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炮台遺址

40°40′01″N 122°09′51″E / 40.6670054°N 122.1640582°E / 40.6670054; 122.1640582

西炮台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 中國遼寧省營口市西市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888年
編號6-0916
認定時間2006年

西炮台遺址,原名營口大炮台,位於中國遼寧省營口市西市區遼河入海口左側渤海岸畔,因炮台位於營口市區西端,民間俗稱「西炮台」。1963年,遼寧省委公布西炮台遺址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營口市政府公布其為國防教育基地。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發[2006]19號)公布西炮台遺址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與部署

西炮台整體建築包括:炮台、護台壕溝、城牆城門影壁牆蓄水池、水洞、吊橋、軍械庫、火藥庫和兵營等,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炮台共有三座,一大二小呈品字形布局,形制相同,大炮台居中,也是制高點,二小炮台分列兩側,三條馬道從台頂直通兵營。台頂周圍築有矮牆,牆下是密置的暗炮眼八孔,面向大海,與三座台頂火炮構成了交叉火力網,可以有效地控制海面和灘涂射程內的區域。

沿革

  • 光緒七年(1881年),清政府為了保護東北門戶,加強海防,諭令北洋通商大臣會同盛京將軍扎飭奉錦山海關兵備道續昌度量要塞地形,於遼河入海口東岸,修築炮台一座。[1]
  • 光緒十二年(1886年),炮台建造成功。炮台內置20生的炮2尊(「生的」為舊時英文「厘米」的音譯),15生的炮4尊,10生的炮4尊,三楞銅炮6尊,洋裝炮36尊,以資防禦。[1]
  •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營口失守後,炮台與兵營一併被日軍破壞。
  • 1900年8月12日,俄兵占領營口後,又將西炮台在甲午戰爭後添置的巡船盡數搗毀,所存彈藥、服裝等也全部損失,二百間兵營拆除的材料運到市區建了當時的俄國民政廳,即今營口俄國領事館舊址[1]
  • 1949年後,西炮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駐守。由於軍事需要,在主炮台上建築了一座了望水泥樓,在炮台臨海一側的西圍牆上安裝了4個鐵碉堡。
  • 1987年,珠江電影製片廠來營口拍攝電影《大清炮隊》時,拆除了水泥瞭望樓,恢復了西炮台的原貌。
  • 2013年,西炮台主炮台克虜伯火炮複製落成。[1]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西炮台遺址.營口市人民政府.