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天骢
尉天骢(1935年8月12日—2019年12月17日),原籍江苏省砀山县,作家、文学评论家,1949年起定居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政治大学中文系所教授,退休后仍于该校中文研究所、台湾文学研究所兼课。曾任《笔汇》月刊、《文学季刊》、《中国论坛》等刊物主编。
生平
1955年,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二年级的尉天骢还是个穷学生,以他姑母尉素秋教授标会的五万元新台币作为资金,凭着一股冲劲,办了经典刊物《笔汇》,之后又在1966年办了《文学季刊》(文季),这两本杂志兼容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成了台湾许多重要作家的摇篮[1]。
1970年代,尉天骢提倡写实文学,主张文学应该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并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对于办杂志十分热衷;影响1950年代至1980年代颇多。1972年,他和唐文标于《文季》展开对以现代诗为主的现代派作品批判,引发唐文标事件。
1977年8月,在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尉天骢与陈映真、王祯和等首当其冲,受到亲国民党文人余光中、彭歌等的批评和攻击。事后,他编辑了一本《乡土文学讨论集》(1978),请胡秋原写序,共收录了双方七十四篇文章,是研究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写作文类以文学评论、杂文随笔为主,亦有短篇小说。为文,肯定人的尊严、对各种形式之专制独裁,批判不遗于力。
2014年7月遭摩托车冲撞,住院休养复健后必须以轮椅行动。
尉天骢虽然有中华民族主义,但他对投奔北京的陈映真等人也感到失望。历史学者李筱峰曾回忆2014、2015年间,他与敏洪奎、李日章去木栅拜访尉天骢,当时尉天骢已经行动不便,他聊到政局时,大骂起陈映真、王晓波等人,尉天骢不客气地批评“他们不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专制极权的政权吗?”、“竟然可以接受中共的专制极权!”,骂着骂着,连“无耻”的用词都出口了。更让李筱峰讶异的是,尉天骢明白表示:“我是不主张台独的,但如果要迎接中国共产党来统治,我宁可台独!”[2]:438-439
作品
论著
- 《文学扎记》(1971,新风出版社)
- 《路不是一个人走出来的》、《民族与乡土》(1979,香港纵横出版社/1979,台湾慧龙出版社)
小说集
- 《到梵林墩去的人》(1970,大林书局)
散文集
- 《枣与石榴》(2006,印刻出版社)
- 《回首我们的时代》(2011,印刻出版社)
杂文集
- 《天窗集》(1976,蓝灯出版社)
- 《众神》(1976,远行出版社)
- 《理想的追寻》(1985,新地出版社)
- 《荆棘中的探索》(1985,新地出版社)
参考资料
- ^ 童清峰. 台灣文壇拓荒者尉天驄飄逝. 亚洲周刊.
- ^ 李筱峰著. 《筱峰人生:我的學思歷程與民主自由的追尋之路》上冊. 台北: 玉山社. 2021年11月初版. ISBN 978-986-294-284-0.
- ^ 東文壇拓荒者尉天驄84歲辭世 一生體現文學關懷. 中央社. 2019-12-17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