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阿邁爾·卡達菲之死

阿拉伯之春中的重大事件

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亞前領導人穆阿邁爾·卡達菲全國過渡委員會所領導部隊的清剿作戰中遭連環槍擊虐待折磨身亡。卡達菲之死是象徵第一次利比亞內戰告終的重要標誌,也是阿拉伯之春中的重大事件。

過渡政府軍攻佔蘇爾特大部份地區後,2011年10月20日向親卡達菲部隊最後據點發動終極一擊,車隊向西逃亡時遇北約戰機空襲。卡達菲和幾個保鏢被迫躲在下水管道內,之後被執政當局的武裝人員抓獲。當時卡達菲僅右臂受傷,並持有一把手槍,但在被抓獲時他並未抵抗。全國過渡委員會表示在隨後過渡委武裝與卡達菲支持者的交火中,卡達菲因頭部遭到槍擊而不治身亡。同行的前國防部長阿布-貝克爾·尤尼斯·賈卜爾亦胸口中槍身亡,卡達菲五子穆塔西姆在蘇爾特被殺[1],次子賽義夫已於2011年11月19日在利比亞南部塞卜哈地區的小鎮奧巴里落網[2][3][4][5][6][7]

死亡經過

根據各種信息確認,卡達菲在重型武裝部隊的保護下於8月21日從的黎波里逃匿到蘇爾特的幾個建築內,而且一直躲避到10月[3]。因為作為卡達菲的故鄉,蘇爾特擁有大批支持他的前政府高官和民眾[4]

過渡委執政當局新聞官優素福·薩拉比20日說,一些被俘者透露了卡達菲及其當政時的情報部長及總參謀長等人的藏身地點,過渡委武裝於是才對這些地點展開了搜索[8],並向城內卡達菲支持者所佔領的陣地發起了總攻,進攻持續了大概90分鐘。

10月20日早晨,一個載有卡達菲的車隊企圖在包圍中逃離蘇爾特。當地時間8時30分[9],他所在的裝甲車隊在蘇爾特以西3公里處受到法國空軍幻象2000的空襲,幾輛車被炸毀並有幾十名效忠卡達菲的士兵被打死。此外,車隊也受到美國空軍使用的MQ-1 捕食者偵察機發射的AGM-114地獄火飛彈的打擊[10]。法國國防部長Gérard Longuet表示法軍的攻擊行為是警告和阻止卡達菲部隊的逃跑,而非是要消滅他們[5]

在空中打擊下,卡達菲在保鏢的陪同下藏到了一處下水道里。根據抓獲卡達菲的武裝人員描述,當時卡達菲正在所藏匿的水泥管道中睡覺,多名保鏢在其周圍警戒。結果附近的一組過渡委士兵(來自米蘇拉塔的「猛虎部隊」)與卡達菲部隊交火。在當局武裝人員在沖入水泥管道抓捕卡達菲時,卡達菲雖手持一把黃金制手槍,但並未抵抗,其中一名武裝人員向其腹部開了一槍,卡達菲的腿部和背部被槍打中。之後卡達菲又遭到了當局武裝人員的毆打。根據一名過渡委士兵的陳述,有一名效忠卡的士兵也射中了卡達菲,目的是想以後獲得過渡委的赦免[11][12]

後來很快卡達菲與另外的高官被過渡委士兵擊斃,死前他曾喊道「不要開槍!」[13]。在一個他被俘獲的現場視頻中[notes 1],可看到他坐在一輛車的車頭,被過渡委士兵押護着[14]。一名過渡委高官表示過渡委並沒有下達處死卡達菲的命令[14]。根據另外一些消息得知,「過渡委士兵在俘獲和押運卡達菲的途中,將他毆打並殺死」[15]。過渡委執行委員會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則表示,「當車隊在行駛途中由於交戰雙方的火力致使卡達菲的頭部中彈身亡」[16]

阿拉伯衛星電視台所播放的畫面顯示,被抓獲後的卡達菲血流滿面,並在多名執政當局武裝人員的推搡中大聲叫喊。根據半島電視台發佈的兩段視頻顯示:第一個視頻中卡達菲臉部和衣服上佈滿血跡,一些武裝士兵揪着他的頭髮並高喊「真主至大[4][3];第二個視頻顯示卡達菲胸部以上的衣服被扒落,臉色蒼白,頭部中槍並有一大片血液,而抓住他的士兵們則興高采烈地朝空中鳴槍[4][3];此外,還有一段發佈到YouTube的視頻顯示,士兵們「在卡達菲屍體的周圍圍觀拍照,並上下擺弄他的頭」[4][3][3][17][18]。還有一段視頻顯示卡被俘後其肛門被人用棍或刀捅入[19]

雖然卡達菲最後時刻的報道存在矛盾,但是過渡委執政當局肯定地表示卡達菲是在被俘後的交火中死亡的[3]。根據利比亞執政當局總理賈布里勒的描述,在執政當局武裝人員轉移卡達菲的時候,遭遇了卡達菲支持者的襲擊。在雙方交火的過程中,卡達菲的頭部被一顆「無法確定來源的」子彈擊中,他在被帶離蘇爾特時依然存活,但是在到達醫院前幾分鐘死去。

卡達菲的屍體被運到米蘇拉塔,那裏的醫生屍檢證明他死於頭部和腹部中彈[15]

過渡委宣佈卡達菲兒子奧-穆·坦塞姆·比拉·卡達菲也在同一天在蘇爾特被打死,一個視頻顯示穆·坦塞姆的屍體躺在一輛救護車上。而二子賽義夫·伊斯拉姆·卡達菲曾被報道說受傷並被俘[4][3][5],後來的消息顯示賽義夫逃到了利南部的沙漠地區(他之前在拜尼沃利德指揮戰鬥),且試圖進入尼日爾境內[20]。過渡委11旅的司令Abdul Hakim Al Jalil表示,卡達菲政權的發言人穆薩·易卜拉欣在蘇爾特附近被俘。有報道說卡達菲的一個侄子艾哈邁德·易卜拉欣也被俘[5]

最後數月的生活

紐約時報在利比亞米蘇拉塔軍情部門訪問卡達菲的近身侍衛兼高級保安和情報官易卜拉欣,他以「彷徨」來形容卡達菲最後的日子。

卡達菲從的黎波里被攻陷逃亡到蘇爾特,易卜拉欣幾日後與卡達菲會合,他們在圍攻下到處匿藏。直至暴露行蹤在水渠被捕那個星期,易卜拉欣、一眾副官及五子穆塔西姆一直跟隨卡達菲。

他們每隔數日就改變落腳點,住在空置的破屋,吃居民剩下的飯麵充飢,面對四處流亡和圍攻,易卜拉欣表示卡達菲顯得很不耐煩,經常批評為什麼沒電沒水。

外界都認為卡達菲好戰會戰鬥到底,但易卜拉欣透露卡達菲只是以衛星電話與外界聯繫,基本上沒參與過戰鬥,並沒有開過槍。卡達菲對於利比亞人造反這件事,有時顯得很後悔,並且解釋自己未能投降或逃亡是基於義務和責任,並為利比亞發生的一切道歉。

易卜拉欣又表示,實際上卡達菲比他兒子穆塔西姆有更多放棄權力的念頭,因為易卜拉欣曾與一眾官員多次商討過是否應放棄權力甚至逃到國外,但穆塔西姆一直拒絕。

國內反應

聽到卡達菲死亡的消息後,許多利比亞民眾歡呼雀躍,人們紛紛湧出家門走上大街不斷歡呼、軍人開槍、司機鳴笛共同分享喜悅激動之情[21];位於的黎波里的利比亞人在街頭手舉新國旗遊行慶祝[22];身在蘇爾特的過渡委士兵在街頭對天鳴槍、互相擁抱和揮舞武器表示慶祝[23];一些民眾自發向過往車輛發放糖果;在拜尼沃利德班加西等地也有同樣的慶祝活動;

不過,也有不少民眾對未來表示擔憂:的黎波里大學的學生穆拉德說,「卡達菲的死亡並不意味着利比亞從此就會一帆風順,現在還看不到利比亞的未來,過渡委能否把國家管理好,我還有疑慮」;拜尼沃利德市民艾哈邁德說,「戰爭毀掉了我的家,我的個人財物也被洗劫一空,我們不關心什麼民主自由,只想有安定的生活。」[21]

宣佈解放與過渡進程

10月22日,過渡委執行委員會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約旦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阿拉伯特別會議上表示:過渡委將在1個月內組建臨時政府,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清理散落在民間的武器裝備,同時恢復國家穩定和秩序;將在8個月內舉行大選,以組建利比亞國民議會,「這一議會將有兩個任務:起草新憲法並就此進行全民公決;組建過渡政府,直至舉行首次總統選舉。」[24]

當地時間10月23日下午,過渡委在班加西Kish Square廣場舉行慶祝全國解放的儀式。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賈利勒等官員以及數萬民眾出席了慶典。儀式開場誦讀了可蘭經,奏響利比亞國歌,許多人都揮舞着新國旗。一名負責死傷及失蹤人口的執政當局的部長說:「世紀法老(卡達菲),現在你已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桶……這是命運的舉措」。賈利勒在慶祝儀式上發表了講話:他感謝在戰爭中遇難的執政當局武裝人員和平民,感謝為戰爭勝利提供幫助的所有利比亞人,利比亞的未來將由利比亞人自己來創造;他呼籲利比亞人民今後保持耐心、秉持寬容、共同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安全,呼籲利比亞人遵守法律、不要用武力來謀求權利。當天,班加西、的黎波里、米蘇拉塔等地的民眾也紛紛走上街頭,慶祝全國解放。[25][26]

國際反應

國際組織

  •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這一天標誌着利比亞歷史進程的轉變,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將看到那些為此而付出過許多的利比亞人的慶祝畫面,現在是所有利比亞人需要團結的時刻,利比亞人會實現他們對於未來國家統一與和解的願望,交戰雙方的武裝必須放下武器達成和平,現在是需要恢復和重建、需要寬容而非報復的時刻」[27]
  •   非洲聯盟發表聲明說:該組織已經終止了利比亞前政府的成員資格,並允許過渡委代表利比亞進入該組織[27]
  •   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納貝爾·阿拉比說:他希望曾鐵腕統治利比亞超過40年的卡達菲的死能「翻過暴政的歷史」[28]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秘書長拉斯穆森說:「北約及其盟友為了保護利比亞平民的安全,成功執行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歷史性決議。北約將與聯合國及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協調,結束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我呼籲利比亞人民放棄分歧,團結一致構建一個光明的利比亞。我們希望『全國過渡委員會』能夠阻止對平民的報復,對待卡達菲舊部時,能夠保持克制。」[29]
  •   歐洲聯盟主席范龍佩說:「卡達菲的死結束了專制統治的時代、終結了利比亞人民遭受卡達菲奴役的漫長歷史」,「歐盟將與國際社會一道,繼續支持利比亞民主轉型及經濟重建」[27]

外國政府

非洲

  •   津巴布韋 – 與津巴布韋總統羅伯·穆加貝同屬一個政黨的國會議員Cairo Mhandu表示:他對卡達菲的死感到難過,「這對利比亞人來說是悲傷的一天……卡達菲贏得了選舉,是一個真正的領袖,他是被外國推翻的,而不是被利比亞人。卡達菲死於戰鬥中,他是個真正的非洲英雄」。他稱卡達菲的倒台是「非洲新殖民主義的開始」。而該國的記者和國人則大多對卡達菲的死表示高興[30]

亞洲

  •   中國中國外交部表示:利比亞的歷史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希望利儘快開啟包容性政治過渡進程,維護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儘快實現社會穩定,並開展經濟重建,使人民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31]
  •   印度 – 印度外交部發表聲明:支持代表利比亞人民的過渡委為實現自由民主、促進人權和重建國家各個領域所做的努力[32]
  •   土耳其 - 土耳其外長說:「卡達菲和卡達菲政權的命運對於阿拉伯地區的變革進程來說是一個值得引以為戒的殘酷的教訓」。
  •   伊朗 – 外交部長Ali Akbar Salehi向利比亞人和過渡委表示祝賀,同時也表示伊朗準備願意為建設「一個嶄新而民主的利比亞」提供幫助[33]
  •   伊拉克 – 伊拉克總理努里·馬利基對打死卡達菲表示致敬,說「我們慶祝利比亞兄弟和過渡委消滅了殘暴統治利比亞40年的暴君」,他還將卡達菲的死與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被絞死進行比較,宣稱「伊拉克同利比亞以及其他地區的獨裁者的下場一樣,證明了無論獨裁者統治多久,人民都有能力將他推翻」[34]。有巴格達市民說:要恭賀利比亞人民,因為他們除掉了一個罪犯[35]
  •   黎巴嫩 – 黎巴嫩國會發言人Nabih Berri表示歡迎這個消息,稱「真主的正義實現了」。前總理薩阿德·哈里里也對此事件表示歡迎,說「卡達菲的終結是在面對渴求自由與民主的國民時使用殺戮和血腥鎮壓手段的所有暴政者都不可避免的結局」[36]

歐洲

  •   俄羅斯 – 特別公使Mikhail Margelov警告說:雖然卡達菲已死,但是戰爭可能還要持續下去[37]
  •   法國 – 法國總統薩科奇說卡達菲的死是利比亞人為「掙脫長達40年的奴役獨裁暴政獲得民主自由」戰爭中的一個里程碑[38]
  •   英國 – 英國首相大衛·金馬倫說:「我們應該記住那些死於獨裁者與獨裁政權手中的許許多多的利比亞人」,「利比亞人現在更有機會去建設一個強大的民主國家」。外長夏偉林對於不能審判卡達菲表示遺憾[39]
  •   德國 –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說:這對利比亞和新和平的開端是重要的一天[40],「卡達菲對自己的人民發動的血腥的戰爭將要結束,利比亞必須儘快朝着民主的道路向前邁進」[27]
  •   意大利 – 意大利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說:卡達菲的死標誌着現在「戰爭結束了」[41]
  •   西班牙 – 西班牙外長Trinidad Jiménez表示:西班牙呼籲利比亞能實現和解並願意為利比亞的和平建設事業提供援助[42]
  •   荷蘭荷蘭首相馬克·呂特說:利比亞人曾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險去反抗卡達菲的統治,「我們寧願看到他由於所犯下的罪行而在海牙受審,無論如何,讓我們期望其他罪犯能到國際刑事法院受審[43]
  •   奧地利 – 奧地利外長Michael Spindelegger說:「他對流血事件將要結束感到寬慰」[40]
  •   愛爾蘭 - 外長Eamon Gilmore說卡達菲的死結束了「利比亞悲傷和血腥的歷史」,「利比亞人靠他們的勇氣和堅持戰勝了殘酷專制的卡達菲政權」[44]
  •   挪威 - 挪威首相延斯·斯托爾滕貝格說:卡達菲的死「是利比亞的轉折點」,「現在是開創一個民主的利比亞的時候了」[45]
  •   瑞典瑞典首相費德歷·賴因費爾特表示:他曾希望能夠審判卡達菲,不過現在利比亞的重建進程可以開始了[46]
  •   馬耳他 - 總理羅倫士·貢齊說:「卡達菲的死標誌着開啟了一個新的利比亞」,「馬耳他將會依據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利比亞」[47]
  •   波蘭 - 波蘭外長表示:期望利比亞走向和平與民主,「我們對於獨裁者為了保住權力而將國家拉進內戰造成了上萬人死亡感到悲傷」[48]
  •   匈牙利 – 匈牙利外長János Martonyi說:「卡達菲的死意味着數十年的暴政的終結和利比亞新篇章的開始」,他也表示匈牙利準備在利比亞民主化的進程上發揮主要的幫助作用[49]
  •   保加利亞 - 外長Nikolay Mladenov說:「卡達菲的死標誌着利比亞人民主導的利比亞邁入了新時代」[50]
  •   阿爾巴尼亞 – 總統巴米爾·托皮和總理薩利·貝里沙祝賀利比亞獨裁者被消滅,這意味着戰爭將要結束。總統表示戰爭雖然造成很大的損失,但是卻終結了一個統治時間最長的獨裁者的命運,利比亞渴望和平和民主。總理表示雖然他希望能審判卡達菲,但是對於結束衝突他感到喜悅,消滅獨裁者無論對於利比亞人來說還是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好事[51][52]
  •   科索沃科索沃總統阿蒂費特·亞希雅加說:「祝賀利比亞衝突得到終結以及北約完成了為支持利比亞人打倒統治超過40年的獨裁者的使命」,「這是利比亞人民戰勝邪惡勢力的勝利,開啟了利比亞民主發展的新篇章」[53]科索沃總理哈辛·塔奇說:「經過42年的暴政之後,卡達菲的死將促使利比亞人有能力去建設一個民主的未來,這一天人們應該記住那些所有卡達菲政權犯下的暴行,這是世界和平的勝利。」[54]

北美洲

  •   美國 – 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了一個書面聲明說「籠罩利比亞的陰影和暴政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不要被錯覺迷惑,利比亞要走向民主需要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55]
  •   加拿大 – 加拿大總理史提芬·哈珀說:卡達菲將「不能再繼續支持恐怖主義和屠殺自己的國民了」,「利比亞人會最終跨過被奴役欺壓42年的歷史,現在他們要爭取開創一個更好的未來」[56]

南美洲

  •   巴西 – 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說:「我認為利比亞正在開啟民主轉變的進程,不過,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應該慶祝他的死,所有國家都應該容納和平與民主」[57]
  •   哥倫比亞 - 總統胡安·曼紐·山度士發表聲明:「隨着卡達菲的死亡,我們希望利比亞能儘快走上正常的軌道,利比亞人有能力和責任最終實現自由和民主」[58]
  •   委內瑞拉 - 總統查韋斯法新社表示:「我們應該記住卡達菲是一個偉大的鬥士、革命者和烈士,謀殺他是另一種暴行」[59]

大洋洲

  •   澳洲 – 澳洲總理茱莉雅·吉拉德說:蘇爾特被攻克以及卡達菲被打死是標誌着「利比亞為求解放而進行的戰爭將要結束的一天」,她也表示支持過渡委領導的政府進行的轉變進程。外長陸克文呼籲這一事件能儘快結束利比亞的武裝暴力衝突。反對派領導人托尼·阿博特說「我認為沒有卡達菲的世界更好」[60]

影響

作為阿拉伯之春的一部分,卡達菲之死被認為能影響阿拉伯和中東地區的局勢。有人預測該事件能加強發生在敘利亞也門的示威運動,甚至可能引發巴林發生革命[61],而利比亞鄰國阿爾及利亞有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是美國和歐洲一大主要進口來源,若阿爾及利亞也發生類似的革命,則會導致油氣出口暫停數月,法國政府表示正在「關注阿爾及利亞的局勢」[61]

隨着「阿拉伯之春」此後走向低潮,卡達菲死後的利比亞並未實現穩定、發展及政治進步,反而陷入混亂及分離

卡達菲在未垮台前宣稱,從利比亞經地中海北上歐洲的偷渡活動遭利比亞政府有效壓制,例如2009年全年意大利只截獲7,300名偷渡者。[62]卡達菲在2011年3月曾經提出警告,表示一個統一和穩定的利比亞對於抑制地中海的偷渡活動事關重要。他還在與英國前首相貝理雅通話時表示,如果自己丟掉政權,恐怖主義勢力將在中東崛起並必將攻擊歐洲。[63][64]卡達菲被推翻後,利比亞在2010年代中期開始愈演愈烈的歐洲移民危機中成為了難民及非法經濟移民越境的來源地及跳板。有評論對此表示,這是參與推翻卡達菲政權的歐洲國家「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和「咎由自取」。[65][66]

註釋

  1. ^ Gaddafie Captured alive then Executed footage.. Liveleak. 2011-10-20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參考文獻

  1. ^ 卡達菲被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蘋果日報》2011年10月21日
  2. ^ 利过渡委称“定位”卡扎菲次子. [201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Christopher Gillette and Kim Gamel. "Libya's Moammar Gadhafi killed in hometown batt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ctober 20, 2011). Associated Press.
  4. ^ 4.0 4.1 4.2 4.3 4.4 4.5 "Areem Fahim and Rick Gladstone, "Qaddafi Is Killed as Libyan Forces Take Su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0, 2011).
  5. ^ 5.0 5.1 5.2 5.3 Muammar Gaddafi killed as Sirte falls. Al-Jazeera. 20 October 2011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6. ^ Report : Saif Gadhafi killed. UPI. 20 October 2011 [21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 
  7. ^ Libyans jubilant, as fate of Gaddafi's son remain unclear. Monsters and Critics. 2010-10-20 [2011-10-22]. 
  8. ^ 被俘者供出卡扎菲藏身地 “猛虎部队”将其逮捕(图). 新華網. 2011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3月20日). 
  9. ^ Accounts emerge of Gaddafi's final moments. Al Jazeera English. 2011-10-04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6). 
  10. ^ US drone fired missile at Gadhafi convoy. MSNBC. 20 October 2011 [2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2). 
  11. ^ Gaddafi killed as Sirte falls - live coverage. The Guardian. 2011-10-20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7). 
  12. ^ David Martin - "Who shot Qaddafi? Was it his own bodyguar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CBS News - 20 October 2011. Retrieved 21 October 2011.
  13. ^ "Don't shoot": Qaddafi's last moments. CBS News. 20 October 2011 [2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2). 
  14. ^ 14.0 14.1 Gaddafi's death - who pulled the trigger?. Reuters. 2011-10-20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15. ^ 15.0 15.1 Gaddafi killed in hometown, Libya eyes futu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uters 20 October 2011.
  16. ^ Muammar Gaddafi killed in Libya. BBC News. 20 October 2011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17. ^ Footage shows Gaddafi's bloodied body - Middle East. Al Jazeera English. 2011-10-04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7). 
  18. ^ "Footage shows Gaddafi's bloody bod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Youtube. Retrieved 20 October 2011.
  19. ^ Qaddafi apparently sodomized after captu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20. ^ Mutassim's body.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 
  21. ^ 21.0 21.1 利比亚民众庆祝卡扎菲死亡. 網易.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 
  22. ^ 利比亚士兵从卡扎菲身上缴获金手枪(图). 環球網. 2011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3月20日). 
  23. ^ 卡扎菲身亡 利比亚军民庆祝. 鳳凰網.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24. ^ 利比亚执政当局称8个月内举行大选. 網易. 201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25. ^ 班加西庆祝解放. 中國新聞網. 2011-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6. ^ 利比亚执政当局宣布全国解放. 網易. 2011-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3). 
  27. ^ 27.0 27.1 27.2 27.3 Gaddafi's death: World reaction. Al Jazeera. 2011-10-20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7). 
  28. ^ "Arab League hopes Gaddafi death ‘turns page of tyrann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Vanguard - 20 October 2011. Retrieved 21 October 2011.
  29. ^ 北约及欧盟就卡扎菲身亡声明称军事行动结束在即. 中國新聞網.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3). 
  30. ^ Meldrum, Andrew. Gaddafi praised as "an African hero" by Mugabe's party. GlobalPost. 20 October 2011 [2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1). 
  31. ^ 中国外交部:卡扎菲身亡标志利历史翻开新一页. 外交部網站. 2011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14日). 
  32. ^ Muammar Gaddafi dead: India offers to rebuild liberated Libya. The Economic Times. [21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33. ^ Fri, 21 Oct 2011, 07:00 GMT+3:30 - Iran. Tabnak. [21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7). 
  34. ^ Thu, 20 Oct 2011, 18:56 GMT+3 - Iraq. Al Jazeera Blogs. [2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30). 
  35. ^ 巴格达市民:要恭贺利比亚人民除掉了一个罪犯. 鳳凰衛視. 2011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13日). 
  36. ^ Rival Lebanese leaders hail Gadhafi’s death. The Daily Star Lebanon. [21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37. ^ Libyan war can go on without Gaddafi – Russia’s envoy. The Voice of Russia. 20 October 2011 [2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9). 
  38. ^ "Gaddafi's death met with little sadn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CBS News - 20 October 2011. Retrieved 20 October 2011.
  39. ^ David Cameron: Remember Colonel Gaddafi Libya victims. BBC News. 20 October 2011 [2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5). 
  40. ^ 40.0 40.1 Reaktionen: "Gefühl der Erleichterung". Der Standard. 2011-10-20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 (德語). 
  41. ^ News of Gadhafi's Death Met With Relief. VOA News. Associated Press & Reuters. 2011-10-20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2). 
  42. ^ "Spanish Foreign Minister reacts to Gadhafi's dea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ink Spain – 21 October 2011. Retrieved 21 October 2011.
  43. ^ Gaddafi death: Dutch politicians regret he will not be prosecuted. DutchNews.nl. 20 October 2011 [2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9). 
  44. ^ O'Connell, Hugh. “Wow…huh…”: how the world reacted to Gaddafi’s death. TheJournal.ie. 2011-10-20 [21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45. ^ Stoltenberg: – Et vendepunkt for Libya (新聞稿). ABC Nyheter (Norwegian News). 2011-10-20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挪威語). 
  46. ^ Reinfeldt: Nu kan vi bygga ett nytt Libyen. Dagens Nyheter. 20 October 2011 [20 October 2011]. 
  47. ^ Gaddafi's death marks a new beginning for Libya - PM. The Times (Malta). 2011-10-20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7). 
  48. ^ Oświadczenie MSZ po śmierci płk. Kadafiego (新聞稿).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Poland). 2011-10-20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4) (波蘭語). 
  49. ^ Martonyi János külügyminiszter nyilatkozata. Hungari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11-10-20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7) (匈牙利語). 
  50. ^ По повод новината за смъртта на Муамар Кадафи, министърът на външните работи Николай Младенов заяви: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10-23. (in Bulgarian), Foreign Ministry of Bulgaria, 20 October 2011
  51. ^ Albanian President and PM react on Libya - Top Channel (In English)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10-22.
  52. ^ Prime Minister of Albania web site (in Albanian).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5). 
  53. ^ Statement Of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Kosovo Regarding The Termination Of The Conflict In Libya. President-ksgov.net. [201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 
  54. ^ Statement by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Republic of Kosovo Hashim Thaçi (in Albanian). Kryeministri-ks.net. [201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55. ^ David Jackson. Obama: Gadhafi regime is 'no more'. USA Today. 2011-10-20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5). 
  56. ^ Libya's Moammar Gadhafi killed. CBC News. 2011-10-20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57. ^ Dilma diz que não se deve comemorar a morte de um líder e que Líbia merece apoio na transição. Zero Hora. 20 October 2011 [2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31) (葡萄牙語). 
  58. ^ Que regrese la libertad y la democracia en Libia.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9). 
  59. ^ As it happened: Libya's Col Gaddafi killed. BBC. 20 October 2011 [2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60. ^ Gaddafi death brings 'relief' to Libya: Gillard.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1 October 2011 [20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61. ^ 61.0 61.1 "Which Middle East Dictator Is Going Down Nex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orld News - The Daily Beast - 20 October 2011 - 20 October 2011.
  62. ^ 卡扎非警告欧洲有可能变成黑欧洲. BBC中文網. 2010-08-31 [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 
  63. ^ Gaddafi's Grim Prophecy Comes True: Countless Refugees Swarm Europe. Sputnik. 2015-09-17 [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6). 
  64. ^ 希拉里邮件:美国为黄金石油军事干预利比亚. 鳳凰網. [2024-11-11]. 
  65. ^ 雪地鴻爪: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太陽報. 2015-08-25 [2016-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66. ^ 北青报:难民潮撕裂欧洲. 人民網. 2015-09-07 [2016-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