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穆德
约翰·穆德(John Raleigh Mott,1865年5月25日—1955年1月31日),美国的基督教领袖、[1]布道家及社会工作者。为十九和二十世纪基督教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最为重要的人物。[2]他曾长期领导基督教青年会(YMCA)和学生志愿宣教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组织国内外青年投入宣教及社会服务工作。他又推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曾主持历史性的爱丁堡宣教会议(Edinburgh Missionary Conference, 1910年),联合各宗派在宣教大使命下合一,此一会议成为二十世纪教会合一运动的起头,并启发及指示了许多二十世纪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重要人物。[3]当1948年普世教会协会(World Christian Council)成立时,大会尊崇他对教会合一运动的伟大贡献,而推举他为终身荣誉会长。他也在1946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以表扬对跨越国界沟通与事工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贡献。[4]
生平
穆德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洛克兰,随后与经营木材生意的父母(John Mott, Sr.和Elmira (Dodge) Mott)搬迁至爱阿华州的普斯维尔(Postville,Iowa),其父并被选认为该镇第一位市长, 家境经济环境颇为优裕。穆德和父亲及两位姊姊是在1879年2月,爱阿华州青年会所举办的跨宗派布道聚会中,因著贵格派奋兴布道家狄坚(J. W. Dean)的布道会中决志,此后成为热心的信徒。[5]十五岁时就读上爱阿华大学(Upper Iowa University)的预备班,成为该校青年会创会成员,这是一所位于费耶特的小型卫理公会预备学校和学院。他是该校历史和文学的学生,就读期间在辩论和演讲比赛中也有出色的成绩。[4]1885年转学至康乃尔大学,也先后被选为该校青年会的主席及副主席。在就读大学期间曾修读希腊文及一些神学科目,但其一生未曾接受正规神学训练,也未接受任何宗派按立。[6]次年1月14日他参加了剑桥七杰之一的施达德(C. T. Studd)所主领的聚会。施达德的一句话深入他心:“你为自己求大事吗?不要求这些。你要先求上帝的国。”[7],穆德决志参与海外宣教行列。 这次决志后,穆德改变生活作息,美日至少研读圣经一小时,并利用星期日前往监狱义务性主持聚会。同年暑假,他参加了大奋兴布道家慕廸(Dwight L. Moody)在麻州北田(Northfield)营地所举行的大专夏令圣经聚会,在为其一个月的聚会中有一百位青年学生决志要成为海外宣教士,他是其中之一。
大学毕业后穆德投身加入基督教青年会担任巡回干事,主责各大专院校青年会的联系工作,穆德任职巡回干事一年后,升任为高级学生干事,主责青年会海外拓展工作。在1890-91年间穆德就累积了三万一千英里的旅行里程,参与了二十三个会议或营会,接触了上千位的学生。[8]在与各地学生领袖的接触后,促使穆德有了成立普世学生组织的梦想。
1895年穆德前往欧洲,在8月17日于瑞典瓦士敦纳城堡(Vadstena Castle),与别的国家的领袖组织了世界基督徒学生联盟(WSCF,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穆德在会中被选任为总干事,此后穆德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世界巡回,在此期间他先访问了欧洲国家,而后访问中东、锡兰、印度、澳洲、纽西兰等地,分别倡议及协助成立了印度与锡兰、澳洲学生联会。造访中国和日本,[7]并将他的行程报告编撰成书《征服世界的战略要点:与基督教进步有关的大学和学院,1897》。[9]其后任职该职务二十八年直到1922年。
1910年6月10日的苏格兰爱丁堡,在穆德与其他来自各国一千二百位差会代表、宣教士与教会领袖参与讨论下,穆德作为会议主席,主持并在会议中报告会议成果:再次确认向未信基督的民族传福音是教会最高的使命,全世界各地教会及信徒必须共同合作,才能更快更有效达成使命。[10]
另有一插曲,在爱丁堡大会后,1912-13年穆德做了一次重要的环球之旅,目的在于宣传爱丁堡续行委办会的异象,协助各国成立全国性基督教组职级学生布道工作;[11]也在印度、中国、日本和韩国举办了 21 次区域性宣教大会。在1912 年,当时一位对表示支持的白星航运公司的官员,想提供铁达尼号的免费船票给穆德和他的一位同事,但他们拒绝了,并选择乘坐了较小且内装较为朴实的拉普兰号。根据霍华德·霍普金斯的传记,在纽约市听到这个消息后,两人对视一眼,说:“上帝一定有更多的工作要我们去做。”[12]
1928年穆德在国际宣教协会于耶路撒冷举行的会议后宣布退休,离开基督教青年会的工作。但仍持续在全球各地主持讲座,并将讲稿印刷出版。穆德对基督教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贡献,是在青年及宣教方面,同时也在平信徒运动与跨宗派合作上,有著极为重大的贡献。[13]
1946年12月穆德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以表扬对跨越国界沟通与事工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贡献。[7]
穆德于1955年1月31日安息主怀。
参考文献
- ^ 王美秀,段琦,文庸,乐峰等,《基督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P382。
- ^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香港:明风出版,1998),P318。
- ^ 华尔克(Williston Walker),《基督教会史》,谢受灵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70),P924-5。
- ^ 4.0 4.1 MLA 风格:John R. Mott – Facts。诺贝尔奖.org。诺贝尔媒体 AB 2021。周五。2021 年 6 月 11 日。<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eace/1946/mott/fac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P320。
- ^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P319。
- ^ 7.0 7.1 7.2 Frederick W. Haberman,诺贝尔讲座,和平 1926-1950。
- ^ 同上,P324。
- ^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P330。
- ^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P334。
- ^ 同上,P334。
- ^ Greg Daugherty (March 2012). "Seven Famous People Who Missed the Titanic". Smithsonian Magazine.
- ^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P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