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Wdshu/Before20041231

HI 歡迎

我沒有提醒你啦!台灣來的嗎?歡迎!可以到wikipedia:台灣維基人列表簽名喔!(不過這次真的要提醒你,留言後要用4個~來簽名)--[[User:Theodoranian|虎兒(留言)]] 05:25 2004年10月10日 (UTC)

這邊正好缺乏對於台灣獨立運動了解的人呢!你來真是太好了!這樣也可以充足大家這方面的知識。^_^--[[User:Theodoranian|虎兒(留言)]] 14:25 2004年10月10日 (UTC)

欢迎!我们这边正缺台独的内容呢。虽然我个人不认同台湾独立,但这不妨碍大家在中性的原则下一起工作,一起丰富大家的知识。--Mountain(Talk) 14:46 2004年10月10日 (UTC)

哈哈!那就開始工作吧~我們一起好好努力!p.s.最新的留言放在最下方。另外,用3個~可以留名字,4個~可以留暱稱+時間。你可以在你的參數設置之中加上自己的暱稱(純文字就好)。如果要加上留言功能的話,你可以在匿稱後面再加上[[user talk:你的id|(討論)]]即可。試試看吧!--[[User:Theodoranian|虎兒(留言)]] 17:25 2004年10月10日 (UTC)

self-test--wdshu|阿呆 20:57 2004年10月10日 (UTC)

你写的东西非常有意思。但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段落之间要空两行呢?---肚脐 (Talk) 14:59 2004年10月12日 (UTC)

謝謝你的留言。空兩行沒什麼特別的意思啦,只是覺得空一行好像有點擠,在閱讀上比較不舒服。我看到你寫的「侯孝賢」和「楊德昌」啦,寫得很好,謝謝你的貢獻。--wdshu|阿呆 15:28 2004年10月12日 (UTC)
那些条目都很小,没时间写大篇幅的,赶论文,偷偷跑来看一下。---肚脐 (Talk) 15:32 2004年10月12日 (UTC)

來問好一下。我想我們應該見過:)Pektiong 16:13 2004年10月12日 (UTC)

關於分類

維基的分類只要分在最細一類即可。不然的話整個狀況會很混亂,也會使分類失去意義。例如:"台灣政治人物"是"台灣人"的子分類,列入"台灣政治人物分類"的條目就不用再列入"台灣人分類"了。另外有一個建議,雖然您是研究台灣獨立運動的,但是依照目前的狀況,在提到政府官銜的時候(凡是跟政府、法律有關的時候),用中華民國是比用台灣準確。等日後真的台灣成為台灣共和國的時候,再改稱台灣某某比較符合真實。--[[User:Theodoranian|虎兒(留言)]] 14:15 2004年10月11日 (UTC)

虎兄,謝謝你的留言。關於分類的問題,本來我剛看到留言的時候還不怎麼服氣,不過,在細想之後,你說得比較有道理,我接下來會遵循這個原則。
其實我的motivation很簡單,簡單得不得了,就是想讓「台灣人」這個category看起來熱鬧一點。說實話,我在36個多小時前第一次看到Wiki的時候,那種興奮到現在還不算完全結束。我在前24個小時都完全沒睡覺,像發瘋了似地寫東西,在Wiki上改東西。好久沒這種經驗啦,寫論文都沒有過,上次有這種經驗已經是大學時在女生宿舍前站崗,要追老婆的時候啦(笑)。--wdshu|阿呆 18:05 2004年10月11日 (UTC)

呵呵!我跟你一樣喔!分類這件事我也是試了一陣子才了解這種規則,一開始也沒人跟我講。像之前我就把台灣分別放在”亞洲分類”跟”國家分類”之下,後來想一想,那幹嘛還要”亞洲國家”這個分類呢?想要讓台灣人分類更熱鬧,當然是好囉!最好是多寫還沒建立的條目吧!這樣自然就熱鬧起來了。最後我看到你昨天有建立一個台灣音樂家的分類,要跟你說,雖然這邊繁體簡體是混合寫的(請見Wikipedia:繁簡體問題),但是category彼此之間不能互相重定向(現在你可能不懂,玩久一點就懂了),所以如果已經有簡體的category的話,最好就不要建立同一個categoty的繁體版,不然以後會很麻煩。--[[User:Theodoranian|虎兒(留言)]] 23:59 2004年10月11日 (UTC)

沒關係!!我懂你的意思。這邊的事情很多,急不來的。昨天還想問你,是不是可以一起把那些已經有子類的台灣人的台灣人分類拿掉呢??今天我比較忙,就麻煩你囉!--[[User:Theodoranian|虎兒(留言)]] 00:14 2004年10月13日 (UTC)

在「中華民國」和「台灣」之間

虎兄:

關於你的第二個建議,「原則」上我同意,但是有時候還是必須看上下文的行文來決定。身為台獨運動的研究者,我總共在美國親身訪問過四十個以上的參與者,收集了快兩百個參與者比較詳盡的書面資料,也有一份六十個人左右的生命史問卷調查資料,在某種程度上,我算是蠻能理解他們這些人的想法(或者說,我的研究就是我對台獨運動在某種意義上的參與)。事實上,由於這些參與者生命史中的某些特殊境遇,他們對於「中華民國」這四個字的反感,其實都以已經到了咬牙切齒的程度。而身為一個傳記作者,我會覺得對傳主有一個最基本的「同情式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其實是一個最基本的寫作功課。在這種情況下,我不會說完全不用到「中華民國」這四個字,但是,它通常是在特定脈絡出現,有且也都帶著壓迫、或者是國家機器的意涵。

基本上我會覺得,社會科學是和法律學在性質上相當不一樣的學問(就更不用提人文學了)。我們可能很難用「條列式」的列舉方式,一一將所有的「規則」死板板地訂定出來。以你的建議來說,在提到相關政府職位的時候,應該採用「中華民國」這四個字。這當然沒有錯,以陳水扁來說,如果就他的總統身分來講,在「法律」規定上他本來就是「中華民國」總統。但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在提到陳水扁的時候,就一定要加上「中華民國總統」這六個字當作形容詞啊。

一方面,即使他正坐在總統府裡面辦公,他雖然在規定上、或者是表面上正在從事「中華民國總統」的工作,但是,他有可能正在思考中國飛彈對台灣的威脅啊,他也有可能正在想吩咐總統府秘書長,十月十日的時候不要再把那面國旗弄得到處都是了(一笑)。另一方面,從社會學的角色理論(role theory)來講,他也不是只有「中華民國總統」這個身分而已啊。於私而言,他也同時是一個兒子、丈夫、父親、祖父,於公而言,他也還同時是民主進步黨 --- 這個基本上主張台灣獨立 --- 之政黨的黨主席,是被馬英九所管轄的台北市市民,是老家在台南官田的台南人,也是……。這樣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可能只要一提到陳水扁,我們就一定要冠上「中華民國總統」這六個大字啊。

再退一萬步來講,陳水扁自己也都已經數度表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了啊。如果論及他的這個「總統」頭銜,在某些脈絡下,他確實是「中華民國總統」,但是在另外的脈絡下,他卻也可能是「台灣總統」啊。

所以我自己暫時的結論大致上是這樣的,原則上如果是提到正式的官銜的話,如果有其必要,我會用上「中華民國」這四個字當作形容詞。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必須配合我所寫作之傳主的立場及感受,而視情境採用不同的稱謂。

這是我的答覆,希望你能滿意。BTW,請別用「您」稱呼我,感覺怪怪的(笑)。

P.S. 我讀了「台灣維基人列表」上關於這個議題的討論,我目前的看法並不是很同意該文(我指你所引用的Political NPOV一文)的觀點。身為一個社會科學的工作者,我們所受到的第一個訓練,其實就是要我們承認一個研究者對於被研究對象的涉入。我們當然不是像嬰兒一樣渾然不知地開始我們的研究旅程,我們是帶著一堆自我的偏見、父母師長所灌輸給我們的價值觀、以及學科所教導我們之看東西的方式……等等,而展開我們的學術之旅的。這是第一課:承認你自己的偏見。在這個意義下,所謂的「中立」其實是一個概念上的笑話。該文作者(我猜是中國人),很明顯有他/她自己的政治立場,這原本無可厚非,就像我也承認,我就是為了要幫助台獨運動在學術界的能見度,而有意識地選擇這個題目當成我博士論文的主題一樣。但是,當作者自己的政治立場昭然若揭的時候,他/她卻還在使用「中立」這種字眼描述自己的立場,我也只能說,該文作者顯然不是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的學生,或者是他/她可能需要再接受更多的這種訓練了。--wdshu|阿呆 18:05 2004年10月11日 (UTC)

阿呆,說到"您"啊,有時候頭腦還沒從辦公室回家就會發生這種事(嚴重的狀況甚至是在家裡接電話還會說”xxx您好”!-_-|||),不是故意跟你搞生疏喔!哈哈!你說到的那個文章好像是在美台僑寫的規則,當然,你也知道的,台僑有兩種,一種誓死建立台灣國,另一種誓死保衛中華民國。你講的我都懂,對於阿扁來說,我自己就喜歡叫他台灣總統而非中華民國總統,一般來說,兩個字的台灣也是比四個字的中華民國來得順口得多,甚至過份強調中華民國也問題,台灣主體性將無從建立。不過,我認為事情要分幾個層次來談:一、在條目的名稱上,該用中華民國的時候就不宜用台灣(例如說到政府組織、官銜時,這是百科全書的體例問題)。二、在條目的內容中,台灣可以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甚至代稱。三、台獨運動者如果有出任過中華民國的官職的時候,即不應該迴避這件事,縱使他們心中不願意,但這是與現實妥協的結果,百科全書不能全部自由心證。其他我有想到再講囉!(想這事好麻煩喔!)--[[User:Theodoranian|虎兒(留言)]] 00:25 2004年10月12日 (UTC)

關於「台灣人列表」的重新修訂

今天是我加入Wiki的第二天。我花了幾乎半天的時間,將「台灣人列表」重新做了整理。我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情:

(1) 對該表所謂的「台灣人」,下了一個新的定義,將這個詞彙定義為「歷史上和台灣這塊土地發生聯繫的著名人士」。在這一點上,我係遵循泅水大象兄在該頁討論區的意見。我在該區有以下這樣的說明:

我很同意象兄的見解。這個分類最重要的意義是要讓我們便於找尋「歷史上和台灣這塊土地發生聯繫的人們」,將其定義為在台灣出生的人確實定義過於狹隘。比如說,清治時期的清朝官員(比如說任台灣首任巡撫的劉銘傳、擔任過台灣民主國總統的唐景崧等)、日治時期的日本統治者(比如說曾經當過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完成台灣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國民黨時代從中國來的統治者(比如說蔣介石蔣經國等)、乃至於一些和台灣發生密切關係的其他外國人(比如說籌建馬偕醫院的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創立現今台南神學院的長老教會傳教士巴克禮(Rev. Thomas Barclay)等),其實都和台灣歷史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2) 在這個新的定義下,我重新加上了一些「台灣人」的名字。比如說蔣介石、鄭成功等人。此外,由於我對台獨運動的相關參與者比較熟悉,我也加上了一些和台獨運動有關的人士。最後,在原本的表列中,歷史人物十分稀少,幾乎所列舉的都是當代人物,因此,我也加上了某些清治時期和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人物,比如說唐景崧、林呈祿等人。當然,這個表格離comprehensive還有一大段距離,我有時間會再努力加上一些日治時期和台灣相關之重要的日本人名字、以及更早期的歷史人物。

(3) 除了增加新名字以外,我也試著將對一些人名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讓看這一頁的人可以很快知道這個名字大致上是什麼樣子的人。

以上報告,希望大家有時間也能多專注一下這一頁喔。也要向之前灌溉這一頁的朋友們說聲道謝,辛苦啦。--wdshu|阿呆 15:55 2004年10月12日 (UTC)

首先,感謝你支持我針對台灣人列表的分類定義上之看法,就如同阿諾史瓦辛格在美國國會推動外國移民總統候選資格法案時說過的一段話:『我無法決定我在哪裡出生,但我可以決定我要奉獻給哪裡。』用一個人的出生地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感覺跟用人的膚色評論他的成就有點類似,是一種地理上的歧視與偏見呢!
至於,偷偷在台獨運動代表人物名單裡面加了一個人名,其實是有點小小私心的。因為不瞞您說,王康陸博士其實是我的世伯、我父親小時在北京城最要好的玩伴,所以我一看到名單後就發現名單裡少了他。不過,我相信將他的名字列入這份名單裡絕對不算是個人偏袒,因為他雖然很早就因意外過世,但是的確是這類運動草創時代最活躍的人物之一,名單上很多今天成為台灣政要的人物也有不少是跟他同期或甚至更晚才加入的新生代,雖然我個人不是完全認同王康陸博士的政治裡念,但是我仍然很欽佩他為了貫徹信念拋棄一切既有的現實享受,冒險回台灣等著被抓坐牢最後甚至因此丟了性命的執著。關於他的事蹟,我所知道的都是比較個人、家庭方面的,很可惜我的這些瞭解並不真的適合擺放在維基百科上,尚待有心有識之人來替他立個小小的歷史見證了!--泅水大象 16:05 2004年10月12日 (UTC)

重新訂定「台灣人列表」索引系統

我重新修訂了「台灣人列表」index的方式。沒和前輩討論就直接修改,很不好意思。我基本上的用意是要讓這個index看起來清楚一點,因為在之前的表格裡,我一直很不容易找到我要找的注音符號,看起來太亂了。關於漢字的發音符號,我個人在我的學術論文中是「基本上」採用漢語拼音,因為這確實已經成為英語世界(特別是學術界中)的主流方式。不過,這是中文的字典,應該要盡量以「使用者」的角度著眼,因此,我同時列出兩個符號系統,讓採用這兩種系統的人都能比較方便地使用。

至於每個大項中的排列順序,我是比較傾向採用漢語拼音來排列。這沒什麼偉大的理由,只是因為我寫作論文的習慣,對於這個系統的順序比較熟悉。

還是要向之前的前輩說聲對不起,擅自修改你們的勞作成果囉。--wdshu|阿呆 18:10 2004年10月12日 (UTC)

唉呀!太客氣了!如果改了文章還要說對不起,那可不知道要道歉幾百遍了。哈哈!--[[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2:02 2004年10月13日 (UTC)

關於台灣歷史圖版

我弄了個template:TaiwanHistory你看一下,裡面有幾個條目是空的,等你來補囉。--[[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2:04 2004年10月13日 (UTC)

虎兄, good job. 看了這個圖版是很想快點把它們補滿啊(笑). 我已經有點偏離自己原先設定的方向了. 我本來只是想貢獻幾個和台灣獨立運動相關的人物傳記, 因為這是我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 但是, 寫這些人物, 就必須要處理到其歷史背景, 所以也就看了一下我們目前既有的一些條目, 比如說"台灣獨立運動", 比如說"二二八事件", 看了會手癢啊. 這些東西看來算是Wiki上熱門的題目, 修改過的人不少, 但是可能是因為一開始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draft, 看起來就覺得上面的討論跟一般聊天室或留言版上的討論, 其實也相差不多. 重點都不在於所謂"既有學術知識的鋪陳與整理", 而是作者政治觀點的表白. 我說過啦, 歷史和所有其他的人文社會學科一樣, 都是一種"研究者觀點的呈現", 這種表白無可厚非. 但是, 這種表白必須以既有的研究成果當作基礎來出發的. 每個人當然都有資格參與這些條目的討論. 然而, 如果參與者自己沒有先把基本的功課做好, 那我覺得這是對於這個領域之研究者的一種污辱. 不管怎麼說, 歷史也是一門在學院裡面的大學問啊.
因為鄭氏王朝的寫作受到中國朋友的質疑, 我剛剛特地去看了一下Wiki中文版上關於中國歷史的條目. 結果一看, 才發現我們的並不差. 看來這些朋友一再地在百科全書的"結構"上吃台灣的豆腐(我想這會是多數台灣朋友的心聲), 他們卻似乎都不是這些相關領域的學生. 我是有個建議, 大家先各自努力, 把"自己的歷史"先整理好, 行有餘力的話, 再來關心"別人的歷史"(笑).
言歸正傳. 我已經好幾天沒碰我自己的論文了, Wiki真是一個害人的東西(笑). 我會試著把台灣歷史的這幾個部分填滿. 然後就必須開始自己的工作了.--wdshu|阿呆 14:32 2004年10月13日 (UTC)

哈哈!一開始都是這樣的-寫這個就想到那個。等你練成維基大法之後,就會習慣了。→這是泅水大象兄說的,我很認同。面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我覺得是中文維基上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是這個有意思絕對不是基於對抗所引起的樂趣。相反的,我個人比較願意去看相同之處,去看大夥一同為人類知識共同奉獻的努力,從這個點上出發,就會了解雙方因為所受教育不同,自然對事情有不同的看法,這些不同看法不見得是自己的敵人,而是讓自己的觀點更為滿全的助手,讓我能更全面性的去了解這個世界-啊呀!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是這樣想的。

去了解不代表同意別人的想法,自己的立場要能堅持住,老實說不怕阿呆知道,我自己的政治定位並不偏向台灣獨立,可是我一開始來這兒面對那種吃豆腐的狀況也是很氣憤,現在還不時會隱隱想發作。(我一個向來支持中國統一的女性朋友到香港唸書,大陸室友讓她幾乎變成台獨基本教義派)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想著:百科全書不是用來吵架的,把這邊當成政見發表會更是一件不必要的事,相同的話拿去bbs上頭講可以得到的回響更多,又何必玷污這樣一個高度理想性的地方。

後來,漸漸的與一些中國(大陸)網友熟了,也分擔一些事務,互動交流多了就比較不會去分我們他們,而是把維基人看成一個全體,共同為人類文明的累積而努力。我不否認,中國(大陸)網友們對於台灣的”關愛”讓台灣相關的條目承受了太多壓力,甚至有些因而體例或是用字變得非常奇怪。這種關注,怪異到就是你可以察覺是一種愛恨交加的情緒在左右著它。我有時候不免在想,何時中國人能夠有點自信,相信他們能夠好到讓台灣想跟他們統一?而不是一直活在過去國共對抗的仇恨甚或是更早之前的積弱所引發的自卑當中,對台灣這個他們從來沒統治過的地方投入不成比例的關注?反面來說,我也常常在檢討自己身為一個台灣人,是不是也太活在過去而忘了去展望未來?我不禁要問自己,如果我心存與中國的對抗對於維基有什麼幫助?

扯遠了。你快去寫論文吧!要給自己規定時間。沒拿到台獨博士就把你列黑名單裡不准回來。=^_^=++[[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5:17 2004年10月13日 (UTC)

圖片

那些圖可能有侵權的問題。上傳圖片要記得加版權(著作權)說明。--[[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5:30 2004年10月13日 (UTC)

哈哈, 你的動作真快. 看起來好像是黏在電腦上一樣(笑). 我再看看說明吧. 剛剛也是看到"書生"兄把我的圖刪掉, 正想問他為什麼呢. 我再研究一下. 你也該睡啦, 兄弟. --wdshu|阿呆 15:35 2004年10月13日 (UTC)

你上载的图片许多图片有问题,已经被列在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请你尽快到那里看一下,参加讨论并尽早解决问题。--Mountain(Talk) 08:13 2004年10月15日 (UTC)

山兄, 謝謝你的提醒, 我已經處理過啦. 再一次致謝. --wdshu|阿呆 14:47 2004年10月15日 (UTC)

關於資料引用的格式問題

我看你加了很多東西,可以參考一下這個:Wikipedia:文献的引用,如果那些書有ISBN的話,一起列上會很棒喔!^_^--[[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00:32 2004年10月13日 (UTC)

虎兄, 謝啦. 不過, 由於我比較習慣的格式和這則說明有一點不一樣(我習慣用Chicago Style B 的格式, 而該文似乎是用Chicago Style A 的格式), 所以我可能目前還會繼續使用我的參考書目排列方式). 其實這兩者的差異不算太大, 只是一個把年代放在前面, 一個放在最後面而已. 以此說明. --wdshu|阿呆 07:39 2004年10月13日 (UTC)

你說那個台跟臺我沒辦法改。我要打的商量是,我們可不可以把夾雜在文章中的學者跟年份拿掉呢?我知道那是很學術的寫法,可是我讀起來每每被這些打斷,滿掃興的。不過當然,有這些東西夾在裡頭,別人沒有其他根據也就不會亂改亂加東西了。我自己是很想把它刪掉,因為讀起來不順,而且後面都已經註明出處了。想問問你的意見。--[[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5:19 2004年10月14日 (UTC)

這個問題大哉問, 我也不知道(笑). 我並不清楚Wiki的編輯體例是什麼, 但是一般比較正式的百科全書, 係採用正式學術論文的寫作方式, 必須清楚註明每一個論點的確切資料來源. 因為,即使在最後面列出資料來源, 原則上讀者並不清楚每一個論點或事實描述的根據是什麼.
當然, 註明資料來源的另一種體例是完全用注釋(endnote)的方式, 將所有的資料來源擺在文末的註解中, 而在正文只加上數字編碼. 但是, 這和我一向的寫作習慣不太符合. (當然, 也是可以改成這種格式). 我是看了一下Wiki上其他的項目(包括中文和英文), 似乎還沒有看到別的作者是用我這種方式(通常叫做"夾注"(author-date citation))寫作的. 請你先不要更動一下, 我再看看Wiki上編輯體例的說明好了. 我的維基大法快練成了(笑), 前幾天都睡不到四個小時, 昨天突然覺得很疲累, 一下睡了將近十個小時. 我想我再一下子就會開始我正常的工作啦. 晚安囉. --wdshu|阿呆 16:26 2004年10月14日 (UTC)

我看了英文版關於Citation的說明, 見Citation. 上面的說明似乎是要求作者依照一般的學術體例, 同時在正文列出明確資料來源, 並在文末完整列出所有資料來源. 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When using citations, one generally uses both a works cited page or section--also called the bibliography, source list or list of references--in conjunction with parenthetical citations (citations which refer the reader to a particular cited work). Some styles use endnotes at the end of the last page or at the end of each page instead of a works cited page. (重點是我自己加上的)

所以, 我想還是繼續保持目前的這種體例好了. 這樣讀起來比較清楚. 不然的話, 就算是原來的第一作者, 也會很容易忘記每一個論點或者是事實陳述的根據是什麼. 我也覺得這種寫作方式, 對讀者比較公平啦. 因為, 只有透過這樣的方式, 讀者才有基本的資料來判斷作者的解釋, 是不是有超越他所引用的資料來源. 如果是的話, 作者就必須再用更詳盡的資料排比的方式, 來說服讀者. 謹此. 也歡迎你不同的意見. --wdshu|阿呆 16:43 2004年10月14日 (UTC)

關於「台灣歷史」的分期

書生兄,謝謝你的建議,幾個問題回答如下。
1). 歷史分期「本身」從來不是中性的,任何架構都是一種研究者之觀點的呈現。說實話,我個人並不是太喜歡目前這個分類方式,因為這個分類方式基本上是從「統治者」或「政治掌權者」的觀點出發的分類方式,而不是從「底層人民」或者是「政治異議者」的角度出發(當然,在這個意義下,傳統中國歷史的劃分方式,比如說夏、商、商……這樣的劃分方式,問題更加地嚴重)。然而,由於這種分類方式最為簡便,一般來講,「方便上」多數的研究者還是會採取這種分類方式,包括你所提到的英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基本上也是以「統治者的遞換」當作歷史分期的主要標準。
2). 在這個意義下,這個分類架構「幾乎」是沒什麼大爭議的架構。多數的台灣史研究者,都是採用這個分類架構,以「統治者的遞換」當成歷史分期的主要標準。這個操作方式已經是共識,沒什麼太多可以爭議的地方。如果說要呈現不同之史觀的話(比如說台灣中心的史觀、中國中心的史觀、或日本中心之史觀),通常可以操作的地方在一些比較細部的論證(比如說「中國信史時代」這個標題,其實就還蠻中國中心主義的,我有時間會再改寫),以及對於該段時期之「標籤」或「稱謂」的使用(比如說「鄭氏王朝」,在傳統中國國民黨的歷史教科書裡面,是將這一段叫做「鄭成功收復台灣」,但是,我個人是覺得「鄭氏王朝」這四個字基本上還蠻中性的,事實描述的成分比所謂「鄭成功收復台灣」多的多,後者的價值呈現比前者多的多),而不是這個歷史分期本身。
3). 至於你的最後一個問題,可能你是沒有認真看過或讀過這些東西(一笑),這基本上不是問題啊。中華民國歷史是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講起,但是,中華民國建立的時候,台灣是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和中華民國沒有什麼直接的從屬關係啊。中華民國和台灣扯上關係,那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事了。所以,「中華民國歷史」(1912-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中國史的一部份吧)和「中華民國統治時期」(1945-現在,這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基本上不是同樣的東西。
4). 當然,嚴格來講,我對目前這個結構是有個不盡同意的地方。這個架構比較傾向所謂的「中華民國史觀」(笑)。邏輯上,因為這個架構試著要把「中華民國」和「台灣」這兩個項目做比較明晰的連結,所以將最後兩個階段分開了(即「中華民國統治時期(即1945-1949)」和「中華民國時期(1949-)」)。但是,如果從比較台灣中心的觀點來看,這個時間點的劃分,意義就不算太大。台灣戰後史最重要的發展,是從「威權到民主」。因此,我反而會覺得可以用1987年的「解嚴」當作歷史的分水嶺,將戰後史分成「兩蔣威權時代(1949-1987)」以及「後解嚴時代(1987-現在)」,可能比現在這個分類架構有意義。
5). 最後,我知道你不是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的學生,但是,我還是要忍不著提醒你,有機會讀讀一些科學史或者是科學哲學的著作吧。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可能是不錯的入門書。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存在「能完全自外於研究者」的東西,更沒有所謂「上帝全知觀點(God’s view)」的存在。醫生讀X光片,X光片上有N個可以讀到的「事實」,但是,為什麼他是用這種方式讀,而不是用另外的方式讀。答案很簡單,他在學院裡被教導出來某種「解讀X光片」的特殊方式。他看到的是fact嗎?或者說,如果抽離了「有沒有用」、「能不能幫助醫生診斷」的context,這個是不是fact的問題,基本上就已經問錯了呢。扯遠啦,再聊吧。
孔恩的書目如下(中國應該也有另外的中文版,不過我不熟,對不起):
Kuhn, Thoma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2n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hn, Thomas,1991,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台北:遠流。--wdshu|阿呆 14:51 2004年10月15日 (UTC)

参考书目

一点建议:在文中提供参考书目时,可以提供相应的ISBN,请参看help:ISBN。这样读者可以通过站外书源去图书馆或者网上书店查询、购买相关的书籍。--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0:59 2004年10月21日 (UTC)

謝謝你的建議. 不過, 因為我是採用書目軟體(ProCite)編輯我的參考書目, 習慣上一直就是採用標準的Chicago B Style, 而該Style並未列上ISBN. 其實, 以現在書目上的資訊來說, 只要讀者自己有心, 就一定能查到啦. 這應該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不過, 很謝謝你的建議. --wdshu|阿呆 01:46 2004年10月21日 (UTC)

其实这也是一种检索书目的途径,而且又是系统提供的功能。当然用不用随你啦--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1:54 2004年10月21日 (UTC)

感謝呆兄對拙作的愛護支持!三島大師的作品很灰暗,朋友曾笑言是那種真的看完後會讓人想去自殺的作品,我還沒機會看過「金閣寺」這本,但可能寫完這篇介紹後,下一步就是去書店買書了吧(笑~)金閣寺的照片英文版的照得更漂亮,因為我當時去到時是陰天所以拍不出藍天的效果,可惜了!但是既然是實際去過的地方,對於金閣寺還算有點概念,再加上你也知道,日本人的Otaku精神很厲害的,因此要在網路上找到詳細的資訊來彙整消化,尚算不難。但說真的,對於日本建築的流派風格不是很懂,害我那段寫得有點心虛(希望有高手來『打槍』幫我修改)--泅水大象 16:25 2004年10月22日 (UTC)

re: From 阿呆

沒關係, 我對白色恐怖也不太了解, 只是我覺得這條蠻重要的, 卻沒出現在wiki中, 覺得蠻奇怪的, 所以就隨便寫幾個字, 作一個開始; 其實我覺得還有很多重要的條目都沒有或不完整, 大家一起努力吧!!--Kerry7374 20:08 2004年10月23日 (UTC)

嘿嘿

好久沒來找你聊天了。這個星期我真是忙透了,今天才寫好一篇文章(公事),準備明天上班就給它申請補休假。因為覺得壓力很大,所以也沒寫什麼東西,就只是上來修修補補。你好嗎?這兩天有颱風要來了,都已經快十一月了還來颱風。你最近寫的東西我都有看,對於你的產量豐富真是羨慕不已。不過我的身體從今年四月以來就一直不太好,到現在還是時有時無的不舒服,西醫中醫都看了,健康食品、氣功推拿樣樣都來,還外加常上健身房去游泳,可是身體終究沒有很舒坦。我覺得可能是電腦的問題,我每天花太多時間對著螢幕,想說以後要多花一些時間過好我的生活。你出門在外也要好好保重身體啊!^_^--[[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4:03 2004年10月24日 (UTC)

图像的合理使用

不知道您对于图像的合理使用有什么看法?目前维基百科中的政策参见wikipedia:合理使用,我一直不能确定的是,对于人物条目中图像的合理使用,应该如何对待?参照wikipedia:合理使用,“唯一的历史照片,我们不能通过其他方式重现 ”这一标准,在世人物的图像应该是不算作合理使用的,因为理论上有可能有人将自己拍摄的某位名人的照片上传,您认为呢?(其实这是我对于您上传的一些图片的疑惑,由于实在不敢肯定这样做是否正确,故此和您先商量一下)我想如果不限制合理使用的话,任何照片都可能借合理使用之名上传,这对于维基百科有可能会产生麻烦--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6:09 2004年10月25日 (UTC)


書生兄, 上次和你有過關於「黃文雄」之圖像是否屬於合理使用之爭執後,我比較仔細地對英文版上的相關條目讀了一遍。我的結論似乎是「fair use」這個字不是一個可以清楚定義的事,基本上是要放在「case-by-case」的基礎上來審視。我在Fair Use這個項目下,連到Checklist For Fair Use這份文件當中,比較仔細地看了這份文件所列的幾個項目。

這份文件列出四個項目:目的(Purpose)、性質(Nature)、數量(Amount)、和效果(Effect)。我一一對這四個項目做了以下的檢視:

1). 目的:我的目的顯然比較符合Nonprofi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這一項,應該比較接近合理使用。

2). 性質:比較接近Factual or Nonfiction Based 以及 Important to Favored Educational Objectives,也比較趨近於合理使用。

3). 數量:比較接近Amount appropriate for favored educational purpose一項,似乎也比較屬於合理使用。

4). 效果:接近No similar product marketed by the copyright holder,好像也比較算是合理使用。

我蠻認真地讀了相關條文,一直找不到對Fair Use一詞太明確的定義。不過,基於以上理由,我至少覺得我upload的所有東西,都「比較」算是合理使用,如果根據這個清單的說明的話。請你也對一下這份清單,不知道你覺得我的解釋合理不合理。謹此。--wdshu|阿呆 06:33 2004年10月25日 (UTC)

唉,就是太宽泛了,很难掌握呀。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合理使用的审查机制呢?--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7:20 2004年10月25日 (UTC)

关于“合理使用”我到现在一直也没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概念,应该请教一下这方面的专家呀。--Mountain(Talk) 10:25 2004年10月25日 (UTC)

Re: Corcuff

你好,我不认识这位先生,但是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他好象现在在LA ROCHELLE大学教书,经常发表报告。还有,请注意:我是男孩子(请你看我的用户页面)。向柏霖 07:01 2004年10月26日 (UTC)

有一些老照片是沒有著作權的

1985年7月11日以前未登記,在1965年7月10日以前完成之著作,依照中華民國法律,就算是公共所有的財產了。可以用{{PD}}這個template來標示。--[[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5:44 2004年10月28日 (UTC)

我们是否应该把两岸三地关于著作權方面的不同规定整合一下,使大家容易参考--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16:02 2004年10月28日 (UTC)
虎兄, 謝謝你的訊息. 另外, 你對"合理使用"這個概念的看法如何呢? 我基本上是覺得如果按照英文版關於"合理使用"的說明, 它基本上把這個責任丟給圖片上載者了, 因此, 在有版權爭議時, "上載者自己"(而非Wiki或Wiki管理員)必須對該圖片負責. 也是在這個rationale之下, 我對我所上載之一些圖片被刪除, 到現在還是覺得有點不是滋味. Anyway, 謝謝你這個訊息, 應該是很有用, 我就多找些1965年以前的舊圖片吧. 再次說聲謝謝. --wdshu|阿呆 19:47 2004年10月28日 (UTC)
公有领域的照片可以在Wikicommons上传,这样所有语言版本都可以使用--百无一用是书生 (Talk) 02:04 2004年11月3日 (UTC)

漂亮!

剛剛看到Shu兄在台灣歷史中貼上的一些照片, 覺得很棒, 百科全書就是要有些圖片才美, 謝謝你! 阿牛 02:02 2004年11月3日 (UTC)

Agree!--[[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01:29 2004年11月7日 (UTC)

哈囉

Category:台灣歷史:戰後時期相同幾個category是不弄錯了?如果是的話跟我說一聲!--[[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01:28 2004年11月7日 (UTC)

虎兄, 星期天還這麼早起床喔(笑). 是啊, 我一開始是將"台灣歷史"這個category再細分成"台灣歷史:戰後時期", "台灣歷史:日治時期"等. 但是後來卻又覺得這樣分有點怪, 所以就又把它們改成"台灣戰後時期", "台灣日治時期"等. 所以請你把寫成"台灣歷史:xx時期"的這些categories消除掉. 麻煩你啦. 也祝好. --wdshu|阿呆 01:32 2004年11月7日 (UTC)
你說的台北州等等,我想就把它歸在Category: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好了,至於這個category則是Category:台灣日治時期的子分類。至於那一篇沿革呢,我想把它歸在主條目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作成一段(我自己的感覺是,它如果自己作為一個條目則顯得有些無里頭),你覺得OK嗎?--[[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4:57 2004年11月8日 (UTC)

感動

剛剛看了一遍, 覺得寫的相當正確與完整, 佩服之餘還有莫名的感動.HJC 15:43 2004年11月7日 (UTC)

我是說有關台灣歷史的內容, 覺得寫的真好, 很感動, 竟然有人能寫的這麼好. HJC 15:48 2004年11月7日 (UTC)

新港文书

果然是荷兰文的玛窦福音,你没有猜错。新港文书这个条目写得非常好,很有意思,加油!向柏霖 08:24 2004年11月9日 (UTC)

你何時回來呢?

等你回來的時候,別忘了找我碰個面啊!我們打算十二月初要辦聚會,會把狀況跟你說的。--[[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5:07 2004年11月11日 (UTC)

聽說你得到了這個月的編輯次數冠軍喔!!加油加油!--[[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14:54 2004年11月23日 (UTC)

commons

在commons只能上传版权自由的图像,例如PD, GFDL等,其他的图像不要到那里上传,否则很可能会被删除--百无一用是书生 () 03:17 2004年11月12日 (UTC)

布農族的照片

多謝你 o-ló。實在講,這愛感謝日本帝國學者拍拼 :)。你看人走chông hiah-ni̍h choē (多)位 [1],無論目的、動機啥款,這款精神值得學習。對我來講,尚大 ê 問題是按怎判斷相片內底 ê 事物。像講,東大博物館時常無法度區別阿美族卑南族以及漢族、(漢化)平埔族,所以註解定定拍問號。按呢我就 m̄ 敢提來用囉。到底是鳥居龍藏家己無確定?亦是無留筆記、筆記無去...?或者伊抵著 ê 平埔族人講 in 是漢人,鳥居無信斗?等等。A-giâu 05:14 2004年11月12日 (UTC)

關於櫻花鉤吻鮭

我剛才查看一下,裡頭有個緣起的文章 的確有提到……民國六十六年台灣省林務局將櫻花鉤吻鮭棲息地劃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 所以我想是1977沒錯 阿牛 06:49 2004年11月12日 (UTC)

我想1997是將原本的國有林自然保護區改稱為"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而已, 另外林務局是屬於農委會的隸屬單位, 或許是管理層級提高了吧...我再查查 阿牛 07:35 2004年11月12日 (UTC)

雲豹皮

亦閣有幾若張咧。A-giâu 02:30 2004年11月14日 (UTC)

「卑南石柱那張照片也找得很棒」:thanks。不過我可沒有刻意去找喔。大概之前看過 Torii 影像集,腦海中有留下點印象─結果竟然是同一張。A-giâu 04:17 2004年11月16日 (UTC)

恢复

如果发现被破坏较大的条目,可以告诉管理员,他们用管理工具恢复页面较快。谢谢。--- 肚脐 | 。| 19:40 2004年11月14日 (UTC)

Hello

其實我對社會運動的學術面向並不專業,甚至也不太熟悉。我本身是對於幾個邊緣/弱勢族群的社會運動感到有興趣,所以才會想要編輯社會運動這個條目,然而並非專業的關係,因此就直接從英文版本翻譯過來,也不太能判斷他的品質好不好(見笑了)。我接下來的目標是把諸如同志運動、女權運動、和平運動等等的條目翻譯出來,然後再更精細地編輯台灣在地的同志運動、女權運動等等。由於社會運動是這些運動的集合名詞與概念,所以就先從最上游的社會運動開始編輯了。請多多指教喔。--可夫 16:39 2004年11月19日 (UTC)

Perry Anderson

Hi, I have a question that you may not wish to deal with here and now, as it's likely related to your thesis :) . So please feel free to ignore this. A friend, a bit upset, recently forwarded a copy of Perry Anderson's recent article in 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on TI.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Benedict's typoloy and Perry's critique? A-giâu 16:18 2004年11月23日 (UTC)

謝謝「撥工」回應。我發言後就不打擾你了(反正自己也有一堆事情)。我之前沒聽過這位學者的大名。他把侯導演的電影納入他對於台灣歷史的想像,讓我再次體會到影像對人們的影響力(雖然說島民對侯導演的著作並不太捧場 :))。另外,這篇評論在最後端的一個 footnote 才提到「class」,頗讓我感到驚訝。你提到的那個現象的確值得反省。這或許跟島內左派的 genealogy 有關係。A-giâu 22:48 2004年11月23日 (UTC)

请参与讨论

请到“Wikipedia:互助客栈#是大家的,而不只是专家的”那里讨论。--Mountain(Talk) 16:46 2004年12月5日 (UTC)

台灣歷史

關於台灣歷史右邊框,我之前並不知道有其它頁面和它相連,我是看到中華民國歷史那裏的框框在最下面,而且還是竪排,不符合維基的一般慣例(因爲我沒有看過在底部使用竪排的框框),所以我把它改成橫排了。但是現在這個樣式可能在中華民國歷史一文中不太好看。把中華民國歷史中的那個template改成立一個吧?至於顔色,只是維基通用的表格顔色,從英文版copy來的。;) --Yacht (talk) 10:24 2004年12月15日 (UTC)

謝謝你的發言

dear 阿呆兄,好久沒與你聯絡。最近連上網的時間都減少許多,工作太忙之故。謝謝你的發言,看來我們對於維基百科的信念是一致的,對於整個爭論,我只有在一開始時有過幾小段的發言,可是力道可能不夠,或許是雞同鴨講的緣故,根本站在不同的星球上面對話。請你加油!最近的沉默純然是因為客觀上沒有時間,可是對於他所自傲的知識或是態度,無論如何,我都覺得不應姑息。我支持你。並祝你新年快樂!--虎兒 05:45 2004年12月31日 (UTC)

返回“Wdshu/Before20041231”的用户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