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

波兰贵族

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波蘭語Stanisław Żółkiewski,1547年—1620年10月7日),波蘭立陶宛聯邦貴族軍事家政治家。若烏凱夫斯基曾擔任波蘭王國前線蓋特曼、利沃夫城主英語Castellan基輔省總督王室總理大臣英語Chancellor (Poland)[1]、波蘭王國大蓋特曼等重要職務,並曾參與諸多重大戰役,擊敗過瑞典帝國俄羅斯沙皇國鄂圖曼帝國韃靼人等勢力的軍隊。

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
Stanisław Żółkiewski
紋章
出生1547年
波蘭立陶宛聯邦圖倫卡
逝世1620年10月7日(1620歲—10—07)(72—73歲)
鄂圖曼帝國楚措拉
配偶蕾吉娜·赫伯特
子嗣
父親老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
母親佐菲亞·利普斯卡

若烏凱夫斯基軍事生涯中最著名的勝利是在1610年的克魯希諾戰役英語Battle of Klushino中擊敗俄瑞聯軍,隨後率軍占領莫斯科英語Polish–Lithuanian occupation of Moscow。1620年10月7日,他在楚措拉戰役中陣亡。若烏凱夫斯基在生前即以軍事領袖的身份聞名,而其犧牲進一步提升了其聲譽。他也被視為波蘭立陶宛聯邦歷史上最為傑出的軍事家之一。

生平

早年生活

 
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與巴爾塔扎爾·巴托里普斯科夫揚·馬泰伊科

1547年,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出生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圖倫卡(Turynka)(今屬烏克蘭),具體出生日期未知,出生年份也存在爭議:大多數文獻資料記載其出生於1547年,少數則認為其出生於1550年。[2]其父老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波蘭語Stanisław Żółkiewski (wojewoda ruski)曾擔任魯塞尼亞省總督,其母為佐菲亞·利普斯卡。[3][4]

若烏凱夫斯基曾就讀於利沃夫(今屬烏克蘭)的一座教會學校。[3]與他的許多階層相近的同齡人不同,他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也沒有出國的經歷,但其自學成才,且對歷史及相關著作特別感興趣。[3]1566年,若烏凱夫斯基加入宮廷,協助王室書記官揚·扎莫厄斯基[3]這一時期,他對當時在聯邦盛行的主張改革的履行運動英語Executionist movement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3]1573年,他奉國王之命前往法國,會見新繼位的法國國王亨利三世,在返程途中又被派往維也納,以緩和與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外交關係。[3]

早期軍事生涯

1575年末,但澤爆發叛亂英語Danzig rebellion,若烏凱夫斯基參加了斯特凡·巴托里麾下的平叛軍隊,負責指揮一支翼騎兵部隊,由此嶄露頭角。[3]此後,他隨巴托里前往利沃尼亞作戰,期間參與了普斯科夫圍城戰英語Siege of Pskov等戰役。[3]戰後,若烏凱夫斯基維持與扎莫厄斯基家族的聯盟,並共同對抗茲博羅夫斯基家族英語Zborowski (Jastrzębiec)[3]1584年5月11日至12日晚間,他抓獲並處決了茲博羅夫斯基家族的重要成員塞繆爾·茲博羅夫斯基英語Samuel Zborowski,引起了很大爭議。[3][5]這一事件使得若烏凱夫斯基名聲掃地,同時引起了1585年眾議院會議的激烈辯論。[3][5]

1587年,瑞典貴族齊格蒙特與奧地利貴族馬克西米連爭奪波蘭王位,引發波蘭王位繼承戰爭英語War of the Polish Succession (1587–1588)。在這場戰爭中,若烏凱夫斯基支持齊格蒙特一方,並率領聯邦軍隊參加了貝奇納戰役英語Battle of Byczyna,其間膝蓋受傷,導致其此後終生跛腳。[5][6]由於若烏凱夫斯基為貝奇納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被任命為波蘭王國前線蓋特曼,同時被授予赫魯別舒夫長老英語Starosta的職位。[5]

前線蓋特曼時期

獲得前線蓋特曼頭銜後不久,若烏凱夫斯基就被派往烏克蘭,擊退韃靼人的入侵。 1590年,他成為利沃夫城主,但他要求調派援軍以對抗韃靼人的請求並沒有得到重視。[5]

1595年,若烏凱夫斯基參加了摩爾達維亞戰役英語Moldavian_Magnate_Wars。次年,他率軍鎮壓了塞弗林·納利維伊科領導的哥薩克起義英語Nalyvaiko Uprising[5]若烏凱夫斯基理解哥薩克受到的不公待遇,希望能夠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起義軍投降時,他保證投降者能夠受到公平對待,但納利維伊科隨後即在華沙被處死[5][7],一群波蘭士兵又屠殺了其他哥薩克囚犯,使波蘭和哥薩克雙方的關係進一步惡化。1600年,若烏凱夫斯基回到摩爾多瓦戰場,在布科夫取得了勝利英語Battle of Bucov[7]

1601年,若烏凱夫斯基前往北方戰場,在利沃尼亞瑞典作戰[7][8],並成功占領了沃爾馬(今瓦爾米耶拉)。1602年,聯邦軍隊攻占菲林(今維爾揚迪),並在雷瓦爾戰役英語Battle of Reval (1602)中取勝,使得瑞典軍隊被迫放棄魏森斯坦(今派德)。戰爭接近尾聲時,若烏凱夫斯基因病將部隊指揮權交給蓋特曼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8]

1606年,若烏凱夫斯基返回烏克蘭,在烏代茨戰役英語Battle of Udycz中擊敗了韃靼人。同年晚些時候,米科瓦伊·澤布日多夫斯基英語Mikołaj Zebrzydowski率領一部分對國王齊格蒙特三世不滿的貴族發動叛亂,若烏凱夫斯基支持國王平定叛亂。由於其導師扎莫厄斯基反對國王,因此若烏凱夫斯基的決定較低調。此外,他和澤布日多夫斯基家族英語Zebrzydowski有一定的交情,並且理解叛軍的一些觀點。在古祖夫戰役英語Battle of Guzów中,若烏凱夫斯基負責指揮王家軍隊的左翼[9],但他的部隊在戰鬥中的貢獻並不大。國王對若烏凱夫斯基在平叛中的表現不以為然,因此儘管他被任命為基輔省總督,但國王並沒有給他夢寐以求的波蘭王國大蓋特曼頭銜。[9][10]

1609年下半年,若烏凱夫斯基參加了波俄戰爭[10]他支持選舉瓦迪斯瓦夫四世俄羅斯沙皇,並支持聯邦與俄羅斯沙皇國之間建立共主邦聯的想法。[10]1610年,他在克魯希諾戰役英語Battle of Klushino中擊敗了俄國與瑞典的聯軍。[10][11]隨後,他率軍占領了莫斯科,並俘虜了沙皇瓦西里四世以及他的兩名兄弟。然而,由於若烏凱夫斯基的共主邦聯計劃要求瓦迪斯瓦夫皈依東正教,因此齊格蒙特三世並不同意這一計劃。[11]

若烏凱夫斯基從俄國回國後即開始著手撰寫回憶錄。1612年,其著作《莫斯科戰爭始末》(波蘭語Początek i progres wojny moskiewskiej)出版,若烏凱夫斯基在書中批評了齊格蒙特三世的政策。1612年,他開始擔任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的教師和導師。同年,他返回烏克蘭,以抵禦韃靼人和摩爾多瓦的持續入侵以及哥薩克騷亂。1616年的眾議院會議期間,若烏凱夫斯基為應對韃靼人和哥薩克的侵襲,提出了一項擴軍計劃,但該計劃未獲通過。[12]

晚年生活

 
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之死,瓦萊里·埃利亞斯·拉齊科夫斯基

在若烏凱夫斯基軍事生涯的最後幾年當中,其聲望逐漸下降。[12]他被指控在1616年的薩索伊羅格(Sasowy Róg)戰役中沒有支援塞繆爾·科雷茨基英語Samuel Korecki,並在次年簽訂了將一些邊境地區割讓給摩爾多瓦和鄂圖曼帝國的《雅魯加條約英語Treaty of Jaruga》,以及未能在1618年的奧雷寧戰役英語Battle of Orynin中擊敗韃靼人。[12][13]儘管如此,1618年,他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象徵波蘭王國大蓋特曼地位的蓋特曼杖英語Bulawa,不久之後又獲得了王室總理大臣英語Chancellor (Poland)的職位。[13]此時,他在波蘭立陶宛聯邦境內的地位已經僅次於國王,而他的地位並不是通過家庭或財富,而是通過軍事成就和聲望獲得的。[13]

儘管若烏凱夫斯基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以指揮官的身份在軍中服役,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1620年10月7日,若烏凱夫斯基在楚措拉戰役後的撤退過程中陣亡。[13][14]在楚措拉戰役中,波蘭立陶宛聯邦軍隊多次被擊潰,在最後一次潰退時,若烏凱夫斯基被敵軍殺害;根據民間流傳的一則軼事,他拒絕撤退,寧願留在後衛身邊,直到犧牲。[13][14][15]在他犧牲之前,他受到了耶穌會神父席蒙·維比爾斯基(Szymon Wybierski)的祝福。[16]

戰後,他的屍體遭到褻瀆,頭顱被割下,作為戰利品運往君士坦丁堡。他的遺孀從土耳其人那裡贖回了他的屍體以及在戰役中被俘的兒子。[14]若烏凱夫斯基葬於他親自建立的若烏凱夫(今烏克蘭若夫克瓦)的聖勞倫斯教堂。[14][15]

個人生活

若烏凱夫斯基與蕾吉娜·赫伯特(Regina Herbutówna)結婚,兩人育有一子兩女。[14]他一生積累了鉅額財富,並在鮑里斯波爾布羅德文尼察和若烏凱夫附近擁有大量土地,年收入超過100,000茲羅提,使其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最富有的貴族之一。[14]若烏凱夫斯基的財產由雅各布·索別斯基英語Jakub Sobieski繼承,其子後來曾擔任波蘭國王。[14]

紀念

 
位於今摩爾多瓦境內的若烏凱夫斯基紀念碑

若烏凱夫斯基的英勇犧牲提升了他的聲譽,並使其名列波蘭最著名的軍事指揮官之一。[14]後世的斯特凡·熱羅姆斯基約瑟夫·舒伊斯基英語Józef Szujski朱利安·烏爾辛·尼姆切維奇英語Julian Ursyn Niemcewicz瑪麗亞·科諾普尼茨卡等作家的作品中也提及了若烏凱夫斯基。[15]時至今日,他的犧牲仍是他一生中最為世人所知的事跡,與「若烏凱夫斯基傳奇」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數眾多。[17][18]

1621年,若烏凱夫斯基之子揚·若烏凱夫斯基在其父的犧牲地點(位於今摩爾多瓦奧克尼察區別列佐夫卡英語Călărășeuca)建造了一座紀念碑,其上刻有賀拉斯的名言「為祖國而死是甜蜜和光榮的」(Dulce et decorum est pro patria mori)。[19]紀念碑於1868年被毀,1912年重建,2003年得到翻新。[19]此地是波蘭裔摩爾多瓦人英語Poles in Moldova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19]

1903年,若烏凱夫斯基雕像在若烏凱夫落成,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雕像被蘇聯軍隊拆除。[15]在現代波蘭,若烏凱夫斯基被視為軍事英雄,但現代俄羅斯的統一日卻是為了慶祝他在莫斯科駐紮的波蘭軍隊的投降。[15]

著作

  • 《莫斯科戰爭始末》(波蘭語Początek i progres wojny moskiewskiej,也稱為「莫斯科戰爭的開始和進展」),是若烏凱夫斯基描寫自己參加的戰役與外交活動的回憶錄,以第三人稱寫就,簡要記載了波俄戰爭

參考資料

  1. ^ Stanisław Żółkiewski h. Lubicz (1547–1620). www.wilanow-palac.pl.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2. ^ Jarema Maciszewski; Stanisław Żółkiewski. Początek i progres wojny Moskiewskiej: Opracował Jarema Maciszewski. Państwowy Instytut Wydawniczy. 1966: 38 [2012-06-16].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0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4. ^ August Bielowski. Pisma Stanisława Żołiewskiego, kanclerza koronnego i hetmanna z jego popiersiem. Nakł. W. Manieckiego. 1861: 25 [2012-06-17].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1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6. ^ Henry Krasiński. Mary Barton: an historical tale of Poland. A.K. Newman and Co. 1846: 263–264 [2011-05-13]. 
  7. ^ 7.0 7.1 7.2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2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8. ^ 8.0 8.1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3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9. ^ 9.0 9.1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4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10. ^ 10.0 10.1 10.2 10.3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5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11. ^ 11.0 11.1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6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12. ^ 12.0 12.1 12.2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7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8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9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Stanisław S. Nicieja. Hetman Żółkiewski – zdobywca Kremla – 16 stycznia 2010. Nowa Trybuna Opolska (Nto.pl). 2010-01-16 [2012-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1). 
  16. ^ Histoire du roi Jean Sobieski et du royaume de Pologne. Paris, Didier. 1855. 
  17. ^ Jadwiga Kuczyńska. Stanisław Żółkiewski, hetman i pisarz. Ossolineum. 1988: 4 [2012-10-24]. ISBN 978-83-04-03073-2. 
  18. ^ Artur Śliwiński. Hetman Zolkiewski. Wydawnictwo M. Arcta. 1920: 4 [2012-10-24]. 
  19. ^ 19.0 19.1 19.2 Krzysztof Szymański. Stanisław Żółkiewski – hetman i żołnierz do końca. Kurier Galicyjski. 2011-09-13 [2012-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issue=被忽略 (幫助)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