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使用傀儡帐户的后果
在维基百科,除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第二个账户是属于操作傀儡的违规行为。由于社群对这类违规者采取行动的本意不是为了惩罚,所以他们不会被正式惩罚。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会因为操作傀儡而面临诸多后果:
会被抓现行
操作傀儡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花个一分钟注册账户就可以,完全没有回答问题之类的操作。完成创建后,新账户的用户权限就可以立即获得,不用人工同意。只要再过7天、完成50次编辑,账户就会自动变为自动确认用户。由于维基百科每天都有新账户出现,单单创建一个账户不会引起别人怀疑。
除极少数情况下,注册用户进行编辑的时候,所使用的IP地址会隐藏。一般来说,按照假定善意规则,每个注册用户会被假定由不同的人操作,或者是由使用同一台电脑的不同人士操作,这些情况是完全允许的。
由于傀儡账户不会被系统及时自动删除,没人会立马知道哪个或哪几个账户正在进行傀儡操作,或是知道哪个人在操作多个帐号。这些账户只有经过人工调查确认属于傀儡后才会被删除。
傀儡账户一般可以通过环境证据及用户查核辨别,后者只会在环境证据不足以验证相关账户属于傀儡的情况下进行。辨别傀儡账户的操作被称为傀儡调查。
多数情况下,傀儡调查会在一个或多个账号触发明显的破坏行为时进行,善意编辑很少会被怀疑。如果有用户操作多个账户进行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善意编辑,没有参与编辑战、歪曲共识、破坏的行为,也不太可能会被怀疑。就算这些账户被发现由同一个操作,社群也不会采取严厉的措施,因为对违规编辑采取行动的本意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保护维基百科不被其他破坏。如果这些账户没有破坏维基百科,并且所有编辑都推动了维基百科事业的发展,那么封锁这些账户就不符合维基百科的最佳利益了。
检测过程会越来越完善
时至今日,社群仍未就设立自动检测傀儡系统达成共识。然而经过这些年的积淀,社群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过程来处置傀儡账户。在此过程中,社群会不断发现疑似傀儡账户的活动特点,把这些行为写在疑似特点清单中,方便日后依照清单罗列的特征查找可疑的傀儡账户,启动傀儡调查。另外,随着社群处理傀儡的能力不断提升,大家会更容易发现疑似傀儡账户。
名声
在傀儡调查过程中,任何人可能通过环境证据判断涉事账户是否属于傀儡。单凭环境证据无法判断的时候,他们还可以提出查核账户使用的IP地址。但如果进行IP地址查核,疑似傀儡账户所用的IP地址就会被公开。通过IP地址,大家可以找出使用者的家乡、居住地、工作单位、名字,以及互联网上其他相关的内容(需要留意的一點是,如果涉事账户使用浮動IP,可能無法查找)。由于维基百科会尽最大可能保护用户隐私,IP地址查核一般是最后的手段,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会使用。
另一方面,傀儡账户一旦被确认,社群对它的信任也会荡然无存。他们的用户页会被放置傀儡模板,说明它们已经被证实是傀儡。就算删掉模板,其他没有被封禁的人也可以采取措施阻止它们,而且它们编辑历史会被永久保存,供大家查阅。从某方面来说,这可能说是相当羞耻的了。
其他人会搜索你的名字
在项目命名空间搜用户名字的时候,搜索结果会出现所有跟用户名相关的结果。如果用户在维基百科做了大量编辑,这种情况很正常,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另外经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很多人都会参与页面/文件存废讨论和方针/指南讨论。然而,疑似傀儡用户也会出现在结果中。如果傀儡行为被证实,结果会更加明显。
对姊妹计划的影响
当注册用户及IP用户被证实是傀儡后,其他相关的注册用户及IP用户会被公开,范围不仅涉及维基百科,还涉及其他姊妹计划。须注意的是,目前所有账户都属于全域账户,如果在维基百科被判定为傀儡,在其他姊妹计划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线下的影响
如果用真名或跟个人有关联的词汇创建账户,账户背后的编辑在现实世界中的活动及相关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其他编辑公开纪录(详细参见维基媒体基金会的隐私方针)。所以,滥用多重账户极有可能导致同事、朋友、同行及记者日后在网上查找账户名字背后的信息。
封禁
傀儡账户一经认定,至少会面临封禁或禁言,处罚期限至少无限期。这种做法不是为了惩罚傀儡,而是为了阻止它们的行为。所以封禁一旦实施,同一人使用的其他傀儡账户都将无法继续使用。至于主账号及IP地址或范围的封禁,期限可能是临时封禁,也可能是不限期封禁,具体情况视实际而定。
对其他人的影响
有些IP地址或范围可能由多个人使用。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不属于操作傀儡,因为他们可能是一户人,可能在用内部的热点,可能身处使用相同IP地址的地点。有些浏览器甚至可以允许用户远程分享内容。但如果有人因用其中的IP地址进行傀儡行为而被封禁,其他人(包括陌生人)就无法用这个IP地址进行编辑了。
操作傀儡容易吗?
让我猜猜,您之所以会读Wikipedia:傀儡账户的特点或本页,可能是因为你想从中判断自己怀疑的账户是否属于傀儡,或是想看看自己如何在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使用傀儡,或是单纯想完全了解傀儡账户是怎么一回事。看了这么多内容,您或许会以为操作傀儡简直太容易了,不可能轻易被发现。但有些事情您得记住:
- 不管操作多少个账号,一个人也只可能在某个时间段编辑,不管用哪个帐号进行编辑。有些时候您只能用这个账户进行编辑,而不能用其他账户,其他时候则反过来。所以这几个账户编辑活动的时间差会是致命的缺陷。
- 每个傀儡账户会体现背后使用的人的性格、写作风格、知识储备、利益都接近或相同,从而证明他们是同一个人。
-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只会用同一部电脑和同一个网络进行编辑,除非经常换电脑或网络服务供应商,否则IP地址范围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在家里的电脑操作多个账户,之后去了旅游,在别地方的操作相同的账户,IP地址会有所不同,但终究也是一样的。
- 不想被人发现是傀儡的话,登录前就要设计好如何错开这些账户的编辑内容,否则肯定会露出马脚。
- 除非有特别的目的,一个人创建傀儡帐号的时候必然会在编辑的时候显得自己没有经验,之后再逐渐变得有经验。对于非常了解如何编辑的人来说,这是很难装的。
- 傀儡账户最为常见的行为是在投票里冒充其他人刷票,只要它的编辑纪录没有其他正常的编辑,就肯定会被发现。所以,如果想不被发现用来刷票,傀儡账户就要另外做一些正常的编辑,但这其实很费功夫,而且不一定能用钱解决。
- 如果您拥有多个编辑经验很丰富的账户,想在同一个讨论中发表评论,最多也只能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发布,因为同时发表评论一定会引起怀疑。
操纵傀儡值得吗?
那么操作傀儡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呢?以下是我们的解答:
- 任何情况下,投票结果都不能代替讨论,讨论的结果只可能是各方沟通后产生的共识。维基百科的所有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共识来决定产生的。
- 支持方略微胜过反对方的讨论结果不是共识,因为社群只支持获普遍支持的共识。所以用不同账户冒充不同人支持一方立场不会有很大的效果,毕竟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撼动整个社群的立场。
- 在存废讨论中,结果是由相关的方针政策、合适的理据决定的,不是由投票数量而定,大多数情况下是少数服从多数。如果您用多个账户支持保留一篇条目的话,这一次您可能会成功,但下次就不一定的,因为提删次数是不受限制的。如果下一次有相当多的人觉得这篇条目应该删除,它还是会被删。
- 您自己用其他账户创建条目被列为优良条目的话,提删的时候可能会有人投票支持保留。但如果日后删除派用户认为这条目不仅算不上优良,而且根本不值得收录到维基百科,转而提删的话,那它迟早都会被删除。
- 傀儡用户非常容易发现。有些管理读完傀儡的规则,还是想尝试一下,不惜铤而走险,冒上被指控是傀儡的风险。但要记住,侦测傀儡的删除派维基人是维基百科的生力军,虽然反对他们的保留派也很多。所以如果您使用傀儡的话,绝对很容易被发现。
所以读了这么多,您还想操纵傀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