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
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葡萄牙語:Frente Nacional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簡稱安解陣(FNLA),是安哥拉的一個政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建立於1954年[3]的安哥拉北方人民聯盟(União das Populações do Norte de Angola)。安解陣曾經是安哥拉獨立戰爭中由奧爾登·羅貝托領導的爭取安哥拉脫離葡萄牙獨立的右翼激進組織,是1975年1月15日同葡政府達成關於安哥拉獨立的《阿沃爾協議》的三個組織之一。
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 Frente Nacional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 | |
---|---|
主席 | 奧爾登·羅貝托 |
成立 | 1954(UPNA) 1959(UPA) 1961(FNLA游擊運動) 1992(政黨) |
總部 | 羅安達 |
意識形態 | 公民民族主義[1][1] 基督教民主主義[1] 保守主義[2] |
政治立場 | 中間偏右 |
國會 | 2 / 220
|
官方網站 | |
http://www.fnla.net/ | |
安哥拉政治 政黨 · 選舉 |
雖然安解陣在1961年至1974年的獨立戰爭期間,是安哥拉的三大民族主義勢力之一。在安哥拉非殖民地化的1974-1975年間,以及在1975年至2002年的安哥拉內戰中,其重要性卻急劇下降。自1991年以來已經成為一個政黨,但在1992年、2008年和2012年的議會選舉中表現均不好。
歷史
1950年代起,在葡萄牙殖民地安哥拉,先後成立了三個民族解放組織: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簡稱「安盟」),並於60年代相繼開展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鬥爭。[4]但三個組織並不互相協調,它們各自為政,並且互相爭鬥。
安解陣是以安哥拉北部巴剛果人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但其隊伍中也有相當部分的奧溫本杜人和姆本杜人。1954年成立之初名為「安哥拉北方人民聯盟」(União das Populações do Norte de Angola,UPNA),1958年更名「安哥拉人民聯盟」(União das Populações de Angola,UPA)[5]。該組織最初以捍衛剛果人的利益,恢復剛果王國為目標,但後來迅速發展成為了一支民族主義力量。後來的安盟主席若納斯·薩文比於1961年參加安哥拉人民聯盟並任秘書長[6][7],他就是一個奧溫本杜人。1961年,安哥拉人民聯盟與安哥拉民主黨(Partido Democrático de Angola,PDA)合併成為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5],奧爾登·羅貝托成為其靈魂人物。
羅貝托是剛果王室後裔,出生在安哥拉,在比屬剛果長大,曾經在比利時財政部工作,一直與蒙博托·塞塞·塞科有着良好的關係,其在比屬剛果的首都金沙薩組建了安哥拉流亡革命政府。從1950年代末開始,美國中央情報局為羅貝托提供了大量的資助。羅貝托幾乎把控着整個組織的所有事物,在黨內排除異己,是一個典型的威權人物。擔任流亡政府外交部長的薩文比於1964年7月宣布退出安解陣和流亡政府,並於1966年3月創建安盟[6][7]。與安人運主要在城市開展工作不同,安解陣在安哥拉北部的威熱省到本戈省一帶的種植園,開展了一系列武裝鬥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包括安哥拉民族解放軍在內的流亡政府的各個武裝派別的指揮官來自安哥拉不同地區,鬥爭形式十分複雜[8]。雖然安解陣得到了蒙博托的支持,並在一段時間裡還得到了世界上多個國家的援助[9],但其開展的反殖民鬥爭卻有着嚴重的局限性,只能以游擊的方式維持着對安哥拉東北部的控制。
獨立戰爭期間,安解陣曾獲得了 阿爾及利亞、 法國、 迦納、 以色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 羅馬尼亞、 南非、 突尼西亞、 美國、 西德、 薩伊政府的支持和援助。法國曾為其提供了指導人員和100萬法郎無息貸款。[10][11]美國政府從約翰·肯尼迪在任的1961年開始援助安解陣,並將對扎伊爾援助的三分之一改為援助安解陣和安盟。[10][12]以色列政府曾於1963年至1969年間給與安解陣援助,並曾為安解陣提供人員培訓。奧爾登·羅貝托曾於1960年代訪問以色列。1970年代,以色列曾通過扎伊爾為安解陣提供過武器。[1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出於對三個組織的一視同仁[14]:702,從1964年開始向安解陣提供武器,還為安解陣提供軍事裝備和至少112名軍事顧問。[15]羅馬尼亞政府曾於1974年交付安解陣一些武器。[16]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發康乃馨革命,拒絕放棄其殖民地的薩拉查政權被軍事政變推翻,葡政府宣布放棄海外殖民地。1975年1月15日,安人運、安解陣和安盟三個組織同葡政府達成關於安哥拉獨立的《阿沃爾協議》,並於1月31日同葡當局共同組成過渡政府。不久,三個組織之間發生武裝衝突,過渡政府解體,安哥拉內戰爆發。安解陣擁有訓練有素的士兵和裝備精良的部隊,在內戰之初具有明顯的優勢,曾一度抵近安人運控制的首都羅安達,但很快被擁有古巴軍隊支持的安人運部隊在1975年11月10日的吉方剛多戰役擊敗,安解陣損失慘重,不得不放棄進攻首都,而派部分力量進入安哥拉中南部,與安盟結盟。經過此戰,古巴和安人運極大程度上削弱了安解陣在安哥拉內戰中的重要性。1975年11月11日,安人運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阿戈什蒂紐·內圖任總統。[4]安解陣和安盟則在萬博另外建立安哥拉民主人民共和國政府,得到了當時南非的種族隔離政權和美國的支持。但由於在蘇聯的支持下,古巴軍隊和安人運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安解陣和安盟的聯盟很快就破裂了。
其後的安哥拉內戰中,與蘇聯、古巴支持的安人運一黨制政府作戰的是美國、南非和中國等國支持的安盟反政府武裝,而安解陣幾乎沒有參與之後的內戰,最終甚至直接銷聲匿跡了。羅貝托在巴黎定居多年,而且安解陣的一些領導人,如約翰尼·愛德華多、皮諾克·愛德華多和恩里克·瓦爾·內托等,都轉投了安人運政府一方。
1980年代末,安人運政府宣布要在安哥拉建立多黨民主制度,並要在1992年舉行安哥拉首次多黨選舉。為參與選舉,安解陣改組為政黨。但安解陣在選舉中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成績,議會選舉中得票率僅2.40%,在議會220席位中僅占5席,在總統選舉中,羅貝托的得票率也僅僅有11.2%,這些結果表明安解陣在巴剛果人中的信譽也有了顯著損失。安解陣內部後來產生了兩翼分化,另一個派系的首領是阿戈什蒂紐·內圖大學的社會學家盧卡斯·岡達教授。隨着2008年安哥拉第二次議會選舉的臨近,黨內兩翼曾洽談合作,但由於2007年奧爾登·羅貝托去世未能進行。在2008年安哥拉議會選舉中,安解陣的得票率更低,僅有1.11%,在議會220席位中僅占3席。[17]在2012年的選舉中,得票率僅為1.13%,並失去了1個議會席位,只剩下2席。[18]
參見
參考
- ^ 1.0 1.1 1.2 Projet de Societ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fficial FNLA website (French and Portuguese)
- ^ Consulado Geral de Angola. [2015-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 ^ História do FNLA. Site da FNLA. [2011-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3). indica 1954 como data, o que não corresponde à realidade.
- ^ 4.0 4.1 安哥拉国家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08-02-26 [2015-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5).
- ^ 5.0 5.1 John Marcum, The Angolan Revolution, vol. I. O PDA chamava-se antes Aliazo (Alliance des Ressortissants de Zombo) e tinha raízes na comunidade religiosa ("sincrética") fundada por Simão Toco. A constituição da FNLA deu-se quando a breve experiência de uma frente comum com o [[MPLA], em Léopoldville, ] fracassou em fins de 1960. Meses depois, houve em Brazzaville uma segunda tentativa de constituir uma frente comum, a "Frente Democrática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 (FDLA)", que tão pouco alcançou o seu objectivo.
- ^ 6.0 6.1 安盟前主席若纳斯.萨文比. 新華網. [2015-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11).
- ^ 7.0 7.1 若纳斯·萨文比:西南非洲乱世枭雄被击毙. 南方網. [2015-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A fonte principal para esta parte é o vol. I de livro de referência de John Marcum: ver "Bibliografia". Veja também Lúcio Lara (org.), Um amplo movimento: Itinerário do MPLA através de documentos de Lúcio Lara, especialmente o vol. II (1961-1962), Luanda: Ed. Lúcio Lara, 2006
- ^ Ao dar este apoio, os últimos países fizeram deliberadamente frente à então União Soviética que tinha optado por um apoio exclusive ao MPLA
- ^ 10.0 10.1 AlʻAmin Mazrui, Ali. The Warrior Tradition in Modern Africa. 1977: 226–228.
- ^ Walker, John Frederick. A Certain Curve of Horn: The Hundred-Year Quest for the Giant Sable Antelope of Angola. 2004: 143.
- ^ Wright, George. The Destruction of a Nation: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s Angola Since 1945. 1997: 9.
- ^ Beit-Hallahmi, Benjamin. The Israeli Connection: Whom Israel Arms and Why. 1988: 65.
- ^ 錢其琛; 王泰平; 張光佑; 馬可錚. 新中国外交50年 2. 北京出版社. 1999.
- ^ B. MacDonald, Scott. European Destiny, Atlantic Transformations: Portuguese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Second Republic: 1974–1992. 1993: 56.
- ^ Wright, George. The Destruction of a Nation: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s Angola Since 1945. 1997: 57.
- ^ National Electoral Commission web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葡萄牙文).
- ^ National Election Commission. [2015-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3).
更多資料
外部連結
- (葡萄牙文) (法文)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of Ang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