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注
概述
南朝宋文帝认为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但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一十馀种[1]。宋文帝叹为“不朽”之业。例如:《三国志》卷21《王粲传附吴质传》记载文帝〈与吴质书〉一文,近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魏略》所载此书,竟多达八百余字。裴松之解释说:“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三国志》在许多关键处多语焉不详。如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陈群传》中只有一句:“制九品官人法,群所建也。”这必须靠裴松之的注加以补充。侯康说:“陈承祚《三国志》世称良史,裴注尤博赡可观。”[2]清人钱大昕认为:“裴氏注摭罗缺佚,尤为功臣。”[3]“(裴松之所引用书)凡百四十馀种,其馀史家无涉者,不在数内。”[4]李慈铭说:“裴松之注博采异闻,而多所折衷,在诸史注中为最善,注家亦绝少此体。”[5]赵翼说:“今按松之所引用书多凡百五十馀种,……皆注出书名,可见其采辑之博矣!”[6]
从唐代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7]。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成书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矣!”[8],陈振孙认为裴注“鸠集传记,增广异文。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9]。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10]叶适则认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11]。近代学人陈寅恪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
现今中国大陆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及注文的字数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依据中华书局的三国志点校本作计算,发现陈寿正文有36万馀字,裴松之注文为32万馀字[12][13][14][15]。宋代晁公武所谓的《三国志注》文多出《三国志》全文数倍之说[16],不攻自破[17]。
《三国志注》中收录了不少的知名文章,至今在后朝已失佚的当朝文学,在《三国志注》都能一窥原貌。如建安七子的文章、曹丕的《典论》和《与吴质书》、曹植的《洛神赋》、《铜雀台赋》、诸葛亮的《出师表》、曹操的《短歌行》、李密的《陈情表》等在《三国志注》皆有收录。日后如锺嵘的《诗品》和隋唐以后的《古文观止》皆有引用《三国志注》里的文章。
注解所引文献
早期文献
名称 | 作者 | 注释 |
---|---|---|
新序 | 刘向 | 西汉 |
书籍
氏谱
名称 | 人物 |
---|---|
郭氏谱 | 太原郭氏(郭淮) |
庾氏谱 | 颍川庾氏(庾嶷) |
刘氏谱 | 南阳刘氏(刘廙) |
嵇氏谱 | 嵇康 |
王氏谱 | 太原王氏(王昶)、琅邪王氏(王叡、王雄) |
胡氏谱 | 胡质 |
孙氏谱 | 孙资 |
崔氏谱 | 博陵崔氏(崔州平) |
孔氏谱 | 孔乂 |
陈氏谱 | 颍川陈氏(陈群) |
阮氏谱 | 陈留阮氏(阮武) |
诸葛氏谱 | 琅邪诸葛氏(诸葛亮) |
家传
名称 | 作者 | 人物 |
---|---|---|
杜氏新书 | 京兆杜氏(杜畿) | |
袁氏世纪 | 陈郡袁氏(袁涣) | |
陆氏世颂 | 吴郡陆氏(陆逊) | |
陆氏祠堂像赞 | 吴郡陆氏(陆逊) | |
裴氏家记 | 傅畅 | 河东裴氏(裴潜) |
朗家传 | 东海王氏(王朗) | |
荀氏家传[66] | 颍川荀氏(荀彧) | |
会稽邵氏家传 | 会稽邵氏(邵畴) | |
庐江何氏家传 | 庐江何氏(何桢) | |
谱叙[67] | 华峤 | 华歆 |
序传 | 司马彪 | 河内司马氏(司马朗) |
传记
名称 | 作者 |
---|---|
马先生序[68] | 傅玄 |
王弼传[69] | 何劭 |
外祖母宪英传[70] | 夏侯湛 |
顾谭传[71] | 陆机 |
荀粲传[72] | 何劭 |
嵇康传[73] | 嵇喜 |
母夫人张氏传[74] | 锺会 |
别传
名称 | 人物 |
---|---|
云别传 | 赵云 |
佗别传 | 华佗 |
(嘏)别传 | 任嘏 |
原别传 | 邴原 |
尼别传 | 潘尼 |
岳别传 | 潘岳 |
康别传 | 嵇康 |
廙别传 | 刘廙 |
彧别传 | 荀彧 |
志别传 | 曹志 |
恪别传 | 诸葛恪 |
惠别传 | 孙惠 |
晓别传 | 程晓 |
机云别传 | 陆机、陆云 |
玄别传 | 郑玄 |
祎别传 | 费祎 |
翻别传 | 虞翻 |
荀勗别传 | 荀勗 |
谌别传 | 卢谌 |
质别传 | 吴质 |
资别传 | 孙资 |
辂别传 | 管辂 |
文集
名称 | 编者 |
---|---|
王朗集 | 佚名 |
孔融集 | 佚名 |
曹公集 | 佚名 |
姚信集 | 佚名 |
高贵乡公集 | 佚名 |
嵇康集 | 佚名 |
傅咸集 | 佚名 |
张超集 | 佚名 |
诸葛亮集 | 陈寿 |
文章
作者 | 文章 |
---|---|
蔡邕 | 明堂论[75] |
蒋济 | 万机论[76] |
王粲 | 从军诗[77] |
曹植 | 辩道论[78]、武帝诔[79]、文帝诔[80]、赠白马王彪[81] |
应璩 | 百一诗[82] |
陆机 | 辨亡论[83]、大墓赋[84]、陆逊铭[85] |
曹嘉 | 楚王世子嘉遗石崇诗[86] |
嵇康 | 嵇康自责诗[87] |
庾阐 | 扬都赋[88] |
左思 | 蜀都赋[89]、魏都赋[90] |
参考文献
注释
- ^ 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
- ^ 侯康:《三国志补注续》自叙
- ^ 《三国志辨疑·序》
- ^ 《廿二史考异》
- ^ 《越缦堂日记》咸丰己未二月初三日
- ^ 《廿二史箚记》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
- ^ 《史通·补注》
- ^ 《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三国志”条
- ^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
- ^ 《文献通考》卷一九一“经籍考 三国志”条
- ^ 吴金华据百衲本统计,陈寿本书为368,039字,裴注为322,171字(《三国志校诂附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 ^ 崔曙庭根据金陵活字本统计,《三国志》为367,327宇,裴注为320,805字(《〈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 ^ 王廷洽根据中华书局陈乃干校点本统计出《三国志》为366,657字,裴注为320,799字(《略谈〈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
- ^ 黄大受据台北艺文馆影印本统计,陈寿本书正文为350,833字,裴注为322,648字(《三国志选注》,正中书局,1972年)。
- ^ 《郡斋读书志》卷二:“博采群说,分入书中,其多过本书数倍。”李龙官更具体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
- ^ 张子侠则认为:“《三国志》的版本和流传的经过极为复杂,既有文字脱漏问题,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现象,因而正文与注文孰多孰少不能轻下结论。”(《〈三国志〉裴注研究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 ^ 《三辅决录》
- ^ 《后汉书》
- ^ 《后汉纪》
- ^ 《后汉纪》
- ^ 《汉后书》
- ^ 《续汉书》
- ^ 《九州春秋》
- ^ 《献帝春秋》
- ^ 《汉晋春秋》
- ^ 《魏书》
- ^ 《魏略》
- ^ 《曹瞒传》
- ^ 《吴录》
- ^ 《晋书》
- ^ 《晋书》
- ^ 《晋纪》
- ^ 《晋阳秋》
- ^ 《晋起居注》
- ^ 《晋惠帝起居注》
- ^ 《傅子》
- ^ 《袁子》
- ^ 《启事》
- ^ 《战略》
- ^ 《志林》
- ^ 《魏晋世语》
- ^ 《博物志》
- ^ 《列异传》
- ^ 《搜神记》
- ^ 《神仙传》
- ^ 《列女传》
- ^ 《高士传》
- ^ 《文士传》
- ^ 《英雄记》
- ^ 《零陵先贤传》
- ^ 《楚国先贤传》
- ^ 《汝南先贤传》
- ^ 《益都耆旧传》
- ^ 《陈留耆旧传》
- ^ 《襄阳记》
- ^ 《华阳国志》
- ^ 《㑹稽典录》
- ^ 《晉太康三年地記》. [2021-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 ^ 《决疑要注》
- ^ 《典论》
- ^ 《风俗通义》
- ^ 《新论》
- ^ 《抱朴子》
- ^ 《四体书势》
- ^ 《荀氏家传》
- ^ 《谱叙》
- ^ 《马先生传》
- ^ 《王弼传》
- ^ 《外祖母宪英传》
- ^ 《顾谭传》
- ^ 《荀粲传》
- ^ 《嵇康传》
- ^ 《母夫人张氏传》
- ^ 《明堂论》
- ^ 《万机论》
- ^ 《从军诗》
- ^ 《辩道论》
- ^ 《武帝诔》
- ^ 《文帝诔》
- ^ 《赠白马王彪》
- ^ 《百一诗》
- ^ 《辩亡论》
- ^ 《大暮赋》
- ^ 《吴丞相陆逊铭》
- ^ 《楚王世子嘉遗石崇诗》
- ^ 《嵇康自责诗》
- ^ 《扬都赋》
- ^ 《蜀都赋》
- ^ 《魏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