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升(1426年—1510年),負圖約齋,晚年又號三峰居士友松道人河南鈞州(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景泰辛未進士,歷仕五朝。弘治間擔任兵部尚書多年。官至吏部尚書。諡端肅

馬文升
《明功臣及皇帝像》之馬端肅公像,明·沈俊繪
《明功臣及皇帝像》之馬端肅公像,·沈俊繪
大明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贈太師
籍貫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鈞州
族裔漢族
字號字負圖,號約齋
又號三峰居士、友松道人
諡號端肅
出生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二十七日
河南鈞州
逝世正德五年(1510年)六月八日[1]
河南鈞州
配偶配項氏,繼配史氏,俱累贈封一品夫人
親屬(子)馬璁,六安州知州;馬琇,錦衣衛指揮僉事,項氏出;次馬玠,七品散官;次馬璐,武舉舍人,史氏出
出身
  • 正統十二年丁卯科舉人
  • 景泰二年辛未科同進士出身
著作
  • 《馬端肅奏議》、《約齋集》

生平

景泰、天順朝

原籍禹州,後落籍虞城,文武全才。馬文升相貌奇異,很有氣力。七歲開始讀書,了解大義。年滿二十歲時,鄉試中舉。景泰二年(1451年),考中進士,吏部尚書王直驚異其才。次年選授監察御史[2]。歷任山西湖廣巡按,業績顯著。後返回京師負責各道的奏章。母喪期滿後越級升為福建按察使

成化朝

成化初年,被召為南京大理寺卿,後因父喪返鄉[3]成化四年(1469年),固原土達把丹之孫滿四反叛,陝西巡撫陳價被捕受審,朝廷急召馬文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同總督項忠劉玉等進行圍剿,平定叛亂[4]。按功升為左副都御史,仍巡撫陝西。馬文升多次上奏對國家有益之事,致力於選將練兵,從安邊營鐵鞭城修築烽火台,剷除強賊。對固原以西不服從命令的少數民族全部消滅。治理茶政,換番馬八千餘匹,以供應軍隊使用。此外,他還救濟鞏昌臨洮饑民,安撫流民,業績突出[5]

當時,韃靼孛羅忽滿都魯癿加思蘭每年入侵明朝邊境。馬文升請求在韋州駐兵,而在諸堡設下埋伏,在黑水口打敗入侵韃靼人,斬殺二百人,為其嶺取名為「得勝坡」,刻石記功而還。馬文升立了很多軍功,向朝廷上奏報捷卻從不誇張,朝中亦無人為其直言,因此得到賞賜不多。到成化九年(1473年)冬,總制王越因為大捷向朝廷奏報,馬文升也派兒子馬琇報功。廷臣經調查核實馬文升奏報不真實,罰馬文升停發三個月的俸祿[6]

成化十一年(1475年)春,馬文升代替王越總制三邊軍務,不久任兵部右侍郎。第二年八月,整頓遼東軍務。巡撫陳鉞貪婪凶暴,將士稍有小過總是罰其交納馬匹,由此馬價猛漲。文升上奏安定邊防十五件事,因而請禁止罰馬,陳鉞為此對馬文升懷恨在心。馬文升回到兵部轉左侍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春,陳鉞由於濫殺、冒功引起激變,宦官汪直想自己去平定。明憲宗命令司禮太監懷恩等七人到內閣會同兵部商議。懷恩想派大臣前去安撫,以阻止汪直前往,馬文升立刻答應說。懷恩回復明憲宗,明憲宗即命馬文升前往。汪直不高興,要自己的家臣王英一起去,馬文升謝絕。馬文升疾馳到鎮,宣讀聖諭撫慰眾人,無人不聽安撫。又請求對以前因平定也先之亂失去授官、璽書的十幾人,授以官職[7]

事情平定後,汪直想奪其功勞,向明憲宗請求後帶王英馳至開原,再下令招撫。馬文升就把功勞歸於汪直,然而汪直內心有愧。馬文升又與汪直行對等之禮,視其左右為奴,汪直更加不高興。而陳鉞更加巴結汪直,得到汪直歡心,日夜誣陷馬文升,意欲打擊中傷馬文升而找不到機會發作。馬文升回朝,賜牛羊豬三牲。第二年春,因為遼東屢次失事,明憲宗派汪直同定西侯蔣琬刑部尚書林聰等去巡視。時逢余子俊彈劾陳鉞,陳鉞懷疑是馬文升的意圖,更加緊排擠馬文升。汪直奏告馬文升行事乖僻,禁止邊民買賣農具,致使邊民叛亂。明憲宗於是將馬文升捕入詔獄,貶去戍守重慶衛[8]

成化十九年(1483年),汪直倒台,馬文升恢復官職。第二年被起用為左副都御史巡撫遼東。馬文升是第三次到遼東,遼東軍民聽說他要來了都歡欣鼓舞。馬文升來一步約束宦官,總兵不得隨意剋扣,人們更加高興[9]。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馬文升晉職為右都御史,總督漕運淮安徐州和州發生饑荒,馬文升從江南調去十萬石糧食、鹽價銀五萬兩救濟。同年冬,召為兵部尚書。第二年,被李孜省誣陷,調任南京兵部尚書[10]

弘治朝

明孝宗即位,授馬文升左都御史職,賜大紅織金衣一襲[11]弘治元年(1488年),馬文升上言道:「憲宗朝,岳鎮、海瀆諸神廟,採用方士的話放置石匣子,周圍環繞符篆,貯存金書道經、金銀錢、寶石以及五穀作為壓邪物,應該銷毀。」意見被接納。他又上言十五件事,經討論全部付諸實施[12]。明孝宗仿古代天子親耕籍田教坊進獻雜劇。馬文升嚴肅地說:「新任天子應當知道農事的艱難,演戲是什麼意思?」明孝宗立即趕走教坊人員。御史徐瑁賀霖因沒順從皇帝的旨意被下獄。馬文升說天子初政不宜立即懲罰言官,徐、賀二人被釋放。不久明孝宗命馬文升提督十二團營[13]。第二年,馬文升代余子俊為兵部尚書,仍督團營。當時明朝持久太平、兵政荒廢鬆弛、西北少數民族時時伺機入侵。馬文升嚴格考查將校,貶退三十餘個貪婪懦弱的軍官,奸人對他十分怨恨,夜間持弓伺其門旁,有的寫謗書射入東長安門內。明孝宗知道後,詔錦衣衛緝捕,給馬文升二十二個騎士,保衛他進出。馬文升請求退休,明孝宗下詔慰留不許[14]

韃靼小王子率數萬騎兵在大同塞外游牧,氣勢洶洶。馬文升因病休假,明孝宗派宦官帶太醫去探視,藉此問計。馬文升說小王子被別的部落才打敗不久,沒有什麼作為,請暗地做些防備,而在外則虛張聲勢地威懾之,那麼小王子必定會離去。按計實行,果然如此。馬文升的繼母去世,明孝宗下詔起用他,馬文升兩次上疏推辭,都得不到許可。西北別部野乜克力的首領分別稱為亦刺思王滿哥王亦刺因王,他們分別遣使到肅州邊界,請求進貢並且開互市貿易。巡撫許進、總兵劉寧代其請求,馬文升說互市可以,入貢不行,於是拒絕[15]

吐魯番襲擊並生擒哈密王陝巴,而命令牙蘭據守哈密,稱可汗,入侵沙州,迫使罕東諸部依附。馬文升說牙蘭凶暴乖戾,不給予重創就不知道害怕,宜用漢代陳湯舊例襲斬之。了解到指揮楊翥熟悉番情,召楊翥詢問對付的辦法。楊翥詳細地陳述從罕東到哈密的道路,要求調罕東的三千兵為前鋒,三千漢兵隨後,帶上數日的口糧,從小路兼程急進,則可以獲勝。馬文升大喜,於是向孝宗匯報,明孝宗下詔調罕東赤斤蒙古、哈密的軍隊,命令副總兵彭清率領,隸屬於巡撫許進前去進討,果然打敗牙蘭[16]。團營士兵不足,馬文升請求從錦衣衛及騰驤四衛中選補。已獲批准,宦官寧瑾從中阻撓。馬文升及兵科蔚春等說詔旨應講信用,意見沒被接納。陝西發生大地震,馬文升說:「這是外寇入侵的徵兆。現在火篩正強橫,而國內民困財竭,將懦兵弱。宜實行仁政來養活人民,研究武備用以鞏固邊防。節省開支,停辦齋醮,消除傳奉冗員,禁止奏求閒地,每天視朝兩次,勤於政務。並且撤回陝西織造內臣,救濟撫恤受災人家。」明孝宗接納他的建議,立即召回內臣[17]

馬文升在兵部任職十三年,盡心軍務,他多次向上條陳關於屯田、馬政、邊備、守御等應辦的事。只要是對國家有利的,即使並非他本職守,也言無不盡,曾經因為太子朱厚照年已四歲,應該及早進行教育。馬文升請求挑選淳樸嚴謹、老成又熟悉歷史的人,如衛聖楊地等人,由他們教育扶持太子,對太子言語舉止都要引導。像內廷舉辦的宮宴、鐘鼓司的活動,元宵放花燈、端午划船等遊樂活動都勿讓朱厚照見到。至於之教,尤其應當摒絕,以防惑亂朱厚照心志[18]

山東久旱無雨,浙江以及南直隸發生水災,馬文升奏請命有關部門救濟撫恤,操練士卒以備不測。奏言都為明孝宗接納。百姓為賦役所苦,馬文升全面陳述賦役過重的弊害,說:「現在民田收十分之四五的稅,百姓運糧到邊塞一石花費一兩以上的銀子,豐年八九石糧換一兩銀子,像絲綿布帛運到京師的,沿途費用超過所運物的價格,南方通過水路運糧到通州,要花三、四石才能送到一石。中州每年役使五六萬人治理黃河,山東、河南修堵決口不下二十萬人,蘇州府松江府治水也如此。湖廣建吉、興、岐、雍四王府,江西益、壽二府,山東衡府共計役夫不下百萬,諸王封地供應的役夫也有四十萬。加以湖廣徵討蠻族,山西、陝西邊防,給軍隊供應糧餉的又不知有多少。賦稅重差役繁多,沒有比此時再厲害的了。宜嚴令內外各部門,免去多餘的花費,減少力役,毋擅自攤派。王府的工程應該迅速完工,就可能使困難局面得到緩和。請求崇尚儒學,抑制邪術,以便清靜聖心;節省花費,減少土木營造工程,以培植國家的根本。」明孝宗命將他的奏章下到有關部門詳細討論[19]。馬文升發表議論最多。他在文武百官中年高德劭,明孝宗也十分信任他。從太子太保屢加至少保兼太子太傅(弘治五年官銜為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奉敕提督京營軍務侍經筵),經常給他賞賜,諸大臣無人能比[20]

吏部尚書屠滽被罷免,廷議推舉馬文升代替。而御史魏英等說兵部非馬文升不可,明孝宗也這樣認為。就命倪岳任吏部尚書,而加封馬文升少傅來安慰他。倪岳去世,由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書。南京鳳陽發生大風雨,房屋被毀壞,樹木被風拔起來,馬文升請求明孝宗減食撤樂,修德反省過失,開御前講席,斷絕遊玩和宴飲,停辦非急務之事,停止額外織造,賑濟災民,捕捉盜賊。事後,馬文升又奏陳吏部主管的十件事。明孝宗全都表示讚賞並接納之。文升任一品官滿九年,加封為少師太子太師。由於要對將官進行考察,明孝宗特召馬文升及都御史戴珊史琳暖閣,告誡大家秉公升降。因為馬文升年老聽力減退,又再次高聲告訴他,命左右攙扶馬文升下台階。起初馬文升為都御史,王恕在吏部,兩人都處事剛直不阿。他們起草的疏一發出,天下傳誦。王恕離開後,聲望都集中於馬文升。到他在吏部任職時,已經八十歲。長鬚修眉,遇事侃侃而論不減當年[21]

正德朝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駕崩,馬文升奉遺詔向明武宗請求淘汰傳奉官七百六十三人,武宗下令除留太僕寺卿李綸等十七人外,其餘的全部淘汰。正德元年(1506年),御用監宦官王瑞要求任用新近被淘汰的七人,馬文升不接武宗詔書。給事中安奎探聽到王瑞受賄,彈劾王瑞。王瑞十分懷恨,誣告馬文升違抗聖旨,再下廷議,皆以馬文升之言為是,武宗終究不聽,馬文升因此請求返鄉,未得批准[22]

這時,朝政已為宦官劉瑾掌控,馬文升年老,終日懷去官之志。時逢兩廣總督職缺,馬文升推舉兵部侍郎熊繡,熊繡不願前往,其同鄉御史何天衢就彈劾馬文升徇私蒙蔽[23]。於是馬文升接連上疏求去獲准,並得賜璽書、馬車,增加月糧和每年役奴。馬文升家居時,無事不去州府。外人談及時事,他亦皺眉不答。家居三年,劉瑾以馬文升與雍泰為朋黨為由,除其官籍。

正德五年(1510年)六月,馬文升去世,終年八十五歲。同年,劉瑾被誅,追復文升官職,特進光祿大夫太傅,諡端肅[24]。馬文升去世一年,民變領袖趙鐩率軍進入河南,到了鈞州,因為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進攻泌陽,火燒大學士焦芳宅,用草紮成焦芳像碎裂之,說:「恨不為天下殺此賊![25]嘉靖初年,加贈馬文升左柱國太師[26]

著作

馬文升「為文不事雕琢,若大羹玄酒,自有喜味。聲詩無媟嫚語,皆自忠愛中流出。海內之士,得其篇章者樂誦之」。

有《約齋集》、《奏議》等著作傳世。曾作《西征石城記》、《撫安東夷記》、《鎮克哈密國王記》等。

所撰《撫安東夷記》一卷,詳記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各部頭人與遼東都司的貿易往來、納貢請賞、武裝衝突等事,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禁毀。今尚有明刻本及《清初史料四種》叢書本等傳世。

墓葬

馬文升墓在今河南禹州市朱閣鎮馬墳村西北,原墓園已毀。現為馬氏後人重新修葺。

延伸閱讀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四》,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

  1. ^ 《明故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謚端肅馬公墓誌銘》
    賜進士第正治上卿戶部尚書致仕前南京兵部尚書奉勑參贊機務河東七十九翁韓文
    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兵部尚書奉勑提督十二團營侍經筵大梁李鉞
    後軍都督府掌府事奉勑提督五軍營兼提督十二團營諸軍事總兵官侍經筵榮祿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武定侯鳳陽郭勛
  2. ^ 國朝獻徵錄》(卷24):馬文升,字負圖,河南鈞州人。生而有異兆,貌瓌奇多膂力。嘗與羣兒戲,角之靡不仆者。七歲讀書,知大義。踰冠,舉鄉試,二十六登進士。吏部尚書王直異其才,選授監察御史。
  3. ^ 明史》(卷182):「馬文升,字負圖,鈞州人。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歷按山西、湖廣,風裁甚著。還領諸道章奏。母喪除,超遷福建按察使。成化初,召為南京大理卿,以父喪歸。」
  4. ^ 明史紀事本末》(卷41):命都御史項忠總督軍務,總兵劉玉、參將夏正率京營兵,並發陝西三邊兵五萬人往討之。起大理寺少卿馬文升為都御史,巡撫陝西協剿。
  5. ^ 明史》(卷182):滿四之亂,陝西巡撫陳價下吏,即家起文升右副都御史代價。馳至軍,與總督項忠討平之。事具忠傳。錄功進左副都御史,巡撫如故。文升數條奏便宜,務選將練兵,修安邊營至鐵鞭城烽堠,剪除劇賊。西固番族不即命者悉滅之。修茶政,易番馬八千有奇,以給士卒。振鞏昌、臨洮饑民,撫安流移。績甚著。
  6. ^ 明史》(卷182):是時,孛羅忽、滿都魯、乚加思蘭比歲犯邊。文升請駐兵韋州,而設伏諸堡待之。遂敗寇黑水口,擒其平章疊烈孫,又敗之湯羊嶺,斬首二百,名其嶺曰:「得勝坡」,勒石紀之而還。文升軍功甚盛,奏捷不為誇張,中亦無主之者,以是賞薄。至九年冬,總制王越以大捷奏,文升亦遣子琇報功。廷臣勘奏不實,坐停俸三月。
  7. ^ 明史》(卷182):十一年春,代越總制三邊軍務,尋入為兵部右侍郎。明年八月,整飭遼東軍務。巡撫陳鉞貪而狡,將士小過輒罰馬,馬價騰踴。文升上邊計十五事,因請禁之,鉞由是嗛文升。文升還部轉左。十四年春,鉞以掩殺冒功激變,中官汪直欲自往定之。帝令司禮太監懷恩等七人詣內閣會兵部議。恩欲遣大臣往撫,以沮直行。文升疾應曰:「善。」恩入白,帝即命文升往。直不悅,欲令其私人王英與俱,文升謝絕之。疾馳至鎮,宣璽書撫慰,無不聽撫者。又請前以也先亂失授官璽書者十餘人,得襲官。
  8. ^ 明史》(卷182):「事定,直欲攘其功,請於帝,挾王英馳至開原,再下令招撫。文升乃推功與直,然直內慚。文升又與直抗禮,奴視其左右,直益不喜。而陳鉞益諂事直,得直歡。日夜譖文升,思中之未有以發也。文升還,賜牢醴。明年春,以遼東屢失事,遣直偕定西侯蔣琬、尚書林聰等按之。會餘子俊劾鉞,鉞疑出文升意,傾之益急。直因奏文升行事乖方,禁邊人市農器,致怨叛。乃下文升詔獄,謫戍重慶衛。直既傾文升,則與鉞大發兵激功,鉞以是驟遷至尚書。
  9. ^ 明史》(卷182):十九年,直敗,文升復官。明年起為左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文升凡三至遼,軍民聞其來皆鼓舞。益禁抑中官、總兵,使不得朘削,眾益大喜。
  10. ^ 明史》(卷182):二十一年進右都御史,總督漕運。淮、徐、和饑,移江南糧十萬石、鹽價銀五萬兩振之。是年冬,召為兵部尚書。明年,以李孜省譖,調南京。
  11. ^ 明史紀事本末》(卷42):「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書馬文升為左都御史,文升陛見,賜大紅織金衣一襲。蓋上在東宮時,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奮勵,知無不言。」
  12. ^ 明史紀事本末》(卷42):「馬文升條時政十五事,曰:「選廉能以任風憲,禁摭拾以戒貪官,擇人才以典刑獄,申命令以修庶務,逐術士以防扇惑,責成效以革奸弊,擇守令以固邦本,嚴考課以示勸懲,禁公罰以勵士風,廣儲積以足國用,恤土人以防後患,清僧道以杜游食,敦懷柔以安四裔,節費用以蘇民困,足兵戎以禦外侮。」上嘉納之,悉施行。」
  13. ^ 明史》(卷182):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憲宗朝,嶽鎮海瀆諸廟,用方士言置石函,周以符篆,貯金書道經、金銀錢、寶石及五穀為厭勝具,宜毀。」從之。又上言十五事,悉議行。帝耕藉田,教坊以雜戲進。文升正色曰:「新天子當使知稼穡艱難,此何為者?」即斥去。御史徐瑁、賀霖失承旨下獄。文升言初政不宜輒罪言官,遂得釋。尋命提督十二團營。」
  14. ^ 明史》(卷182):「明年,代餘子俊為兵部尚書,督團營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廢弛,西北部落時伺塞下。文升嚴核諸將校,黜貪懦者三十餘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門,或作謗書射入東長安門內。帝聞,詔錦衣緝捕,給騎士十二,衛文升出入。文升乞休,優詔不許。」
  15. ^ 明史》(卷182):「小王子以數萬騎牧大同塞下,勢洶洶。文升以疾在告,帝使中官挾醫視,因就問計。文升謂「彼方敗於他部,無能為。請密為備,而揚聲逼之,必徙去。」已而果然。遭繼母憂,詔起復,再疏辭,不許。西北別部野乜克力,其長曰亦剌思王,曰滿哥王,曰亦剌因王,各遣使款肅州塞,乞貢且互市。巡撫許進、總兵官劉寧為請,文升言互市可許,入貢不可許,乃卻之。」
  16. ^ 明史》(卷182):「土魯番既襲執陝巴,而令牙蘭據守哈密,僭稱可汗,侵沙州,迫罕東諸部附己。文升議,此寇桀驁,不大創終不知畏,宜用漢陳湯故事襲斬之。察指揮楊翥熟番情,召詢以方略。翥備陳罕東至哈密道路,請調罕東兵三千為前鋒,漢兵三千繼之,持數日糧,間道兼程進,可得誌。文升喜,遂請於帝,敕發罕東、赤斤、哈密兵,令副總兵彭清將之,隸巡撫許進往討,果克之,語詳《進傳》。」
  17. ^ 明史》(卷182):「團營軍不足,請於錦衣及騰驤四衛中選補。已得請矣,中官寧瑾阻之。文升及兵科蔚春等言詔旨宜信,不納。陝西地大震。文升言:「此外寇侵淩之兆。今火篩方跳梁,而海內民困財竭,將懦兵弱。宜行仁政以養民,講武備以固圉。節財用,停齋醮,止傳奉冗員,禁奏乞閑地。日視二朝,以勤庶政。且撤還陝西織造內臣,振恤被災者家。」帝納其言,內臣立召還。」
  18. ^ 明史》(卷182):「文升為兵部十三年,盡心戎務,於屯田、馬政、邊備、守禦,數條上便宜。國家事當言者,即非職守,亦言無不盡。嘗以太子年及四齡,當早諭教。請擇醇謹老成知書史如衛聖楊夫人者,保抱扶持,凡言語動止悉導之以正。若內庭曲宴,鐘鼓司承應,元宵鰲山,端午競渡諸戲,皆勿令見。至於佛、老之教,尤宜屏絕,恐惑眩心誌。」
  19. ^ 明史》(卷182):山東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災,文升請命所司振恤,練士卒以備不虞。帝皆深納之。民困賦役,文升極陳其害,謂:「今民田十稅四五,其輸邊塞者糧一石費銀一兩以上,豐年用糧八九石方易一兩。若絲綿布帛之輸京師者,交納之費過於所輸,南方轉漕通州至有三四石致一石者。中州歲役五六萬人治河,山東、河南修塞決口夫不下二十萬,蘇、松治水亦如之。湖廣建吉、興、岐、雍四王府,江西益、壽二府,山東衡府,通計役夫不下百萬。諸王之國役夫供應亦四十萬。加以湖廣征蠻,山、陝防邊,供饋餉給軍旅者又不知凡幾。賦重役繁,未有甚於此時者也。宜嚴敕內外諸司,省煩費,寬力役,毋擅有科率,王府之工宜速竣。庶令困敝少蘇。更乞崇正學,抑邪術,以清聖心;節財用,省工作,以培邦本。」詔下所司詳議。
  20. ^ 明史》(卷182):「他所論奏者甚眾。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自太子太保屢加至少保兼太子太傅,歲時賜賚,諸大臣莫敢望也。」
  21. ^ 明史》(卷182):吏部尚書屠滽罷,廷推文升。御史魏英等言兵部非文升不可,帝亦以為然。乃命倪嶽代滽,而加文升少傅以慰之。嶽卒,以文升代。南京、鳳陽大風雨壞屋拔木,文升請帝減膳撤樂,修德省愆,禦經筵,絕遊宴;停不急務,止額外織造;振饑民,捕盜賊。已,又上吏部職掌十事。帝悉褒納。一品九載滿,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帝以將考察,特召文升及都御史戴珊、史琳至暖閣,諭以秉公黜陟。又以文升年高重聽,再呼告之,命左右掖之下階。始文升為都御史,王恕在吏部,兩人皆以正直任天下事。疏出,天下傳誦。恕去,人望皆歸文升。迨為吏部,年已八十。修髯長眉,遇事侃侃不少衰。
  22. ^ 明史》(卷182):孝宗崩,文升承遺詔請汰傳奉官七百六十三人,命留太僕卿李綸等十七人,余盡汰之。正德元年,禦用監中官王瑞復請用新汰者七人,文升不奉詔。給事中安奎刺得瑞納賄狀,劾之。瑞恚,誣文升抗旨,更下廷議,皆是文升,帝終不聽。文升因乞歸,不許。
  23. ^ 國朝獻徵錄》(卷24):會楚人熊繡為兵部左侍郎,文升推之總制兩廣,怏怏不欲行。流言聞於鄉人,御史何天衢因劾文升衰老不任。文升再疏乞歸,報許。
  24. ^ 明史》(卷182):是時,朝政已移於中官,文升老,日懷去誌。會兩廣缺總督,文升推兵部侍郎熊繡。繡怏怏不欲出,其鄉人御史何天衢遂劾文升徇私欺罔。文升連疏求去,許之。賜璽書、乘傳,月廩歲隸有加。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居三年,劉瑾亂政,坐文升前用雍泰為朋黨,除其名。五年六月卒,年八十五。瑾誅,復官,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傅,謚端肅。
  25. ^ 張燧千百年眼》(卷12):及嘉靖初,大盜趙鐩亂河南,剽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弗攻。攻破泌陽,前大學士焦芳已跳匿,毀其家,發芳篋,取其衣冠,縛葦若人者而屠戮之,曰:「恨不為天下殺此賊!」
  26. ^ 明史》(卷182):文升有文武才,長於應變,朝端大議往往待之決。功在邊鎮,外國皆聞其名。尤重氣節,厲廉隅,直道而行。雖遭讒詬,屢起屢仆,迄不少貶。子璁,以鄉貢士待選吏部,文升使請外,曰:「必大臣子而京秩,誰當外者?」卒後逾年,大盜趙鐩等剽河南,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攻泌陽,毀焦芳家,束草若芳像裂之。嘉靖初,加贈文升左柱國、太師。

相關條目

官銜
前任:
余子俊
明朝兵部尚書
弘治二年-弘治十三年(1489年-1501年)
繼任:
劉大夏
前任:
倪岳
明朝吏部尚書
弘治十三年-正德元年(1501年-1506年)
繼任:
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