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橋
31°33′40″N 118°59′24″E / 31.561085°N 118.990012°E
蒲塘橋 | |
---|---|
蒲塘橋,2005年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南京市溧水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編號 | 7-0957-3-255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5日 |
蒲塘橋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洪藍鎮蒲塘村,是一座東西向橫跨蒲塘河(又名老新河)的明代古橋。蒲塘橋建成於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為九孔不等跨石拱橋,全長91.3米,寬5.7米,是溧水區現存最大的古橋。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形制
蒲塘橋為九孔不等跨連續坦拱橋,全長91.3米,淨寬5.7米。中孔最大,跨徑10.6米,兩側各孔逐漸收小。拱石採用當地的火山凝灰岩,用無鉸橫聯的方法砌置。八個橋墩均有分水尖。橋面兩邊石欄杆等距豎立72根石柱,每根石柱頂端雕刻小石獅一座,形態各異。[1]
歷史
古代溧水至宣城的驛路在蒲塘河上原有古橋蒲塘橋,南宋末年古橋廢毀後改設蒲塘渡。現存的蒲塘橋重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當地富戶趙琪兄弟獨自捐銀三千兩,募工於正德三年(1508年)春二月開始建橋,正德七年(1512年)冬十月建成,沿用蒲塘橋原名。據記載,施工時:「先以樁木絕河而下之,次以石固其兩崖。河之中壘石為趾,分九瓮,水去無滯,上以版石通墁,兩旁欄干石壁立。」正德十年(1515年)九月,縣令陳憲為嘉獎趙氏兄弟的義舉,改橋名為「尚義橋」,並作《尚義橋記》,後仍名蒲塘橋。清代乾隆年間,蕭必禧、趙時仲等重修。[2]
民國時,20世紀30年代修建公路,將蒲塘橋作為公路橋。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撤退時用炸藥在橋面上炸出一個大坑。1946年和1955年,蒲塘橋曾兩次維修。至20世紀末,由於重型車輛經常過橋,超過了該橋的荷載能力,橋的側牆局部脫落,拱圈橫拉條石多處斷裂,部分拱圈和橋墩向外側傾斜,橋面漏水嚴重。在蒲塘橋西側另建新橋後,蒲塘橋改為步行橋。[3]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對蒲塘橋進行了加固和維修。去除橋面的鋼筋混凝土面層,橋面地基用三合土加固,並鋪上土工布防水。橋面石全部起出,用原產地相同材質的石材替換已經斷裂的橋面石,重新鋪裝,恢復了原來的石質橋面。橋側的牆石、拱券、分水尖根據損壞情況進行加固或更換,清除橋身上灌木、植物。在清理橋身時發現石刻龍首一隻,將其恢復到原來位置,並補配了另外三隻龍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