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蒙古革命
1990年蒙古革命(蒙古语:Ардчилсан хувьсгал)是1990年1月12日发生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的政治事件。
1990年蒙古革命 | |||
---|---|---|---|
东欧剧变的一部分 | |||
日期 | 1989年12月10日—1990年3月9日 (2个月3周又6天) | ||
地点 | |||
结果 | 蒙古改行多党制
| ||
冲突方 | |||
| |||
领导人物 | |||
匈奴 | 东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
鲜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车 | ||
突厥汗国 | 铁勒 | ||
东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后突厥汗国 | |||
回鹘汗国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辽朝 | 克烈 | 乃蛮 | |
蒙兀 | |||
蒙古帝国(诸汗国) | |||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
北元与后蒙古帝国时期 | |||
鞑靼(东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尔喀 | (四卫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 |||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 |||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国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 |||
蒙古国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义 | |||
这场革命始于要求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绝食抗议,最终导致蒙古的民主化与宪法的重新制定。这场革命由在乌兰巴托苏赫巴托尔广场抗议的青年领衔,结局为威权政体以不流血的方式瓦解。
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国名为蒙古国,并更改国旗、国徽,实行多党制,从专政制度转变成宪政民主体制。这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包括委员桑加苏伦·卓力格、乌兰巴托前市长额尔登·巴特乌勒、巴特额尔登·巴特巴亚尔与前任蒙古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
这场革命终结了蒙古70年来的社会主义政权。革命后多党制开始实行,但蒙古人民革命党仍维持统治直到1996年于选举落败,虽然如此,这场革命仍为蒙古民主改革与走向市场经济的开端,其受到苏联的改革与东欧剧变的启发与影响。
背景
蒙古曾为中国(清朝)的附庸国。1911中国武昌起义后,蒙古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成立政教合一的大蒙古国。经过几波周折,1921年在苏联的帮助下正式宣布独立。然而,蒙古深受苏联的影响,1924年成为一党制社会主义国家。
执政党蒙古人民党因为苏联方面的压力,更名为蒙古人民革命党[1]。此后几十年,蒙古与苏联高度结盟,苏联视之为自己的“卫星国家”。[2][3]为了建立共产主义国家,蒙古采取了各种极端措施,民主领袖、喇嘛和知识分子遭到迫害和清洗。[4]蒙古一度完全禁止宗教活动,摧毁700座寺院,同时建设蒙古最大的城市、建立主要工业以及发展群众教育。[5][6]1939年至1984年,霍尔洛金·乔巴山、尤睦佳·泽登巴尔两任国家领导人,都对苏联日益介入蒙古持支持态度。[7][8]1984年,尤睦佳·泽登巴尔辞职。以姜巴·巴特蒙赫为首的新领导层受到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启发,推进经济改革,但民间不少人主张更加广泛的变革。[9]
1980年代末,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垮台,苏联放弃对东欧的控制。1989年,苏联开始从蒙古撤军[10]。
过程
1989年12月10日,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出现了半个多世纪来第一次非官方组织的群众示威游行,乌兰巴托四处都能见到批评国家政策、呼吁民主改革的传单,全国各地爆发群众示威。[11][12][13]
1989年12月卓力格领导成立蒙古第一个反对党——蒙古民主联盟。[10]
示威者要求多党制、普选的自由选举、以市场经济取代中央计划经济、私有制、重组政府以及保护人权,保护宗教自由。[14]示威者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以示对政府强加蒙古语西里尔字母的抗议。
1990年1月12日,游行示威者无视游行集会的禁令,要求政治和经济改革[10]。2月18日,民主联盟宣布成立蒙古民主党,其指导纲领是“自由主义”。[10]
1990年3月,广场上发动静坐绝食,要求当时执政的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辞职[13]。5月,蒙古修订宪法,删除一党专政条文,正式开放党禁[10]。6月,人民革命党依法重新登记注册[10]。7月蒙古人民革命党在蒙古历史上首次自由选举中获胜。
1990年9月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兼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统彭萨勒玛·奥其尔巴特当选为首任蒙古国总统。
1992年1月13日,蒙古通过了第四部宪法(蒙古国宪法),同年2月12日生效。宪法规定,其崇高目标是在本国建立人道主义的公民民主社会[15]。
参考文献
- ^ Simons, William B. (编). 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Communist World. Brill. 1980: 256. ISBN 9028600701.
- ^ William, B. Ballis. The Political Evolution of a Soviet Satellite: The 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June 1956, 9 (2): 293–328. JSTOR 444608. doi:10.2307/444608.
- ^ Bradsher, Henry. The Sovietization of Mongolia. Foreign Affairs. Apr 1972, 50 (3): 545–553. JSTOR 20037928. doi:10.2307/20037928.
- ^ Bilskie, Julia S.; Arnold, Hugh M. An Examin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of Mongolia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Jan 1990, 19 (2): 205–218. JSTOR 45194063.
- ^ Humphrey, Caroline. AThe Moral Authority of the Past in Post-Socialist Mongolia. Religion, State and Society. Apr 1992: 375–389. doi:10.1080/09637499208431566.
- ^ Bradsher, Henry. The Sovietization of Mongolia. Foreign Affairs. Apr 1972, 50 (3): 545–553. JSTOR 20037928. doi:10.2307/20037928.
- ^ Yumzhagiin Tsedenbal, Ex-Chief Of Mongolia in Hard-Line Years. The New York Times. Apr 1991.
- ^ Radchenko, Sergey. Choibalsan's Great Mongolia Dream. Inner Asia. Apr 2009, 11 (2): 231–258. JSTOR 23614962. doi:10.1163/000000009793066532.
- ^ Kaplonski, Christopher. Truth, History, and Politics in Mongolia: The Memory of Heroes. Psychology Press. 2004: 51, 56, 60, 64–65, 67, 80–82. ISBN 1134396732.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社会主义蒙古的转身:老大哥送来的政治转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凤凰网.
- ^ Tsakhia Elbegdorj. Community of Democracies Mongolia. [8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une 2013).
- ^ G., Dari. Democracy Days to be inaugurated. news.mn (in Mongolian). 5 December 2011 [8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anuary 2012).
- ^ 13.0 13.1 1950年代蒙古曾叫苏联父亲 称中国为母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凤凰网.
- ^ Heaton, William R. Mongolia in 1990: Upheaval, Reform, But No Revolution Yet.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Jan 1991, 31 (1): 50–56. JSTOR 2645184. doi:10.2307/2645184.
- ^ 蒙古. 四川人大. 2009-06-26 [201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