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第二城牆

50°49′59″N 4°20′42″E / 50.833°N 4.345°E / 50.833; 4.345

1612年的哈勒門

布魯塞爾第二城牆荷蘭語tweede stadsomwalling;法語:seconde enceinte)是於1356-1383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城周圍興建的一系列堡壘,如今其遺蹟仍可見,大多因為小環 (布魯塞爾)法語Petite ceinture (Bruxelles)——一系列布魯塞爾市中心道路環繞着歷史上的城市中心——循其原線。哈勒門是遺蹟中最大的一處。

防禦之進化

16世紀,有7座城門,每座均以所在道路或是所通方向命名:拉肯門法語Porte de Laeken(得名於拉肯街法語Rue de Laeken)、佛蘭德門法語Porte de Flandre(得名於佛蘭德街法語Rue de Flandre (Bruxelles))、安德萊赫特門法語Porte d'Anderlecht(得名於安德萊赫特街荷蘭語Anderlechtsesteenweg)、哈勒門(得名於哈勒)、那慕爾門法語Porte de Namur(得名於那慕爾)、魯汶門法語Porte de Louvain(得名於魯汶街法語Rue de Louvain)以及斯哈爾貝克門法語Porte de Schaerbeek(得名於斯哈爾貝克)。第8座於1561年建立,即河岸門法語Porte du Rivage,被設計來控制自新建的維勒布魯克運河出入布魯塞爾港法語Port de Bruxelles

參考文獻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