大略省長、安大略自由黨黨魁及安大略省議會當河谷西選區議員[463]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鮑伯·布朗(Bob Brown) | 1944– | 澳洲政治人物、醫師 | 前澳洲綠黨參議員,關注人權和生態保護議題,為首位公開同志身份的澳洲國會議員和政黨領導人[464] |
安東尼·凱利(Anthony Callea) | 1982– | 澳洲歌手 | [465] |
戴倫·海耶斯(Darren Hayes) | 1977– | 澳洲歌手 | 野人花園的主唱[466] |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 | 1888–1923 | 紐西蘭小說家 | [467] |
馬修·米查姆(Matthew Mitcham) | 1988– | 澳洲運動員 | 澳大利亚跳水运动员,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十米跳台跳水冠军[468] |
馬略斯·瑞德林漢斯(Marius Redelinghuys) | 1987– | 南非政治人物 | 民主联盟發言人和國會議員之一,和分子生物學家Steven Hussey在2014年結婚[469] |
伊恩·羅伯茲(Ian Roberts) | 1965– | 澳洲運動員、演員 | 世界首位出櫃的橄欖球運動選手[470] |
特洛耶·希文( Troye Sivan) | 1995– | 南非猶太裔歌手(移民澳洲) | [471] |
布雷克·斯基勒魯普(Blake Skjellerup) | 1985– | 紐西蘭運動員 | 紐西蘭男子短道競速滑冰選手,代表紐西蘭參加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績為第16名[472] |
雷内·斯塔布斯(Rennae Stubbs) | 1971– | 澳洲運動員 | 退役澳洲職業網球運動員,她曾經獲得過幾次大滿貫女子雙打冠軍並代表澳洲連續參加了四次奧運會[473] |
伊恩·索普(Ian Thorpe) | 1982– | 澳洲運動員 | [474] |
查爾·范登堡(Charl Van Den Berg) | 1981–2015 | 南非荷蘭裔模特、餐館老闆 | 獲選Mr Gay South Africa 2009 & Mr Gay World 2010[475][476] |
派崔克·懷特(Patrick White) | 1912–1990 | 澳洲小說家 | [310] |
姓名 | 生平 | 身份 | 說明 |
---|---|---|---|
帕莉亞 | 1981– | 泰國模特、演員、運動員 | Parinya Charoenphol,泰國Kathoey,泰拳冠軍,其故事被拍成電影《美麗拳王》 |
曾愷芯 | 1964– | 台灣教師 | 台中一中生物老師[477] |
琳·康維 | 1938– | 美國科學家、工程師 | 電腦科學家與發明家,前IBM工程師,曾受嚴重迫害,晚年時出櫃為變性者增爭取權益,參與《陰道獨白》演出,已婚[478] |
Divine | 1945–1988 | 美國塞爾維亞裔,演員、歌手 | 本名為Harris Glenn Milstead,時人雜誌譽為世紀變裝之后,美國LGBT社群的崇拜人物,其事蹟為小說、歌曲和藝術創作泉源[479] |
费雷思 | 1949–2014 | 美國猶太人,社運人、小說家 | 工人世界黨高階黨員,伴侶為女同性戀詩人樸蜜妮,著有半自傳小說《藍調石牆T》,2003年來過台灣[480] |
河莉秀 | 1975– | 韓國模特、歌手、演員 | 本名李慶恩,活躍於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和臺灣等地,2007年與MICKY-鄭(本名鄭英鎮)結婚[481] |
春菜愛 | 1972– | 日本歌手、搞笑藝人 | 本名大西賢治,榮獲國際變性人選美大賽「國際皇后小姐」冠軍,是首位獲此殊榮的日本人[482] |
凯特琳·詹纳 | 1949– | 美國主持人、運動員 | 曾獲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十項全能冠軍[483] |
金星 | 1967– | 朝鮮族,中國舞者 | 中國現代舞第一人與創始者,芭蕾舞演員,上海金星現代舞團的團長[484] |
Kihara | 1975– | 薩摩亞,紐西蘭日裔藝術家 | 木原重雪(音譯),薩摩亞fa'afafine,為紐西蘭首位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個人展的藝術家,獲多項藝術獎肯定[485][486] |
利菁 | 1962– | 台灣主持人、模特 | 出色行銷表現被封為「購物天后」,2005年往演藝界發展,主持過《麻辣天后宮》《超級偶像》等綜藝節目,與許育仁結婚[487] |
李詩妍 | 1980– | 韓國演員 | 曾是女裝男模,變形前,演出過《頭師父一體》、《色即是空》。變性之後,返回銀光幕的第一部作品則為《色即是空2》[481] |
劉婷 | 1986– | 中國人 | 出版自傳《我本佳人》,並改編成同名電影[488] |
劉薰愛 | 1986– | 台灣模特 | 伊林模特兒經紀公司出身,接拍MV、活動走秀、廣告代言,並在2008年開始上各節目通告[489] |
美輪明宏 | 1935– | 日本歌星、演員 | 本名丸山臣吾,因為在銀座打工而結識江戶川亂步、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作家[490] |
佩伊奇 | 1991– | 澳洲藉波士尼亞裔,模特 | 以雌雄莫辨的風格獨樹一幟,曾交替以男性和女性的造型登上T台,2014年接受變性手術,並決定拍成紀錄片[481] |
萨埃卢阿 | 1988– | 薩摩亞,美屬薩摩亞運動員 | 乔雅·萨埃卢阿,美屬薩摩亞足球代表隊員,世上第一個參與男子世界盃足球賽的變性者和fa'afafine,主演紀錄片《Next Goal Wins》 |
唐飛 | 1969– | 台灣歌手 | 為替父還債,18歲時前往新加坡賣唱,遭餐廳老闆欺騙動變性手術變為女性 |
唐鳳 | 1981– | 台灣資訊工程師 | 自由軟體程式員,致力於多項專案的開發維護,為Haskell和Perl社群的領導者,參與過G0v 的發起 |
威娃 | 1849–1896 | 祖尼,美國雙靈 | 祖尼Lhamana,肩負男性祭祀與女性紡織的社會職責,和人類學家Matilda Coxe Stevenson為好友[491] |
孔奇塔·沃斯特 | 1988– | 奧地利歌手 | 本名Thomas Neuwirth,以其女性化又留鬍子的裝扮引發關注,為2014年歐洲歌唱大賽冠軍 |
張克莎 | 1962– | 中國人,餐館老闆 | 1983年動變性手術,中國第一個變性者,因其身份遭受輿論壓力和敲詐勒索,先後遷至香港和台灣生活,出版自傳《女人夢》[492][493] |
參見
参考资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 glbtq Encyclopedia
- OutHistory
- LGBT History Month - LGBT Icon
- Circa-Club - Icons Gallery
- Out 100 Awards: 2013/2014/2015/100 Most Eligible Bachelors
- The Great Queers of History - Part 2: Born 1800–1900
- The Great Queers of History - Part 3: Born since 1900
- Gay Influence: Gay & Bisexual Men of Importance
- 出柜名人堂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