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姆公園
伯納姆公園(英語:Burnham Park)是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庫克縣芝加哥市的一個開放式公園,長6英里(9.66公里),598英畝(2.42平方公里)的公園由芝加哥公園物業組成,沿着密歇根湖邊其將格蘭特公園和傑克遜公園連接在一起。[1][2]該公園是1927年以一名叫丹尼爾·伯納姆的城市規劃建築師命名的。[2]伯納姆是在1893年世界哥倫比亞博覽會的設計師之一。商人亞倫·蒙哥馬利·沃德認為芝加哥需要有一個公開通達的「永遠開放,清晰和自由」的湖畔,以免這個城市淪為那個時代那些由建築業和重工業破壞了城市美麗的典型骯髒的美國城市。這個城市的湖畔從好萊塢到彩虹灣附近的鋼鐵廠前城區範圍內一直開放至今。
Burnham Park 伯納姆公園 | |
---|---|
基本資料 | |
類型 | 市立 |
位置 | 美國伊利諾伊州庫克縣芝加哥市 |
座標 | 41°50′7″N 87°36′26″W / 41.83528°N 87.60722°W |
面積 | 598英畝(2.42平方公里) |
開放 | 1920 |
營運者 | Chicago Park District |
狀態 | 全年開放 |
地圖 | |
公園是伯納姆1909年計劃的自然產物。城市公園行政區通過多種方式獲得了公園土地,如遺贈,填埋場,和易貨貿易。公園現在主辦了一些城市最重要的市政結構,如軍人場和麥考密克宮。公園把博物館園區的土地給了格蘭特公園。最近,園區已成為被稱為芝加哥南海運的奧黑爾國際機場的目的地,其為美國總統奧巴馬出訪建伍社會領域的一側。
歷史
沃德為爭取窮人可進入芝加哥湖畔而鬥爭。 1906年,他為維護周邊格蘭特公園為公共公園發起運動。1836年以來,格蘭特公園已被前四伊利諾斯州最高法院立法裁決並確定保護為「永遠開放,清晰和自由」的公園。[3][4][5]19世紀90年代中期,建築師丹尼爾·H·伯納姆開始規劃一個公園和林蔭大道將格蘭特公園、傑克遜公園與市中心連接。作為1893年世界哥倫比亞的建設領導人,伯納姆因為發展白色城市而聞名。博覽會之後,伯納姆開始設計一個功能更強大的芝加哥。伯納姆的計劃發表在他1909年芝加哥計劃中,包括一個有一系列島嶼的湖畔公園,划船港口,海灘,運動場。[6]伯納姆著名的1909年計劃最終保留了格蘭特公園和整個芝加哥湖畔。
1860-1890
1856年保羅·科內爾捐贈在第51和第53街之間建立了東區公園。[7]大部分土地侵蝕之後,東區公園被併入伯納姆公園,並最終在1992年更名為哈羅德華盛頓公園。他捐款後的幾年內,在伯納姆南端的未來傑克遜公園東北角進行了擴建。最值得注意的擴張包括1884年至1888年建造的海堤和花崗岩鋪的漫步海灘以及一個用於哥倫比亞博覽會中愛荷華州館的建築。[8]
科內爾為建設一個公園和大道系統而遊說。1867年作為一種為有錢人提供駕駛區並誘引人們為房地產投機者和開發商的利益而搬離的方法,第一次債券票被否決。 1869年,立法機關通過該法案。
1869年,得到身為地主和開發者的保羅·科勒爾的支持下,南方公園委員會成立。公園今後的選址主要是在密西根湖附近或者是毗鄰伊利諾斯州鐵路主幹道。1892年,沿着現在公園的西邊的一個河堤上,之前搭建的鐵路豎立了起來南方公園隨着傑克遜公園一起發展,米德維公園和華盛頓公園的設計(由弗萊德里克·奧姆斯特德和卡維特·沃克斯設計)主要注重於潟湖以及從密歇根湖到南方公園(現在的國王公園)區的航運,第55街以及除此之外的一個乘車旅行公園的開發,一條沿着湖北至市中心區的馬車道。到19世紀80年代為止,這項開發包括肯伍德區和波溫區,而到了19世紀90年代,由於移民的增加,城市範圍由39街擴展至1989年的130街,實際上合併了整個海德公園鎮區(35街至138街)。[8]
1890-1910
哥倫比亞博覽會在傑克遜公園舉行,在海德公園修建供博覽會使用的房屋。在19世紀90年代中期的蕭條期間,在新芝加哥大學的校區周圍提供房地產開發商進行開發以便讓其有機會獲利。南方公園委員會主席詹姆士·E·艾爾斯沃思要求伯納姆設計一條大道將傑克遜公園和格蘭特公園連結起來,這是傑克遜公園公園變化的一部分。伯納姆排除了住宅的擴張,提出了綠化區,港口,湖,水景,一條通往市中心區的運河,以及一個景色優美的大道的開發計劃。以"為民眾服務的活動場所"為主旨,該區計劃將擁有橋,帶亭台的海灘以及公共浴室。1986年,伯納姆開始將這個計劃推薦給馬歇爾 菲爾德,喬治 普曼,菲利普 奧莫爾 以及若干企業組織。 1901年,芝加哥商業俱樂部開始促使這個構思通過並且在1908年發表了芝加哥計劃,該計劃由伯納姆和愛德華 H 本內特提出,由儒勒 蓋林斯以繪圖說明。 儘管在1907年,在法庭駁回了該項立法之前,當年那屆的立法機關一直在通過一項在用語上支持鐵路的提案。從1907年開始一直到1920年,為獲得公園土地的合法鬥爭在一直持續着。[8]
1910-1920年
南方公園委員會取得了日後成為費爾德博物館場地的使用權,作為交換,將160英畝(0。65平方千米)的土地改建為伊利諾斯中央鐵路。政府部分不得不批准了若干計劃,包括庫克郡開設巡迴法庭,聯合國大會,芝加哥計劃委員會,美國戰務部長。1912年,伯納姆逝世,新的芝加哥委員會建立。1919年,廣場北端開始進行垃圾填埋。1920年2月,經投票通過了一項2000萬美元的發行債券,作為伯納姆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倡議開發新土地完成格蘭特公園,以實現「南方海岸發展」計劃。同年,費爾德博物館對外開放,展覽品從傑克遜公園轉移到地下室。至1925年,新的地形包括北風島,它是伯納姆計劃中已建成部分中唯一的近海地形[9],延長至第23大街。[8]
1920-1930
1922年,為建造體育場通過了一項價值250萬美元的發行債券,此想法由伯納姆生前提出。該體育場由建築師霍拉伯特和羅奇設計,為紀念一戰的老兵命名為「士兵體育場」。後因花費超支,在1926年通過了又一項發行債券。至1924年,防波堤從第14大街延至第55大街。至1926年,士兵體育場及湖濱大道的一部分對外開放,垃圾填埋工作從第23大街延至第56大街,不過由於岬點尚未完成,引起了關於垃圾、風沙和異味的不滿。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伯納姆廣場與鄰近的北風島持續進行垃圾填埋工作。[10]1927年1月14日,以丹尼爾·伯納姆給南方發展命名,越來越多的人支持在公園舉行世界博覽會。湖濱大道的建設得以完成,北行車道以萊弗·埃里克松命名,南行車道則以克利斯多弗·哥倫布命名。1929年,開始了公園岬點的建設。30年代的大蕭條拖延了工作進程,並使近海島嶼的建設難以繼續。伯納姆公園被選定為進步世紀世界博覽會的場地,在第51大街的南邊還建了一個停泊快艇的內港。[8]
1930年代-1940年代
在1933年和1934年,世紀進展國際博覽會在伯納姆公園舉行。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芝加哥公園行政區利用聯邦工程進度管理基金完成了垃圾填埋作業,以及由著名的伊利諾斯州理工大學教授阿爾佛雷德考德威爾設計師對海角點進行了景觀美化設計。1935年,愛德華約瑟夫凱利市長提出了公園永久博覽會的提議。在北風島沒有成為聯合國所在地之後,該州通過了一項創立大都會博覽會管理局的法案,並同時通過了對梅格斯菲爾德的建造。[10]1948年,伯納姆公園舉辦了鐵路博覽會[10],證明了此類集會在該地的可行性,這最終導致了1960年第一個麥考密克廣場的興建。[10]
1950年代-1970年代
在20世紀50年代,該公園是項目耐克防空體系發射的主要基地。在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和美國軍方在美國的40個城市中擁有類似的基地,這些基地於1971年被拆除。[11]1967年起初的麥考密克廣場(McCormick Place)也被燒毀,儘管遭到反對,新的廣場於1971年在伯納姆公園開放。[6]
巴爾博紀念碑
這是意大利飛行員、著名法西斯主義者伊塔洛·巴爾博的偉大事跡,他率領二十四艘航班從羅馬起飛,橫越大西洋飛抵密歇根湖。巴爾博的空軍軍隊1933年6月30日從意大利出發,在中途數次短暫停留後,於7月15日抵達目的地。為了紀念這次飛行,第七街更名為巴爾博大道。之後貝尼托·墨索里尼將一根公元二世紀時期的羅馬柱作為凱旋之禮,在進步世紀時期這根羅馬柱佇立在意大利博物館前。[12]巴爾博紀念碑坐落於軍人球場東部的湖畔自行車道附近,是巴爾博飛行僅存的文物之一。紀念碑的圓柱原是奧斯提亞·安提卡瑪麗娜大門附近的一根門廊,現佇立於大理石底座上,上面刻有意大利文與英文的碑文:
“ | 這根羅馬柱有20世紀的歷史,原本佇立於羅馬帝國港口城市奧斯提亞的海灘上,見證着羅馬帝國的命運。在貝尼托·墨索里尼的贊助下,意大利法西斯帝國將其贈與芝加哥作為紀念,以表示對巴爾博指揮的大西洋空軍的敬意,在法西斯執政的第11年,這支勇敢的羅馬空軍飛越了大西洋。 | ” |
今天的伯納姆公園
在90年代末,博物館館園(包括阿德勒天文館,謝德水族館和菲爾德博物館)附屬於伯納姆公園的格蘭特公園。伯納姆598英畝的土地(2。42平方公里)還包括軍人球場和芝加哥最高會議中心——位於湖邊的麥考密克廣場,每年可以容納400多萬人。[13]芝加哥公園區還設有一2萬平方英尺(1,900平方米)的全混凝土溜冰場,位於31號海濱大道上芝加哥公園區海濱別墅的南部。[14]據普遍報道,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回到他的家鄉芝加哥凱伍德社區進行訪問時,他在奧黑爾社區通過乘坐奧黑爾國際機場的直升機抵達伯納姆公園,並在那裡乘坐專車前往。[15][16]
摩根淺灘
1999年,公園區為眾多的湖畔公園和歷史公園啟動了一個長期的規劃項目。[17]在2000年1月5日,公園區的第一步行動是採用伯納姆公園的框架規劃來增加公園的土地面積。[18]這個項目始於2009年,目前仍在持續。在這個項目下,公園區、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和芝加哥市的環境部的共同工作。[19]項目已經耽擱了,部分原因是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已經注意力轉移到伊拉克戰爭的項目設計上。[20]波爾拉托扎工作室(Bauerlatoza Studio)與哈扎工程公司(Harza Engineering)協力,在第45街到第51街之間的公園區域設計的一個自然生態區,它的特色就是在一個稱為摩根淺灘的區域中有淺基岩。花費4200萬美元的面積擴增行動將使公園用地面積增加30英畝(0。12平方千米),增加的部分位於密歇根湖的周圍。[21]
位置
馬飛治街是格蘭特公園和伯納姆公園之間的分界線。[22]伯納姆公園始於北島和第14街海灘,環繞伯納姆碼頭及其船塢,沿一片狹長地區伸展,通過戰士體育場和邁考密展覽中心,位於第56街的南邊。提到的戰士體育場和邁考密展覽中心打亂了關於伯納姆公園的初始規劃。公園大部分位於湖濱大道和密歇根湖之間,但它穿過了湖濱大道,在某些地方毗鄰伊利諾斯中央鐵路軌道。第31街擁有一個海灘,第34街擁有一個滑冰公園,第49街擁有一個石海灘,海德公園的第51街擁有一個模型船水池。公園的盡頭在第55街的岬點,那裡很繁榮。人行橋和地下通道使人們可以越過火車鐵軌的升降欄和湖濱大道,進入公園。一條標明了長度為6英里(10千米)的自行車道和慢跑道縱貫整個公園。
參考文獻
- ^ Burnham Park Framework Plan. BauerLatoza Studio.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30).
- ^ 2.0 2.1 Graf, John, Chicago's Parks Arcadia Publishing, 2000, p. 63., ISBN 0-7385-0716-4.
- ^ Spielman, Fran. Mayor gets what he wants - Council OKs move 33-16 despite opposition. Chicago Sun-Times. Newsbank. 2008-06-12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The taking of Grant Park. Chicago Tribune. Newsbank. 2008-06-08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2).
- ^ Spielman, Fran and Art Golab. 13-2 vote for museum - Decision on Grant Park sets up Council battle. Chicago Sun-Times. Newsbank. 2008-05-16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8).
- ^ 6.0 6.1 Burnham Park. Chicago Park District.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20).
- ^ File:20061022 Cornell Stone Hyde Park.JPG
- ^ 8.0 8.1 8.2 8.3 8.4 Burnham Park Timeline. Hyde Park Kenwood Community Conference.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6).
- ^ Clendon, Dennis. Chicago's Lakefront Landfill. The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of Chicago. Encyclopedia of Chicago (Chicago Historical Society). 2005 [2009-07-13]. ISBN 0-226-3101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4).
- ^ 10.0 10.1 10.2 10.3 McClendon, Dennis. Near South Side. The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of Chicago. Chicago Historical Society. 2005 [March 14,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 ^ Ortiz, Vikki. Old missile sites are silent reminders of a tense time. Chicago Tribune. 2009-05-15 [2009-07-13].
- ^ Maggio, Alice. Italo Balbo and Chicago's Forgotten Gift from Fascist Italy. Gapers Block. 2004-04-15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6).
- ^ South Lake Shore Drive History. Chicago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 ^ Beach & Lakefront Amenities. Chicago Park District.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4).
- ^ McCormick, John. Obama's day to hoop it up - President plays basketball, then watches NBA. Chicago Tribune. 2009-02-16 [2009-07-13].
- ^ Cooper, Helene. This President's Escape Is Sweet Home Chicago.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2-16 [2009-07-13].
- ^ Burnham Park Framework Plan. Hyde Park-Kenwood Community Conference Parks Committee.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4).
- ^ Plan to add 37 acres to Burnham Pk. lauded. Chicago Sun-Times. 2000-01-06 [2009-07-13].
- ^ Rejman, Rob. Great Lakes Urban Habitat Symposium Chicago 2009 (PDF). Chicago Park District. 2009 [2009-07-13].
- ^ Proposals and public input for the Morgan Shoal/45th-51st Street shoreline area.. Hydepark.org.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9).
- ^ Morgan Shoal at Burnham Park. BauerLatoza Studio.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30).
- ^ Burnham Park. ArchFilms.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