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大卫·普雷希特

理查德·大卫·普雷希特(德語:Richard David Precht,1964年12月8日)是一位德国生活哲学家。他以撰写通俗的哲学问题科普书籍而闻名[1]

理查德·大卫·普雷希特
Richard David Precht in 2009
出生 (1964-12-08) 1964年12月8日59歲)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索林根
时代21世紀哲學
地区西方哲学
受影响于

生平

理查德·大卫·普列希特是汉斯-于尔根·普列希特(Hans-Jürgen Precht,汉诺威人)的儿子。他成长于一个替代性与非传统的资产阶级家庭,共有五个孩子,其中两位来自越南,在1969年至1972年期间被其父亲收养,这一行为是作为对越南战争的抗议。其父亲是一位专业的工业设计师,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并经营一座大型私人图书馆。母亲则是家庭主妇,积极参与慈善组织“Terre des hommes”。普雷希特从小就在知识分子理想主义左翼环境中成长。他毕业于索林根剑街高中,在此后曾兼职教区工人。随后,他在德国科隆大学学习哲学、德国研究和美术史,并于1994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在1991年至1995年期间,他担任认知科学研究项目的助理。

1997年,普雷希特担任《芝加哥论坛报》的亚瑟·F·伯恩斯研究员,并于两年后获得亨氏-库恩奖学金。在2000年至2001年期间,他在欧洲新闻学院担任研究员,并于2001年在生物医学研究新闻领域获奖。

普雷希特与妻子卡罗琳·玛特(卢森堡远程电视台电视主持人兼副主编)、儿子以及三名继子女居住在卢森堡科隆

著作

普雷希特以文学和艺术作品广为人知。以下是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哲学与文学

2009年,文学作品《爱情的哲学》(Liebe - ein unordentliches Gefühl),将生物性的性爱观与心理、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整理了人类对的理解及其各种情况。普雷希特的主要论点是,爱源于亲子关系而非性关系。然而,归属感性爱源于童年对父母的认同以及之后对性伴侣的探索。因此,爱是对(早期)儿童爱与经验需求的反映。该书在2009年3月至12月间成为《明镜周刊》畅销书。

发行

普雷希特自2010年12月起,共同出版杂志《agora42》。普雷希特表示,这是一个“经济学家与哲学家对彼此的领域互不感兴趣”的痛苦经历[2]

社会与政治立场

普雷希特主张一种新的公民社会。他的哲学角度较为偏向于美国的社区主义,其民主化思想具有较高的社会公民意识。他认为,经济与政治义务会对恒定的经济增长造成伤害[3]。在对蒂洛·萨拉辛(Thilo Sarrazin)的陈述辩论中,普雷希特认为对移民的指控与族群分布、贫富差距以及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道德差距有关[4]。普雷希特对德国联邦国防军阿富汗的驻扎持有相当严肃的批评立场[5]

外部連結

  1. ^ Reportage: Richard David Precht. [201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7). (英文)
  2. ^ agora42. Startseite. [2011-02-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副本. [2011-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德文)
  3. ^ Die entfremdete Republi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DER SPIEGEL, 28. Juni 2010, S.116-117.(德文)
  4. ^ Soziale Krie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DER SPIEGEL, 27. September 2010, S. 176-177(德文)
  5. ^ Feigheit vor dem Vol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DER SPIEGEL, 3. August 2009, S. 118-119(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