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Clithering/留言存檔十一
我試過,但没有問題,請列出例子,讓我跟進。Naughty Jeffrey(留言) 2016年5月22日 (日) 04:39 (UTC)
你有一个大坑,请注意填补
1820年痛苦和刑罰草案,不知道阁下还知不知道曾开了这一个坑,望补上。--虫虫超能研究所~实验志愿者报名入口~基础条目攻坚战第二波即将打响 2016年6月30日 (四) 15:33 (UTC)
邀請您參加第十四次動員令
親愛的維基百科用戶Clithering/留言存檔十一您好: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貢獻。第十四次動員令將在2016年7月2日至9月4日期間舉行,目的為提升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現誠邀閣下參與,共襄盛舉。
詳細動員事項請參見第十四次動員令主頁,您也可以從動員令說明書中了解什麼是動員令。參加動員令前,請先參考主頁的報名指引(用戶可在即日起報名)。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中、小動員令三類。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中動員令的主題包括多於15種外語版本的條目、南營國家及女性人物,而小動員令的主題則包括环境学理、文物遗产、经济及數理学理。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能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或參考查詢聯繫),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感謝C兄
由於小弟無知,誤會了利雅華的漢化名,做成誤會。但我最初的目的只是想快點搶名,沒有理會哪個名才是正確,才做成今次的誤會。希望C兄可以將未建立有漢化名的人物一併開條目,先將條目名搶回來。小弟真的不想再看到約翰遜,這個臭名實在令我感到非常憤怒!!!最離譜的是明明英國都提供了甘民樂和莊漢生兩個漢化名,但就因為傳媒都用大陸名而令這兩個名被自殺!所以維基若果及早使用漢化名,對香港傳媒使用什麼名字絕對可起極大的影響力!因此這個行動對於香港人來說非常重要--JK~搵我 2016年7月10日 (日) 12:21 (UTC)
请教两句诗
打扰一下,见:en:Elizabeth Needham,我正试着在译,现在到引用的两句诗这里:
- For Want of you, we spend our random Wit on
The first we find with Needham, Brooks, or Briton.
请问our random wit的wit是按古语解成“知道”,还是怎么说?或者是这为什么要大写?--7(留言) 2016年7月17日 (日) 16:23 (UTC)
关于文翠珊条目模板
您好,在使用模板方面我们似乎有一定观点上的分歧,希望能够讨论达成一致或妥协。本人观点是在绝大多数人物传记条目中模板的长度都未对排版造成明显影响,且事实上许多职务并不存在所谓主要次要一说(文翠珊本人目前同时任三职,并同时代表其国家、政党及选区;其内政大臣一职对其生涯十分重要)。此外在下方本人亦加入配偶(及婚期)、居住地、母校及信仰(有参考来源),个人认为不应直接完全回退而采用这一信息较少的模板,应当至少补充一些信息。
个人提议妥协方案为原则上使用本人自英文条目译的模板,但删去所有影子内阁职位,由此保证模板不会太长,不会对正文产生太多影响,但同时保留一些必要的信息,不知阁下意向如何?多谢!
--Dvl007-TheRaven(留言) 2016年7月28日 (四) 01:42 (UTC)
- 本人认为原则上政府首脑、政党领袖和选区代表三职通常同时担任且法理上缺一不可,且三四项职位对于绝大多数政治人物条目来说并不是太多;丘吉尔这样的例子较为少见,针对个例可默认折起隐藏,但多数情况下“仅保留重大国务官位”这一理念个人无法赞同。此外,模板过长这一概念并无法通用,对于屏幕分辨率较高者可能显得过长从而对图片和表格等产生影响,但对分辨率较低者影响程度很小——不过这一技术问题目前暂时不重要。最后一点,底部succession box在各百科中都存在一重大问题——它们不仅需要用户拉到全页底部才能浏览,还不便维基人编辑,导致其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在中文维基更是如此)。顶端模板的意义之一在于使读者在读完全文之前即可迅速查询重要简明信息,将过多信息置于底部反而颇为反直觉。
- 考虑到阁下目前已主动承担对该条目进行大修的任务,本人现阶段暂不过多进行干涉,至完成后再来进行补充、讨论及研究。目前个人建议如下:一些重要信息应当尽快补上,尤其是在此时这一条目访问量会偏高的情况下;至于职位,对于相对重要的,可以使用先前的折起格式,而不那般重要的影子内阁职位可以参考英文维基百科的习近平条目,置于模板脚注区域的框内并折起。
- 此外本人亦在其他条目中读到了阁下对旗帜的观点。对于“主编”这一概念的存在本人并不是非常赞同,而对于旗帜问题的讨论历史实在太过悠久,在每个条目中进行讨论亦有些浪费时间。在英国人物条目中问题相对不大,但在其他条目中会存在许多潜在问题(如不同时期的美国旗帜、其他国家的不同时期旗帜等时常会被想当然地处理,且滥用旗帜亦破坏版式),希望阁下在编辑时相对留意。
- 谢谢。
- 感谢合作!若阁下认为合适,可以采用这一方案,对于其他可能存在问题的政治人物条目(如丘吉尔的选区问题)亦可考虑套用之。国旗问题目前暂时重要程度较低,可不必太在意。再次感谢。--Dvl007-TheRaven(留言) 2016年7月28日 (四) 05:05 (UTC)
求證 Hugh Gaitskell 是否有漢化譯名
敝人發現休·蓋茨克(臺式譯法、非大陸)目前於香港網頁存在以下兩種版本:
作為六十年代工黨黨魁,未知港英政府是否確有為其取名「紀司寇」,煩請閣下解惑之,多謝。--Gzyeah(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8:53 (UTC)
聖米迦及聖喬治勳章
在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的條目內你引用 Precedence in England and Wales 一書的第 68 頁。我未能查閱相關書籍,故暫以英文頁面作參考。引用: Wives of male members also feature on the order of precedence, as do sons, daughters and daughters-in-law of Knights Grand Cross and Knights Commanders; relatives of female members. 指的應該是所有男性的爵士 (CMG / KCMG / GCMG)的妻子,以及男性 KCMG 及 GCMG 的兒子、女兒及紙婦。Ihatesmoker(留言) 2016年8月1日 (一) 13:33 (UTC)
Re:Duncan Sandys
感謝指正,已自行回退所有編輯。—Howard61313(留言) 2016年8月11日 (四) 02:45 (UTC)
新進條目「羅德西亞駐葡萄牙代表處」相關問題請教
最近翻譯了英語維基特色條目「羅德西亞駐葡萄牙代表處」,望能作為維基的新首頁展示作。由於條目篇幅龐大,因此想跟從事過羅德西亞相關文章編纂的閣下請教一下本文是否有地方需要改進,例如行文順暢程度或用字妥適程度?
(~)補充:條目原文名稱是「Rhodesian mission in Lisbon」,為順應中文對駐外代表機構的稱呼習慣,而將首都名改為國名(如同加拿大的「Délégation générale du Québec à Tokyo」譯為「魁北克省政府駐日辦事處」(ケベック州政府在日事務所)而非「魁北克省政府駐東京辦事處」;英國的「British Embassy Beijing」譯為「英國駐華大使館」而非「英國駐北京大使館」一般)。另,原條目「背景」一段標題過於繁雜(塞入太多個別事件),故中文版改以領域分段(歷史、對外事務、獨立議題等)。「羅德西亞制裁突破過程中的葡萄牙角色」則不是完全按英語條目照譯,而是依參考文獻本身的內容稍作改寫。—Howard61313(留言) 2016年8月17日 (三) 06:18 (UTC)
- (:)回應:已收到回覆,感謝。—Howard61313(留言) 2016年8月19日 (五) 07:27 (UTC)
File:Lo Tak-Shing.JPG文件存廢討論通知
您好,您先前上传的文件「File:Lo Tak-Shing.JPG」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文件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上传文件,但請先看看合理使用準則和图像使用守则。
大多問題圖片可以通過添加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資訊解決。請参与檔案存廢討論,您亦可以與提刪的維基人進行溝通。,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著作權、IRC聊天頻道。--Wcam(留言) 2016年9月16日 (五) 14:51 (UTC)
恭喜您完成第十四次動員令!
人物模版的標題姓名
其實我分開名與頭銜的想法是源於名不變,但頭銜會變,同一大小不要搞錯頭銜是全名一部分,所以才分割前後兩欄。因為原本該欄只打全名,頭銜一概不打,因為該人在擔任下方不同職位時,頭銜有所改變,最後才弄前後小字處理方法,避免誤會。好不好看,實在過於主觀,沒討論空間,至少表格內版面整齊。摩卡·賀昇 2016年10月11日 (二) 03:23 (UTC)
- 謝謝您的留言,中文維基百科的Template:Infobox_officeholder是直接從英文維基翻譯過來的,設計上並沒有顧及中文的行文和排版。Infobox_officeholder入面「honorific-prefix」的欄位其實是填寫「Sir」(爵士)、「The Honourable」(閣下/議員)等英文頭銜,而「honorific-suffix」的欄位是用作填寫「OBE」、「CMG」一類勳銜。中文行文中的頭銜和勳銜通常都放在姓名之後,與模版並不對應。事實上,姓名與頭銜放在一起在中文是慣常的做法,姓名通常與職銜才會分開列出。您提到把姓名與頭銜放在一起,會導致頭銜無法適時更新和導致頭銜搞錯成姓名一部份。不過,我看不出理據何在,因為條目名稱本身已不帶頭銜,而頭銜本身多數是「議員」和「爵士」等簡單詞彙,讀者應具備分辨能力。再者,如果有編輯要更新條目頭銜,其實也不只會更新Infobox內的頭銜,我不覺得編輯會因為姓名與頭銜放在一起而看漏。--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10月11日 (二) 13:01 (UTC)
- 其實你提出的幾點都難以支持你的建議。首先,「honorific-prefix」基於英文而存在,在中文名上不需考慮。其次,英文也慣用「Sir」放在一起,但你卻提到「Infobox_officeholder」會分開列出,可見本人早前提出的觀點更合理;那麼,中文頭銜放在最後,使用「honorific-suffix」更為合理。至於頭銜與勳銜基於語文原因擺放,「honorific-suffix」,不見得有什麼問題。摩卡·賀昇 2016年10月11日 (二) 16:12 (UTC)
- 對不起,我要修訂一下,再看過一些英文維基的例子(Francis Henry May、William Cavendish, 4th Duke of Devonshire、John Major、Robert Peel、Margaret Thatcher),「Sir」正正是跟姓名放在一起的。「honorific-prefix」欄位其實通常只放「The Honourable」、「His Grace」一類尊稱,而英文的確間中是有將這類尊稱分另一行列出的習慣(見附圖)。如果您能夠舉出例子證明中文頭銜常與姓名分兩行列出,我不再堅持我的看法[即(一):條目名稱本身已不帶頭銜,而頭銜本身多數是「議員」和「爵士」等簡單詞彙,讀者應具備分辨能力;及(二):如果有編輯要更新條目頭銜,其實也不只會更新Infobox內的頭銜,我不覺得編輯會因為姓名與頭銜放在一起而看漏]。多謝垂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10月11日 (二) 16:41 (UTC)
- 你有一個頗嚴重的錯誤,就是兩張圖片均是把「The Honourable」及「His Grace」等尊稱以同一大小擺放,無法與模版的「honorific-prefix」欄位比擬。另外,根據「The Honourable」及「His Grace」等尊稱,讀者也應具備分辨能力,更可以證明「議員」和「爵士」等詞彙可放在「honorific-suffix」欄位。至於你個人「覺得」的論點,不予置評,因我也「覺得」實情相反。摩卡·賀昇 2016年10月12日 (三) 10:59 (UTC)
- 這兩張圖片的重點在於尊稱與姓名分開兩行列出並不罕見,這與字體大小是否均一無關。我倒覺得模版字體可由編輯自由調較,這方面我暫不打算干涉。但如果要把中文頭銜和姓名分開兩行列出,您始終要提出例子證明這在中文是常見的做法。另外,我留意到模版的標題姓名部分經您改動後,由原來中文名置上英文名置下,被調換成英文名置上中文名置下,這在中文維基是有違模版範例的。如果無法妥協,我只好提交社群作更廣泛的討論以尋求共識。謝謝。--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10月12日 (三) 15:48 (UTC)
- 字太長固然要分行,不認為碑文分行代表什麼。的確模版字體是一個問題,例如行距數值不合理地大。建議提交社群。摩卡·賀昇 2016年10月12日 (三) 16:40 (UTC)
- 這兩張圖片的重點在於尊稱與姓名分開兩行列出並不罕見,這與字體大小是否均一無關。我倒覺得模版字體可由編輯自由調較,這方面我暫不打算干涉。但如果要把中文頭銜和姓名分開兩行列出,您始終要提出例子證明這在中文是常見的做法。另外,我留意到模版的標題姓名部分經您改動後,由原來中文名置上英文名置下,被調換成英文名置上中文名置下,這在中文維基是有違模版範例的。如果無法妥協,我只好提交社群作更廣泛的討論以尋求共識。謝謝。--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10月12日 (三) 15:48 (UTC)
- 你有一個頗嚴重的錯誤,就是兩張圖片均是把「The Honourable」及「His Grace」等尊稱以同一大小擺放,無法與模版的「honorific-prefix」欄位比擬。另外,根據「The Honourable」及「His Grace」等尊稱,讀者也應具備分辨能力,更可以證明「議員」和「爵士」等詞彙可放在「honorific-suffix」欄位。至於你個人「覺得」的論點,不予置評,因我也「覺得」實情相反。摩卡·賀昇 2016年10月12日 (三) 10:59 (UTC)
- 對不起,我要修訂一下,再看過一些英文維基的例子(Francis Henry May、William Cavendish, 4th Duke of Devonshire、John Major、Robert Peel、Margaret Thatcher),「Sir」正正是跟姓名放在一起的。「honorific-prefix」欄位其實通常只放「The Honourable」、「His Grace」一類尊稱,而英文的確間中是有將這類尊稱分另一行列出的習慣(見附圖)。如果您能夠舉出例子證明中文頭銜常與姓名分兩行列出,我不再堅持我的看法[即(一):條目名稱本身已不帶頭銜,而頭銜本身多數是「議員」和「爵士」等簡單詞彙,讀者應具備分辨能力;及(二):如果有編輯要更新條目頭銜,其實也不只會更新Infobox內的頭銜,我不覺得編輯會因為姓名與頭銜放在一起而看漏]。多謝垂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10月11日 (二) 16:41 (UTC)
不知阁下为何大规模撤销本人在该条目中的编辑?本人所用的信息框尽可能忠实地反映了全条目的重要信息(有一些内容则可在条目内部补充),相对还补充了一些其他重要信息,对加济布尔的定向绝对正确,而印度在这一时期为东印度公司所治,其国旗未必是英国国旗(本人不确定是否能用公司旗帜指代),即便“英属印度”这一表达都可能是错误的——而本人所用的“印度”指向应当勉强正确,若阁下认为“印度”不够精确,理当修正而非将其还原至原先类似1858年后印度的链接及表达。--Morningstar1814(留言) 2016年10月25日 (二) 19:55 (UTC)
- 对于格罗夫纳广场的“修正”,阁下亦应当进行解释,这一名称似乎更加常用,即便在其他地区真称“格洛斯维诺广场”,亦不当改变其应链往主条目的事实。印度总督头衔此时或许应为“威廉堡管辖区总督”,参照的是维基对“Presidency”的普遍翻译方式,“Province”(省)时常是与管辖区并行的行政区划。康沃利斯第一次任印度总督时,其前任当为代理职务的约翰·迈克费森爵士,其代理期长达1年又7个月;其第二次卸任时,接替者为代理职务的乔治·巴洛爵士,其代理期亦长达近两年。正确标示的其他人物,本人亦将其所链标题根据共识支持的命名方式进行修改(“第一代廷茅斯男爵約翰·索爾”)。置顶图像本人则认为柯普利版本质量更高,接近于其他英国政治人物的标准肖像(见小威廉·皮特);而原图像亦可指向其作者的条目,无需红链(托马斯·庚斯博罗)。至于信息框中其他内容,其表达有可能过细(虽然多数此类人物信息框细致度都与其相近),国旗使用方式方面你我有一定分歧,但若有意见或许当考虑部分删除/添回而非近乎全面回退。即便阁下为该条目最为主要的贡献者(感谢),也当接受一定程度的修改不是。--Morningstar1814(留言) 2016年10月25日 (二) 19:59 (UTC)
- (:)回應,對於您的修改,我留意到以下問題:
- 根據中文維基百科社群的共識,勳銜縮寫應羅列於條目首段人物全名之後,infobox由英文維基直接翻譯過來,但當年的共識並不包括在infobox加入勳銜縮寫;
- 您在infobox改換的圖片其實已在條目「卸任以後」一段中採用。希望您尊重主編的選擇,以及避免在條目重覆採用相同的圖片;
- 前任和繼任署任者的資料已於底部的succession box列出,infobox應列出正式前任和繼任人的資料。事實上,如果沒有把握掌握所有歷任署任者的資料,就應該避免加入署任者資料,如非要要列出,也應該一併列出他任內休假期間的所有署任者資料。
- 另外,關於「格羅夫納」和「英屬印度」,我同意採用您的意見;但關於「管轄區」的建議,我暫見到的資料多作「省」、「省區」或「總督區」,有沒有學術出版資料支持「管轄區」的使用?謝謝。--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10月26日 (三) 17:43 (UTC)
- 感谢回应。本人认同勋衔缩写可留可不留,自信息框内删去损失不大。图片方面本人亦无意见,先前未意识到下方已经重复,深感抱歉。
- 关于继任者问题,本人并不确定为何只有正式拥职者才当列入顶端信息框。麦克弗森及巴罗的接任状况均可通过《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中的条目得到精确反映("In July 1805 Cornwallis succeeded Wellesley, and on his death, in October, Sir George Barlow temporarily succeeded him."及"Macpherson was created a baronet on 10 June 1786, and was superseded, much to his dissatisfaction, by Lord Cornwallis in September, after which he returned to England.")。信息框中的表达方式亦可能暗示韦尔斯利及索尔是于某个精确时间点为其接替/接替其职位的,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其休假期间的代理者在历史记录上并未获得如上两位官方承认代理者一般的待遇,其“代理”性质也显然不同。
- 关于“总督区”,情况较为复杂。具体提及这一个概念的学术资料有限,本人见到诸多称“省”的,但在英文语境中亦有时常混用“Province”及“Presidency”的,尤其是在1858年英国直接接管印度后,而在孟买总督区条目中亦有“The province was well supplied with railways”这般语句。这一汉语文献(24次引用)中较为明确地提及了“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管辖区”,同英文语境中的“Bombay Presidency”、“Calcutta Presidency”及“Madras Presidency”相对应。史上的威廉堡则与孟加拉管辖区似乎同义。目前中文维基所有的孟买管辖区和孟加拉管辖区条目均以这一方式命名,以同“省”进行区别,但其具体根据不明。
- 康沃利斯亦为一著名军事人物,可以考虑将其军事生涯信息选择性地加入信息框。--Morningstar1814(留言) 2016年10月26日 (三) 19:33 (UTC)
- 感谢回应。本人认同勋衔缩写可留可不留,自信息框内删去损失不大。图片方面本人亦无意见,先前未意识到下方已经重复,深感抱歉。
- (:)回應,對於您的修改,我留意到以下問題:
Re: 準備登上首頁的優良條目
已 完成,祝 編安!--街燈電箱150號 2016年10月29日 (六) 04:52 (UTC)
條目「鄧守仁」
對於C君就本條目的二度擴充很是佩服,或許還能角逐GA了。但閱畢文章後有個疑問,文中的「Director of Public Relations」譯為「公共關係總監」,同時「Director of Infantry」卻譯為「步兵監督」,這樣不同的處理方式,是否有考量到什麼特殊因素呢?-—Howard61313(留言) 2016年12月1日 (四) 02:16 (UTC)
有关李永贤条目
您好。我刚刚看到您给李永贤这一条目挂上了快速删除模板,并以“疑似虚构人物,简单Google搜索没有任何相关资料”作为理据。快速删除通常只使用快速删除方针里规定的几条理由,使用自定义理由的情况极少。您现在提出的这个理由更加适用于通常的存废讨论而非快速删除。我已经移除了这一条目上的快速删除模板。如果您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参考WP:AFD上的内容递交存废讨论。望您在今后的编辑中注意此事。谢谢。--Techyan(留言) 2017年1月6日 (五) 16:00 (UTC)
麥理浩勳爵夫人之{{Link style}}
「並曾獲授本地勳章」並不符WP:MOSIW規範,已協助修正之,並請不要再於問題獲解決之前(相信模板與編輯摘要應已充分說明問題之所在,另亦有小工具可協助清理問題)就移除維護模板。和機器人編輯戰是沒有意義的。-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 2017年1月9日 (一) 10:31 (UTC)
Clithering兄,新春快樂!
新春快樂!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我祝Clithering兄: |
又是一年春來到,希望新一年能夠看到Clithering兄撰寫更多香港歷史、英聯邦相關條目!願我們在新一年繼續提攜鼓勵。--春卷柯南-歡迎參加協作計劃 ( 論功行賞 ) 2017年1月27日 (五) 12:27 (UTC)
Clithering,春节快乐!
春节快乐!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祝Clithering: |
2017年2月11日消歧义内链通知
您好,感谢您对维基百科的贡献。机器人检测到您最近加入了消歧义内链。一般来说,条目内链不应该通向消歧义页,所以以下内链可能需要修复:
若不想收到此机器人的通知,您可用这里的方法来屏蔽。常见问题的解答请见这里。 --白磷的机器人(给主人留言) 2017年2月11日 (六) 17:23 (UTC)
您好。关于Special:diff/43240548,看起来您很早就有怨言了,不过15年的讨论好像没达成共识。最近有兴趣去客栈继续讨论吗?感觉讨论还是有必要的。 --砜中嘌呤的白磷萃取 打谱 2017年2月15日 (三) 17:07 (UTC)
2017年2月25日消歧义内链通知
您好,感谢您对维基百科的贡献。机器人检测到您最近加入了消歧义内链。一般来说,条目内链不应该通向消歧义页,所以以下内链可能需要修复:
若不想收到此机器人的通知,您可用这里的方法来屏蔽。常见问题的解答请见这里。 --白磷的机器人(给主人留言) 2017年2月25日 (六) 18:21 (UTC)
2017年2月27日消歧义内链通知
您好,感谢您对维基百科的贡献。机器人检测到您最近加入了消歧义内链。一般来说,条目内链不应该通向消歧义页,所以以下内链可能需要修复:
若不想收到此机器人的通知,您可用这里的方法来屏蔽。常见问题的解答请见这里。 --白磷的机器人(给主人留言) 2017年2月27日 (一) 17:19 (UTC)
英國陸軍部隊命名問題
很久不見。最近寫英國陸軍部隊遇到很多翻譯困難,實在覺得有必要制訂命名常規。我剛剛把最近的想法整理到這裡,不知道C大有何意見,又有沒有其他資料可以補充?感謝!Oneam 01:00 AM(留言) 2017年3月6日 (一) 12:22 (UTC)
感謝
特别星章 | ||
感謝! Choufanging(留言) 2017年3月11日 (六) 08:23 (UTC) |
关于“Admiralty”和“Navy Board”
内地是把“Admiralty”、“Admiralty Board”、“Navy Board”通通翻译为“海军部”的,为了以示区别,再加上“Admiralty”不仅仅指挥海军还指挥海军陆战队,所以我把“Admiralty”和“Admiralty Board”改为“海洋军事部”,至于你把“ Board”翻译为“委员会”,这在内地的军事刊物上很少见,内地主要是把“Board”翻译为“部”或“局”。
所以我还是建议使用字词转换功能,内地把“Admiralty”和“Admiralty Board”翻译为“海洋军事部”,把“Navy Board”译为“海军部”。至于香港则按照自己的方式翻译。大家互不相扰,皆大欢喜。--MacArthur1945(留言) 2017年4月5日 (三) 04:57 (UTC)
- 回覆
- 现在的问题是,内地是把“Admiralty”、“Admiralty Board”、“Navy Board”通通翻译为“海军部”的,我和你的分歧在于到底把“海军部”的名称赋予给哪个,你倾向于把“海军部”的名称赋予给“Admiralty”,同时更改“Admiralty Board”、“Navy Board”的翻译方式;而我倾向于把“海军部”的名称赋予给“Navy Board”,同时更改“Admiralty”、“Admiralty Board”的翻译方式。
- 第二点,因为“Admiralty Board”不仅仅指挥海军,还有海军陆战队,所以我才倾向于将其更改为“海洋军事部”。
- 第三点,阁下认为Board由数名将领和官僚组成,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并不是中文意境中理解的部门。可是那个“部”不也是由数名将领和官僚组成?解放军的很多部也是由数名将领和官僚组成,每一段时间召开一次会议而已。在内地,将Board译为“部”或“局”很普遍,相反,译为“委员会”反而很少。
- 说到底,就是思路的问题,思路不一样,使用字词转换功能就行,这样皆大欢喜。“Admiralty”译为
-{zh-cn:海洋军事部; zh-hk:海軍部;}-
,“Navy Board”译为-{zh-cn:海军部; zh-hk:海軍部委員會;}-
--MacArthur1945(留言) 2017年4月6日 (四) 04:01 (UTC)- 因为“Admiralty Board”不仅仅指挥海军,还有海军陆战队,所以我才倾向于将其更改为“海洋军事部”。至于“陆军部”(Army Board)和“空军部”(Air Force Board)则保持名称不变。--MacArthur1945(留言) 2017年4月6日 (四) 14:19 (UTC)
- 很多國家的「海軍部」都下轄「海軍陸戰隊」的(例如美國海軍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華民國海軍等)。「海洋軍事部」不單是一個原創研究,也造成英國1964年前不存在「海軍部」的不合理情況。--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7年4月6日 (四) 14:28 (UTC)
- 正因为“Admiralty Board”既指挥海军,又指挥海军陆战队,所以叫做“海洋军事部”更合适。“Navy Board”只指挥海军,所以叫“海军部”更合适。--MacArthur1945(留言) 2017年4月9日 (日) 11:18 (UTC)
- 您至今也未能解釋以下三點:
- 請提供證據證明「海洋軍事部」是一個在華語地區常用的名稱,否則這是一項原創研究;
- 請提供證據證明華語地區慣常以「海洋軍事」和「海軍」區分包括海軍陸戰隊和不包括海軍陸戰隊的海軍;
- 根據皇家海軍官方網站指出,「Admiralty Board」兼管皇家海軍和皇家海軍陸戰隊,但由於「Admiralty Board」每年只開會一次,日常實際由「Navy Board」代行職務。因此,您指稱「Navy Board」不管海軍陸戰隊,是錯誤的說法。根據皇家海軍陸戰隊的一份官方刊物也指出(第八頁),皇家海軍陸戰隊向「Navy Board」負責,而「Navy Board」則從屬於「Defence Board」和「Joint Force Command」。
- 如您無法提出新的論據,我將直接退回您相關的修改。謝謝。--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7年4月9日 (日) 17:06 (UTC)
- 嗯,我看了你的资料,第一点,“Admiralty Board”一年只开会一次,并不代表其没有常设人员和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体会议也是一段时间才开一次会议呢,你能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不是一个常设机构吗?第二点,我看了你的资料,“Navy Board”的确也可以指挥海军陆战队,这是我的错误。没有必要用“海洋军事”和“海军”来区分“Admiralty Board”和“Navy Board”。
- 第三点,你的翻译方式跟内地的翻译方式不一样,把你的翻译方式作为唯一也不符合内地的习惯。我觉得“Admiralty”和“Admiralty Board”的翻译方式特别要讨论一下。我把我和你的分歧列了一个表,“Admiralty”和“Admiralty Board”我暂时不作出我自己的想法。我建议在讨论组里面多找一些人讨论一下,再做决定。
- 您至今也未能解釋以下三點:
- 正因为“Admiralty Board”既指挥海军,又指挥海军陆战队,所以叫做“海洋军事部”更合适。“Navy Board”只指挥海军,所以叫“海军部”更合适。--MacArthur1945(留言) 2017年4月9日 (日) 11:18 (UTC)
- 很多國家的「海軍部」都下轄「海軍陸戰隊」的(例如美國海軍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華民國海軍等)。「海洋軍事部」不單是一個原創研究,也造成英國1964年前不存在「海軍部」的不合理情況。--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7年4月6日 (四) 14:28 (UTC)
- 因为“Admiralty Board”不仅仅指挥海军,还有海军陆战队,所以我才倾向于将其更改为“海洋军事部”。至于“陆军部”(Army Board)和“空军部”(Air Force Board)则保持名称不变。--MacArthur1945(留言) 2017年4月6日 (四) 14:19 (UTC)
英语名称 内地目前译法1(常见) 内地目前译法2(少见) 我的思路 阁下的思路 Admiralty 海军部 海军委员会 海军部 海军部 Admiralty Board 海军部 海军委员会 海军部 海军部委员会 Navy Board 海军部 海军部 海军局 海军委员会 Army Board 陆军部 陆军部 陆军部 陆军委员会 Air Force Board 空军部 空军部 空军部 空军委员会
Tim Farron的譯名
之前看寰雨膠事錄時,看見Tim Farron在那邊的譯名是方偉倫,與現在中文維基百科在香港繁體使用的譯名「添·法隆」有異。請問您認為使用哪一個譯名作為香港繁體譯名會較為恰當?--Billytanghh 討論,切勿互煮 歡迎參與協作計劃 2017年4月21日 (五) 21:18 (UTC)
- 方偉倫似乎只是一家網媒自己使用的譯名。目前似乎暫未有英政府的漢化譯名,主要香港報章都使用「法倫」或「法隆」。老實說,個人覺得「法倫」和「法隆」兩個譯名十分奇怪,感覺上好像佛教法號(「法朗」可能較好)。然而,維基百科的譯名原則是優先採用官方譯名或採用最常用的譯名,鑑於目前似乎沒有英政府的漢化譯名,只能參照主流香港傳媒使用標準漢語譯名。日後英政府如提供漢化譯名,建議屆時再行改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7年4月22日 (六) 17:4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