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虎丘是中國江蘇蘇州的山丘,山丘上及附近有多處古跡。虎丘在古代有「吳中第一名勝」之譽。宋代蘇東坡曾有「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的讚譽。
虎丘古跡中最著名的是雲岩寺塔和劍池。雲岩寺塔建於後周,被稱爲「中國第一斜塔」。劍池則可能存有吳王闔閭墓葬,也是傳說中王羲之「神鵝易字」的地方。
得名
虎丘得名始於春秋。吳王闔閭曾在此建行宮[2]。公元前496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後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虎丘山。據《史記》記載,當時徵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據說葬經後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3]
《越絕書》越絕卷第二[4]
「闔廬冢,在閶門外,名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銅槨三重。澒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圓之口三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十萬人築治之。取土臨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號為虎丘。」
歷史
相傳遠古時期,虎丘為汪洋大海中的小島,隨滄桑變遷而成平疇山丘。故今有「海涌峰」石碑,山寺隔山塘河照牆上有「海涌流輝」四字。春秋時為吳王闔閭的行宮,也是闔閭死後所葬之處。秦始皇東巡時曾到虎丘求隨吳王闔閭所埋的寶劍。當時有虎盤踞在墳上,秦始皇以劍擊之而不中,誤中於石[5]。
東晉時,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營建別墅,咸和二年( 327 年),後來舍宅為虎丘山寺,仍分兩處,稱東寺、西寺,劉宋高僧竺道生從北方來此講經弘法,留下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佳話[6]。虎丘自南北朝時即建有佛塔,並曾經於南北朝、隋朝和五代末期三次修建佛塔[7]。
到了唐代,為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虎丘一度改名武丘,虎丘山寺亦易名為武丘報恩寺,仍分東西兩寺。寶曆元年( 825 年),五十四歲的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時,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並引水環山。堤上間植桃李,後人稱之為白公堤[8][9][10]。唐武宗時崇道滅佛,虎丘山寺被拆毀。會昌五年(公元845年)重建時,將二寺合為一寺,並移至山上。北宋至道中,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為雲岩禪寺。虎丘現有的佛塔是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至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時建造的。景祐四年(1037年)建「御書閣」於虎丘,藏御書300卷。建炎四年(1130),紹隆禪師遷居雲岩禪寺,並開創虎丘派,「道大顯著」,虎丘也由此被列入當時的「五山十剎」之中。
明代虎丘山的寺廟曾多次遭到火災,每次之後又重修。清初年是虎丘最盛時期,康熙帝玄燁和乾隆帝弘曆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臨虎丘。虎丘至今仍留有萬歲樓、御碑亭、文昌閣,以及行宮「含暉山館」等等古蹟。當時有稱「虎丘十景」:白堤春泛、蓮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霽、風壑雲泉、平林遠野、石澗養鶴、書台松影、西溪環翠、小吳晚眺。1860 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自天京(南京)揮軍東征,逼近蘇州,潰敗的清軍在城外楓橋、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帶縱火,大火延燒三晝夜,虎丘山寺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復,此後陸續有修葺工作,但規模已大不如前。清光緒年間,蘇州觀察朱修庭(朱福清)、僧人云閒、狀元洪鈞、詞人鄭文焯(文小坡)、文人彭南屏等人倡議併集資在憨憨泉邊建造了虎丘擁翠山莊。
1953年6月蘇州市設立園林管理處,並組成「園林古蹟整修委員會」,接管虎丘,進行管理和維修,逐步對虎丘全面修葺。文化大革命期間,整修工作停頓,受到人為破壞,石刻、佛像、匾額、楹聯、書畫損失嚴重。文革結束後,整修工作得以繼續,開始大規模對失修、破損的建築、石刻、匾聯逐步進行維修、保護和復原。1996年,虎丘被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定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0年4月,虎丘被評為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11]。
景點
斷梁殿
斷梁殿是虎丘雲岩寺的二山門,建造於元代至元四年(1344年)。歇山頂,闊三間,進深兩間。所謂「斷梁」是指正梁由兩段接合,而不是一根整木做成。
憨憨泉
憨憨泉位於虎丘山道旁,是得名於梁代的憨憨和尚。據民間傳說,憨憨和尚本是為僧人收養的棄嬰,雙目失明。他得知山中有一口連通大海的泉水,便孜孜不倦地挖掘,最後終於挖出泉眼,泉水使得他雙目復明[12]。
試劍石
試劍石是位於虎丘山斷梁殿山道左側的一塊圓形巨石,正中有似刀砍劍劈的溝裂。旁邊石頭上,刻有宋紹聖年間呂升卿所題、王寶文所書的"試劍石"三字。石旁還刻有元代顧瑛題詩:「劍試一痕秋,崖傾水斷流,如何百年後,不斬趙高頭」[13]。
真娘墓
真娘墓位於虎丘山道旁,墓碑在一座亭子中,碑上刻有「古真孃墓」四個字。傳說真娘(又作貞娘)為唐代蘇州名妓,相貌出眾,能歌善舞,由於自幼失去雙親,被迫賣笑青樓,但她賣藝不賣身。直到有富商重金買通老鴇,要真娘陪宿,真娘遂自縊身亡。後代文人慕其名,寫有不少憑弔或紀念的詩[14]。
千人石
千人石位於虎丘主景區,旁邊便是劍池。石體巨大,呈紅色,可坐千人。關於此石有兩種傳說。其一為吳王闔閭死後,夫差將造闔閭墓的工匠千人戮殺於此,鮮血染紅石頭。另一種說法為梁代高僧生公曾經在這裏講法,眾人來聽,因而得名[15]。
劍池
劍池是位於虎丘山上的水池,水池狹窄,但兩側有峭壁,上方有石橋連通。古籍記載闔閭死後葬於虎丘山下。自古即有傳統説法,指闔閭葬於劍池,以銅劍陪葬,池因此得名。歷史上和當代在修葺虎丘及劍池時,都有記載說在抽乾劍池水後即可見墓葬入口。根據當代記載,抽乾劍池水後可以進入池北端的石穴,穴內有人工加工過的石板,因此有較爲通行的説法稱此石板下即為闔閭墓入口。學術界對闔閭墓在劍池附近的可能性有分歧,比較廣泛接受的分析認爲闔閭即使葬在虎丘附近,也與劍池無關,歷史記載秦始皇曾在虎丘山下發掘尋找闔閭墓葬,而孫權更曾發掘虎丘尋找墓葬,但都沒有結果,劍池應為孫權所掘的坑洞;闔閭葬在劍池的説法是到南宋才出現的。另一種看法認爲劍池本身就是早已遭盜掘破壞的墓穴。
孫武演兵場
孫武,春秋齊國人,流寓於吳,著有《孫子兵法》。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闔閭,曾有「練武場怒斬吳姬」故事流傳。圖為胥口教場山孫武演兵場遺址。[16]
虎丘塔
虎丘塔的全名為虎丘雲巖寺塔,從公元959年開始建造,到961年建成。虎丘塔是一座仿木結構樓閣式大型磚塔,塔身為八角塔,高七層,共47.7米。明代1638年進行修葺時,發現塔身向東北方向傾斜,於是在重建第七層時採取了補救措施,將第七層的重心南移。二十世紀後繼續整修,已經控制了傾斜的問題。1950年代曾經在塔內發現越窯青瓷蓮花碗、經箱、刺繡、銅佛等文物。
小武當
圖集
-
山塘河
-
虎丘廟會
-
千人坐賞楓
-
劍池
-
雙井
-
憨憨泉
參考來源
- ^ 5A级景区. 文化和旅遊部政務服務門戶. [202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3).
- ^ 《蘇州地方志》第四卷,第一章,第一節:吳王闔閭曾在此虎丘建行宮,死後即葬於此。
- ^ 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十九年夏,吳伐越,越王句踐迎擊之槜李。越使死士挑戰,三行造吳師,呼,自剄。吳師觀之,越因伐吳,敗之姑蘇,傷吳王闔廬指,軍卻七里。吳王病傷而死。◇集解越絕書曰:「闔廬冢在吳縣昌門外,名曰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桐棺三重,澒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員之口三千,槃郢、魚腸之劍在焉。卒十餘萬人治之,取土臨湖。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故號曰虎丘。」○索隱澒,胡貢反。以水銀為池。
- ^ 蘇州舊志-越絕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蘇州地方志-數字地情庫
- ^ 陸廣微,《吳地記》:秦始皇東巡至虎丘,求吳王寶劍。其虎當墳而踞,始皇以劍擊之不及,誤中於石(遺蹟尚存)。
- ^ 《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師被擯南還,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處,則說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為點頭。
- ^ 《蘇州地方志》第四卷,第一章,第一節:(虎丘山)寺中先後於南北朝、隋、五代末三次建塔。
- ^ 范允臨,《重修白公堤碑記》:虎丘故有白公堤,雲白太傅樂天守郡時所築也。其堤自虎丘而至金閶,蓋七里而遙,俗所謂『山塘』也者。
- ^ 《採風類記》:「白公堤延亘七里,約三里半為半塘。自此至山麓,紅欄碧樹與綠波畫舫相映發,為遊賞最勝地。」
- ^ 白居易,《武丘寺路》:「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鞍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河堤上,長留一道春。」
- ^ 江南园林迎世博 虎丘、留园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殊荣. 2010-04-22 [2011-03-10].[永久失效連結]
- ^ 姚銳. 禅宗理念的江湖叙事——对民间故事《憨憨泉》的神话—原型批评. 《齊齊哈爾社會科學》.第46-48頁
- ^ 段寶林,江溶. 中国山水文化大观.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第557頁
- ^ 唐·范攄 《雲溪友議》卷六:"真娘者,吳國之佳人也,時人比於蘇小小,死葬吳宮之側。行客感其華麗,競為詩題於墓樹,櫛比鱗臻。"
- ^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政事·冢墓門》:「 虎丘澗側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謂之 『千人石』 。俗傳,因生公講法於此。」
- ^ 孙武演兵场. suzhouculture.cn. 文化蘇州 中文信息共享平台. 2010 [2017-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3).
外部連結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