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法語: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éducation, la science et la culture,罕縮寫作 ONUESC ;英語: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作 UNESCO),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一個聯合國專門機構[1],成立於1945年11月16日,總部設於法國巴黎。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 |
簡稱 | ONUESC(法文)(罕見) UNESCO(英文) |
---|---|
前身機構 | 智力合作國際委員會[*] |
成立時間 | 1945年11月4日 |
類型 | 聯合國專門機構 |
法律地位 | 活躍 |
總部 | 法國巴黎 |
坐標 | 48°51′N 2°19′E / 48.85°N 2.31°E |
服務地區 | 世界範圍[*] |
總幹事 | 奧德蕾·阿祖萊 |
上級組織 |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
獎項 | 皮博迪獎 |
網站 | www |
組織之宗旨在於通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來促進各國之間合作,對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2]。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接續國際聯盟的國際智力合作委員會。
截至2011年4月[updat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195個會員國及8個準會員[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旨是「利用教育、科學、文化、溝通及資訊,為建立和平、消除貧窮、可持續性發展及跨文化對話而努力。」[4]。因此主要通過這五個領域組織活動。例如贊助文學、技術及教師培育、國際科學計劃、獨立媒體及新聞自由的提升、區域性及文化歷史計劃、促進文化多樣性、世界文學的翻譯、保護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世界遺產)及保護人權、彌平全球數位落差的國際合作協議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是聯合國發展集團的成員之一[5][6]。
組織的活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以下五個領域組織活動:教育、自然科學、社會與人文科學、文化、傳播與信息。
- 教科文組織支持比較教育學的研究,並提供專業知識和促進夥伴關係,以加強國家教育領導力和各國提供全民高質量教育的能力。這包括:
- 教科文組織教席(UNESCO Chairs),644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網絡,涉及超過126個國家的770所院校。
- 環境保護組織
- 通過於1960年的《反教育歧視公約》
- 每隔12年舉辦的成人教育國際會議(CONFINTEA)
- 出版《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繫學校(UNESCO ASPNet),連繫着179個國家的8009所學校。
- 教科文組織還公開發出「聲明」,以教育公眾:
- 塞維利亞聲明(Seville Statement on Violence):1989年教科文組織通過的聲明,反駁人類具有暴力生物傾向。
- 特定具有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項目和地方,如
- 鼓勵「思想通過圖像和文字的自由流動」:
- 促進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信息自由立法,通過對通信的發展及傳播和信息計劃的國際計劃
- 促進信息通信技術的全面普及,通過全民信息計劃
- 促進多元化和文化多樣性的媒體
- 促進事件,例如:
- 成立和資助的項目,如:
- 移民博物館倡議:推動建立與流動人口的文化對話博物館[8]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高等教育中心(UNESCO-CEPES),1972年成立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作為一個非集中式辦公,促進歐洲、美國、加拿大及以色列的國際間高等教育合作。《高等教育在歐洲》是它的官方刊物。
- 自由軟件目錄:自1998年教科文組織和自由軟件基金會共同資助的這個項目編目的免費軟件。
- 「FRESH」 確保師生健康新鮮聚焦資源。[9]
- 亞通組織(OANA),聯合國亞太通訊社
- 國際科學理事會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
- 「ASOMPS」在亞洲召開的一系列藥用植物和香料學術會議。
- 「植物學2000」:計劃支持分類學,藥用和觀賞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以及對環境的污染及其保護
- 1948年至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的代表作品,對世界文學著作進行多國語言翻譯。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尚未授權高等學府的成立[10]
組成和運作
教科文組織由三個部分組成:
- 大會,由全體會員國代表組成,是教科文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兩年召開一次。負責制定教科文組織的計劃與預算,按一國一票的原則由大會投票通過。
- 執行局,由58個會員國的代表組成,一般每年開會兩次,是一個行政機構,為大會的召開作準備,並負責監督大會決議的實施。
- 秘書處,是教科文組織的執行機構,全體工作人員在的總幹事的領導下實施會員國大會通過的計劃。
歷任總幹事
屆 | 總幹事 | 出生國 | 任職時間 | |
---|---|---|---|---|
1 | 朱利安·赫胥黎 | 英國 | 1946年12月 - 1948年12月 | |
2 | 海梅·托雷斯 | 墨西哥 | 1948年12月 - 1952年12月 | |
代 理 |
約翰·泰勒 | 美國 | 1952年12月 - 1953年7月 | |
3 | 盧瑟·埃文斯 | 美國 | 1953年7月 - 1958年12月 | |
4 | 維托里諾·韋羅內塞 | 義大利 | 1958年12月 - 1961年11月 | |
代 理 |
勒內·馬厄 | 法國 | 1961年11月 - 1962年11月 | |
5 | 1962年11月 - 1974年11月 | |||
6 | 阿馬杜-馬赫塔爾·姆博 | 塞內加爾 | 1974年11月 - 1987年11月 | |
7 | 費德里科·馬約爾 | 西班牙 | 1987年11月 - 1999年11月 | |
8 | 松浦晃一郎 | 日本 | 1999年11月 - 2009年11月 | |
9 | 伊琳娜·博科娃 | 保加利亞 | 2009年11月 - 2017年11月 | |
10 | 奧德蕾·阿祖萊 | 法國 | 2017年11月 (現任) |
教科文組織的獎勵制度
亞太區
研究所及中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院及中心是為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些計劃而設的支援組織,包括:
- 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總部,分部位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塞內加爾的達卡[11]。
- 位於瑞士日內瓦的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12]。
- 位於德國漢堡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13]。
- 位於俄羅斯莫斯科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所[14]。
- 位於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能力建設國際研究所[15]。
- 位於委內瑞拉加拉加斯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拉美及加勒比地區高等級教育國際研究所[16]。
- 位於德國波恩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技術及職業教育與培訓國際中心[17]。
- 位於荷蘭代爾夫特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教育學院[18]。
- 位於意大利第里雅斯特的國際理論物理中心[19]。
- 位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所[20]。
- 位於中國上海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21]。
- 位於印度新德里的聖雄甘地和平與永續發展教育研究所[22]。
成員國
正式成員國
直至2023年7月,教科文組織有194個成員國:[23][24]
- 阿富汗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及利亞
- 安道爾
- 安哥拉
- 安地卡及巴布達
- 阿根廷
- 亞美尼亞
- 澳大利亞
- 奧地利
- 亞塞拜然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
- 巴巴多斯
- 白俄羅斯
- 比利時
- 伯利茲
- 貝南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赫
- 博茨瓦納
- 巴西
- 文萊
- 保加利亞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柬埔寨
- 喀麥隆
- 加拿大
- 佛得角
- 中非
- 乍得
- 智利
- 中華人民共和國[note 1]
- 包含來自 中國香港的國家級組織委員會
- 哥倫比亞
- 科摩羅
- 剛果共和國
- 庫克群島
- 哥斯達黎加
- 象牙海岸
- 克羅地亞
- 古巴
- 賽普勒斯
- 捷克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丹麥[note 1]
- 包含 格陵蘭領土
- 吉布提
- 多米尼克
- 多明尼加
- 厄瓜多爾
- 埃及
- 薩爾瓦多
- 赤道幾內亞
- 厄立特里亞
- 愛沙尼亞
- 衣索比亞
- 斐濟
- 芬蘭
- 法國
- 加彭
- 岡比亞
- 喬治亞
- 德國
- 迦納
- 希臘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紹
- 圭亞那
- 海地
- 洪都拉斯
- 匈牙利
- 冰島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愛爾蘭
- 義大利
- 牙買加
- 日本
- 約旦
- 哈薩克
- 肯尼亞
- 基里巴斯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大韓民國
- 科威特
- 吉爾吉斯
- 寮國
- 拉脫維亞
- 黎巴嫩
- 賴索托
- 利比里亞
- 利比亞
- 立陶宛
- 盧森堡
- 北馬其頓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維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馬爾他
- 馬紹爾群島
- 毛里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墨西哥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摩爾多瓦
- 摩納哥
- 蒙古國
- 蒙特內哥羅[note 2]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瑙魯
- 尼泊爾
- 荷蘭[note 1]
- 新西蘭[note 1]
- 尼加拉瓜
- 尼日爾
- 奈及利亞
- 紐埃 [note 3]
- 挪威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帛琉
- 巴勒斯坦 [note 4]
- 巴拿馬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巴拉圭
- 秘魯
- 菲律賓
- 波蘭
- 葡萄牙 [note 5]
- 卡達
- 羅馬尼亞
- 俄羅斯
- 盧旺達
- 聖基茨和尼維斯
- 聖盧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薩摩亞
- 聖馬力諾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爾維亞 [note 2]
- 塞舌爾
- 塞拉利昂
- 新加坡[note 6]
- 斯洛伐克
- 斯洛維尼亞
- 所羅門群島
- 索馬利亞
- 南非 [note 7]
- 南蘇丹 [26]
- 西班牙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里南
- 斯威士蘭
- 瑞典
- 瑞士
- 包括來自 列支敦斯登的國家級組織委員會
- 敘利亞
- 塔吉克
- 坦桑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 多哥
- 東加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耳其
- 土庫曼
- 圖瓦盧
- 烏干達
- 烏克蘭
- 阿聯酋
-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note 1] [note 8]
- 包括來自 百慕大的國家級組織委員會
- 美國[note 9]
- 烏拉圭
- 烏茲別克
- 瓦努阿圖
- 委內瑞拉
- 越南[note 10]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目前 列支敦斯登 不是教科文組織的成員,而是非正式的參與國。[24]
準會員
這是教科文組織12名准成員的名單及:[23]
觀察員
有兩個常駐觀察員和10個政府間組織,與教科文組織常駐觀察員代表團。[27]
- 聯合國非會員國[28]
- 聯合國觀察員實體[28]
變動
此章節需要擴充。 |
1984年,美國里根政府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存在腐敗和管理混亂等問題為由宣布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美國重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9]。2017年10月12日,美國宣布決定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轉尋求以永久觀察員國身份參與),此決定按相關條款將於翌年12月31日生效。同日,以色列也宣布將退出該組織。美以兩國的退出主要源於該組織於2011年通過關於巴勒斯坦以成員國身份加入該組織的提案(此後兩國停繳會費),以及認為該組織需根本性改革、存在「針對以色列的持續偏見」、對該組織債務問題的關注[30][31][32]。2023年6月12日,美國計劃重新回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3]理事會於7月1日以132比10的表決結果接納美國重新加入該組織。[34]而美國仍然拖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19億美元會費。[35]
注釋
腳註
- ^ 1.0 1.1 1.2 1.3 1.4 中國、丹麥、荷蘭、新西蘭、英國等國的部分非主權領地亦作為附屬會員單獨列入。
- ^ 2.0 2.1 塞爾維亞最初以南斯拉夫身份於1950年3月31日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但1992年9月22日,聯合國大會47/1號決議暫停了南斯拉夫的會員資格,故塞爾維亞和黑山不能以南斯拉夫的繼承國身份繼承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員國身份,直到2006年6月3日,塞爾維亞才重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 紐埃並未成立國家組織委員會。[24]
- ^ 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以107票贊成、14票反對、52票棄權的三分之二多數,接納巴勒斯坦為其成員國,11月23日巴勒斯坦批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章程。[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1965年3月11日至1972年12月31日間也是成員國。
- ^ 曾於1965年10月25日~1985年12月31日期間作為成員國。[25]
- ^ 曾於1946年作為創始成員國,1956年12月31日退出。
- ^ 曾於1946年作為創始成員國,1985年12月31日退出。
- ^ 美國曾兩度退出,後又重返教科文組織。第一次是1984年12月31日為抗議新世界信息和通訊秩序倡議而退出,2003年10月1日重返。第二次是2018年12月31日退出,2023年7月10日重返(詳見後文)。
- ^ 1975年以前曾以 越南共和國作為創始成員國。
參考文獻
- ^ 联合国的组织与结构. [200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UNESCO history. UNESCO. [23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9).
- ^ 我們是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教科文組織簡介
- ^ Introducing UNESCO. UNESCO. [8 August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8).
- ^ UNDG Members.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Group. [8 August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11日).
- ^ UNESCO • General Conference; 34th; Medium-term Strategy, 2008–2013; 2007 (PDF). [8 August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28).
- ^ Varga, Susan. Edinburgh Old Town (Images of Scotland). The History Press Ltd. 2006. ISBN 0-7524-4083-7.
- ^ Migration Institutions – Home. Migrationmuseums.org. [23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3月5日).
- ^ Education | EDUCATION –. UNESCO. [23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0月6日).
- ^ Because diploma mills have claimed false UNESCO accreditation, UNESCO itself has published warnings against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that claim UNESCO recognition or affiliation. See Luca Lantero, Degree Mills: non-accredited and ir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5-13., Information Centre on Academic Mobility and Equivalence (CIMEA), Italy. and UNESCO "Alert: Misuse of UNESCO Name by Bogus Institutions" Archive-It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12-21
- ^ IIEP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9).
- ^ IBE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1).
- ^ UIL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 ^ IITE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IICBA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6).
- ^ IESALC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6).
- ^ UNEVOC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CEPES official sit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9-29.
- ^ ICTp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UIS official site.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9).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会“无辩论”通过在上海设立教师教育中心. 澎湃新聞. 2017-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MGIEP Official Site. [2018-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3).
- ^ 23.0 23.1 Member States. UNESCO. [2024-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11).
- ^ 24.0 24.1 24.2 WADA. Summary update on Government progress to become a State Party to the UNESC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gainst Doping in Sport (PDF): 2. [28 July 20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年1月16日).
- ^ UNESCO. UNESCO - Singapore - official relations. [201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7).
- ^ UNESCO. South Sudan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13-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 ^ UNESCO. UNESCO Permanent delegations. [201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28.0 28.1 UNESCO. Directory of Permanenent Delegations and Permanent Observer Missions to UNESCO. [201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1).
- ^ 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华网. 新華網_讓新聞離你更近. 2017-10-13 [202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5) (中文).
- ^ 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新華社. 2017-10-13 [2017-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7).
- ^ 俠客島. 侠客岛: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不只不想交钱这么简单. 鳳凰網資訊. [2017-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3).
- ^ 美国宣布将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以色列随即撤出. 美國之音. 2017-10-13 [2017-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美决定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抗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 美國之音. 2023-06-12 [202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2) (中文).
- ^ The UN's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 organization votes to readmit the United States. AP News. 2023-06-30 [2023-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英語).
- ^ 退出两次后美国寻求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仍拖欠会费超6亿美元-中新网视频. 中國新聞網_梳理天下新聞. 2023-06-13 [2023-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1) (中文).
外部連結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簡體中文)(西班牙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VKontakte專頁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LinkedIn專頁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新浪微博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Tumblr部落格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Google+帳戶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的pinterest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Facebook專頁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Instagram帳戶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X(前Twitter)帳戶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Youtube官方頻道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成員國列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