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攻联盟
《特攻联盟》(英语:Kick-Ass)是一部英国、美国合拍的2010年超级英雄电影,由马修·沃恩执导,沃恩与简·戈德曼编剧,剧情改编自马克·米勒与小约翰·罗米塔创作的同名漫画,为《特攻联盟》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电影。该片由亚伦·约翰逊、科洛·莫瑞兹、马克·斯特朗、克里斯托弗·明茨-普洛斯与尼古拉斯·基治等人领衔主演,讲述超级英雄“海扁王”(约翰逊饰演)、“超杀女”(莫瑞兹饰演)与“大老霸”(凯奇饰演)对抗犯罪集团首领法兰克·达米柯(斯特朗饰演)与其子克里斯(明茨-普洛斯饰演)的故事。
特攻联盟 Kick-Ass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马修·沃恩 |
监制 | |
编剧 |
|
原著 | 《特攻联盟》 马克·米勒 小约翰·罗米塔作品 |
旁白 | 亚伦·约翰逊(开头)[1] |
主演 |
|
配乐 | |
摄影 | 本·戴维斯 |
剪辑 | |
制片商 | |
片长 | 117分钟[2] |
产地 |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
预算 | 2,800万[6]、3,000万美元[7]至5,000万美元[8] |
票房 | 9,618万美元[7] |
前作与续作 | |
续作 | 《特攻联盟2》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海扁王 |
香港 | 劲揪侠 |
台湾 | 特攻联盟 |
新加坡 | 特攻联盟 |
马修·沃恩与简·戈德曼于2008年5月开始撰写该片的剧本。沃恩与戈德曼采用与漫画不同的故事架构来写剧本,也改了一些剧情和设定。沃恩最初找上索尼担任该片的制片商,但因索尼对尺度的要求而放弃。其他有意接拍的电影公司大多都希望片中角色年龄能成熟些,尤其是超杀女。沃恩决定自行出资制作该片。沃恩的马夫电影公司与布莱德·毕特的B计划娱乐背地里资助了该片的制作。《特攻联盟》于2008年9月开拍,取景地点包含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哈密尔顿和多伦多及英国的伦敦、埃尔斯特里制片厂及松林制片厂等地。
《特攻联盟》于2010年3月12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第17届西南偏南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并分别于同年3月26日及4月16日在英国和美国上映。该片所获评价多为正面,影评人多称赞尼古拉斯·基治、亚伦·约翰逊与科洛·莫瑞兹的演技及剧本,而亦有影评人认为本片具冒犯性且打斗桥段过火。《特攻联盟》获得许多奖项,如帝国奖最佳英国电影奖等。续集《特攻联盟2》于2013年上映。
剧情
戴夫·莱佐斯基是一位美国的17岁平凡高中生,相当热爱漫画[9],在被恶霸抢劫时发现众人都冷眼旁观,因而决心成为一位真实的超级英雄。他从eBay买件绿色紧身衣作为服装,装扮成打击犯罪的蒙面英雄,尽管没有任何超能力及接受各种训练。戴夫第一次试图阻止恶霸,却被恶霸痛扁、腹部被捅一刀,甚至重伤之时还被汽车撞飞。他要求医护人员隐瞒服装,佯装他是裸体。戴夫于医院花好几个星期复原,断裂的骨头植入金属板,神经末稍受损也影响到他的痛觉,让他变得比较耐打。回到学校,戴夫得知他长期暗恋对象凯蒂对他感兴趣,因为凯蒂误以为戴夫是同性恋。戴夫将错就错,逐渐地,两人获得更多相处时光[1]。
一天,戴夫插手街头帮派斗殴,用双棍以一挡三,成功搭救受暴者。旁观者用手机录下整个过程,戴夫自取名为“海扁王”。影片传至Youtube上,使得“海扁王”的英雄事迹一夕成名,形成一股超级英雄风潮[10]。戴夫与凯蒂相处时,凯蒂说自己在针头交易所工作时受到一名男子拉索的骚扰,希望海扁王能帮忙。戴夫化身为海扁王调查,找到拉索的公寓,结果却自不量力遭到混混们的暴力围殴。戴夫在将死之时,一位变装英雄小女孩“超杀女”(科洛·莫瑞兹饰演)现身,独自用双刀解决所有人,而后与父亲“大老霸”离开。戴夫回到家,发现大老霸和超杀女前来拜访,两人表明他们是借由海扁王的网站位址反追踪到戴夫的住处,并告诫戴夫同样的方法可能被坏人追踪到,最后在要求保持联系后离去。
当地犯罪集团首领法兰克·达米柯深信他的手下拉索等人受到袭击、毒品遭窃是海扁王所为,命令部下杀掉海扁王。法兰克的儿子克里斯提出建议,让自己扮成超级英雄“赤雾人”接近海扁王,换取信任将他引诱出来。赤雾人成功透过网站与海扁王相约会面,准备将他骗至已埋伏好的仓库,但两人抵达时,仓库却早已燃起熊熊烈火,法兰克的手下全遭杀害。赤雾人从仓库中拿走了一只泰迪熊娃娃后,两人匆忙逃出火场。克里斯狼狈地回到总部,向父亲说明海扁王不是主谋,只是个平凡人,并拿出藏于娃娃里的监视摄影机,展示这一切都是大老霸干的。
大老霸原本是名知名警察,本名戴蒙·麥奎迪。自从被法兰克陷害入狱后,发誓要复仇。在狱期间,已怀孕的老婆因抑郁仰药自尽,所幸在死前生下一女明蒂。在出狱后,戴蒙开始训练明蒂打击犯罪,也化名为大老霸和超杀女。戴蒙前合作伙伴马库斯警官发现大老霸的真实身份,对戴蒙欠敏蒂一个正常的童年感到气愤,但愿意保守秘密。
戴夫察觉到当英雄所要付出的惨痛代价,决心不再扮演英雄。他告诉凯蒂他就是海扁王,且不是同性恋,凯蒂原谅戴夫先前的瞒骗,愿意成为他的女朋友[1]。之后戴夫查看他的个人网站,发现赤雾人传送无数的紧急讯息,表明两人遭到追杀,要求再次会面。会面后,赤雾人要他约大老霸和超杀女出来。一进约定地点“安全楼”,赤雾人随即向超杀女胸口开枪使之坠楼,而大老霸和海扁王也遭到法兰克的手下制伏带走。两人被带至仓库,法兰克准备了一场现场的死亡直播秀,打算对着媒体大众传送殴打两人,甚至淋油点火焚烧的画面,最后再揭露两人的真实面目。就在火点下去的瞬间,灯光一灭,超杀女带着夜视镜直捣现场,杀光所有坏人,但大老霸最终仍因受火焰严重灼烧而死去。戴夫尝试说服超杀女放弃,但她仍决意完成他父亲的愿望——阻止法兰克。
超杀女一路杀进大楼,杀光法兰克大半的手下,直到弹药用尽被逼至绝路。法兰克的手下正打算朝超杀女发射火箭筒时,海扁王穿着喷射火箭装,载着加特林机枪现身援救。最后,海扁王对付赤雾人,而超杀女则与法兰克在办公室对决。在超杀女处于劣势、情况危急之际,和赤雾人对打而双双失去意识的海扁王先行醒来,赶到办公室向法兰克发射火箭炮,将法兰克炸死。赤雾人回过神来,欲拿起剑继续回击之时,海扁王与超杀女乘坐火箭装离去。事后,海扁王和超杀女决定不再作打击犯罪的超级英雄,超杀女也向戴夫告知本名明蒂。最后,明蒂开始过着正常生活,由马库斯认养照顾,并与戴夫就读同一所学校。这场帮派斗争事迹激起另一波超级英雄风潮,而赤雾人则戴上新的面具,誓言复仇。
演员
- 约翰逊并不是一个漫画迷,不过他从小就有看许多超级英雄电影[11]。约翰逊在受访时表示,他尽可能脱离原著漫画的设定,甚至试图屏除“想染成一头金发”的念头[12]。他也提到,片中笨拙的戴夫比超级英雄情节更吸引他:“我以前没演过这种角色。我这辈子从未真正被抢劫或被女生无视”[13]。为了饰演戴夫,约翰逊必须减重,他笑说:“这就是为何戴夫的服装看起来如此宽松”[10]。另外,身为英国人的约翰逊在拍戏必须将口音转为美国口音[14]。
- 马克·斯特朗饰演法兰克·达米柯(Frank D'Amico),犯罪集团首领,克里斯之父。
- 对于法兰克这个角色,马克在受访时表示,“他是一位纽约黑帮,也是一位毒贩,在发现事情不如己意、他的世界开始瓦解,却又摸不着头绪后,逐渐失去了理智,面临崩溃”[16]。
- 克里斯托弗·明茨-普洛斯饰演克里斯·达米柯(Chris D'Amico) / 赤雾人(Red Mist),犯罪集团首领法兰克·达米柯之子,为了引诱海扁王而假装成超级英雄。
- 大老霸的装备与1960年代的电视剧《蝙蝠侠》中的蝙蝠侠很像,且都有一条黄色腰带。不过沃恩指出,大老霸的装备和蝙蝠侠的装备有不少相异之处,如头盔等等。他亦表示,大老霸穿的装备其实是法国镇暴警察的装备。[10]
- 琳德茜·冯塞卡饰演凯蒂·德科玛(Katie Deauxma),戴夫的爱人,在针头交易所工作。
- 克拉克·杜克饰演曼提(Marty),戴夫的好友。
- 伊万·彼得斯饰演托德(Todd),戴夫的好友。
- 奥玛瑞·哈威克饰演马库斯警官(Marcus),戴蒙昔日在警界的合作伙伴。
此外,加勒特·M·布朗与伊丽莎白·麦高文在片中分饰戴夫的父母[17]。杨茜·巴特勒饰演克里斯之母安吉·达米柯(Angie D'Amico)[17]。科菲·奈蒂(Kofi Natei)饰演拉索(Rasul)[17],为法兰克工作的毒贩。戴克斯特·佛莱契客串饰演名为寇迪(Cody)的恶霸[18]。原著漫画的作者之一马克·米勒是一位苏格兰人,曾表态希望苏格兰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葛伦·麦可能客串该片[19],但麦可的戏份后来被剪掉[20]。米勒在片中客串饰演一名苏格兰酒鬼,但与麦可一样,出场镜头同样被删减[21]。导演马修·沃恩之妻——模特儿克劳蒂亚·雪佛的一面巨型广告看板出现在片中的一面墙上[22][23]。另一位原著漫画作者小约翰·罗米塔在片中客串一位背对观众的酒保[21]。
制作
编剧
编剧马修·沃恩与简·戈德曼于2008年5月开始撰写一部剧本,其改编自马克·米勒与小约翰·罗米塔的漫画作品《特攻联盟》[24]。沃恩在受访时谈到这一切的开端:“我在《星尘传奇》(2007年)的首映礼上遇见了原著漫画的作者马克·米勒,我们相处得很好。我知道他是谁且他有什么作品,但我和他不熟。他提出了我写剧本、他画漫画的点子,我说‘这太棒了!’接着他创作了一份剧本纲要,而我说‘太好了,我们现在就动手吧!你画漫画,我写剧本。’”[25]对于两人负责剧本的部分,戈德曼表示她负责构建剧本的整体架构及内景设计,而沃恩则负责创作整部剧本[26]。沃恩与戈德曼采用与漫画不同的故事架构来写剧本,让众多剧情线最后汇集到同个结局。米勒证实了其中的差异,指出一般漫画通常分为八幕,而电影则分为三幕[27]。
米勒表示,沃恩与戈德曼创作了一部“鸡仔电影”[备注 1],并指出他们将重心放在人物情感上,如修改了角色凯蒂·德科玛的剧情(凯蒂在原著漫画中得知戴夫骗自己他是同性恋后就甩了戴夫,片中则是凯蒂愿意与戴夫交往)这一举动[30][31][32]。米勒提到,电影版的观众们会难以接受漫画中戴夫和凯蒂没有在一起的剧情,而漫画书的读者则会更容易接受电影版这样改[27]。
在原著漫画中,大老霸原本不是警察,而是会计师,因想逃避自己的人生且热爱漫画而选择成为超级英雄打击犯罪。在片中,大老霸的动机是正当的。米勒表示,大老霸在漫画中的设定背后的隐喻在改编电影里无法发挥效力:“会毁掉电影”[33]。原著漫画的另一位作家小约翰·罗米塔表示,“大老霸在片中的故事能补足他的缺点(……),你会更爱电影中的他”[34]。电影的高潮桥段与原著漫画大不同:海扁王穿着装有加特林机枪的喷射火箭装。米勒称该桥段为片中的“要件”,表示“我们需要像路克·天行者炸掉死星那样子的桥段”[30][33]。
筹拍
沃恩最初找上他先前的导演作品《夹心蛋糕》(2004年)的发行商索尼,希望他们能制作该片,但索尼要求缩减暴力尺度,沃恩因此作罢[35]。其他电影公司大多表示拒绝[18],其中一些有意接拍,但希望角色能年长些[35]。大多数的电影公司都希望能将超杀女的设定从女孩改成成人[36]。戈德曼表示,当时电影公司表示将超杀女的设定改成青少女会减少批评的声浪,但她认为,将超杀女的设定改成青少女必然会使其性化,此举会引来更猛烈的批评,且超杀女也不该被性化[37]。
电影公司认为成功的暴力超级英雄电影都是独立电影,这可以让制片者自由发挥,也无须担心严格的审查[36]。沃恩决定自行为拍这部片筹钱,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屋[38],他打趣地将《特攻联盟》称为“他拍过最耗资的电影”[36]。最后,沃恩从私人投资者处筹得了3,000万美元的资金[39]。沃恩的马夫电影公司与布莱德·毕特的B计划娱乐也背地里资助了该片的制作[40],米勒表示,彼特会出资的原因在于其妻安吉丽娜·卓莉很喜欢漫画《刺客联盟》(同样出自米勒之手,后来朱莉主演了该作的改编电影)[32]。沃恩与彼特也曾在电影《偷拐抢骗》(2000年)有过合作经验[38]。
选角
2008年8月15日,据报导,科洛·莫瑞兹(饰演明蒂 / 超杀女)与克里斯托弗·明茨-普洛斯(饰演克里斯 / 赤雾人)加入了剧组[41]。2008年8月22日,亚伦·约翰逊(饰演戴夫 / 海扁王)、尼古拉斯·基治(饰演戴蒙 / 大老霸)与琳德茜·冯塞卡(饰演凯蒂)参演该片的消息公布,该片计划于同年秋天开拍[35][39][42][43][44]。稍晚,马克·斯特朗签约饰演大反派法兰克[16]。
为了找寻饰演戴夫的演员,沃恩费尽苦心:“其他角色的演员我们找得到,但要找到饰演戴夫的演员人选?算了吧。”[10]一次,选角导演莎拉·芬恩(Sarah Finn)与露珊达·赛森(Lucinda Syson)推荐沃恩看约翰逊的试镜带。此前沃恩因约翰逊是英国人,认为他不适合饰演身为纽约青年的戴夫而拒看该试镜带。沃恩在看完试镜带后便选上了约翰逊[10]。明茨-普洛斯在获选饰演克里斯之前也曾为戴夫试镜,但未获选[10]。
有别于找寻戴夫的演员,沃恩没有花太多功夫就找到了明蒂的演员科洛[10]。沃恩提到,当时“只有两位女孩来试镜,科洛进来,然后她获选了。”[10]科洛表示,自己一直很想出演一部奇幻电影[备注 2],饰演电影《刺客联盟》(2008年)里像安吉丽娜·卓莉那样的角色,并穿着超级英雄的服装[10][15]。当初,科洛的母亲先一步读了剧本,然后将其推荐给她,她当下就对饰演超杀女极感兴趣[15]。“在得知自己获选后,我为此尖叫了整整三天。”科洛说[10]。
凯奇当初获选饰演反派法兰克和戴蒙两名角色之一,最后他选择了后者[10]。沃恩表示,“我认为凯奇能为大老霸带来独特的韵味,而他的确做到了。”[10]罗拔·迪尼路、马修·麦康瑙希与马克·华柏格都曾是大老霸的演员人选[30],沃恩原本则较为中意布莱德·毕特,但因为彼特选择接下了《恶棍特工》(2009年)而作罢[18][38][45]。法兰克一角后来由斯特朗饰演,在他之前,罗拔·迪尼路曾是该角的演员人选[30]。斯特朗对饰演黑手党老大这种角色颇感兴趣,因此马上就答应了沃恩的邀约[18]。
拍摄与后制
《特攻联盟》于2008年9月开拍[10],由班·戴维斯掌镜[46]。该片的拍摄地点包含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哈密尔顿[47]、多伦多金士顿路上的Dip 'N' Sip Donuts商店[47]、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中等学校(片中的高中)[48]、英国的埃尔斯特里制片厂(海扁王与赤雾人一同去找大老霸和超杀女的桥段)及英国伦敦兰贝斯的旧县政厅(片中法兰克·达米柯总部的大厅)[49]。此外,片中还出现了许多多伦多的知名地标[47],如丰业剧院(片中的电影院)和央-登打士广场[50]。大老霸首次亮相的桥段在伦敦东部的贝克顿(Beckton)污水处理厂取景[33]。片中的漫画书店和街景在松林制片厂拍摄[49]。
起初,剧中法兰克的下场是被超杀女从大楼上踹下去,后来编剧修改剧本,改成现在的结局:海扁王发射火箭炮将法兰克轰飞。这个桥段在6个月后重拍。[12]电影里讲述大老霸与超杀女身世的漫画由罗米塔用铅笔打草稿,汤姆·帕尔默上墨水,丹恩·怀特(Dean White)上色[30]。《特攻联盟》由皮托·史凯利亚、乔恩·哈里斯与埃迪·汉密尔顿(Eddie Hamilton)剪辑[17]。
音乐
该片的配乐由约翰·墨菲、亨利·杰克曼、马里厄斯·德弗里斯、伊兰·埃什凯里与丹尼·叶夫曼等多位音乐家谱写[51]。此外,片中还出现了如超凡乐团的〈站起来〉(Stand Up)、原始呐喊的〈回不去〉、The Pretty Reckless的〈搞得我想去死〉(在播片尾剧组人员名单时播放[52])及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美国三部曲〉等几首歌曲[53]。电影的主题曲为米卡与RedOne合作的歌曲〈特攻联盟 (我们年少轻狂)〉[54][55]。《特攻联盟》的电影原声带于2010年3月29日在英国推出[56],而配乐原声带则于同年5月17日在英国发布[51]。
致敬与彩蛋
片头,一位超级英雄站在摩天大楼的边缘,张开翅膀准备往下跳。该桥段的背景音乐是约翰·威廉斯为电影《超人》(1978年)谱写的经典配乐[21]。角色方面,《帝国杂志》的影评人克里斯·休伊特(Chris Hewitt)认为,戴夫受重伤后,断裂的骨头内被植入金属板的设定明显是致敬漫威漫画的超级英雄金钢狼[1]。io9的梅雷迪斯·沃纳(Meredith Woerner)则认为,海扁王练习从一边屋顶跳到另一边屋顶的桥段则取材自山姆·雷米执导的《蜘蛛侠》(2002年),且片中也引用了蜘蛛侠彼得·帕克的一句台词“没有能力就没有责任”(With no power comes no responsibility)[22]。海扁王的演员亚伦·约翰逊自己在受访时也提到了该角色与金钢狼和蜘蛛侠的相似处[11]。另一方面,大老霸的演员尼古拉斯·基治表示,大老霸的声音是在向1960年代电视剧《蝙蝠侠》中饰演蝙蝠侠的演员亚当·韦斯特致敬[21][22]。
该片在设计细节方面也有许多彩蛋。片中的漫画店里卖著马克·米勒与麦克·米纽拉的作品和漫画《离家童盟》、《刺客联盟》及《歪小子斯科特》。该设计是马克·米勒的点子[21][22][57]。电影中法兰克与克里斯去电影院时,《闪灵侠3》(The Spirit 3)正在放映中。导演马修·沃恩表示,在原本的点子里,电影院播的其实是《蜘蛛侠10》(Spider-Man 10)或《蜘蛛侠12》(Spider-Man 12),但制片商索尼对这个设计不大高兴。因此,他们修改成了现在的《闪灵侠3》,并决定换找一家“开放一点的工作室”[22][57]。片尾,赤雾侠说:“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直等到他们注意我。’”“直等到他们注意我”是电影《蝙蝠侠》(1989年)里小丑(杰克·尼克逊饰演)的台词[21][22]。
上映
2010年3月12日,该片在第17届西南偏南电影节上举行全球首映[40][58][59][60][61],同时也是该电影节的开幕片[62]。欧洲地区的首映礼则于同年3月22日在英国伦敦展开[63]。接着,该片于3月26日开始在英国院线上映[64],美国的档期则位在稍晚的4月16日[4]。美国电影协会(MPAA)以片中有“极为暴力的场面、大量脏话、性爱场面、裸露镜头及有关毒品的内容——其中有部分牵扯到儿童”为由将电影评为R级,意味着17岁以下观众需要有家长或成年监护人陪同才能观看[65]。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BBFC)把《特攻联盟》分为15级,理由为片中含有“极多的脏话及漫画风格的暴力场面”[2]。导演马修·沃恩认为BBFC的分级正确无误[31]。
宣传与发行
2009年,《特攻联盟》的部分片段在圣地亚哥国际漫画展和Butt-Numb-A-Thon电影节放映,广受好评[25][61][66],而后在网络上获得不少关注度[4]。有别于一开始乏人问津的情况,各个片商开始争相竞标该片在北美的发行权,如环球影业、派拉蒙影业、福斯探照灯影业和狮门娱乐等,最后由狮门娱乐[备注 3]于2009年8月中旬买下[67][69]。2009年11月,焦点影业与狮门娱乐达成协议,将经由环球影业的通路,负责该片在美国以外地区的发行业务[70]。
电影的前导预告于2009年11月10日发布[66],而R级预告则在同年12月21日推出[71][72]。片商也对该片进行大量宣传[73][74],Box Office Mojo的编者将其评为2010年最受炒作的电影之一[75]。
反响
评价
《特攻联盟》收获了普遍影评人的好评。根据评论聚合网站烂番茄汇总的268篇评论文章,76%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分数为7分(满分10分)。该网站总结的评论家共识是“《特攻联盟》将漫画改编电影的视觉风格、血腥暴力程度和亵渎的言语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绝对不适合胆小的人观赏”[65],而基于另一影评汇总网站Metacritic上的38篇评论文章,其中27篇予以好评,4篇差评,7篇褒贬不一,平均分为66(满分100),综合结果为“普遍良好的评价”[76]。据CinemaScore进行的调查,观众的平均评价于A+至F间落于“B”[77]。
《帝国杂志》的影评人克里斯·休伊特给予该片5颗星的满分好评,并称该片“爆笑且具娱乐性,步调完美”。此外,休伊特对尼古拉斯·基治与科洛·莫瑞兹的演出也大加赞赏,在此之余还称赞了马修·沃恩与简·戈德曼的剧本,认为两人成功地让全片聚焦在戴夫上,焦點并未因凯奇与莫瑞兹分饰的超杀女与大老霸而转移[1]。《娱乐周刊》的欧文·格雷伯曼在影评中给予《特攻联盟》“B+”的分数,认为该片“很有趣”,但也写道:“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片中能少点过火的打斗桥段。”[9]
《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图蓝称赞了莫瑞兹的表现,认为她是“全片会如此具吸引力的功臣”[78]。《费城询问报》的影评人史蒂芬·雷(Steven Rea)在影评中给予该片3.5颗星(满分4颗)的分数,并写道:“《特攻联盟》有种叛逆的能量和绝佳的动作场面。”[79]《明星纪事报》的史蒂芬·威蒂(Stephen Whitty)给予《特攻联盟》2颗星(满分4颗)的评价,并在影评中称赞了凯奇与莫瑞兹的表现,但认为亚伦·约翰逊与克里斯托弗·明茨-普洛斯演技欠佳[80]。《纽约邮报》的凯尔·史密斯(Kyle Smith)也对凯奇的演技给予好评,并称赞了该片的视觉效果与配乐[81]。
也有部分影评人给予该片差评。《每日电讯报》的提姆·罗比(Tim Robey)打出仅1颗星(满分5颗)的差评,认为《特攻联盟》“空洞且呆板”[82]。《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伊伯特在影评中给予该片1颗星(满分4颗)的分数,认为电影“极为冒犯人”且“不道德”,并批评了片中的脏话和暴力。伊伯特仅称赞了凯奇、约翰逊与莫瑞兹的演技[83]。影评节目《At the Movies》的主持人A·O·史考特表示:“说真的,这部片令我恶心。”[84]
票房
截至下画日,《特攻联盟》在美国及加拿大地区共累积了4,807万美元的票房,加上来自英国的1,676万美元和来自其他地区的4,811万美元,全球票房共计9,618万美元,而其制片预算则是2,800万[6]至3,000万美元[7],算是不小的成功[18][38]。
该片为2010年盗版下载量最高的电影之一。据TorrentFreak于2010年12月底的统计,《特攻联盟》的盗版下载次数超过1,140万次,仅次于《阿凡达》(1,658万次)[85]。
北美地区
该片与《新超完美告别》、《完全比赛》和《抢钱家族》同期上映[86],而当时还在院线的其他电影包含《驯龙高手》(上映第4周)和《约会恶搞夜》(上映第2周)等[87]。Box Office Mojo的编者表示,与该片同属超级英雄喜剧的电影中满是票房失利的案例,如《失神侠》(1994年),《神秘兵团》(1999年)和《超低能英雄》(2008年),如果该片的票房能开出红盘,将是超级英雄喜剧的先例[73]。报导也将《特攻联盟》和先前扭转恐怖喜剧一贯差劲票房的《尸里逃生》(2009年)做比较[4][74]。映前,《好莱坞报导》预测该片的票房可达到2,50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之间[8]。
《特攻联盟》首先于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晚间10点在1,500家电影院开放晚场[67][73][88],4月16日(星期五)开始在3,065家电影院正式上映,两天的票房共760万美元[74]。有鉴于此成绩,《好莱坞报导》将首周末票房预测下调至2,000万美元左右[88]。周末结算统计,该片共进账约1,983万美元,略低于预期,但仍成功登上当周第一。Box Office Mojo评论道,虽然不是非常亮眼的成绩,但也已是同类型中的最高。不过,根据报导指出,片商狮门影业给出的周末票房数据将星期四晚场的票房也算了进去,因此票房相去不远的《驯龙高手》(1,963万美元)可能才是真正的周末冠军。据狮门影业的统计,首映周末的观众中,有60%是男性,且25岁以下的观众占了50%。[89][90]一周7天下来,该片共累积了约2,540万美元的票房,同样刷新超级英雄喜剧片的纪录[91]。
隔周末,该片进账930万美元,较上周下跌53%[92],排名第五[93]。《特攻联盟》的票房在第三个周末受到打击,再度跌了52%,收获450万美元[94],掉到第八名[95]。到了第四个周末,该片已经不在票房前十名的行列[96]。上映11周(77天)后,该片于2010年7月1日下画[7]。
上一届: 《神魔大战》 |
2010年美国周末票房冠军 第16周 |
下一届: 《驯龙高手》 |
其他地区
该片早美国两周在英国上映,于首映周末透过402家电影院进账约590万美元,排名当周第三,仅次于同期新片《神魔大战》(约864万美元)及《驯龙高手》(约737万美元)[97]。隔周末,该片的票房为183万美元,依旧排名第三[98],同时也在其余4个国家开画,共收入380万美元[99]。第三个周末,《特攻联盟》在美国以外的4个国家收获260万美元[100]。第四个周末,该片开始在另外10个国家上映,进账710万美元。其中,该片在法国登上周末排行第三名,票房为210万美元。上映一个月以来,《特攻联盟》的海外票房约为2,960万美元。[101]
结算至下画日,除了北美和英国以外,该片前五大的市场分别为法国(约594万美元)、澳大利亚(约502万美元)、俄罗斯(约280万美元)、德国(约168万美元)及西班牙(约125万美元)[102]。
荣誉
《特攻联盟》入围了2010年尖叫奖最佳尖叫奖、最佳漫画电影奖(获奖)和最佳奇幻电影奖[103][104]、第37届全美民选奖最受欢迎动作电影[105]、第16届帝国奖最佳电影奖、最佳英国电影奖(获奖)和最佳科幻/奇幻电影奖[106][107]及第37届土星奖最佳恐怖/惊悚电影奖等奖项。演员科洛·莫瑞兹饰演超杀女的表现获得许多机构肯定,而其余几位主演亚伦·约翰逊、马克·斯特朗、克里斯托弗·明茨-普洛斯与尼古拉斯·基治也入围或荣获许多奖项[108]。导演马修·沃恩获帝国奖最佳导演奖提名[106][107],他与简·戈德曼一同编写的剧本也入围了尖叫奖最佳剧本奖和标准晚报英国电影奖最佳剧本奖等奖项[108]。
争议
2010年1月,未经审核的电影预告片段遭到家庭关怀组织的抨击,认为科洛·莫瑞兹饰演超杀女的台词:“来吧!你们这群娘炮!让我看看你们有多屌!(台译)”对电影中仅仅11岁女孩而言过于暴力粗劣。家庭协会发言人约翰·莫里西(John Morrissey)宣称“(该片的)台词太过不雅,且价值观不当——完全没有传统超级英雄不见血胜利的可取之处。”[109]回应此争议,莫瑞兹在访谈中表示,“如果我总是说《特攻联盟》里讲的粗话,我可能整年都会被禁足!我将会被关在我房内直到20岁!我在未来几万年也绝对不会说那些脏话。我就是个一般,日复一日的普通女孩。”[110]她也说,她的双亲都有看过该片的剧本,清楚其中的内容[111]。
莫瑞兹也表示,在拍片时,她不会让自己直接说出电影的英文片名“Kick Ass”(直译踢屁股,属不文雅的话语),在访谈或公共场合她都说“该电影”,在家时则说“Kick-Butt”(意思一样但比Kick Ass文雅)[112]。另一演员克里斯托弗·明茨-普洛斯相当讶异大众对台词议题充满争议,却忽略超杀女在电影中手刃众多坏蛋的另一孩童暴力问题[113]。编剧之一简·戈德曼指出,“如果人们对超杀女的暴力行为感到震惊,很正常,但如果她说出C开头的脏话,大家反而更震惊,那就显得他们对不雅言语反应过度了。”[15]
家庭媒体
《特攻联盟》的DVD及蓝光光碟于2010年8月3日在北美地区推出[114],于发行首周卖出约43万份DVD[115],在DVD销售榜上名列第一[116][117][118],而蓝光光碟则卖出约24万份[115]。截至2020年7月,该片已在家庭媒体方面收获了约3,969万美元的收益[115]。在英国,电影的家庭媒体于2010年9月6日发行[119]。据《洛杉矶时报》报导,《特攻联盟》的家庭媒体发售后掀起了一波邪典追捧[120]。
电子游戏
改编自该片的电子游戏由WHA娱乐(WHA Entertainment)和Frozen Codebase制作,于2010年4月15日透过App Store发布iPhone版和iPod touch版,并于同年4月29日在PlayStation Network上发布[121]。在游戏中,玩家可以操纵海扁王、超杀女和大老霸三个角色[122]。《特攻联盟:游戏》所获评价整体偏向负面[123]。
续集
2010年4月初,该片已在英国上映一阵子后,导演马修·沃恩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有兴趣拍续集。沃恩也说:“不,我们没有(计划续集)。假如口碑保持良好的话或许会有,但我并不会在鸡孵蛋前去算牠会生多少。”[124]2012年5月8日,据报导,续集改由环球影业发行,且沃恩选上杰夫·瓦德洛担任导演及编剧[125]。亚伦·约翰逊与科洛·莫瑞兹继续饰演海扁王和超杀女[126],而克里斯托弗·明茨-普洛斯则回归饰演在续集中成为新反派“臭B王”(The Motherfucker)的克里斯·达米柯[127]。该片的主体拍摄于2012年9月7日至11月23日间进行,取景地点包含英国伦敦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密西沙加[128][129]。《特攻联盟2》分别于2013年8月14日及8月16日在英国和美国上映[130]。
备注
参考资料
除另行注明外,以下资料皆为英文。
- ^ 1.0 1.1 1.2 1.3 1.4 1.5 1.6 Hewitt, Chris. Kick-Ass Review. Empire. 2010-03-13 [2018-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9).
- ^ 2.0 2.1 Kick-Ass (2010).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4).
- ^ 3.0 3.1 Kick-As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0).
- ^ 4.0 4.1 4.2 4.3 Subers, Ray. 2010 Preview: Kick-Ass. Box Office Mojo. 2010-01-15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5).
- ^ 特攻聯盟搜尋結果 (第8、9項). 诚品网络书店. [2019-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中文(台湾)).
- ^ 6.0 6.1 Kick-Ass (2010). The Numbers.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3).
- ^ 7.0 7.1 7.2 7.3 Kick Ass. Box Office Mojo.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8.0 8.1 DiOrio, Carl. 'Kick-Ass' looking for boxoffice wi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0-04-15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9.0 9.1 9.2 Gleiberman, Owen. Kick-As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0-04-15 [2018-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8).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Kick Ass Production Notes. Scribd.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 ^ 11.0 11.1 11.2 McDonald, Patrick. Chicago Red Carpet: Aaron Johnson, Christopher Mintz-Plasse in ‘Kick-Ass’. Hollywoodchicago.com. 2010-04-19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12.0 12.1 Rich, Katey. Exclusive Interview: Aaron Johnson Is Kick-Ass, But Not Really. Cinema Blend.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Tallerico, Brian. Interview: Rising Star Aaron Johnson of ‘Kick-Ass’. Hollywoodchicago.com. 2010-04-15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Radish, Christina. Aaron Johnson Interview NOWHERE BOY. Collider. 2010-10-06 [201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15.0 15.1 15.2 15.3 Harrod, Horatia. Chloë Moretz interview. The Telegraph. 2010-04-01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 ^ 16.0 16.1 Billington, Alex. Mark Strong On His Kick-Ass Character and How Violent It Will Be. Firstshowing.net. 2008-11-06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17.0 17.1 17.2 17.3 Kick-Ass (2010) Full Cast & Crew. IMDb.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
- ^ 18.0 18.1 18.2 18.3 18.4 Couch, Aaron; Burton, Byron. "No Studio Would Touch It:" The Big Gamble Behind 'Kick-As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20-04-16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Lawrence, Edwin. From Ayrshire to Hollywood for Cavalcade legend. Ayrshire Post. 2008-10-10 [2008-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8).
- ^ Fulton, Rick. Cartoon Cavalcade legend Glen Michael's cameo role is cut from new movie Kick-Ass. The Daily Record. 2010-03-22 [2010-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Ditzian, Eric. 'Kick-Ass': Five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MTV. 2010-04-16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3).
-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Woerner, Meredith. Important Easter Eggs To Look For While Watching Kick-Ass. io9. 2010-04-16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9).
- ^ French, Philip. Kick-Ass. The Observer. 2010-04-04 [201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0).
- ^ Johnston, Rich. "Lying in the Gutters" Volume 2 Column 157.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8-05-12 [2008-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 ^ 25.0 25.1 Philbrick, Jami. Vaughn & Goldman talk 'KICK-ASS'.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9-08-24 [201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 ^ Kennedy, Lisa. The fan-girl behind comic adaptation's Hit Girl. The Denver Post. 2010-04-16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 ^ 27.0 27.1 Fetters, Sara Michelle. Mark Millar Kicks Ass and Writes Comics. Movie Freak. 2009-08-02 [201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4).
- ^ Simpson, John (编).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ition, on CD-ROM Version 4.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19-956383-8.
- ^ Stevenson, Angus; Lindberg, Christine A. (编).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Thir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300. ISBN 978-0-19-539288-3.
- ^ 30.0 30.1 30.2 30.3 30.4 Nadel, Nick. The Mark Millar and John Romita Jr. 'Kick-Ass' Post-Movie Q&A. ComicsAlliance. 2010-03-17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7).
- ^ 31.0 31.1 Ross, Jonathan, Vaughn, Matthew. Jonathan Ross interviews Matthew Vaughn. Times Online.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6).
- ^ 32.0 32.1 Bath, Richard. Kick-Ass – an interview with its creator. The Guardian. 2010-03-24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 ^ 33.0 33.1 33.2 Childress, Ahmad T. Writer Mark Millar on 'Kick Ass'. Crave Online. 2010-04-05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3).
- ^ Valentin, Mel. KICK-ASS Interview: John Romita, Jr. (Part I of V). eFilmCritic.com. 2010-04-13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
- ^ 35.0 35.1 35.2 Kit, Borys. Matthew Vaughn ready to 'Kick-As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8-08-14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1).
- ^ 36.0 36.1 36.2 Hartlaub, Peter. From McLovin to a masked man in 'Kick-Ass'. Houston Chronicle. 2010-04-13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9).
- ^ Busch, Jenna. How 'Kick-Ass' killer Hit Girl is like 'Alien' 's Ripley. Syfy. 2010-04-06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38.0 38.1 38.2 38.3 Moran, Sarah. Brad Pitt Almost Played Big Daddy In Kick-Ass Instead of Nic Cage & It Would Have Made For A Very Different Movie. ScreenRant. 2020-04-18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39.0 39.1 Sciretta, Peter. First Look: The Cast of Kick-Ass. /Film. 2008-08-22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3).
- ^ 40.0 40.1 A. Fernandez, Jay. 'Kick-Ass' to open SXSW film festiva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0-01-06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 ^ Billington, Alex. McLovin Will Kick-Ass in Matthew Vaughn's Violent Adaptation!. Firstshowing.net. 2008-08-15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Kit, Borys. Nicolas Cage is a 'Kick-Ass' ex-cop.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8-08-21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Hewitt, Chris. Nicolas Cage Is Kick-Ass. Empire Online. 2008-08-22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Grossberg, Josh. Deal Sheet: Cage Gets Kick-Ass, Sci Fi Spins Off Stargate Again, Van Damme Mocks Self. E! Online. 2008-08-22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Kick-Ass’ Originally Wanted Brad Pitt as Nicolas Cage's Big Daddy. Movieweb. 2020-04-20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Ben Davis.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Cinematographers. [201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47.0 47.1 47.2 tonight. Toronto's Free Evening Newspaper (Toronto). 2011-07-22: 9.
- ^ Fleischer, David. Reel Toronto: Kick-Ass 2. Torontoist.com. 2013-11-27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30).
- ^ 49.0 49.1 Kick-Ass (2010) Filming Locations. UK Onscreen. [201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2).
- ^ Hardwick, Courtney. 10 Movies You Didn’t Know Were Filmed In Toronto. Complex. 2015-02-06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51.0 51.1 Kick Ass: The Score – Various Artists. Amazon. [2018-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9).
- ^ Falconer, Daniel. 7 of the Best Bands in the Business. Female First. 2012-12-11 [2014-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 ^ Kick-Ass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2018-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MikaSounds / Latest News / Mika's new 'KICK-ASS' single. Mikasounds.com. 2010-03-01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6).
- ^ Ass to be a screen hit. The Sun. 2010-03-15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3).
- ^ Kick Ass – OST: Various Artists. Amazon.co.uk. [201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 ^ 57.0 57.1 Woerner, Meredith. Kick Ass Preview: Nic Cage Channels Adam West, And An 11-Year-Old Girl Knifes You. io9. 2010-03-14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9).
- ^ Wallace, Lewis. Kick-Ass Movie Will Kick Off SXSW Film Fest. Wired. 2010-01-06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4).
- ^ Brooks, Xan. SXSW film festival gears up for Kick-Ass kick-off. The Guardian. 2010-03-12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2).
- ^ Marshall, Rick. 'KICK-ASS' TO OPEN SXSW FILM FESTIVAL. MTV. 2010-01-07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
- ^ 61.0 61.1 Sciretta, Peter. Kick-Ass To Premiere at 2010 SXSW Film Festival. /Film. 2010-01-06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 ^ SXSW Film Festival announces "Kick-Ass" opener. The Independent. 2010-01-07 [2022-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8).
- ^ Kick-Ass premiere in London. The Telegraph. 2010-03-22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8).
- ^ Wilson, Ollie. Kick-Ass superheroes 'are real people' and 'can die'. BBC. 2010-03-23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 ^ 65.0 65.1 Kick-Ass (2010). Rotten Tomatoes. [2018-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8).
- ^ 67.0 67.1 67.2 Pedersen, Nicole. Weekend Box Office – Surprise! KICK-ASS Surpassed By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Collider. 2010-04-18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 ^ DiOrio, Carl. 'Kick-Ass' overtakes 'Drago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0-04-19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1).
- ^ Kit, Borys. 'Kick-Ass' takes a seat at Lionsgat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9-08-17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 ^ Kemp, Stuart. Focus takes 'Kick-Ass' abroad with UPI.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9-11-19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Connelly, Brendon. Kick Ass Red Band Hit Girl trailer. /Film. 2009-12-21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6).
- ^ De Semlyen, Phil. Kick-Ass Red Band Trailer Online. Empire. 2009-12-21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1).
- ^ 73.0 73.1 73.2 Gray, Brandon. Weekend Preview: 'Kick-Ass,' 'Death at a Funeral'. Box Office Mojo. 2010-04-15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5).
- ^ 74.0 74.1 74.2 Gray, Brandon. Friday Report: 'Kick-Ass' No Superhero. Box Office Mojo. 2010-04-17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5).
- ^ Gray, Brandon. 'Gulliver,' 'Persia,' 'Narnia' Rank Among the Big Botches of 2010. Box Office Mojo. 2011-01-20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1).
- ^ Kick-Ass reviews. Metacritic. [2018-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2).
- ^ CinemaScore. CinemaScore. [2018-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2).
- ^ Turan, Kenneth. Movie review: ‘Kick-Ass’. Los Angeles Times. 2010-04-16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9).
- ^ Rea, Steven. An energetic and fun superhero saga.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2010-04-16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Whitty, Stephen. 'Kick-Ass' movie review: Superhero movie goes over the top, but not far enough. The Star-Ledger. 2010-04-16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Smith, Kyle. ‘Kick-Ass’ is a super power play. New York Post. 2010-04-16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7).
- ^ Robey, Tim. Kick-Ass, review. The Daily Telegraph. 2010-04-01 [201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8).
- ^ Ebert, Roger. KICK-ASS. RogerEbert.com. 2010-04-14 [2018-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 ^ Kick-Ass Reviews. Rotten Tomatoes.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8).
- ^ Singer, Matt. The Most Pirated Movies of 2010. IFC.com. 2010-12-22 [2012-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 ^ Subers, Ray. April Preview. Box Office Mojo. 2010-03-27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5).
- ^ April 16-18, 2010 Weekend. Box Office Mojo.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4).
- ^ 88.0 88.1 DiOrio, Carl. 'Kick-Ass' tops Friday boxoffic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0-04-17 [2019-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Gray, Brandon. Weekend Report: 'Kick-Ass' Opens Up a Can of Weak Sauce. Box Office Mojo. 2010-04-19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5).
- ^ DiOrio, Carl. 'Dragon,' 'Kick-Ass' dueling for No. 1.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0-04-18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Gray, Brandon. Weekly Report: 'Kick-Ass' Decisively Leads 'Dragons'. Box Office Mojo. 2010-04-23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5).
- ^ Gray, Brandon. Weekend Report: 'Dragons' Dominate by Default. Box Office Mojo. 2010-04-26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5).
- ^ April 23-25, 2010 Weekend. Box Office Mojo.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 ^ Gray, Brandon. Weekend Report: 'Nightmare' Wakes Up in Top Spot. Box Office Mojo. 2010-05-03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
- ^ April 30-May 2, 2010 Weekend. Box Office Mojo.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 ^ May 7-9, 2010 Weekend. Box Office Mojo.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8).
- ^ United Kingdom Box Office (April 2–4, 2010). Box Office Mojo.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 ^ United Kingdom Box Office (April 9–11, 2010). Box Office Mojo. [201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2).
- ^ Gray, Brandon. Around-the-World Roundup: 'Clash of the Titans' Wins Second Battle. Box Office Mojo. 2010-04-13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5).
- ^ Subers, Ray. Around-the-World Roundup: 'Clash' Continues to Dominate. Box Office Mojo. 2010-04-20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5).
- ^ Subers, Ray. Around-the-World Roundup: ‘Clash,’ ‘Alice’ Reign Again. Box Office Mojo. 2010-04-27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5).
- ^ Kick-Ass Foreign. Box Office Mojo.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Scream 2010. Spike TV. 2010-10-16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1).
- ^ 2010 Scream Awards. IMDb.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 ^ People's Choice Award 2011. PeoplesChoice.com.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5).
- ^ 106.0 106.1 Jameson Empire Awards Announce 2011 Nominees (新闻稿). Bauer Consumer Media. 2011-02-24 [201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107.0 107.1 2011 Awards Winners. Empireonline.com. Bauer Consumer Media.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8).
- ^ 108.0 108.1 Kick-Ass (2010) Awards. IMDb.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 ^ Family outrage at film Kick Ass (sic) violence and swearing. The Daily Telegraph. 2010-01-13 [201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7).
- ^ Carroll, Larry. "Kick-Ass" star Chloe Moretz is One of 10 to Watch in 2010. MTV. 2010-01-20 [201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7).
- ^ Brad Pitt in London for Kick-Ass movie premiere. The Telegraph. 2010-03-23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 ^ Synnot, Siobhan. What are little girls made of? Sugar and spice, punches and the odd four-letter word, when they're the surprise star of 'Kick-Ass'. The Scotsman. 2010-03-24 [201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White, Lucy. Christopher Mintz-Passe: 60 Second interview. Metro Herald. 2010-04-14 [201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5).
- ^ Kick-Ass (2010). DVDsReleaseDates.com. [2018-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115.0 115.1 115.2 Kick-Ass (2010) Video sales. The Numbers. [2018-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3).
- ^ Boorstin, Julia. Lionsgate's Blockbuster defense vs. Icahn. CNBC. 2010-08-23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Kick-Ass" debuts at number one on the DVD sales chart. HollywoodNews.com. 2010-08-12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9).
- ^ Prange, Stephanie. 'Kick-Ass' kicks aside competitors on char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0-08-11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Exclusive – Kick-Ass Concept Art. Syfy.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7).
- ^ Millar, DiAngelea. 'Kick-Ass 2': Aaron Taylor-Johnson returns, 'Avengers' rumors swirl. Los Angeles Times. 2013-08-14 [2014-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30).
- ^ WHA Entertainment Launches Kick-Ass for Apple iPhone, iTouch, and iPad. IGN (Ziff Davis Media). 2010-04-16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 ^ McWhertor, Michael. PlayStation Network, iPhone Getting A Kick-Ass Game. Kotaku. 2010-02-22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4).
- ^ Kick-Ass: The Game for PlayStation 3. Metacritic.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9).
- ^ Kick-Ass Sequel Delayed. Sky Movies. 2010-04-06 [201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8).
- ^ Kit, Borys. Universal in Talks for 'Kick-Ass 2'.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5-08 [201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 ^ Chitwood, Adam. 6 New Images and First Poster for KICK-ASS 2. Collider. 2013-03-13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Hasty, Katie. Christopher Mintz-Plasse confirms 'Kick-Ass 2' start, talks 'Superbad 2'. Uproxx. HitFix. 2012-07-13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Chitwood, Adam. Mark Millar Shares Report from the KICK-ASS 2 Set; Teases Three More Film Adaptations of His Comics. Collider.com.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2).
- ^ JeffWadlow: That's a wrap - JUSTICE. Twitter.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 ^ Jim Carrey withdraws support for Kick-Ass 2. BBC News. 2013-06-24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4).
参考书目
- Kick-Ass: Creating the Comic, Making the Movie. Titan Books. February 2010. ISBN 9781848564091 –通过Internet Archive.
外部链接
- 官方网站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特攻联盟》的资料(英文)
- AllMovie上《特攻联盟》的资料(英文)
- 豆瓣电影上《特攻联盟》的资料 (简体中文)
- Box Office Mojo上《特攻联盟》的资料(英文)
- 烂番茄上《特攻联盟》的资料(英文)
- Metacritic上《特攻联盟》的资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