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安拉

巴勒斯坦实际首都

拉姆安拉,又译拉马拉(阿拉伯语:رام‌الله‎,罗马化Rām Allāh直译真主的高度[1])是巴勒斯坦国的实际首都[注 1],位于约旦河西岸拉姆安拉和比雷赫省东耶路撒冷以北约10公里。拉姆安拉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总部所在地,也是大多数国家驻巴勒斯坦外交机构所在地。

拉姆安拉
拉马拉
A类直辖市
阿拉伯语转写
 • 阿拉伯文رام‌الله
从顶端起顺时针
拉马拉天际线及中央清真寺、阿拉法特墓、圣母领报教堂、罗马遗迹、阿尔马娜拉广场英语Al-Manara Square
拉姆安拉在巴勒斯坦国的位置
拉姆安拉
拉姆安拉
拉马拉在巴勒斯坦国的位置
坐标:31°54′N 35°12′E / 31.900°N 35.200°E / 31.900; 35.200
巴勒斯坦网格168/145
国家 巴勒斯坦
拉马拉和比雷赫省
政府
 • 类型(1995年起)
 • 市长Musa Hadid
面积
 • 总计16,344 杜纳亩s(16.3 平方公里 或 6.3 平方英里)
人口(2017年)
 • 总计38,998人
 • 密度2,393人/平方公里(6,197人/平方英里)
网站www.ramallah.ps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总部

历史

拉姆安拉作为现代城市的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而此地也有更早时期的考古遗迹。

公元前

拉姆安拉附近有发现古代墓穴。[2]拉姆安拉以南的纳斯贝泉堆丘考古遗址有可能是《圣经》中本杰明米斯巴的所在地。[3]当地也有一些砖石结构建筑,可追溯至大希律王统治时期。[3]

十字军东征时期

当地有发现十字军时期的陶片。[4]拉姆安拉是十字军驻地之一,当时名为拉马利(Ramalie)。[5][6]当地亦有发现一座十字军时代的拱形门廊建筑,其用途尚不确定。[7]

奥斯曼帝国时期

1517年,拉姆安拉随整个巴勒斯坦一起并入奥斯曼帝国。现代拉姆安拉城市由哈达丁家族于16世纪中期建立,该家族由加桑尼德基督徒后裔组成。哈达丁家族原本生活在约旦河以东的卡拉克和舒巴克地区,后因战乱迁徙至此。[8]

拉姆安拉的山区地形与哈达丁家族原本的栖息地相似,吸引了哈达丁家族前来定居。此外,拉姆安拉森林茂密,为哈达丁家族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用于锻造[8]在1596年的税务登记册中,拉姆安拉被列为圣城耶路撒冷的分区。当地有71户基督徒家庭和9户穆斯林家庭。政府对当地小麦、大麦、橄榄和葡萄树等作物征收25%的固定税额。[9]

1838年,美国圣经学者爱德华·罗宾逊访问拉姆安拉,称当地居民为“有希腊礼仪的基督徒”。当地有200名纳税男性,据此估计当时总人口为800-900人。[10]

1883年,《西巴勒斯坦调查》一书对拉姆安拉的记录如下:

(当地是)一座大型基督教村庄,矗立在高耸的山脊上,有许多精心建造的石屋,向西望去可见到大海。当地坐落于花园和橄榄园当中,南面有三处泉水,西面有一处泉水。北面还有三处泉水,距离村庄不到一英里。东面有一口井。东北方向有岩石凿成的坟墓,入口凿得很精巧,但完全被垃圾堵住了。村里有一座希腊教堂,东边有一座拉丁修道院和一所新教校舍,都是现代建筑。村庄的土地是教会财产,属于耶路撒冷圣地。大约四分之一的居民是罗马天主教徒,其余的是希腊东正教教徒[11]

1948年以色列立国后,离开以色列领土的难民令拉姆安拉的人口在5年内增加了一倍,但同时有约三分一的原居民移民到美国,发展成为美国国内最大阿拉伯裔社群之一。拉姆安拉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被约旦吞并,居民成为约旦公民。拉姆安拉在1967年六日战争后被以色列军事占领,以色列人在附近建立的定居点限制了拉姆安拉的发展。以军直至1995年始撤出市中心,让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进驻,但在外围保留据点。

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以巴冲突,令拉姆安拉的经济急速恶化,居民生活也大受影响。

在2004年去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前主席阿拉法特葬于拉姆安拉。

经济

注释

  1. ^ 巴勒斯坦国法定首都为东耶路撒冷以色列自1967年六日战争起由实际控制耶路撒冷全域,并视整个城市为本国首都。

参考文献

  1. ^ "Ramallah.ps". Ramallah.p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November 5, 2011. Retrieved November 13, 2011.
  2. ^ Conder, C.R.; Kitchener, H.H. (1883). The Survey of Western Palestine: Memoirs of the Topography, Orography, Hydrography, and Archaeology. Vol. 3. London: Committee of the 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 p.155
  3. ^ 3.0 3.1 "Ramallah | town, West Bank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ne 27, 2022. Retrieved June 10, 2022.
  4. ^ Finkelstein, I.; Lederman, Zvi, eds. (1997). Highlands of many cultures. Tel Aviv: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Tel Aviv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Section. ISBN 965-440-007-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August 10, 2020. Retrieved January 3, 2019.
  5. ^ Rey, E.G. [in French] (1883). Les colonies franques de Syrie aux XIIme et XIIIme siècles (in French). Paris: A. Picard.
  6. ^ Prawer and Benvenisti, 1970, cited in Finkelstein and Lederman, 1997, p. 353
  7. ^ Pringle, D. (1997). Secular buildings in the Crusader Kingdom of Jerusalem: an archaeological Gazette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6010-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ne 8, 2020.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15.
  8. ^ 8.0 8.1 "American Federation of Ramallah Palestin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October 29, 2008.
  9. ^ Hütteroth, Wolf-Dieter; Abdulfattah, Kamal (1977).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alestine, Transjordan and Southern Syria in the Late 16th Century. Erlanger Geographische Arbeiten, Sonderband 5. Erlangen, Germany: Vorstand der Fränkischen Geographischen Gesellschaft. ISBN 3-920405-41-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October 14, 2019. Retrieved December 10, 2018.
  10. ^ Robinson, E.; Smith, E. (1841). Biblical Researches in Palestine, Mount Sinai and Arabia Petraea: A Journal of Travels in the year 1838. Vol. 2. Boston: Crocker & Brewster.
  11. ^ Conder, C.R.; Kitchener, H.H. (1883). The Survey of Western Palestine: Memoirs of the Topography, Orography, Hydrography, and Archaeology. Vol. 3. London: Committee of the 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