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百萬戶送出計劃

二十年百萬戶送出計劃(日語:二十カ年百万戸送出計画)是日本政府於1936年8月11日制定的向滿洲國大規模遷移農業人口的殖民計劃。該計劃由拓務省制定,由廣田弘毅內閣確立為國策。該計劃以關東軍在同年5月制定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為基礎。該計劃自1937年起實施,在1945年因為日本戰敗、滿洲國滅亡而中止。

背景

武裝試驗移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佔領了滿洲地區。關東軍自此開始制定從日本大量遷移農業人口到滿洲的殖民計劃,並提交給日本政府,但由於大藏省的明確反對,僅僅能夠以「移民試驗」的名目進行小規模操作,共進行了5次,其中前3次為在鄉軍人組成的武裝移民團。最早的是1933年前往佳木斯的武裝開拓團(彌榮村開拓團)。該開拓團的成員是日本東北、北關東地區十一個縣的在鄉軍人會招募在鄉軍人組成的,每人都裝備有手槍和手榴彈,全團擁有數挺機槍。他們入殖的地方並非荒地,而是佳木斯以南60公里左右的樺川縣永豐鎮。當地原有的居民每人領取了5日元的補償費,遷居他處。5日元相當於當時日本政府給武裝移民每人每月的食糧補助費,不足以購買一人一月的口糧。[1]:154,155[2]:82[3]

1934年,由於當地民眾不滿關東軍的移民政策,在依蘭縣爆發了土龍山事件,日本武裝移民和關東軍都有傷亡。此後關東軍對移民政策進行了調整。[4]:16

關東軍的大規模移民計劃

1936年,二·二六事件之後,日本軍部在政府的發言權大大增強,而之前反對軍部大規模移民計劃的高橋是清大藏大臣也已經被暗殺,故而關東軍重新制定了大規模殖民計劃,即《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送交內閣。[2]:82

依照陸軍的計劃,在1937年到1956年的20年中會從日本向滿洲國殖民20萬戶、100萬人。其中每5年分為1期,各期的移民計劃人數分別以10萬、20萬、30萬、40萬的數字遞增。當時日本有農民560萬戶,其中「小作貧農」(擁有土地不足5反,約5,000平方米的貧困農戶)有約200萬戶,而陸軍的計劃就是將小作貧農中的半數移民到滿洲。這些移民也具有提高日本人在滿洲國比例的作用:當時估算1956年時滿洲國人口約為5,000萬人,則這些農業移民就可以使日本人佔比超過1成,確保大和民族在滿洲國佔據主導地位。[2]:83

至於向移民所分配的土地,陸軍計劃為每戶分配10町步(約10萬平方米)的土地,則需要總計約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陸軍基於經濟、治安和戰備上的考慮,將這些土地主要規劃於未開墾地較多、抗日游擊隊較活躍、更接近蘇聯邊境的滿洲北部。該計劃所需的10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已超過今日日本國土的四分之一,儘管滿洲國是日本的傀儡國,滿洲國政府應對此計劃也相當吃力,如按計劃執行,則政府無力對被遷移民眾進行充分賠償。[2]:84[1]:156,157

計劃內容

 
日本拓務省發行的招募移民的海報

1936年8月11日,廣田弘毅內閣發佈基於軍方計劃而制定的《二十年百萬戶送出計劃》,並將其定為七大國策之一。管理海外殖民事務的拓務省在1937年5月,制定了《二十年百萬戶送出計劃》第1期(1937年-1941年)、移民10萬戶的實施大綱《滿洲移民第一期計劃實施要領》,[2]:84[5]進一步將第一期10萬戶的計劃分解到各年度[註 1]

第一期滿洲移民入殖計劃戶數[6]:189
年度 集団移民(戶) 農業自由移民(戶) 總計(戶)
1937 5,000 1,000 6,000
1938 10,000 5,000 15,000
1939 15,000 6,000 21,000
1940 20,000 8,000 28,000
1941 20,000 10,000 30,000
總計 70,000 30,000 100,000

該計劃所需的土地面積較陸軍原本的計劃為大。該計劃中將移民分為甲種移民(集團移民)和乙種移民(農業自由移民)2類。針對集團移民,為每戶分配約10萬平方米的耕地和10萬平方米的采草放牧地。第1期移民中集團移民佔7成,為7萬戶,則需要1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佔3成的自由移民每戶分配10平方公里的土地,共需要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第1期計劃共計需要土地17,000平方公里。[6]:189

實施

當時日本農村經濟不振,日本農林省推行經濟復甦運動,而拓務省的滿蒙殖民政策與之直接相聯繫,形成了「分村移民」的政策,從1938年起實施。分村移民政策把經濟上有盈餘的農家稱為「黑字農家」或者「適正規模農家」,「適正規模」即這些適正規模農家佔有耕地面積的平均值。再以各市町村的耕地面積除以適正規模,就得到當地理想的農戶數量(「適正農家」),實際的當地農戶數減去適正農家數量,就得到「過剩農家」數量。政府依照計算出的各地的過剩農家數量,令農戶移居到滿洲。[2]:84

然而,1938年,隨着抗日戰爭的總體戰化,日本進入戰時體制。戰時體制下較多的勞力被動員以滿足軍需,上述第1期移民計劃的實施由於可移民的人口減少而遭遇到了困難。1938年,拓務省調整了第1期計劃,將1938、1939年的計劃移民戶數下調,並將1940、1941年的計劃移民戶數上調,5年間目標仍舊保持10萬戶。為了應對可移民人口減少的問題,拓務省計劃以「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隊」的形式大量派遣青少年人口。當時的計劃是在此後的4年間每年移民3萬人的青少年義勇隊。[6]:194

1939年,隨着和日本對蘇關係的惡化,滿洲國制定了《北邊振興(三年)計劃》,使農業移民的目的從經濟開發為主轉為經濟開發、對蘇國防並重。[7]:158

儘管1938年已經做出調整,此後戰爭形勢的發展使得第1期計劃不可能完成。即使經過再次修訂計劃,自1940年起,實際移民戶數仍遠未達到計劃值。該計劃進入崩潰期。[6]:200第1期的原始計劃、兩次修訂以及實際移民戶數見下表:

第1期入殖計劃戶數(原始值、第1次、第2次修正值)與實際移民戶數[6]:200
年度 原始計劃(戶) 第1次修正計劃(戶) 第2次修正計劃(戶) 實際移民(戶)
1937 6,000 6,000 6,000 5,942
1938 15,000 6,000 6,000 5,695
1939 21,000 11,000 11,000 6,945
1940 28,000 30,000 20,000 10,319
1941 30,000 47,000 12,000 6,710
總計 100,000 100,000 55,000 35,611

儘管第1期的殖民目標遠未實現,日本內閣在1941年12月31日通過了《滿洲開拓第二期五年計劃要綱》,仍然期望在第2期期滿時總移民數達到原本計劃的30萬戶。在計劃中不僅準備繼續派出青少年移民團,也提及應當加強對女性移民的招募和訓練[8]:51-53。1942年12月8日,滿洲國開拓總局為了完成開拓政策的目標,制定了《康德十年度開拓政策實行方案》,把1943年(康德10年)的目標設定為「入殖的確保」和「增產的完成」[9]:1063,1064,然而此後仍然每況愈下[10]。有資料表明1942年至1945年實現的農業移民戶數為46,498戶,第2期年均移民戶數較第1期多三分之一,雖有增長,但仍與目標差距甚大[11]:4

結局

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參戰。關東軍和滿洲國軍在數量質量皆明顯佔優的蘇軍面前旋即潰逃,滿洲國滅亡。在日本戰敗時滿洲國有日本移民團員約22萬人,死在滿洲的約有4萬6000人(被當地人襲擊、自殺等[1]:161),失蹤3萬6000人(包括失散和賣給當地人的兒童),被抓捕到西伯利亞服役的有3萬4000人,安全撤回日本本土的不到一半。[6]:215

在日本人撤走後,一部分曾經被奪取土地的中國農民回到了過去的住所。另外,日本開拓團撤走後,留下的大片土地沒有地主,減少了後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的阻力。[12]:376

註釋

  1. ^ 日本的年度為當年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止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平塚柾緒日語平塚柾緒. 太平洋戦爭研究會 , 編. 図説 写真で見る満州全史. 河出書房新社. 2010: 175. ISBN 978-4309762760 (日語). 
  2. ^ 2.0 2.1 2.2 2.3 2.4 2.5 淺田喬二. 満州農業移民と農業・土地問題. 大江志乃夫 (編). 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第3巻)植民地化と産業化. 岩波書店. 2005. ISBN 978-4000104838 (日語). 
  3. ^ 満蒙開拓のミニ知識. 滿蒙開拓平和紀念館. [201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3) (日語). 
  4. ^ 小都晶子. 日本人移民政策と「満州国」政府の制度的対応 -- 拓政司、開拓総局の設置を中心に. アジア経済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2–20. [2019-05-27]. ISSN 0002-29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日語). 
  5. ^ 拓務省拓務局. 満洲移民第一期計画実施要領. 拓務省拓務局. 1937-05 [201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9) (日語). 
  6. ^ 6.0 6.1 6.2 6.3 6.4 6.5 筒井五郎. 鉄道自警村 - 私説・満州移民史 -. 日本図書刊行會. 1997. ISBN 978-4890395620 (日語). 
  7. ^ 玉真之介日語玉真之介. 満州産業開発政策の転換と満州農業移民. 農業経済研究 (日本農業経済學會). 2001-03-25, 72 (4): 157–164. ISSN 0387-3234 (日語). 
  8. ^ 長谷川皓洋. 満洲開拓の沿革と概貌. 満洲開拓叢書. 満洲移住協會. 1942 (日語). 
  9. ^ 細谷亨. 満蒙開拓団と現地住民 : 日本人移民入植地における「民族協和」の位相 (PDF). 立命館経済學 (立命館大學). 2016-03, 64 (6): 1054–1073 [2019-05-15]. ISSN 0288-018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8-20) (日語). 
  10. ^ 李戈瑞. 国殇:抗战中的血色交通线(第十部). 團結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12624078. 
  11. ^ 玉真之介. 満州開拓と北海道農法 (PDF). 北海道大學農經論叢 (北海道大學大學院農學研究科). 1985-02 [2019-05-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9-26) (日語). 
  12. ^ 劉含發. 満洲移民の入植による現地中国農民の強制移住 (PDF). 現代社會文化研究 (新潟大學大學院現代社會文化研究科). 2001-08, 21: 361–378 [2019-05-31]. ISSN 1345-848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5-27) (日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