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願堅(1929年—1991年1月25日),山東諸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編劇,參與編劇的電影作品有《星火燎原》、《閃閃的紅星》、《四渡赤水》等。[1][2][3]其創作的與長征有關的作品《黨費》、《七根火柴》、《三人行》等入選中國大陸中小學語文課本[4]

生平

1944年7月,王願堅離家投奔中共。1944年秋日軍掃蕩濱海抗日根據地。在濱海中學」學習的王願堅得了傷寒,無法行軍,被中共黨組織寄養到張家蓮子坡村(今屬莒南縣洙邊鎮)張大娘(當地對已婚婦女的稱呼)里。經照料病情好轉,向大娘要吃的,張大娘塞給他兩個地瓜面窩窩頭,自己抱起兩歲的小女兒走了出去。王願堅吃完聽到小妹妹哭得厲害,出來看見張大娘正用嚼爛了的花生殼往小妹妹嘴裡塞……這個親身的經歷,是王願堅後來寫《黨費》的生活基礎。住了差不多40天後,王願堅隨一支民兵支前隊伍去找部隊。夜裡急行軍時王願堅掉隊了,人生地不熟也沒有帶足夠的乾糧,一天一夜後,王願堅餓昏在一棵栗子樹下。樹下碰到了一位《大眾日報》社的不知道名字的同志,給王願堅灌了水,又送給他一塊比巴掌還小的豆餅,在豆餅上刻上兩條溝,對王願堅說:「小同志,你是餓了,我也餓了。可是戰爭期間,要經得住艱苦。我在豆餅上畫了兩條線,你按規定吃。估計三天後,你就能找到隊伍了。」王願堅「按規定吃」,在大山里轉了四天終於找到部隊。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

解放戰爭時任華野三縱文工團分隊長。1947年王願堅擔任了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報社的編輯和記者。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寫的報道曾被新華總社採用播發,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1952年調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

家庭

伯父王翔千是山東最早的中共黨員之一,是山東第一份公開介紹馬列主義的刊物《山東勞動周刊》的主編。其女兒王辯是山東第一個女共產黨員。王辯的丈夫趙志剛是黨內交通系統的老同志,在滿洲省委交通局工作過,抗戰中後期山東的黨內交通、黨報與新華書店發行、郵政三合一,任山東戰時郵局局長暨山東分局組織部交通科長暨《大眾日報》社發行部長。王翔千小女兒王平權生於1922年,1940年成為《大眾日報》記者,不久調入山東婦聯專門負責主辦婦聯在《大眾日報》上的專版《婦女前哨》。

抗戰爆發,王辯趙志剛夫妻、黨員董昆一全家返回諸城,諸城的黨組織與上級失掉組織聯繫已久。王辯與時任山東黨內最高負責人朱瑞莫斯科中山大學時的老同學。這使得諸城恢復了與山東省委的聯繫。

堂兄、王翔千的兒子王希堅是作家。[5]

1944年夏,王翔千的兒子王愈堅與堂弟王願堅從敵占區的諸城被山東戰郵的地下交通線隨郵件送到莒南根據地參加革命。

參考資料

  1. ^ 习近平与王愿坚的文学情缘. 新聞報道-人民網. [202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8). 
  2. ^ 王愿坚儿童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与传播状况——以红色经典丛书《小游击队员》为例. 中國現代文學館. [202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6). 
  3. ^ 王愿坚. 中國作家網. [202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6). 
  4. ^ 王愿坚离世二十五载 《党费》《七根火柴》经典依旧. [2020-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5. ^ 相州王氏兄弟作家的两岸人生:生未谋面死未聚首. 中國作家網. [2020-04-05]. [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