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tefanTsingtauer/工作区2

青岛德国建筑
江苏路基督教堂
江苏路基督教堂全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
编号4-206
认定时间2006年

江苏路基督教堂(德語:Christuskirche Tsingtau)是中国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座基督教教堂,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5号,建于1908-1910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Curt Rothkegel)设计,最初为德国信义宗柏林传教会教堂。该建筑具有德国青年派风格,是青岛最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建筑之一,也是老青岛的地标性景点,同时又是青岛第二大教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的一部分。

位置

江苏路基督教堂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西部的江苏路15号(该路中段东侧)一个8米高的小丘上,坐北朝南,面向青岛湾,南侧设有一个小型广场。东侧邻近信号山公园。这座教堂同时又是沂水路龙山路等多条道路的对景建筑。教堂位于青岛德租时期建成的核心街区,附近保留着不少德国建筑,比如胶澳总督府旧址胶澳总督官邸旧址就分别在教堂的西南侧与东侧不远处。

教堂所在的山丘最初被青岛原住民称为“青石山”,德租时期正式名称为“小教堂丘”(Kapellen-Hügel)。该山丘在修建江苏路时,西坡曾被挖掉一部分,变为陡崖。

历史沿革

建设准备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占领青岛,青岛于次年成为德国的租借地。1898年9月2日,总督府公布第一版城市规划,标志着青岛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提上日程。

根据第一版城市规划,自前海至内陆的第三条东西向主干道路[註 1]的东端和西端分别规划建设新教教堂天主教教堂。1899年5月4日,第二版城市规划公布,青岛的路网规划在该版本中基本成型。两座教堂的规划位置的调整是该规划与上一规划相比的重要调整之一,天主教堂按照圣言会的意见移到了总督府丘(Gouvernements-Hügel,今观海山)西侧的一个高地上,而新教教堂向北移动到了青石山的山顶。这两处位置也就是现在的基督教堂与天主教堂的位置。

青石山自1898年10月第一次土地拍卖开始时便被划为公有土地(Fiskus),以预留给青岛的德国信义宗教会建造教堂,但教会当时未能筹集起足够的资金来建设教堂[註 2],这也是为何教堂没有立刻开始建设。1899年,为解决德国新教信徒[註 3]的礼拜场所问题,总督府出资建设了一座小教堂,作为军民两用的临时教堂使用,其位置刚好在第一版城市规划中的新教教堂的位置上。

总督府建设局(Bauverwaltung)的建筑师施托塞尔(Stössel)于1904年完成了一幅教堂草图,并给出了236000金马克的造价估计。施托塞尔的方案虽未被采纳,但其造价估计为其后教堂方案征集的造价要求提供了参考。

1907年2月10日,《青岛新报》刊登了一份教堂设计方案的比赛招标公告,该公告由评奖委员会以地上建设局局长卡尔·施特拉塞尔德语Karl Strasser(Karl Strasser)的名义签署,公布了设计方案的要求、前三名获奖者奖金数额及评奖委员会名单[註 4]。比赛面向全东亚的德国建筑师。

1907年7月18日,《青岛新报》公布了比赛结果: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Curt Rothkegel)的方案获得一等奖,政府建筑师温特卢普(Wentrup)的方案获得二等奖,建筑师李希德(Paul F. Richter)与保罗·哈赫迈斯特(Paul Hachmeister)的方案获得三等奖。7月22至24日,征集到的11个方案在刚刚竣工的督署学校新教学楼的礼堂中公开展览。《青岛新报》又于24日刊登了一篇长文,对每一个方案都进行了描述与评价。

在后来的施工中,罗克格的方案没有完全被采用,而是使用了改动后的方案,其中的改动包括以李希德和哈赫迈斯特的钟楼方案为蓝本重新设计了钟楼,以取代罗克格原设计中被认为风格偏现代的钟楼。

建造历程

 
教堂1897年的历史照片

1908年4月19日(复活节星期日),总督府和教会在青石山山顶共同举办教堂奠基仪式。根据《青岛新报》于4月22日的描述,奠基仪式是在一个战地礼拜(Feldgottesdienst)


日治时期的教会运作

1914年7月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青岛战役爆发,教堂礼拜停止。11月7日,日军攻占青岛后,由于许多德国侨民已于战前赴天津、上海等地避难,又有上千名德军民兵作为战俘被送往日本,仅有26名男性德侨、135名女性德侨及180名德国儿童仍居留在青岛,参与礼拜的人数也因此大幅缩减,于是日本占领军当局关闭了教堂。德国妇女则一直坚持做礼拜,以此作为对日本当局的抗议。由于侨民已无财力支持供暖设备的运作,在寒冷的冬天,参与礼拜者只能用毛毯、垫子等保暖。

原本主持该教堂礼拜的温特牧师因屡次批评日本当局,于1915年初被驱逐。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牧师因此义务承担主持礼拜的任务,直至1920年。卫礼贤的一部分布道词被印刷出来,其中有些寄往日本的德国战俘手中。[註 5]

战争结束后,德国战俘自1919年至1920年陆续回国,许多人和居留在青岛的家人一同返回德国,使得青岛的德国信义宗信徒人数再一次减少。1926年11月,战后第一次出版的德侨行名录显示总共有218名德侨生活在青岛,其中包括103名男性、63名妇女和52名儿童。

“国际礼拜堂”

1920年代,由于青岛德侨社群的缩小,以及德国国内的恶性通货膨胀,德侨与德国信义会无法承担教堂的维修、供暖等费用[註 6],德侨决定邀请英国圣公会等英美新教教会共同使用教堂并承担这些费用。这些教会在德国信义宗教会委员会德语Deutscher Evangelischer Kirchenausschuss的许可下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托管其下属财产(包括德国信义会教堂),德国信义会牧师苏保志(Wilhelm Seufert)作为代表。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各教会不共同举行礼拜,但在其它问题上展开合作。

1922年1月10日,日本当局将教堂归还给教会。同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青岛。1925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重新调查土地产权状况并下发新的产权证书。在地籍清册中,教堂的产权所有者被错误地翻译为“基督教联会”(威妥玛拼音:Chi Du Chiau Lien Hui),这一错误翻译反倒体现了当时教堂当时的管理状况。同时,公署认定教堂为永久不动产(英語:freehold,德語:Volleigentum)。

1936年,青岛市政府有意图将教堂周边的土地(青石山)分为小块出售,教堂因此有被建筑完全包围的可能。对此,青岛德国人协会(Deutsche Vereinigung Tsingtau)决定从市政府手中租下青石山的土地。在租借合同中,德国信义宗教徒

1949年后的命运

1949年12月,该堂被青岛市军管会宣布没收,房屋由当时的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当时,青岛市区供中国人使用的大约60座基督教堂仍继续开放。到1958年大跃进时,其中的大约50座被迫关闭,“献给国家,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剩余的8座教堂(如观象二路青岛圣保罗堂、清和路东镇路德堂龙山路4号聚会所济宁路浸信会)也全部作为“四旧”被勒令关闭,牧师和传道人则作为“牛鬼蛇神”接受批斗和劳动改造。

在关闭了30年之后,1980年11月2日,由于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有所改变,原青岛国际礼拜堂得以恢复礼拜,成为文革后山东省第一个恢复开放的基督教礼拜堂。当天,有500多名兴奋不已的信徒参加了由李崇恩张天人、王德仁主持的复堂礼拜。

最初,由于青岛仅有一座基督教堂开放,这里仅简单的称为青岛基督教堂。此后,青岛又陆续开放了一批基督教堂(大致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但是信徒的人数则远远超过当年,仅在公开教堂聚会的就大约有六万左右,而且每年大约以2000人的速度在增加。这时,为了与青岛其他教堂相区别,该堂被定名为江苏路基督教堂。

建筑特色

 
教堂西北面

立面

整个教堂体形纵横交错,高低相间。外墙装修采用黄色波纹墙面,蘑菇石檐口勒脚和包角,红瓦屋顶,上有绿色四棱曲线塔顶。钟楼高度36.47米,大厅檐口标高为9.36米。钟楼的三面外墙上镶有机械时钟,因而俗称为“钟表楼子”。

平面

该教堂建筑面积为1297.51平方米,能容纳1400人左右。平面为巴西利卡式,设计了南北向长轴,中间是高大的矩形中央大厅,东、西、南三面设计了较低的侧廊。

堂区院内还建有二层楼房两幢。一幢是附堂,一幢是传教士住宅。

堂内布置

堂内设施布局属信义宗的格调。前方正中有聖餐桌,上方是彩色玻璃拼成的耶稣画像,右侧是拾级而上的大理石讲道台,聖餐桌左侧是施洗用的大理石盆。礼拜堂后方是唱诗楼,装有管风琴。堂内为大理石柱子和地面,做工装饰精细。窗户是彩色玻璃拼成的教会历史故事画面。

其他

1992年,该教堂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又作为青岛德国建筑的一部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5月1日,教堂在礼拜时间之外,作为一处旅游景点向游客开放,收取门票(人民币7圆,现为人民币10圆)。这是中国第一个收取门票的礼拜堂。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注释

  1. ^ 该规划道路与今湖南路大部分路段重合
  2. ^ 许多人认为该教堂的建设受到总督府资助,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3. ^ 新教信徒,尤其是信义宗信徒,在驻青德侨、德国海军和德国军政机关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4. ^ 评奖委员会:建筑地产商卡尔·波特尔(Karl Pötter)、海军工程师尤利乌斯·罗尔曼德语Julius Rollmann (Bauingenieur)(Julius Rollmann)、礼和洋行青岛分行经理沈宝德(Adolf Schomburg,又译阿道夫·绍姆堡)、地上建设局局长施特拉塞尔、总督牧师路德维希·温特(Ludwig Winter)
  5. ^ 卫礼贤在此期间的所有手稿均保存在慕尼黑巴伐利亚科学院德语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6. ^ 1926年夏,一场台风将教堂的一部分瓦片吹了下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