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國旗
愛沙尼亞國旗(愛沙尼亞語:Eesti lipp)為一面三色旗,具有水平分布的三條等寬的色條:藍色(頂部),黑色,白色。旗的正常大小為105 × 165 厘米. 在愛沙尼亞語中,國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為「藍-黑-白」),是以色條的分布從上往下稱呼的。
用途 | 民用旗(海陸)、政府旗(海) |
---|---|
比例 | 7:11 |
啟用日期 | 1918年11月21日 |
形式 | 三色旗,包括三條等寬的色條;最上邊是藍色,中間是黑色,最下邊是白色。 |
用途 | 軍旗(海) |
比例 | 7:13 |
啟用日期 | 1991 |
形式 | 三色燕尾旗,在中間增加了小型國徽。 |
歷史
愛沙尼亞國旗第一次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塔爾圖大學的愛沙尼亞學生會,並在1884年6月4日由Otepää的牧師掛在大會堂上,並被視為神聖的。這面國旗現在被陳列在愛沙尼亞博物館。
獨立
在1918年2月24日發表愛沙尼亞獨立宣言時,旗幟成為了愛沙尼亞民族的象徵,並被用作國旗。在1918年11月21日,國旗被正式通過。在1918年12月12日,國旗第一次放在視為國家象徵的塔林赫爾曼塔上。[1]
第一次蘇聯統治時期
1940年6月,蘇聯入侵之後,國旗被禁用。在愛沙尼亞獨立日,1940年6月21日,國旗在愛沙尼亞象徵的塔林赫爾曼塔上降下。次日,一面紅旗被升起來。在7月27日,三色旗完全消失,改升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德國占領時期
在1941年到1944年,愛沙尼亞被德國統治,三色旗作為愛沙尼亞民族旗幟,但並非國旗。德軍在1944年9月從塔林撤退後,紅旗被再次升起。
第二次蘇聯統治時期
當紅軍於9月22日回來後,首先把紅旗加進愛沙尼亞旗幟之中。不久,三色旗再次完全消失。
這時,三色旗仍然為非法旗幟,直到1989年2月24日改革後,三色旗再次在塔林赫爾曼塔上飄揚。在1990年8月7日,三色旗再次申報為國旗,一年後,愛沙尼亞獲得完全的獨立。
設計
顏色的解釋
國旗的三種顏色有很多種解釋。一個歷史性的說法為藍色代表過去的自由,黑色代表現在失去了自由,白色代表更加自由的未來。另一種流行的解釋通過馬丁·利普的詩歌來解釋:
- 藍色:國土上拱形的天空、湖泊、河流、海洋;
- 黑色:祖國的土地與愛沙尼亞的命運——幾百年來的黑暗與憂鬱;
- 白色:冰雪、純潔、努力的工作和其他較抽象的人類價值觀。
顏色
愛沙尼亞國旗法部分章節
- 4 懸掛與使用國旗
(1) 只要遵守下列規定,人人有權懸掛或使用愛沙尼亞國旗。
(2) 愛沙尼亞國旗在獨立日,勝利日時在建築物上由固定的工作人員懸掛。
- 5 每日懸掛國旗的地點
(1) 愛沙尼亞國旗在議會,政府,最高法院,其他法院,國家審計局,司法部,各部委,愛沙尼亞銀行,地方政府和海關不降旗。
(2) 愛沙尼亞國旗根據所在國的法律和規範懸掛在愛沙尼亞外交部門。
(3) 愛沙尼亞國旗在在校日時懸掛在小學,中學,大學,職業中學,專業教育機構
(5) 國旗在黑暗時必須被照亮。
- 5 懸掛國旗的日子
1.3 - 獨立戰爭烈士日(Vabadussõjas võidelnute mälestuspäev)
2.2 - 塔爾圖和平條約日(Tartu rahulepingu aastapäev)
2.24 - 獨立日,共和國周年慶(Eesti iseseisvuspäev)
3.14 - 母語日 (Emakeele päev)
5月第二個周日- 母親節(Emadepäev)
5.9 - 歐洲日(Euroopa Päev)
6.4 - 國旗日(Lipupäev)
6.14 - 哀悼日 (Leinapäev)揮舞旗幟以示哀悼
6.23 - 勝利日(Võidupüha)
6.24 - 聖約翰日,仲夏節(Jaanipäev)
8.20 - 重光日 (Taasiseseisvumispäev)
9.1 - 知識日 (Teadmiste päev)
11月第二個周日 - 父親節 (Isadepäev)
(3) 在國旗日時,政府機構,地方政府和公共機構懸掛國旗。
(4) 愛沙尼亞政府有權利決定在重要的日子額外舉行國旗日。
- 7 升降旗
(1) 國旗不晚於8.00升旗,不晚於22.00降旗。
(4) 國旗在6月24日聖約翰日(仲夏節)不降旗。
- 9懸掛國旗的要求
(2) 懸掛在建築物上的國旗不得小於105X165厘米。
(3) 當國旗垂直擺放時,藍條放在觀察者眼中的左面。
- 10 國旗與其他旗幟的擺放
(1) 如果國旗與其他旗幟同時升起,國旗必須放在一個突出,顯著的位置上。
(3) 如果其他國家的國旗與國旗同時擺放,國旗根據法文名字開頭字母決定其擺放位置。如果國旗與其他歐盟國家國旗同時擺放,則根據自己國家的語言的名稱的開頭首字母決定擺放位置。
(4) 如果國旗與國際組織旗幟,愛沙尼亞縣旗,市旗,區旗或其他旗幟同時擺放,愛沙尼亞縣旗,市旗,區旗或其他旗幟必須放在國際組織旗幟由後方觀察到的左方。
(5) 根據幾個國旗排成一條線的位置,(3)與(4)條可以改變,因為需要考慮到國旗必須放在突出,顯要的位置上。
備選國旗
在2001年,政治家Kaarel Tarand建議國旗由三色旗改成顏色相同的北歐十字旗[4]。支持者認為,三色旗給愛沙尼亞一個後蘇聯時代的東歐國家的形象,而改為北歐十字旗象徵該國是一個北歐國家。
根據愛沙尼亞在文化與歷史上與瑞典,尤其是芬蘭的關係,愛沙尼亞人認為自己是北歐人,而非波羅的海人,[5][6] 1999年12月,愛沙尼亞外交部長——2006年起的現任總統托馬斯·亨德里克·伊爾韋斯在瑞典國際問題研究所發表了題為「愛沙尼亞作為一個北歐國家」的演講。[7]
有些人還建議將英文和其他一些語言的國名由「Estonia」改為「Estland」(這是荷蘭語,德語,瑞典語,挪威語和其他很多日耳曼語族語言的名字)[8]一些北歐十字形式的國旗已於1919年設計出來——現今國旗正式通過的時候;右圖顯示出其中之一。隨着三色旗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國家象徵,這個提議也就沒有普及開來。
參考文獻
- ^ http://www.estemb.org/estonia/history/aid-78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stonia's Blue-Black-White Tricolour Flag at estemb.org]
- ^ Estonian Flag Act. Riigiteataja. [202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8).
- ^ Eesti lipp. Riigigantselei. [2022-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8).
- ^ 存档副本. [2009-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6).
- ^ 2004年愛沙尼亞外交部報告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3-25.
- ^ 2002年愛沙尼亞外交部報告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3-07.
- ^ NATO ::爱沙尼亚作为一个北欧国家. [2009-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EERIK-NIILES KROSS: Estland, Estland über alles - Eesti Päevaleht Online. [2009-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