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魂使者

奪魂使者》(英語:Soultaker)是維維安·席林編劇、邁克爾·里西執導的1990年美國奇幻恐怖片喬·艾斯特維茲扮演電影同名主角,其他演員包括維維安·席林、格雷格·湯姆森、查克·威廉姆斯、羅伯特·齊達和大衛·「鯊魚」·弗雷利克。影片講述幾名年輕人因車禍導致靈魂出竅,設法逃脫前來拘魂的「奪魂使者」魔爪。席林根據現實生活中遭遇的車禍創作劇本,並受到動作國際影業製片人埃里克·帕金森的顯著影響。

奪魂使者
Soultaker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邁克爾·里西
監製
  • 康妮·金瑞
  • 埃里克·帕金森
劇本維維安·席林
故事
  • 埃里克·帕金森
  • 維維安·席林
主演
配樂喬恩·麥卡勒姆
攝影詹姆斯·羅森塔爾
剪輯
  • 傑森·科爾曼
  • 邁克爾·里西
製片商
  • 太平洋西部娛樂集團
  • 勝利影業
片長94分鐘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90年10月26日 (1990-10-26)(美國)
發行商動作國際影業
預算25萬美元[1]
票房4萬3982美元[2]

《奪魂使者》共用五周拍攝完成,預算僅25萬美元,原計劃直接發行錄像帶,但還是得到限量放映的機會,在全美共發行八卷拷貝。電影面世後評價不佳,但在1992年獲土星獎最佳錄像帶發行獎。影片一度計劃拍攝續集,演員陣容包括詹姆斯·厄爾·瓊斯費·唐娜薇,但始終未能落實。席林後將續集構思發展成小說《寂滅》,於2002年出版。1999年,《奪魂使者》入選電視喜劇《神秘科學影院3000》第十季第一集。

劇情

暑假期間,死亡天使(羅伯特·齊達飾)指示下屬「奪魂使者」(喬·艾斯特維茲飾)殺死五名年輕人並拘回他們的靈魂,分別是扎克(Zack,格雷格·湯姆森飾)和朋友布拉德(Brad,大衛·「鯊魚」·弗雷利克飾)、湯米(Tommy,查克·威廉姆斯飾),還有布拉德的女友坎迪絲(Candice,辛達·盧·弗里曼飾)和扎克的前女友娜塔莉(Natalie,維維安·席林飾)。娜塔莉的朋友先行離去,扎克提出用布拉德的車送她回家,布拉德剛剛吸食可卡因,神智尚不清醒,勉強同意她上車。高速行駛的布拉德為避開突然出現的奪魂使者撞車,坎迪絲當場死亡,另外四人昏迷不醒並且靈魂出竅。奪魂使者馬上拘走坎迪絲的魂魄並通知上級,死亡天使要求他拘得另外四人的靈魂。扎克等人的魂魄以為自己還活着並回到汽車旁,此時各人的驅體已被送往醫院搶救。奪魂使者突然現身並拘得布拉德的靈魂,其他魂魄無法阻止,只能馬上逃竄。

眾魂跑進便利商店向收銀員求救,但對方根本看不見他們。扎克等魂看到新聞報導車禍,對其中說法頗感摸不着頭腦,娜塔莉責怪扎克讓明知剛吸過毒的布拉德開車。三魂離開商店撥打求助熱線,但接線員聽不見他們說話,很快掛斷。奪魂使者再度出現,本想奪走娜塔莉的魂魄,但卻發現她長得很像自己前世意外殺害的情人,扎克趁他遲疑的機會救下娜塔莉逃走,湯米落在最後。死亡天使斥責下屬未能拘下她的靈魂,奪魂使者接下來抓到湯米。

扎克和娜塔莉回到她家,兩魂把當晚的遭遇告訴她母親安娜(Anna,讓·萊納飾)。扎克與娜塔莉重歸於好,安娜給女兒放火洗澡,並且娜塔莉洗澡時就在浴室門後看着女兒。扎克從電視上得知,娜塔莉的父親格蘭特市長宣布會在午夜關掉幾個年輕人的生命維持系統,並且安娜就出現在電視熒屏上。與此同時,浴室門外的「安娜」突然變成奪魂使者,他告訴娜塔莉,只要願意一直留在他身邊就能獲得永生。扎克趕來與奪魂使者搏鬥,但根本不是對手,娜塔莉朝奪魂使者開槍也不起作用。她告訴對方,自己只想和扎克在一起,奪魂使者把扎克扔出窗外,但扎克此時只是靈魂,所以沒有大礙。

兩魂趕往醫院,期望能在午夜前回魂復活。奪魂使者在電梯抓到娜塔莉,稱電梯會帶她前去死後世界,自稱是負責收集靈魂的天使,只要娜塔莉願意和他在一起就能獲救,而且扎克已經死亡,她的生命已沒有什麼值得留戀。四處尋找娜塔莉的扎克遇到已變成另一個奪魂使者的布拉德,原來任何殺人犯的靈魂(哪怕是意外致人死亡)都要付出擔任死神的代價。扎克在布拉德的幫助下進入死後世界並救出娜塔莉,還拿到兩枚可以幫助他們回歸肉體的「靈魂戒指」。

找到軀體後,娜塔莉飛入戒指,但卻依然無法甦醒,原來是吊墜導致靈魂無法復體。扎克把她的靈魂拉出來打算再試一次,但奪魂使者也在此時出現。扎克四處逃竄,最終跳下屋頂逃脫。死亡天使出現並告訴奪魂使者,時間已過午夜,他沒有完成任務。奪魂使者苦苦求饒,但還是被囚禁在靈魂戒指里。扎克回到驅體內並救醒娜塔莉,後來還在她出院時前去探視。

演員

  • 喬·艾斯特維茲(Joe Estevez,演員表上顯示「The Man」,意為「那個人」)飾奪魂使者
  • 維維安·席林(Vivian Schilling)飾娜塔莉·麥克米蘭(Natalie McMillan
  • 羅伯特·齊達(Robert Z'Dar)飾死亡天使
  • 格雷格·湯姆森(Gregg Thomsen)飾扎克·泰勒(Zack Taylor
  • 大衛·「鯊魚」·弗雷利克(David "Shark" Fralick,演員表上顯示「大衛·鯊魚」)飾布拉德·德維爾(Brad Deville
  • 讓·萊納(Jean Reiner)飾安娜·麥克米蘭(Anna McMillan
  • 查克·威廉姆斯(Chuck Williams)飾湯米·馬切托(Tommy Marcetto
  • 大衛·福塞特(David Fawcett)飾格蘭特·麥克米蘭(Grant McMillan)市長
  • 加里·科勒(Gary Kohler)飾哈格蒂警佐(Sgt. Haggerty
  • 戴夫·斯科特(Dave Scott)飾梅爾警員(Officer Mel
  • 辛達·盧·弗里曼(Cinda Lou Freeman)飾坎迪絲

製作

維維安·席林曾與朋友一起遭遇車禍,她根據這段經歷花費四個月時間寫出《奪魂使者》的劇本[3]。席林是在與動作國際影業(Action International Pictures)製片人埃里克·帕金森(Eric Parkinson)討論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決定創作劇本[4]。片商起初邀請喬·艾斯特維茲出演格蘭特·麥克米蘭市長,但他之後改為試鏡「奪魂使者」[5]。席林還在片中飾演女主角娜塔莉·麥克米蘭,這也是她首次主演電影。此前她曾出演佛瑞德·歐勒·雷的科幻片《星際監獄》(Prison Ship)和電視肥皂劇《杏林春暖》,但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4]

《奪魂使者》在亞拉巴馬州莫比爾取景,拍攝周期共五周,預算僅25萬美元[1][4]。1989年初,26歲的邁克爾·里西(Michael Rissi)獲聘導演本片,這也是他首次執導長片。里西曾導演1987年短片《蛇眼》(Snake Eyes),該片屬合集電影《恐怖之眼》(Terror Eyes)的組成部分,帕金森和席林均曾參與電影製作。[1][4]里西起初不想接手,但又對導演平行宇宙題材電影很感興趣,所以決定加盟,最終電影的廣告和字幕上都註明本片是「邁克爾·里西作品」[1]。電影攝製從1989年7月開始[6],動作國際影業買下發行權,這也是該司當時投入最大的項目[4]

電影製作期間遇到很多問題,例如拍攝撞車場景時車子打不着火,損失半天時間[1]。席林在接受《蛇蠍美人》(Femme Fatales)雜誌採訪時稱,受時間和成本限制,近三分之一的劇本必須重寫[4]。後來她還在該雜誌發表文章,介紹片中為投資商和攝製組增加的一組鏡頭。片商要求她裸體出鏡,聲稱此舉能提升電影銷量,但席林最終沒有照辦。[7]

發行

《奪魂使者》由動作國際影業發行,原計劃直接發行錄像帶,但還是得到限量放映的機會,於1990年10月26日在美國上映,共發行八卷拷貝[1][6]。動作國際影業沒有劇院發行部門,限量發行來自帕金森的爭取。據席林透露,電影在她的故鄉堪薩斯州威奇托上座率不高,但在其他幾家影院都很賣座,而且電影的錄像帶在海外市場熱銷[4]。1991年1月24日,《奪魂使者》發行錄像帶[1][6],後於1999和2005年分別由想象娛樂(Imagine Entertainment)和漢諾威王朝公司Hannover House)推出DVD[8]

反響

《奪魂使者》所獲評價普遍不佳,大部分評論批准電影的情節和特效。《洛杉磯時報》作家馬克·夏隆·史密斯(Mark Chalon Smith)把本片與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相比,兩部都是小成本製作。史密斯指出,低成本「不一定說明電影不好看或是不嚇人」,但《奪魂使者》就實在不怎麼樣。[9]百視達給電影的評級為兩星[10];吉姆·克拉多克(Jim Craddock)在《視頻獵犬之黃金電影獵犬》(VideoHound's Golden Movie Retriever)中的評分只有一星半[11];《電視指南》給出一星,主要批評劇情和特效,但演員表演還算過關[12]。另據約翰·肯尼斯·繆爾(John Kenneth Muir)記載,電影一度登上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的「百差電影」榜單[13]

綜藝》的拉里·科恩(Larry Cohn)對《奪魂使者》青眼有加,認為片中對死後世界的描繪比《人鬼情未了》更加前後一致[14]。 《Time Out》稱本片是「《人鬼情未了》的微成本變種」,覺得除席林表現出色外,影片特效和導演都可謂一無是處[15]。邁克爾·戴爾(Michael Dare)在《告示牌》發文,稱讚《奪魂使者》是「很好看的低成本奇幻驚悚片」,只是演員表演有些太誇張,而且死亡天使出場後劇情變得越來越弱智[16]。1992年,本片獲第18屆土星獎最佳錄像帶發行獎[17]

約翰·肯尼斯·繆爾2011年的著作《20世紀90年代恐怖片》(Horror Films of the 1990s)給予本片兩星,認為席林既是編劇又是主演顯然太過自我。書中批評喬·艾斯特維茲和羅伯特·齊達的演出,本應是令人害怕的角色,但卻不能讓觀眾產生畏懼。他也把電影與同年上映的《人鬼情未了》和《別闖陰陽界》相比,三部電影都有過去電影沒有的平行宇宙主題。在繆爾看來,《奪魂使者》對主題的探討最為俗氣,但這很可能是因為預算實在太少。[13]

影響

續集

影片一度計劃拍攝續集,曾考慮的片名包括《黑暗天使》(Dark Angel)和《黑暗世界》(Dark World)。製片人計劃請詹姆斯·厄爾·瓊斯(James Earl Jones)和費·唐娜薇出演,還曾聯繫唐納德·薩瑟蘭[4]。另據羅伯特·齊達透露,威廉·夏特納曾有意出演死亡天使[18]。續集計劃1993年1月在加拿大開拍,蒂波爾·塔卡克斯Tibor Takács)執導[4],但因資金問題始終未能落實[19]。席林後來把未完成的劇本發展成小說《寂滅》,修改故事前提的同時還加入新角色[20]。小說共花七年時間完成,於2002年1月經漢諾威王朝公司出版,是席林的第二本小說[19][21]

《神秘科學影院3000》

《神秘科學影院3000》(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是美國電視喜劇劇集,講述主角和兩個機器人朋友參加科學實驗,實驗過程就是強迫他們觀看爛片。1999年4月11日《奪魂使者》入選該劇第十季第一集,在科幻頻道播映,電視劇主創人和初版主持人喬爾·霍奇森Joel Hodgson)和弗蘭克·康尼夫Frank Conniff)分別在這集客串喬爾·羅賓遜Joel Robinson)和電視弗蘭克TV's Frank)。[22][23]劇中惡搞情節把席林與坦雅·哈定相提並論,席林本人雖未觀看這集,但對節目把她與哈定比較感到不滿[24]。繆爾認為,《奪魂使者》本來還獲得些許好評,但入選《神秘科學影院3000》就等於打上「爛片」的標籤[13]

分集獲得好評,節目粉絲和評論家都認為這是整部電視劇表現非常好的一集。《影音俱樂部》的埃里克·亞當斯(Erik Adams)認為本集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稱喬爾·霍奇森離開後卻在這集出鏡,就像為節目打上合格印章[25]。《漿糊》(Paste)雜誌的吉姆·沃雷爾(Jim Vorel)將這集在所有分集中排名第44,稱劇中的電影是「小明星/編劇虛榮過頭的產物」,覺得這集的精彩回放和主持片段都很優秀[26]。劇迷投票評選《神秘科學影院3000》百佳分集時,本集排名第十八,在第十季中最高[27]埃利奧特·卡蘭Elliott Kalan)是電視劇播出時期Netflix的首席作家,稱《奪魂使者》是《神秘科學影院3000》中他非常喜歡的一集[28]溶解The Dissolve)網站的查爾斯·布雷梅斯科(Charles Bramesco)指出,《奪魂倒霉》和《神秘科學影院3000》後來的「實驗」《未來戰爭》(Future War)都有助於提升羅伯特·齊達的知名度[29]

2009年,吶喊工廠Shout! Factory)推出第十四卷《神秘科學影院3000》劇集系列收藏DVD,收錄的四集分別是《奪魂使者》、《瘋狂怪物》(The Mad Monster)、《太空追捕》(Manhunt in Space)和《最後正義》(Final Justice)。DVD中還有喬·艾斯特維茲的訪談花絮。[30]。2016年,吶喊工廠宣布失去《奪魂使者》版權,導致「第十四卷」絕版[31]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Williams, Kenneth. O.C. Director's First Big Film : Movie making: With 'SoulTaker,' 26-year-old Michael Rissi of Placentia makes a major transition of his own in the world of film.. Los Angeles Times. 1991-01-30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2. ^ Soultaker – Money.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3). 
  3. ^ 3.0 3.1 McDonagh, Maitland. Baring Her Soul. Fangoria. No. 102. 1991-05: 29 [2020-06-23].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Thonen, John. Vivian Schilling. Femme Fatales. Vol. 1 no. 5. Winter 1992–1993: 40–45 [2020-06-23]. 
  5. ^ Paulson, Brad; Watson, Chris. Joe Estevez: Wiping Off the Sheen. BearManor Media. 2012-05 [2020-06-23]. ISBN 1-593-932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6. ^ 6.0 6.1 6.2 Soultaker – Miscellaneous Notes.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3). 
  7. ^ Schilling, Vivian. Vivian Schilling: Exposing Myself On Film. Femme Fatales. Vol. 3 no. 2. Fall 1994: 61–62 [2020-06-23]. 
  8. ^ Soultaker (1990) – Releases. Allmovie.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7). 
  9. ^ Smith, Mark Chalon. O. C. Movie Review : Lack of Fun Haunts 'SoulTaker'. Los Angeles Times. 1991-01-30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5).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10. ^ Blockbuster Entertainment. Blockbuster Entertainment Guide to Movies and Videos. Dell Publishing. 1996: 1060 [2020-06-23]. ISBN 0-440-22114-5. 
  11. ^ Craddock, Jim. VideoHound's Golden Movie Retriever. Gale Group. 2005-07-15: 776 [2020-06-23]. ISBN 1-414-40511-1. 
  12. ^ Soultaker Movie Review. TV Guide. CBS Interactive.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7). 
  13. ^ 13.0 13.1 13.2 Muir, John. Horror Films of the 1990s. McFarland & Company. 2011: 128–130 [2020-06-23]. ISBN 978-0-7864-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14. ^ Cohn, Larry. Soultaker. Variety. Vol. 341 (Penske Media). 1990-11-05: 73. 
  15. ^ Soultaker, directed by Michael Rissi. Time Out.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9). 
  16. ^ Dare, Michael. Book Space For `Grim' Stories & Other `Tall' Tales. Billboard. Vol. 102 no. 47. 1990-11-24: 52. 
  17. ^ 1991 18th Saturn Awards. Los Angeles Times. [2007-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5).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18. ^ Barsky, Larry. Behind the Bloody Badge: Maniac Cop. Gorezone. No. 18. Summer 1991: 12 [2020-06-23]. 
  19. ^ 19.0 19.1 Interview with Author & Filmmaker Vivian Schilling. Mystery Thriller Week. 2018-03-14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9). 
  20. ^ Attractions Fatale. Femme Fatales. Vol. 4 no. 4. 1995-12: 5 [2020-06-23]. 
  21. ^ Hannover House to Release New Edition of Company's Best-Selling Novel, QUIETUS by Vivian Schilling (新聞稿). Marketwatch. Accesswire. 2018-02-22 [201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30). 
  22. ^ Cziraky, Dan. Mystery Science Theatre: Season Ten on the Satellite of Love launches after news of show's demise (PDF). Cinefantastique. Vol. 31 no. 5. 1999-05: 6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8-07). 
  23. ^ Bianculli, David. Old & New Hosts Launch 'MST 3000' Season. New York Daily News. 1999-04-09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7).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24. ^ Schiff, Laura. Attractions Fatale. Femme Fatales. Vol. 8 no. 3. 1999-08-20: 6–7 [2020-06-23]. 
  25. ^ Adams, Erik. 10 essential MST3K episodes. The A.V. Club. 2012-08-03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0). 
  26. ^ Vorel, Jim. Ranking Every MST3K Episode, From Worst to Best. Paste: 6. 2017-03-14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5). 
  27. ^ Cecchini, Mike. The Top 100 Best MST3K Episodes. Den of Geek. 2017-04-15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28. ^ Kalan, Elliott. The 'MST3K' Reboot's Head Writer Names His 10 Favorite Classic Episodes. Thrillist. 2017-04-13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29. ^ Bramesco, Charles. Robert Z'Dar (1950–2015). The Dissolve. 2015-04-01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1). 
  30. ^ McCutcheon, David. MST3K's XIVth. IGN. 2009-01-30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31. ^ @mst3k. Vol. XIV (Soultaker, Final Justice, Manhunt in Space, Mad Monster) is going OUT OF PRINT. (推文). 2016-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6) –透過Twitter. 

擴展閱讀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