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受害賠償
賠償案例
有關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屬的賠償,主要是依據立法院在1995年3月23日制定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該法律於當年4月7日公布實行[1]。行政院依此條例於隔年設置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處理受害者申請賠償事宜[1][2]:10-12[3]。其中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包括「死亡」、「失蹤」、「傷殘」、「遭受羈押」及「健康名譽受損」等類別[3],而賠償金比重與受害者人數略呈M型分佈[4]。獲賠認定以死亡與失蹤的受害者最多,共865人[1],賠償金則最高可獲得新台幣600萬元的賠償[1]。
申請賠償金之最新數據,截至2015年8月為止,共有2288名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得到國家賠償,政府總共賠償受害者約新臺幣72億元[1]。最年輕死者是在高雄車站前於母親懷抱時,遭軍人以刺刀殺害的1歲兒童;最年長死者71歲,在家中無故遭軍隊槍擊,隔日傷重不治。其中以青年死傷最為慘重[5]。而根據賠償金資料推估受害者年紀,有高達45.12%獲得賠償者在當時僅約21歲至30歲[4]。
賠償人數與實際受難人數落差原因
自1995至2017年5月為止通過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申請賠償的受難者案例中,「死亡」類案件685件、「失蹤」類案件180件[1],但此「賠償案件數不等同於實際受難數字」,依據二二八賠償條例唯一受理賠償的二二八基金會所發行的會訊顯示,原因總結有七項:一、因連坐法及緊接著進入白色恐怖時期使得家屬早已避走海外;二、受難者無子女且五十年後父母雙亡而無人申請賠償者;三、受死於街頭的人,其兄弟姊妹三等親來申請賠償,但找不到證據也無人證而難以確認者;四、被正式處決者因案件檔案被公務機關銷毀使得申請賠償者找不到證據;五、因私人因素不願申請賠償者;六、受難者的檔案明確、證據充足,卻沒有申請者,或申請者不是合法的賠償權利人;七、申請者選擇以白色恐怖為原因事實獲得賠償者不能重複申請二二八事件賠償。上述原因皆不被二二八基金會列入其通過的受難數字統計。[6]受難者家屬向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申請賠償的案件中,除需知悉受難者人名以外,得檢附具體資料或相關證人(非三等親內證人二人以上的佐證),以書面向紀念基金會申請調查,並經二二八基金會的審查確認(調查當時實際情形且一一印證)後,如此方能通過賠償[7],從事件發生到受理賠償相隔半世紀,人證、物證多已滅失,申請賠償困難重重[8][9][10]。
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屬的賠償,由於《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賠償金申請期限於2017年5月23日屆滿,立法院於2017年12月26日通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除了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本人可申請賠償外,未來受難者家屬也可申請,而因故未於原期限內申請者,於屆滿後申請賠償金之期限再延長4年。[11][12]
註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簡介.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2018-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中文(繁體)).
- ^ 張炎憲.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2006. ISBN 978-957-29362-1-4.
- ^ 3.0 3.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後解嚴的台灣文學 43-52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4.0 4.1 228國家怎麼賠?. 聯合新聞網. 2015-02-26 [2016-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5) (中文(繁體)).
- ^ 數據解讀228 一份未被注意的政府公開資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記者王啟安 台北報導,聯合新聞網,2015-02-27
- ^ 補償人數不等於受難人數,《二二八會訊創刊號》,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發行,2005-02-28
- ^ 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第九條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法規說明,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網站
- ^ 2265人獲228賠償 最年輕受難者僅1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5-02-28
- ^ 228事件60週年:德國戰後去納粹化 援引國際法源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11-13,轉型正義二二八事件60週年特別報導,中央廣播電台,2007-03-02
- ^ 228受難者家屬:補償和罹難人數有落差也是悲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記者陳慧萍、李欣芳/台北報導,自由時報,2012-02-22
- ^ 立院三讀 二二八受難賠償申請期限再延四年. 中時電子報. [2017-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 ^ 蘇芳禾. 二二八條例修正三讀 家屬可賠償、期限延4年. 自由時報. [2017-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1).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二二八和平週」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二二八事件-1」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二二八事件-2」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二二八民變-台灣與蔣介石」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青春進行曲:二二八高雄中學自衛隊」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憤怒的台灣」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再現台灣-民國時期-二二八事件」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解讀二二八」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references>
標籤中name屬性為「1947台灣二二八革命」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參考書目
- (繁體中文)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灣臺北: 時報文化.1994年2月20日. ISBN 978-9571309064.
- (繁體中文)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灣臺北: 玉山社出版公司.1996年6月.ISBN 978-9579361743.
- (繁體中文) 張炎憲; 李筱峰; 何義麟; 黃秀政; 陳儀深; 陳翠蓮; 陳志龍; 黃茂榮.《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臺灣臺北: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2006年1月1日. ISBN 978-9572936214.
- (繁體中文) 王建生; 陳婉真; 陳湧泉.《1947 台灣二二八革命》. 臺灣臺北: 前衛出版社. 2002年4月. ISBN 978-9574452316.
- (繁體中文) 楊逸舟; 張良澤(譯).《二二八民變:台灣與蔣介石》.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3月.ISBN 978-9579512213.
- (繁體中文) 蘇新.《憤怒的台灣》.香港:智源書局.1949年3月出版. 臺灣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2月重刊.ISBN 957-1306010.
- (繁體中文) 褚靜濤.《二二八事件研究》上卷、下卷.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1年8月10日.ISBN 978-9866480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