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慈大英美文學系翻譯實務/105下學期

課後成效

摘要

本次工作坊共6位參與者,回收6份的問卷。結果分析如下——

  • 第一部分評分題的結果,有1份填答資料不合邏輯,經事後追問,是因為填答者正好顛倒填寫,把此份問卷調整後,參與者對於這次活動結束後更了解或更願意編輯維基百科、講師所講內容、想瞭解其他台灣舉辦的維基媒體活動的填答比例,有超過83%是頗為同意。10題之中僅有2題的認同比例偏低,分別為「 整體而言,課程的流程安排很緊湊。(67%)」、「 只要有時間,我有信心利用今天的所學,在11月完成「亞洲月」活動的任務。(33%)」,問卷分析者推測這三題的認同比例偏低,跟課程中未提到亞洲月相關的資訊、以及時間緊湊不一定對學生而言就是好有關。
  • 第二部分簡答題的結果,學生回報學習到的內容可分成四大類,依序為「一、基礎編輯操作(佔所有填答比例中59%)」;「二、維基文化與社群(佔所有填答比例中29%)」;「三、維基編輯翻譯操作(佔所有填答比例中12%)」。問到關於工作坊結束後還有的疑問,多是對更詳細的操作感到好奇,也有人詢問維基百科管理員的設立機制。在最後建議的部分則有學生表達了感謝之意並期待維基推廣順利。

匿名化後的原始問卷填答資料

  • 第一部分評分題,括弧內的百分比為填答「有點同意」與「完全同意」者的加總比例
    • [今天的課程,我知道判斷維基百科上這些資料的品質。](100%)
    • [今天的活動後,我更有勇氣編輯維基百科了。](100%)
    • [今天的活動後,我更有興趣在維基百科貢獻我的知識。](100%)
    • [今天現場的講師所講內容,對我而言相當有幫助。](100%)
    • [今天現場的講師所講內容,不需要舉手提問或另找資料研究,我就可以聽得懂。](83%)
    • [整體而言,課程的流程安排很緊湊。](67%)
    • [只要有時間,我有信心利用今天的所學,在11月完成「亞洲月」活動的任務。](33%)
    • [我希望學校未來還可以開設類似今天的課程。](83%)
    • [若在學校外有類似的課程,我願意推薦親朋好友報名。](83%)
    • [我會想要瞭解台灣其他維基社群的活動。](83%)
  • 第二部分簡答題:
    • 學到的內容,括弧中的百分比為此分類佔所有填答結果的比例:
      1. (59%)基礎編輯操作(新增條目、編輯、如何利用原始碼編輯、如何開新的條目、編輯維基百科、認識一些原始碼、如何編輯草稿文件、如何修改維基百科、視覺化編輯、編輯)
      2. (29%)維基文化與社群(誰創立維基百科、甚麼是維基百科、何謂優良條目*2、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但有基本的限定)
      3. (12%)維基編輯翻譯操作(下載翻譯連結、翻譯連結)
    • 工作坊結束後仍有的疑問:
      1. 如何編輯圖片框框下的翻譯
      2. 想知道更多原始碼的操作
      3. 想知道如何當上維基百科管理員等職務
    • 其他想法與建議:
      1. 很開心有今天的課程
      2. 希望透過維基翻譯讓國人吸收到更多外國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