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25號潛艇
陛下之UB-25號艇(德語:SM UB 25[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艘UB-II型近岸潛艇或稱U艇。它由不萊梅的威悉船廠承建,於1915年11月22日下水,至同年12月11日交付使用。其艇載武器包括兩具500毫米的艇艏魚雷發射管以及一門50毫米口徑甲板炮。1917年3月17日,該艇在基爾港與V26號魚雷艇相撞後沉沒,至1917年3月22日被打撈上岸,作為一艘訓練艇服役。戰後,根據停戰協議的要求,UB-25號於1918年11月26日被引渡至哈維奇正式向協約國投降。1919年3月3日,英國海軍部將該艇作價750英鎊(不含發動機)售予喬治·科恩,並在景寧鎮拆解報廢。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UB-25號 |
下訂日 | 1915年4月30日[1] |
建造方 | 不萊梅威悉船廠[1] |
原始造價 | 1291000德國紙馬克 |
船廠編號 | 239[1] |
鋪設龍骨 | 1915年6月30日 |
下水日期 | 1915年11月22日[1] |
入役日期 | 1915年12月11日 |
結局 | 1917年3月19日因事故沉沒,後打撈上岸;1918年11月26日移交英國,1919年拆解報廢[2] |
技術數據[3] | |
船級 | UB級潛艇 |
船型 | UB-II型(近岸潛艇) |
排水量 |
|
船長 | |
型寬 |
|
吃水 | 3.66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
續航力 |
|
潛航深度 | 50米 |
乘員 | 2名軍官、21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註釋 | 潛沒需時30秒 |
服役記錄 | |
指揮官 |
|
參與行動 | 無 |
戰績 | 無 |
設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着U艇戰形勢的發展,UB-I型潛艇排水量過小、適航性不佳、推進系統可靠性低等問題愈發凸顯。其水面航速甚至追不上商船,以5節(9.3公里每小時)航速潛航1小時後,蓄電池電能便會耗盡。它們甚至無力應對多佛爾海峽8至10節(15至19公里每小時)的海流。為此,潛艇監察局於1915年4月研發了UB-I型潛艇的放大版——UB-II型,並由德國國家海軍辦公室委託兩家造船廠建造。[5]其中UB-25號是由不萊梅威悉船廠承建的第二艘,於1915年11月22日下水。[2]
UB-25號的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265噸和291噸,全長36.13米,艇體採用單殼體加鞍形水櫃構造。由於突破了鐵路限界,舷寬也得以增至4.36米。該艇採用雙槳驅動,具有更大的蓄電池容量和更高功率的發動機。其主機為兩台平治六缸四衝程267匹公制馬力(196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280匹公制馬力(210千瓦特)的西門子-舒克特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8.90節(16.48公里每小時),水下5.72節(10.59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5節航速續航7,200海里(13,30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45海里(83公里)而無需充電。[3]蓄電池被放置在中央潛櫃的前方,以配平更重的發動機安裝。[6]其最大潛水深度為50米,潛沒需時為30-45秒。[5]
UB-25號的主武器為兩具500毫米艇艏魚雷發射管,採用層疊式佈局,以實現可以創造最佳表面效率的舷弧設計;魚雷攜帶量增至4枚,魚雷威力亦顯著提高。輔助武器是一門50毫米甲板炮。司令塔增加了一具潛望鏡,並配備了1根兩段式可伸縮通信桅杆,前水平舵外形也做了調整。[5]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名軍官加21名水兵。[3]
服役歷史
1915年12月11日,UB-25號在前UB-12號艇長、海軍中尉漢斯·尼蘭的指揮下正式入役,隨即展開海試。[4][2]但尼蘭指揮該艇僅兩周後,便調任至U-67號。[4]沒有資料表明何人接替他擔任UB-25號艇長,因此無法確定該艇是否仍在繼續服役。[2]
1917年3月17日,UB-25號在基爾港與V26號魚雷艇相撞後沉沒,造成艇內16名官兵罹難。它於1917年3月22日被救助拖船火神號打撈上岸,並作為一艘訓練艇繼續服役。[7]戰後,根據停戰協議的要求,UB-25號於1918年11月26日被引渡至哈維奇正式向協約國投降。1919年3月3日,英國海軍部將該艇作價750英鎊(不含發動機)售予喬治·科恩,並在景寧鎮拆解報廢。[8]
註釋
腳註
- ^ 1.0 1.1 1.2 1.3 Rössler,第54頁.
- ^ 2.0 2.1 2.2 2.3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25.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03-23].
- ^ 3.0 3.1 3.2 Gröner 1991,第23-25頁.
- ^ 4.0 4.1 4.2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Hans Nieland.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8 March 2015].
- ^ 5.0 5.1 5.2 陳進,第47頁.
- ^ Rössler,第50頁.
- ^ Gröner & Jung & Maass,第50頁.
- ^ Dodson & Cant,第128頁.
參考資料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譯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陳進 等 (編).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Rössler, Eberhard.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U-Bootbaus. 1: Entwicklung, Bau und Eigenschaften der deutschen U-Boote von den Anfängen bis 1943. Band 1. Augsburg: Bechtermünz. 1996. ISBN 3-86047-153-8.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3: U-Boote, Hilfskreuzer, Minenschiffe, Netzleger, Sperrbrecher. Koblenz: Bernard & Graef Verlag. 1985. ISBN 3-7637-4802-4.
- Dodson, Aidan; Cant, Serena. Spoils of War: the fate of enemy fleets after the two World Wars. Barnsley: Seaforth. 2020. ISBN 978-1-5267-4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