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睦格圖

特睦格圖蒙古語ᠲᠡᠮᠡᠭᠡᠲᠦ,轉寫:Temegtü[轉寫種類不明]西里爾字母Тэмээт,1887年—1939年5月2日)漢名汪睿昌,字印侯蒙古族內蒙古卓索圖盟喀喇沁旗王府大西溝(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大西溝村)人。中國蒙古文滿文藏文鉛字的創造者,出版家、翻譯家。[1]

特睦格圖

生平

從日本到北京

1887年農曆臘月七日,特睦格圖生於一個平民家庭。因自幼聰明,受到喀喇沁右旗親王、蒙藏事務局(1914年改為蒙藏院)首任總裁貢桑諾爾布賞識,被其收為義子,並薦至貢桑諾爾布在本旗創建的首所學堂崇正學堂學習。1903年,因學習成績優秀,被遣赴北京東總布胡同東省鐵路俄文學堂學習俄語[1]

1903年,貢桑諾爾布自費到日本考察政治及教育新法。在他回國後,貢桑諾爾布在1906年冬自本旗選送學生前往日本留學,特睦格圖入選,被派往日本學習軍事,進入東京振武學堂陸軍士官科念書。畢業之後,經貢桑諾爾布同意,特睦格圖又轉入東京慈慧醫科學校繼續讀書。特睦格圖在日本共留學6年後歸國,成為近代內蒙古首批留學日本的學生之一(首批學生共8人,其中女生金淑貞於1910年同特睦格圖結婚)。[1]

回國後,1912年至1913年,特睦格圖在內蒙古喀喇沁右旗王府、赤峰行醫。1914年,貢桑諾爾布在北京任蒙藏院總裁時,任命特睦格圖為薦任翻譯官、首席翻譯官兼庶務科長,典禮司員兼蒙藏學校教授,曾多次陪同貢桑諾爾布參加蒙藏會議及外事活動。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特睦格圖同情並支持北京蒙藏學校的學生參加運動。[1]

在北京,特睦格圖專心研究蒙古族語言、文學和歷史,並持續從事蒙古文中文藏文以及滿文古代經典的翻譯及整理工作。睦格圖利用職務之便,在北京結識了很多蒙古族及其他民族的社會名人及學者。當時,特睦格圖已熟練掌握了蒙古文中文藏文滿文,並且還通曉日文俄文[1]

創製鉛字

特睦格圖從事翻譯工作時,感到蒙古文圖書出版困難。當時蒙古文印刷術僅限於少量木刻印、石印,而鉛印尚未出現。國內外許多人都曾試圖創製蒙古文鉛字印刷,但都未能獲得成功。例如:清朝宣統年間,「蒙人扎拉豐阿君,糾合同志在北京設蒙藏編輯局,鑄創蒙文鉛字,翻印書籍。旋以事阻,未果,此有志未成也。」1913年,漢人黃序東(又名黃成垿,通曉蒙古語言文字)「鑄成蒙文鉛字……適庫倫都護使徵求邊才,黃君為羅致而去,印刷事業亦未果。」1913年,俄國人曾在哈埠出版蒙古文鉛印雜誌,1920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出版過蒙古文鉛印日報,但均對中國採取技術保密。其中,俄國人在哈埠製成的蒙古文鉛字,工料粗糙,字型難辨,故制而少用。特睦格圖乃決定創製中國的蒙古文鉛字。[1]

起初,自日本歸國後,特睦格圖在自己位於北京的私宅設立「漠南景新社」。這是一家家庭照相館,專門為旅居北京的蒙古人、藏人服務。後來,特睦格圖準備以「漠南景新社」的名義,石印蒙古文、中文合璧的教科書出售,以籌款創製蒙古文鉛字。[1]

1915年後,特睦格圖首先將蒙古文、滿文上、中、下三體400多字(蒙文324字,外加滿文等特需字頭)書寫為正楷字,隨後分類排隊,選擇美觀大方的字形,精雕細刻。第一次,他用牛角刻出85個字形,「用解剖之方,成聚珍之板,以一字之剖用,能作數字之運用。」但是,在用於印刷時,上下深淺不一致,粗細不均勻,故未能成功。第二次,他改以日本黃楊木為原料,手刻數百個蒙古文字頭。但因中國北京、天津地區無法承制木刻活字版,如採用木刻字模,必須赴日本,沒有任何外來經濟援助的特睦格圖無錢出國,故此次試驗又失敗。[1]

因缺乏資金,特睦格圖創製蒙古文鉛字的工作被迫暫停。1919年,在貢桑諾爾布的支持下,特睦格圖多次赴天津,向日本人學習雕刻技術,初步製成了蒙古文鉛字,製作了銅模,鑄出了字。此時的蒙古文鉛字在拼制時,上下銜接仍有不能配合之處,特睦格圖對此又反覆試用並改進。1922年冬,特睦格圖終於成功發明蒙古文鉛字印刷術,這是中國首次取得蒙古文鉛字印刷術的成功。[1]

創製成功後,特睦格圖遊說蒙古族社會名流,籌集到少量資金,貢桑諾爾布、恩和布林(漢名吳恩和)、金永昌張文楊時芳劉丕元等人入股,共集股大約5000元。1922年,特睦格圖等人寫出「蒙文鉛字說明書」,呈請立案。1923年,中華民國政府農商部發獎表彰,不征捐稅,頒發30年專利證書。同時,特睦格圖創製的滿文鉛字也和蒙古文鉛字同時誕生,這是中國滿文鉛印的開端。[1]

1923年春,特睦格圖在北京創設蒙文書社,自任總經理,集合了伊德欽金永昌恩和布林等在北京的蒙古族知識分子,決心為蒙古民族進行啟蒙。同時,創辦了蒙文書社蒙文印刷廠,起初設在北京鼓樓大街張旺胡同12號,後遷至北京北池子57號公產房院內,印刷的首部蒙古文圖書是《西漢演義》,共印8次,每次印數500套,共計4000本,由此開創了蒙古文的鉛印時代。[1]

特睦格圖創製蒙古文鉛字後,有不少西歐人士來蒙文書社學習,因特睦格圖相贈,使中國的蒙古文鉛字技術流傳至西歐。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派人來蒙文書社學習,並聘請蒙文書社技工汪振鋅到蒙古人民共和國開辦蒙文印刷廠。[1]

特睦格圖創製蒙古文鉛字以後,中國開辦的各家蒙文印刷廠,大多是在北京蒙文書社的技術傳播之下開辦的。如1923年,郭道甫派兩位蒙古人至蒙文書社學習後,於1924年創辦東蒙書局,設在瀋陽。192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聘請蒙文書社技工師鄉亭到上海,開始在商務印書館印刷蒙文書刊。1926年,內蒙古西部創辦察盟商都蒙文印刷廠,是在蒙文書社培養技術人才,後回商都開辦。[1]

1925年,特睦格圖受段祺瑞臨時政府委託,又創製了藏文鉛字,在蒙文書社內鉛印藏文經典。九世班禪到北京後,特睦格圖在北京中南海瀛台兼任班禪照料處處長,又兼任班禪印經處處長。[1]

1922年至1929年末,蒙文書社印書較多。僅經特睦格圖翻譯、編輯之後印刷出版的書籍便有諸如《元朝歷代帝后像》、《成吉思汗史》、《成吉思汗箴言》、《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元史》、《三國演義》、《西漢演義》、《聊齋志異》、《進士緣》、《公文呈式》、《蒙漢合壁四書》、《蒙文分類辭典》、《蒙文教科書》、《內外蒙古地圖》、《內外蒙古各盟旗系統一覽表》、《蒙、日語會話》等等,此外還出版了多種蒙古文、藏文字典、藏經,並且譯完了《紅樓夢》,但因缺少資金而未能刊印。[1]

從南京到王爺廟

1930年2月,特睦格圖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常任編審兼科長,1930年12月專任科長,任至1934年11月辭職。特睦格圖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教育年鑑《第一次教育年鑑》的編審委員之一,並且撰寫了其中有關蒙藏教育的部分。[1]

1930年秋,因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蒙藏委員會、蒙古各盟旗駐京辦事處,均急需蒙古文、藏文鉛印,遂由吳鶴齡(蒙藏委員會矇事處長)聯絡,由上述三家機關出資600元,將蒙文書社自北平遷至南京外沙帽巷22號。自此,蒙文書社停止印刷個人著作,專門承印上述三家機關的蒙古文、藏文、漢文書報、公牘等等,這時是蒙文書社的黃金時代,收入頗豐,特睦格圖等人獲得巨額資金,併購置了許多先進印刷設備。[1]

1932年1月,日本軍艦炮擊南京,蒙文書社被迫關閉,只印刷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少量蒙古文材料。[1]蒙文書社的全部設備由蒙文書社技術工人瑪希巴雅爾保存下來。[2]

1934年5月,特睦格圖應邀赴滿洲國,在錢家店(今哲里木盟通遼)、王爺廟(今烏蘭浩特)興安軍官學校任蒙古文教授。南京蒙文書社因此最終結束。[1]

1936年,特睦格圖準備在興安軍官學校印刷蒙古文講義,便自北平、南京將蒙文銅模、鑄字機、排字架、印刷機等等運至王爺廟,籌備將近一年,但因資金不足而未果。後來,恩和布林來到王爺廟同特睦格圖接洽,將這些印刷設備交給原蒙文書社的技術工人瑪希巴雅爾,運給蒙古軍政府使用,1937年4月間運至歸綏(今呼和浩特),隨後為蒙古聯盟自治政府的《蒙疆日報》開印《蒙古周報》。1939年9月,這套設備又被運到蒙疆聯合自治政府首府張家口的蒙疆新聞社,繼續印刷《蒙古周報》,直到八路軍佔領張家口。特睦格圖的該批成套印刷設備,遂成為如今內蒙古蒙文印刷設備的前身,繼續為中共領導下的內蒙古服務。[1][2]

1939年5月2日,特睦格圖在王爺廟病逝。[1]

著作

特睦格圖先後主編、翻譯、出版了蒙古文、漢文、滿文、藏文圖書數十種,印刷數量超過10萬冊。 [1]

紀念

  • 特睦格圖印刷館:2009年9月30日,特睦格圖印刷館在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開館,作為該博物館的展覽館之一。 這是中國首座專門紀念特睦格圖的展館。[3]
  • 特睦格圖印刷獎:1994年,內蒙古自治區印刷技術協會創辦的內蒙古自治區印刷界最高獎,以特睦格圖的名字命名。[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