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郡中国古代的,前身为西晋时改东郡而设置的濮阳国。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山东省菏泽市一带。

沿革

晋十六国

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立皇子司马允为濮阳王[1],改东郡濮阳国,属兖州,治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领濮阳、廪丘、鄄城、燕[2]四公国[3]和白马县。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滑县、濮阳、范县山东省郓城、邺城等市县。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濮阳王为淮南王,复濮阳国为东郡[4]

司马伦建始元年(301年),废皇太孙司马臧为濮阳王[5],复改东郡濮阳国[4]。七日后,杀濮阳王,国除为濮阳郡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进封东嬴公司马腾为东燕王,分陈留国、濮阳郡置东燕国,燕公国、白马县改属东燕国。至此,濮阳郡领三公国:濮阳、廪丘、鄄城[6]

十六国时期,濮阳郡先后为(315年-319年,315年攻占濮阳县,316年攻占廪丘、鄄城二县)、后赵及其残余势力(319年-358年)、前燕(358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东晋(384年-394年)、后燕(394年-398年)所有。后燕成武帝建兴九年(394年),濮阳郡改属徐州[6]

北朝

北魏太武帝天兴元年(398年),攻占后燕濮阳郡。天兴四年(401年),濮阳郡还属兖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濮阳郡改属齐州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兖州济州西兖州,濮阳郡改属西兖州。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濮阳郡改属司州。至此,濮阳郡领四县:廪丘、濮阳、城阳(旧属济阴郡)、鄄城。[7]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并城阳县,分濮阳县置西濮阳县。至此,濮阳郡领四县:廪丘、鄄城、濮阳、西濮阳,治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北)。[6]

北周北齐后,濮阳郡改属鲁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鲁州、濮阳郡,领县直属某州[6]

唐朝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濮州濮阳郡,治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镇),领五县:鄄城、濮阳、范、雷泽、临濮。燕光烈帝圣武元年(756年),改濮阳郡为濮州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复改为濮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濮州燕昭武帝顺天元年(759年),复改为濮阳郡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复改为濮州,濮阳郡之名不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8]

人口

太守

  • 许式,字仪祖,高阳人,西晋后期在任。[11]
  • 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见任。[12]
  • 王廙,字世将,琅邪临沂人,晋怀帝永嘉中在任。[13]
  • 韩弘,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濮阳城陷,为石勒将葛薄所害。[12]
  • 戴僧施,晋穆帝永和中在任,据枋头。[14]
  • 郦绍,范阳涿人,后燕惠愍帝永康三年(398年)以郡降于北魏[15]
  • 阳瓒,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见任,坚守滑台城,城破后不降,为北魏所杀。[16]
  • 尉那,代人,北魏早期在任。[17]
  • 吕肥,代人,北魏早期在任。[17]
  • □胡,弘农胡城人。[18]
  • 窦遵,顿丘卫国人。[19]
  • 许琛,常山人。[20]
  • 崔郁,博陵安平人。[21]
  • 游矫,广平任人。[22]
  • 房坚,字千秋,清河绎幕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在任。[23]
  • 茹皓,字禽奇,淮阳上党人,北魏宣武帝时在任。[24]
  • 郑云,字道汉,荥阳开封人,北魏孝明帝时在任。[25]
  • 崔巨伦,字孝宗,博陵安平人,北魏孝庄帝时在任。[25]
  • 辛谌,颍川人。[26]
  • 邢臧,字子良,河间人。[27]
  • 元豫,字景豫,河南洛阳人。[28]
  • 郑敬叔,荥阳开封人。[25]
  • 崔尚(天宝初年)
  • 萧谊(天宝年间)
  • 崔季重,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至十三载(754年)见任。
  • 薛景元(756年)
  • 张万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在任。[29]

国主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
  2. ^ 《晋书·地理志》脱漏燕,参见《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等。
  3. ^ 曹魏东平王曹翕,入晋后降封廪丘公;济北王曹志,入晋后降封鄄城公;燕王曹宇,入晋后降封燕公;濮阳公为何王所降封不可考。
  4. ^ 4.0 4.1 《宋书·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5. ^ 《晋书·卷四·帝纪第四》
  6. ^ 6.0 6.1 6.2 6.3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7. ^ 7.0 7.1 《魏书·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8.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9. ^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10. ^ 《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11. ^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引《晋诸公赞》:“猛子式,字仪祖,有才干,至濮阳内史、平原太守。”“濮阳内史、平原太守”疑为“濮阳太守、平原内史”之讹。
  12. ^ 12.0 12.1 《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第四》
  13. ^ 《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六》
  14. ^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15. ^ 《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16.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17. ^ 17.0 17.1 《魏书·卷三十·列传第十八》
  18.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忻墓志
  19. ^ 《魏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20. ^ 《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21. ^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22. ^ 《魏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23. ^ 《魏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24. ^ 《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幸第八十一》
  25. ^ 25.0 25.1 25.2 《魏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
  26. ^ 《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27. ^ 《魏书·卷八十五·列传文苑第七十三》
  28. ^ 《北齐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三》
  29. ^ 《唐刺史考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