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武王

武王 (?—641年,600年—641年在位),又稱虎王武康王武廣王。姓扶餘,諱(又作武康、獻丙),乳名薯童。是百濟第三十代王。

百濟武王
諺文무왕
汉字武王
文观部式Mu-wang
马-赖式Mu-wang
本名
諺文장, also 무강 or 헌병
汉字璋, also 武康 or 獻丙
文观部式Jang, also Mugang or Heonbyeong
马-赖式Chang, also Mugang or Hŏnbyŏng
小名
諺文서동
汉字薯童
文观部式Seodong
马-赖式Sŏdong

三國史記》記載,武王為法王之子,法王死後即位。《三國遺事》則記載,武王為寡母與京師南池之池龍交通而生。

武王在位期間事蹟包括:於634年完成建於今益山市地區的彌勒寺 (又云王興寺)。602年至627年間多次遣僧侶觀勒佛經天文地理曆書方術等典籍至日本貢獻。此外,據說武王亦曾在630年時重修首都泗沘王宮。

根據近代考古發現,武王在位期間可能將國都由泗泚城遷移至今之益山市

武王最初與新羅高句麗多興戰事,而後與高句麗議和,轉而常與新羅征戰,阻止新羅擴張,掠奪多座新羅城池。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於高句麗和中國隋朝之間,藉兩方相互征戰來謀求百濟的利益。在隋朝覆亡後,努力與新建立的唐朝保持親善關係,唐高祖曾冊封武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然而唐朝與新羅反較親密。內政方面,則強化王權,大舉興建許多大型建築設施,例如宮殿、寺廟、城牆及軍事設施。一般認為,武王執政後半期大興土木以及與新羅長年征戰等舉措,是造成百濟國力衰退,在武王死後二十年即為新羅所覆滅的原因之一。

武王於641年逝世,唐太宗追贈光祿大夫

參見

前任:
法王
百濟國王
600年—641年
繼任:
義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