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壽泉
丁壽泉(1846年—1886年),原名生添,字子浚,號醴澄,榜名壽泉,福建省臺灣府彰化縣鹿仔港保鹿仔港街(今屬臺灣省彰化縣鹿港鎮)人,鹿港丁協源家族始祖丁克家的第六子[1]。
丁壽泉 | |
漢字 | 丁壽泉 |
---|---|
白話字 | Teng Siū-choân |
台語羅馬字 | Ting Siū-tsuân |
他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取舉人,之後在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殿試中式第三甲第四十八名同進士出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2]。後授廣東即用知縣,加同知銜,但因為家中因素,未前往廣東就任[1]。
參考來源
- ^ 1.0 1.1 張子文. 丁壽泉. 臺灣記憶.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3) (中文(臺灣)).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三):光緒六年。庚辰。五月。…… 王寯頤。韓仲荊、趙文偉、邱晉昕、胡文淵、李和卿、楊依斗、馬存朴、孫浤澤、熊爾卓、盧煦春、何榮楠、張是彝、卜文煥、黃緒祖、吳士俊、吳兆基、周國琛、諶增模、張豫泰、丁壽泉、王策范、劉奎辰、吳樹德、彭修、張賢符、汪宗沂、王芝蘭、楊溶、陳子驥、林士菁、馮仲侯、祁徵祥、潘炳辰、夏聯鈺、陳為燠、陳文錦、黃嘉爾、劉汝霖、汪寶樹、黃禧祖、董敬安、王恩光、曹作舟、莫燮乾、徐壽基、王家賓、魏廷梁、陳澤春、玉啟、盧慶雲、張守訓、趙炳榮、顧紹成、張銘和、楊維培、鄭言紹、張覲光、鮑翰卿、李和燮、鄭振聲、朱兆鴻、韓受卿、何永卓、張士鋥、孫殿甲、查蔭元、金鴻霄、黃成采、景天相、文郁、楊耀林、趙永清、胡昌祖、趙敏熙、趙受璋、金毓麟、丁振德、孫之鴻、劉玉成、戴錫麟、楊淑修、傅為霖、王清江、李肇庚、朱承烈、呂元恩、唐步雲、喬保印、闞絅、倫肇紀、武頌楊、曾雲章、高積健、徐京、趙永昌、程仁均、余效衡、趙文源、王化光、田廣恩、方儒棠、胡政舉、沈錫周、施朝銓、黨步衢、邱兆榮、楊清魁、王清綬、胡郁、丁若、何鎔、儒芳、廖鏡伊、陳汝欽、鄒用中、俱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
- ^ 林文龍. 《台灣中部的人文》. 臺北市: 常民文化. 1998年1月: 233頁. ISBN 957-849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