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hizhao/新京报采访

新京报》文化记者周文翰2004年3月9日对我和金色葡萄进行了采访,以下是这次采访的整理稿。



你最早什么时候知道.wikipedia的?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我是去年5月加入的,从一个weblog上看到的介绍。

一知道就马上加入?开始参与编写?我看你编写的东西很广泛啊

是呀,一看到后,我就有一种与大家分享知识的冲动。我的兴趣很广泛。目前,我所编写的只是我感兴趣的东西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可能会在将来编写。

那最多(或最狂热的)的时候你一天更新或者编写了多少条?从兴奋平静下来以后,对于做一个维基人又有什么深入思考呢?

现在还处于兴奋状态呢!新写一篇条目很不容易的,更多是对已有条目的修修补补。我现在只要有时间大部分都在这里出没。在这里时间长了以后,可以学到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以及一些西方的许多先进的管理技巧,和处世态度。有许多是我以前不熟悉的。我希望能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知识的记录也是一种很大的贡献,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知识,(自由的分享)。我讨厌专制,虽然有时候专制是一种很有效地解决事情的方法;我厌恶商业,所以我喜欢这里的无偿的奉献。当看到一篇文章在许多人的编辑下日趋完善,很有一种成就感。从这里也能看到许多人所缺乏的民主和自由的精神。

缺乏的民主和自由精神表现在那些方面呢?另外你说可以学习管理技巧,你是说当管理员时学习?还有,当管理员主要是处理那些问题?

在这里,管理员的权限很有限,而且有许多机制限制这些权限。更多的是为了削弱管理员与普通用户的差别。所谓管理技巧,就是一种群体协作的适应,这也是wiki的本质。

那你有时候需要和Jimmy Wales他们交流吗?

Jimmy Wales这位创立者是很有意思的人,他将自己尽量作为一个普通的维基人,他自己现在甚至都很难左右维基百科的发展。

你知道国内外有社会学家或其他方面学者研究wiki吗?

我还没有看见过,只有一些新闻报道而已。

wiki百科好象对医学方面的内容有严重声明?

是的,我们有医学的免责声明。为了防止万一有人根据我们的文章,出现了问题,避免法律纠纷而作的一个声明。

那对于其他哪些方面内容还有免责声明或者比较严格?

金色葡萄在这时加了进来

shizhao:我们还有风险声明和法律声明。这是一种严谨的态度,也是一种负责的态度。相比于国内的大多数网站,维基百科的版权声明和免责声明要丰富很多,细致很多,这也是为了避免法律纠纷,未雨绸缪。

金色葡萄:经常可以看到侵犯版权的文章被无情删除。我想每个访问wiki的人都已经是wiki的一名编辑了,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shizhao:其实维基百科当前的删除机制还是有效的。当有人认为一篇文章应该删除时,先提交到删除投票页面,经过一周时间的充分讨论后,没有太大异议才会被管理员删除

金色葡萄:对学生也是个不错的训练,必须要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才敢说出来,不能像某些论文,直接拿来就抄。

shizhao:没错,在维基百科上的编辑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复习。因为要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比死记硬背或者常规的复习方式要有效的多。

金色葡萄:而且说得不对有大家帮忙纠正。

shizhao:而且,中文版上许多文章是从英文版或者其他语言的版本翻译过来的,这对外语的学习更是帮助匪浅。可以说,WIKI百科还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比如我,不仅仅从文章的编辑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而且对我影响很深的就是关于版权知识的了解,以前对版权虽然有概念,但是很模糊。来到这里后,现在已经非常熟悉版权方面的很多问题了。可以说,维基百科对参与者的版权意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想将来他壮大后,可能会对国人的版权意识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可能也会对将来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益处,因为这里不允许剽窃和抄袭。每篇文章的编写都像是再写一篇论文,这是我的经验。

我看到国外有强行封闭那些编写极端词条的的人的用户帐号的先例,国内有这样的事情吗?

shizhao:基本上没有。请注意,维基百科上并没有国家的差异,只有语言的差异。中文版上的用户有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和不同信仰的人。只要不违背中立的观点,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观点不同可以讨论解决,除非是一家之言,或者很个性的东西,在这里,不赞成发表未经同行评议的观点。

金色葡萄:这种词条,本身就会被其他用户所修正。有一些观点会在各个条目中不断的竞争。有点像Gene 。这里的讨论风气比BBS上柔和得多。发表也是一个同行评议的过程。

shizhao:因为这里大多数人讨论的只是文章本身,很少会有针对个人的攻击。基本上都是学术性的讨论。

金色葡萄:每个词条后面大家都尽可能加入参考连接,这样即使我对这个词条不是很有把握,也更有可能找到相关的文献。同时,如果我找到了更确切的解释,也会反过来更新该词条。

无国界?参与编写就是一种网络自由的实践?此外,wiki百科和传统的百科全书相比,有那些特点?比如在权威性方面,假如金色葡萄写论文,不可能引用wiki百科来说明一个词的概念啊?也就是说,wiki百科无法取代传统百科全书,对吗?

shizhao:我看到过引用wiki百科的论文,当然很少了。wiki百科要比传统的百科全书要优越。因为传统的百科多少有偏见,带有各国的意识形态的烙印,而wiki百科更自由,它可以无所不包。不像传统百科有一个取舍。而且由于有各种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人来编写,其全面性和客观性也是传统百科不可相比的。

金色葡萄:一个词条的引用率的提高会使该词条的准确性提高。自进化过程正相关于参加人数。

shizhao:维基百科有一句口号,更多的眼睛发现更多的错误。而且它随时更新,时效性也是传统百科不能相比的。当然现在还有待发展,目前其权威性还是不如传统百科。但是从统计数据看,维基百科在全球网站排名中已经超过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等网站。目前在alexa網站的全球网站排名中已经达到了799名。

你先是blogger?然后接触到wikipedia?觉得这两个新的传播形式用有什么区别?尤其是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方面

shizhao:blog是一个个人的知识积累平台,Wikipedia则是一个群体协作写作的平台。前者突出的是个性化,而后者则消除了个性化,体现的是群体的共识。

金色葡萄:每一个个体的地位更加平等,各种观点才能够充分的体现。消除了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转而针对一个共同的目标。

shizhao:你可以去我们的社群首页了解我们的各种政策和方针。当然我们的所有政策都不是强迫性的,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如何去做。这些政策的遵守都是出于自愿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里对管理员的权限的使用有许多的限制,正是为了达到个体之间的平等。

金色葡萄:我觉得,协作,重要的是消除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比如在聊天室、BBS、blog和Wiki上发生争吵得更可能形势逐渐降低的。让观点之间去竞争,而非表达观点的个体。

现在,这些网络形式已经对你们生活和学习有重要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呢?你们设想一下,比如50年后,人们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专家这个概念在网络时代有什么变化?

shizhao:他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但是我乐此不疲。

金色葡萄:wiki有一定的成瘾性。而这里就是知识的集大成者。

shizhao:这几年越来越注重草根文化。强调平民性。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专家,因为任何人都掌握有和其他人不同的知识。专家是对知识的一种垄断,这里则是将知识完全开放,自由的使用,带有一些乌托邦的思想。其实我只是喜欢和大家分享知识而已。

金色葡萄:推荐你们阅读一下〈迷米机器〉这本书,里面认为人类就是一个不断创造观点、选择观点、复制观点、传播观点的机器,这是我们的生物本性之一。人类文化进化的机制。

金色葡萄:反对,“专家是对知识的一种垄断”专家对知识的垄断是因为进入另一个领域的成本太高,所以需要有人将专业的知识已比较简单的形式解释,wiki可以做到。(看到了吧,聊天室容易产生争执)。“专家是对知识的一种垄断”这个表述有专家主动垄断知识的意味,不符合“中性的观点(Neutral point of view)。 ”呵呵

既然已经开始编百科全书,那以后说不定还编法典,预算、网络议会什么的,你们觉得呢?

金色葡萄:wiki本是是一个很好的网络会议的程序。我个人推荐在公司的管理中使用它。我正在我们几个同学中试验。

草根是台湾比较爱用的,你对台湾的WIKI文化有接触?台湾许多方面接触的比大陆早,包括wiji

shizhao:维基百科是来自大陆的一位用户第一个编辑的。其实无所谓哪里的人,在这里只是知识的分享,和个人的立场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金色葡萄:中文百科,会说中文的,都可以编辑。

shizhao:来这里的有大陆的人,台湾、香港、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等地的华人,以及會写中文的老外。这里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有同性恋者,有对共产党不满的海外华人。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文章的观点,这也是许多人一开始不能适应这里的原因。

谁是第一个编辑中文wiki?

shizhao:Mountain是第一个。

那你们现在做什么工作?平均每天上网多少小时?

金色葡萄:今天你已经让我超时了。我用的myie,里面设定了wiki快捷组。

shizhao:有时间就来。金色葡萄说的是,这种东西有成瘾性,一旦深入其中,很容易上瘾,现在都快成了我的第二职业了。:D

金色葡萄:已经占掉了我所有玩游戏的时间!

shizhao:我也是,现在很少玩游戏了。

最后,谢谢接受采访

金色葡萄:你可以在wiki建个用户,然后发在你的地盘里,报道出来大家还可你帮你润色,反正比一个人写省心,如果你不介意放弃版权的话。

shizhao:好主意,这样最能体现wiki的精神。

金色葡萄:不过这里的人不怎么在乎交稿日期。

大学有教授关注或者参与wiki吗?

shizhao:香港好像有。去年曾经有教授带着一帮学生搞过一次试验,不过是在英文版。记不清是高中老师还是大学教授了。反正是没有一个来中文版的,可能是繁简体的困扰吧。

金色葡萄:还是人少。如同生物圈,种群数量不够,进化就慢。很早我就倡议咱们自己在wiki上写宣传文章,也可以省去记者的采访麻烦,直接引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