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幾種不同的常綠帶香的植物通稱,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然而中國古籍中單稱「茱萸」時指的是何者仍有爭論。按中國古人的習慣,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以示對親朋好友的懷念。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曾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茱萸Cornus mas
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吳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

史籍

茱萸在中國史料及中醫著述中,有藙、樧、棗皮、藥棗、蜀棗、蜀酸棗、魁實、石棗、鼠矢、雞足、湯主、山萸肉、萸肉、肉棗等名稱。古人已經認識到了茱萸的藥用價值,並把它用於祭祀,還把它作為地方向朝廷進貢的貢品

分佈

茱萸分佈較廣,山茱萸、吳茱萸多分佈在安徽陝西秦嶺四川河南福建浙江江蘇等地;英國美國朝鮮日本等國也有分佈。

用途

祭祀

周禮·內則》中記載:「三牲用樧。」段玉裁解釋道:「樧,煎茱萸。」

飾物

中國古人在重陽節時,頭插茱萸,登高遊興。

藥用

西晉馮翊(今陝西關中西部)太守孫楚《茱萸賦》一文中寫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歷漢女而始育,關百載而長生。森蔓延以盛興,布綠葉於紫莖。鶉火西阻,白藏授節,零露既凝,鷹隼飄厲。攀紫房於歉枝,綴朱實之酷烈。應神農之本草,療生民之疹疾。」中國古代許多醫學名著,如晉代《神農本草經》、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以及《吳晉本草》、《健康記》、《圖經本草》等,均記載了茱萸的藥用價值。山茱萸之果實山萸肉,味酸澀,性微溫,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健胃壯陽等功能,中醫常用以治療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遺精尿頻、肝虛寒熱、虛汗不止、心搖脈散、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等症。茱萸還是中成藥知柏地黃丸益明地黃丸愛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的主藥。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山茱萸甙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豐富的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能抑制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利尿、降壓、防癌作用。

辟邪

屈原的《離騷》裏提到了茱萸是惡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茱萸的品質「辛辣蜇口慘腹,使人有殺毅黨然之狀」。古人「懸其子於屋,辟鬼魅」。南朝時就有插茱萸辟邪的記載。晉周處在《風土記》中說:「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茱萸雅號「辟邪翁」。

釀酒

在古代詩文中有不少詠頌茱萸酒的篇章。現代人生產山茱萸系列果酒、飲料,味道淳美,藥效顯著。

風俗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荊楚歲時記》載楚俗九月九日飲菊花酒。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秋高氣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時,茱萸被認為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或頭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遊興,並把重陽節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直至民國時期,一些文人秋季聚會請貼的常用款式為:「×月×日,登高萸觴,候光。」到民國以後,茱萸風俗逐漸衰退。

唐代,王維十七歲時所做異鄉遊子重九懷鄉思親的抒情: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言絕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峰位於中國河南焦作的世界地質公園雲台山景區,形似茱萸。每逢農曆九月季節,秋高氣爽,山上野生茱萸茂盛,佩帶茱萸,登高以健身、望遠、懷念。登上茱萸峰,喝杯懷菊花茶或懷菊花酒,頓覺神清氣爽。登高遠足、喝菊花茶/酒、插茱萸都具有驅病消災、健身長壽的意義。

相關頁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