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或称破音字勾破)、多音词是指在同一个语言和同时期有多个读音的字、词,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常见于汉语日语

多音字词往往收到语义、语法、搭配和其他原因变化而变化,也可能和以上变化没有关系、多种读音都可接受。如:普通话“谁”可被选择读作 shéi 或 shuí

以下部分说明多音现象的产生原因:

自然产生

语法变化

汉语中词汇(早期汉语主要是单字词)残存的形态变化遗留到文字上,就表现为多音字。四声别义是汉语形态变化的一种。 经过多次读音规范的修改后,这类多音字趋于消失

    • jì,一般用于名词,如“骑兵”
    • qí,一般用于动词,如“骑马”
(现今中国已将“骑”统一读作qí)

汉语的形态变化消失极早,很多词汇在现代已无异读

    • 广韵》中记载有两种读音:“薄迈切”bʱai 与“补迈切”pai,但这两个读音早在近代以前,由于浊上变去已经合并。

非同源词

有些语义之间不具备语源学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拼写同一个词。

文白异读

这些发音通常两者均可接受,如:

  • 六:文“lù”、白“liù”(中国已统一读作liù)
  • 白:文“bó”、白“bái”
    • 此字在20世纪中期已经读“bái”,但在新国音时仍有“bó”一读;一般专有名词多采文读,故李白在英语中曾依威妥玛拼音拼做“Li Po”。
  • 百:文“bó”、白“bǎi”
    • 百色曾读Bósè,中国今读bǎisè。

语音演变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与其他语言融合或自身发展时,会演生出许多读音,诸如懒音、语音脱落等。

外来语

日本汉字音读最为明显,日本汉字的读法一般有二个以上,是因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传入的结果。

在普通话中亦间有取自游牧民族等其他民族语言、梵语、其他汉语语言或方言的发音属于此类。

入派三声的不同情况

官话的入声消失之后,派入其馀三声,但不同官话方言派入的方式不同,这些不同的官话方言相互影响,造成了一字多音(一部分在北京话中可以看作文白异读),如:

  • 角:文“jué”、白“jiǎo”
    • “角”于《广韵》中有两个读音:觉小韵(上述发音)与禄小韵(今读lù)
  • 壳:文“què”、白“qiào”与“ké”
    • “壳”于《广韵》仅一音

人工干预

汉字简化后的合并

汉字简化同音合并主要以中国标准普通话为基础,不少在北方话同音但在其他语言如粤语并不同音也被迫合并,如“只”为“衹”、“隻”的合并字,“松”为“鬆”、“松”的合并字,从而变成多音字。

有些被合并的字甚至普通话也不同音。将语源和意义不相关甚至少部分读音也不同的字合并,这样一来就容易误解。唐德宗李适的“适”(kuò)就很可能被误读为shì。

汉字简化产生的多音字举例
繁体字 简化字
字形 汉语拼音 注音符号 粤拼 用例
biǎo ㄅㄧㄠˇ biu1 手錶
biǎo ㄅㄧㄠˇ biu2 表示
ㄈㄚ faat3 發財
ㄈㄚˇ faat3 頭髮
shì ㄕˋ sik1 高適(唐代诗人)
kuò ㄎㄨㄛˋ kut3 李适(唐德宗)
sōng ㄙㄨㄥ cung4 松樹
sōng ㄙㄨㄥ sung1 放鬆
只/衹 zhǐ ㄓˇ zi2 只有/衹有
zhī zek3 形單影隻
shù ㄕㄨˋ seot6 藝術
zhú ㄓㄨˊ seot6 白朮(一种中药)

因推行“正音”产生的异读

“粤语正音运动”中,部分高校推行何文汇等人主张的“正音”,导致社会上同时存在“正读”和“俗读”多种发音,有专家批评这是“人为制造语音混乱”[1]

粤语正音运动产生的异读字举例(以下使用粤拼
汉字 通行发音 提倡“正音” 备注
dau2 gau2
jiu2 jiu1 “jiu1”的读法在历史上曾经流行。

叶韵

过去因一些人对音韵学了解不足,不明白语音会随著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为了让上古的诗歌押韵,提出了叶韵的读法,但该读法在当今已被认为为错误的方法,不应该改读音。

中华上古、中古时代的读音(见上古汉语拟音中古音)与今天的读音差异甚远,甚至存在一些普通话早已消失的大舌颤音入声,因此要求古诗符合现代读音的韵律显然是不合理的。

特殊情况

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避讳避审开玩笑,也会产生新的读音。

多音字标准

另见

参考文献

  1. ^ 潘国森. 基本中文. 次文化堂. ISBN 978-962-992-315-0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